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整体概况、理论聚焦与未来进路
2022-04-08周良发年晨曦吴雨寒
周良发,年晨曦,吴雨寒
(1.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2.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借着“反思历史”的幌子,不断向社会各界“兜售”其错误的历史观,近年来更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而甚嚣尘上。人民论坛调查问卷中心调研显示,“历史虚无主义”连续成为2014、2015年度“中外十大思潮”之一[1-2]。历史虚无主义罔顾历史事实,以歪曲丑化党史国情为主要手段,严重削弱了广大民众对党百年奋进历程的认知认同,不断侵蚀着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鉴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极端危害性,理论界通过揭橥其政治意图、溯寻其生成根源、透析其叙事逻辑,寻绎科学的批驳方式以廓清历史迷雾,助力广大民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反思,是高质量推进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内在需要,也是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理论谱系的题中应有之义。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期刊文献为统计样本,拟对国内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整体概况及理论聚焦做系统述论,并就未来深化拓展的可能路径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整体概况
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充分体现在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成果篇数、发文机构、成果影响、发文作者、学科专业、基金项目等状况与趋势上。本研究将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期刊文献作为分析样本,探究国内理论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整体概况。
(一)从成果篇数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研究论文呈迅猛增长态势
通过对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为2021年12月25日)可知,理论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关注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自1989年孔利发表《对待传统文化不能抱历史虚无主义态度》[3]一文以来,迄今以“历史虚无主义”为篇名的研究成果共计1274篇。对既有文献数据进一步梳理发现,2010年之前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尚处于自发状态,年均发文不足2篇;2010年—2014年,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年均发文量在10篇以上;2015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成果呈井喷态势,年度发文篇数均在百篇以上,其中2018年发文量突破200篇。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成果的迅猛增长表明,理论界对这一错误历史观的关注和批判具有强烈的学术自觉,为广大民众更好地认清历史真相、抵制错误思潮提供学理依据。
(二)从发文机构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机构呈多元分布格局
分析期刊文献所在机构,可以进一步厘清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力量的区域分布。文献检索分析表明,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成果主要来自普通高校、党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为便于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对有些机构进行了合并,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等统一调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统计数据显示,1274篇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成果广泛分布于国内各研究机构,发文篇数10篇及以上的机构共有23个。从发文篇数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文63篇,是历史虚主义研究的主阵地;北京大学次之,发文21篇;其余如武汉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各有19篇。从机构类型来看,发文篇数10篇及以上的23个机构中,科研院所1个,党校1个,其余21个均为普通高校。21个普通高校中,师范类院校为11个,综合类院校为9个,理工类院校为1个。这23个发文机构共发表历史虚无主义成果386篇,占成果总量的30.3%。
(三)从成果质量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水平总体上较高
发文刊物的层次和级别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成果的学术水准。由期刊文献整理可知,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核心期刊成果446篇,占成果总量的35%,成果质量总体上较高。刊发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成果篇数排名前20位的刊物中,核心期刊有12种。按照发文篇数排序如下:《思想教育研究》55篇,《红旗文稿》53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9篇,《人民论坛》25篇,《马克思主义研究》22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7篇,《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4篇,《思想理论教育》11篇,《当代中国史研究》10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9篇,《理论导刊》8篇,《党的文献》5篇。上述12种核心期刊共刊文257篇,占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核心期刊成果总量的57.6%。这表明《思想教育研究》《红旗文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核心期刊高度重视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错误思潮,为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成果提供了展示和交流平台。
(四)从发文作者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现实指向的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受到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关注。依托中国知网期刊文献库,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作者(第一作者)进行统计整理,并按照发文篇数排序如下:北京大学梁柱12篇,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曲洪波8篇,清华大学刘书林7篇,中国社会科学院朱继东7篇,福建师范大学林书红7篇,中国社会科学院龚云6篇,武汉大学杨军6篇,渤海大学孙显蓉6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朱佳木5篇,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李玉中5篇,辽宁中医药大学万舒全5篇,黑龙江科技大学赵洪武5篇,六盘水师范学院常旭5篇。其中北京大学梁柱教授在历史虚无主义研究上的成就尤为卓著。梁柱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着力甚深,为廓清历史虚无主义迷雾、揭示历史虚无主义危害、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从社会影响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成果产生较大反响
引用频次和下载次数是学术成果能否及多大程度上产生社会影响的重要标识。借助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数据库,对历史虚无主义既有研究成果的下载及引用情况加以统计分析。从引用频次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研究1274篇论文中共有857篇被他引,占成果总量的67.3%。其中,1篇论文他引次数超过200,6篇论文他引次数为101~200,226篇论文他引次数为11~100,624篇论文他引次数为1~10。从下载次数来看,下载超过10000次的论文1篇,下载5001~10000次的论文6篇,下载1001~5000次的论文183篇,下载101~1000次的论文1017篇,其余论文下载在100次及以下。引用频次和下载次数统计表明,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相关成果对于揭示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大有裨益。如梁柱教授撰写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4]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下载和被引次数均排在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成果首位。
(六)从学科专业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研究遍布各个学科领域
