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 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2022-04-08楚向红

关键词:共生共同体文明

楚向红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 河南 郑州 450018)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更关乎人类的长远发展。只有始终保持和提升生物多样性,地球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人类也才能拥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责任担当。这一责任担当旨在凝聚共识,携手共进,维护好生物多样性这个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战胜地球生态系统危机,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面对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各种风险,中国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彰显大国担当,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建立系统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体系,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积极引领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有效推进国际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保护和提升生物多样性、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生物多样性丧失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未来。正是因为有了生物多样性,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才始终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波澜壮阔、曲折发展。今天,人类创造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一方面,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另一方面,工业文明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不顾后果,对自然展开粗暴掠夺,工业文明的浪潮打破了大自然的宁静,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后才开始深刻反思,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走出工业文明的误区。

20世纪初,一部分生态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对生态学开始进行深入研究,号召人类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20世纪中叶,一批环境伦理学家、生态哲学家等引领着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的高潮,出现了绿党、绿色组织、环保机构等,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警告人类不要破坏自然而自取灭亡。这一时期,虽然先后有一些国家颁布了环保法律法规,出台了各种环保政策,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耕地面积和森林面积正在快速减少,河水断流、洪水成灾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常态,地球生物渐失平衡。

目前,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严重破坏,物种面临着第6次大灭绝危机,生物多样性已进入危险期。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指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意味着这个星球上生命形式的减少和灭绝,这种现象正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加速发生。”“我们失去地球生命形式的惊人速度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我们必须停止对自然的‘战争’,否则就太晚了。”[2]2019年5月,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与政策平台(IPBES)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显示:人类活动改变了75%的陆地表面,影响了66%的海洋环境,超过85%的湿地已经丧失,25%的物种正在遭受灭绝威胁,近1/5地球表面面临动植物入侵风险[3]。

中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国家[4],但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也遭受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评估的34450种高等植物中,已有3767种物种受到威胁,占比达到10.9%;受威胁比例最高的植物类群为裸子植物,占比高达51%;动物方面,4357种脊椎动物中,已有4种灭绝,3种野外灭绝;纳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受威胁物种共计932种,受威胁比例最高的脊椎动物类群为两栖动物,占比高达43.1%[5]。

综上所述,人类正处在后工业文明时期,已经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但目前地球还不能使“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6]。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遭到严重威胁,这是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筑牢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设美好家园成为人类共同的责任担当。但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物质有着无止境的贪欲,其自发行为必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一直倡导鼓励消费、刺激生产、褒扬竞争、鼓励征服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同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不相融合的。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使命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价值取向和归宿是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上。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发挥强大的领导力、广泛的动员力和有效的行动力等优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辉煌成绩,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大国担当,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二、维护好生命金字塔平衡,促使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和谐相处

地球是万物的母亲,是万物共生的家园。在地球这个生命家园里,无数生命形式构成了生