本研究做的文献统计表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受到诸多学科专业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其研究已涵盖12个一级学科。其中政治学是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主要学科领域,共有期刊论文438篇,占成果总量的34.4%;教育学次之,共有期刊论文305篇,占成果总量的23.9%;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等学科专业紧随其后,成果均在百篇以上。此外,社会学、哲学、新闻传播学、中国文学等学科专业亦有若干研究成果。统计结果显示,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已遍布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随着理论探讨的持续深入,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必将开创“全员参与”的可喜局面。多学科视域参与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助力人们精准地揭橥其政治意图、溯寻其生成根源、洞察其叙事逻辑,从而更好地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
(七)从基金项目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是社科基金重要选题来源
对文献数据的细密爬梳发现,历史虚无主义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选题来源。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例,本研究对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研究项目立项情况作了统计分析。自2001年仝华“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中共党史:对历史虚无主义若干观点的剖析”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以来,迄今共有18项相关课题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从年度立项来看,2001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8年、2019年、2021年各有1项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2015年、2016年、2020年各有2项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2017年有4项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从项目类别来看,青年项目2项,一般项目11项,重点项目2项,西部项目1项,后期资助2项。从项目主持人来看,中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8人,正高级职称6人。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持续立项,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这一错误思潮的深度关切及对该论域研究的大力支持。
二、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理论聚焦
基于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成果篇名、主题词与文本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我们可以探察出当前理论界对该论域的核心关切和学术旨趣,以此窥探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理论聚焦。整体观之,理论界对于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表征与治理机制,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传播途径及其应对等论域着墨甚多,可以说恪尽了研究者的本分与本事。
(一)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研究
作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毛泽东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了有益探索。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孕育、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和理论研究中潜存着否定和批评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此,理论工作者无疑要有担当,敢于亮剑,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肯定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而不是在汹涌而至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面前失语失声失势。令人欣慰的是,理论界对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相当给力,期刊文献库收录相关研究成果共计28篇。例如,尚庆飞[5]认为,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不单是纯粹的学术探讨而带有明显的政治诉求,其不仅虚化了毛泽东在民众心中的光辉形象,而且从根本上冲击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另外,还有研究者将学术视域投向海外,关注海外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例如,韦磊[6]以张戎和乔·哈利戴合著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书为研究个案,认为该书在史料运用上存在伪造、滥用、剪裁、曲解等问题,从而误导海外民众对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及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了解。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国情教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推进下去,使党员干部从党的百年奋进史中汲取政治智慧、提升执政能力。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显然无法回避历史虚无主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百年党史和领袖人物的丑化淡化虚化。习近平总书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时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党员干部和广大民众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内在本质和外在表征的科学指南,也成为近年来理论界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重要论域。阚和庆[7]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虚无主义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质作了凝练概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上具有坚定的立场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深厚的时代意蕴等特征,对于广大民众把握百年党史的主流本质、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袭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支持。乔茂林、刘旸[8]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虚无主义重要论述的层次结构作了细致剖析,认为“三个否定”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虚无主义政治本质的精准界定,科学评价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哲学方法,立体多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进路。魏晓文、秦雪[9]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重要论述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加以概括,认为这一重要论述对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具有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要求党员干部和广大民众夯实多维防线、巩固良好态势和筑牢思想阵地,合力破除历史虚无主义虚妄,从“四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表征及治理研究
对历史虚无主义本身的研究是批判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重要着力点。这是因为只有搞清楚历史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与形体样态,才能更好地抵御这一错误历史观的侵袭,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安全。从文献整理来看,理论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本身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围绕这一错误思潮的理论根源、生成机制、外在表征、严重危害及其治理措施等产生了许多启人心智的研究成果。梁柱[4]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勃兴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密切相关,历史虚无主义以“重写历史”为手段而带有明确的政治诉求。在他看来,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在“肯定侵略有功”“蔑视黄土文明”“反对革命斗争”“重评历史人物”“否定党的领导”等方面,因而要充分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衍生出来的负面效应。谢礼圣[10]从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谬误做了系统述论,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存在本体论上的“偏执与虚化”、认识论上的“掩盖与虚构”和价值论上的“多元与虚幻”等错误,提出从坚持唯物史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意识形态主导权等层面入手,坚决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和渗透。
(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唯物史观辨析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个舶来品,是虚无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具体呈现。马克思虽然从未直接使用“历史虚无主义”一词,但其毕生构建的唯物史观是揭橥历史虚无主义政治企图、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科学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业已成为理论界的学术自觉,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辨析方面的研究成果共有41篇。李文[11]认为,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效果不佳恰恰在于唯物史观的介入场域和实践路径存在问题,历史虚无主义的唯物史观批判要从理论批判转向社会批判,要坚持“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双重进路有序推进。王衍哉、郭凤志[12]从历史决定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三维视角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危害,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决定论上夸大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性,在历史认识论上否定近代以来“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在历史方法论上坚持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思维,混淆历史进程中的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的联系。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需要,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厘清历史演替的深层脉络,进而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攻坚战。
(五)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与消解研究
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大学生对党的百年奋进史、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了解和认知直接决定其能否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囿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价值观和历史观尚未真正形成,极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袭从而引发价值观冲突和历史观偏误。如何引导大学生规避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在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的滋养下成长为时代新人,成为理论界近年来持续探讨的重要议题。在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数据库检索,以“历史虚无主义”+“大学生”为篇名的研究成果共计187篇,占成果总量的14.7%,足见理论界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程度。于晶晶[13]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极易诱发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混乱”和“道德认知的偏差”,建议从物质基础、理论保障和知识储备等方面引导大学生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不利影响。曾宁、苑晓杰[14]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蚀主要包括淡化其政治信仰、动摇其政治立场及不利于其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形成,建议从增强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与自信心、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历史观,规范新媒体的传播与导向作用等入手,确保大学生能够澄清模糊认识、明辨是非界限,进而在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的引领下成长成才。
(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传播途径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需要借助一定的介质传递给受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网络业已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15]336,是广大民众获取信息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在网络新媒体助推下,历史虚无主义开始由现实生活场域向网络虚拟世界蔓延,通过否定历史规律、抹黑领袖人物、丑化英雄模范、批判革命斗争、弱化正面宣传等方法稀释和虚化广大民众对党百年奋斗史的理性认知。理论工作者重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网上精神家园的毒害,围绕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新媒体传播进行探讨和研究,迄今共有相关研究成果52篇。栗蕊蕊、闫方洁[16]以话语表达为切入点,将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话语特征概括为“利用‘碎片’重构历史真相”“利用‘数据’颠覆既定结论”“利用‘恶搞’打碎价值根基”“利用‘媚俗’罗织潜在受众”等,认为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是编织“去语境化”“去本体化”和“去宏大化”的逻辑陷阱以魅惑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群体。陶鹏[17]深入探察了网络语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流变轨迹,并从社会维度、政治维度、文化维度和心理维度细致剖析了历史虚无主义与网络空间的深度融合,认为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割裂了历史事件与历史环境的联系性”“模糊了文化创作与历史事实的差异性”“放大了社会冲突与阶层冲突的可能性”。
(七)新形势下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方法论研究
探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终究是为了揭橥其实质意图、消解其负面影响,帮助广大民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进而使他们更好地投身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尤其是在历史虚无主义表现样态和传播介质出现嬗变的当下,必须高度警惕其借助新媒体在信息聚合与散播上的强大优势而渗透扩散。鉴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极端危害性,理论工作者从方法论构建的角度提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对策建议,有效应对新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带来的不利影响。田霞、杨宇[18]认为,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兴媒介在学术形态、文学形态和舆论形态进行巧妙伪装,使人们廓清历史迷雾、把握历史真相变得更加困难,要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从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监管机制等方面切入,帮助广大民众练就火眼金睛,在与历史虚无主义做斗争时把握主动权和话语权。仰义方[19]认为,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依托新媒体新技术表现出传播主体多样性、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方式潜隐性等倾向,而要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本质、铲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滋生土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力度,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常态化推进党史国情教育,切实构筑抵御错误历史观的“免疫系统”,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没有生根土壤和传播介质。
三、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未来进路
通过以上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现状的梳理和评判,可见理论界在该论域业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增强了广大民众对这一错误思潮的理性认知,而且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拓展夯实了理论基础。然而,客观而言,作为一种正在不断乃至持续影响广大民众的历史观和党史观的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和批判必须与时俱进。今后要从研究内容、学术视野、方法运用、学科融合等方面将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推向纵深,助力广大民众更好地廓清历史虚无主义迷雾,进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
(一)在研究内容上注重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学理深度
注重学理深度是扎实推进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尽管历史虚无主义研究迄今已有30多年,但理论界对此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原因分析、特征辨识和对策建议上,对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依然缺乏权威界定和学理阐释,如历史虚无主义概念内涵的厘定等,目前理论界还存在明显的歧义,亟待达成共识,以便将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推向纵深。而且,历史虚无主义本身不是一个自足的概念,深化理论研究必须厘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内核、承担主体、现实指向与义理旨归。为此,一方面,要深入历史虚无主义内部,从历史虚无主义的要素-结构、环节-过程、内在-外在机制等开展周详深湛的学理探析,对历史虚无主义本身进行深挖深耕、多维深化,实现深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夯实历史虚无主义理论谱系。另一方面,要跳出历史虚无主义,从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思想文化交锋的前沿阵地检视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渊源与当代流变。
(二)在学术视野上拓展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视域广度
历史虚无主义最初兴起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之后进入中国并落地生根,现已成为一种不可轻忽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有鉴于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带来的严重危害,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就不能局限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视域的内在研判,而要从更为开放的学术视野来理性审视这一错误思潮。当前理论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整体研究和个案分析。前者如对历史虚无主义本身的研究,后者如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研究、对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研究、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和新媒体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等。立足国际视野进行历史虚无主义的比较研究尚未有效展开,鲜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拓展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视域广度,就要强弱项、补短板,从视野盲区开辟新的疆域。今后理论研究者要在扎实推进国内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批判的同时把学术视野投向国外,善于结合当前国外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现状进展,在充分掌握全球态势的基础上形成有针对性的治理机制,为消解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理论研究者要积极探索和尝试历史虚无主义的比较研究,在互鉴比较中扬长避短,向国外理论界展示历史虚无主义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三)在方法运用上加大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方法的创新力度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方法运用较为传统和单一,即仍以理论阐释和经验总结为主要方法。对历史虚无主义加以理论阐释和经验总结是必要的,是夯实理论基础、探究治理方案的重要环节,但仅以传统方法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显然不利于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有序有效和高质量推进。为此,在做足做实既有研究方法的同时应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切实推进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方法的创新力度。一方面,加大对历史虚无主义调查研究的力度。习近平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20]历史虚无主义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多大危害,必须通过调查来获取翔实的数据资料,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更为具体和有针对性的治理举措。目前已有理论工作者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调查研究,但相关研究尚缺乏系统性,今后要进一步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基于第一手资料提升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度。另一方面,加大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技术应用的力度。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理论界也要加大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技术应用的力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实现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精准识别和智能治理。文献检索显示,大数据嵌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成果仅有3篇,人工智能介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成果仅有2篇。未来要加大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力度,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改进和完善历史虚无主义的防范与治理机制。
(四)在学科融合上增强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多学科的交叉度
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重构历史”为手段,但其严重危害不仅仅存在于历史领域,业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批判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俨然是一个多元化议题,直接关涉党治国理政的诸多领域各个环节。这决定了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必然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性质。因此,除了理论界当下已广为介入的政治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学等学科,还应积极引入其他学科实现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多学科参与。如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探讨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样态和特征,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历史虚无主义对广大民众的影响机制和危害程度,从伦理学角度探讨历史虚无主义违背道德规范和危害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从法学角度探讨对历史虚无主义者加以法律规制的路径建构等。总之,要不断引入多学科,依托多学科联合攻关,推进理论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分析和论证逐步走向学科交叉融合,基于不同学科协同联动有助于将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推向纵深,从而荡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中的负面影响,使广大民众能够坚持历史正确、增强历史自觉、彰显历史自信,从而投身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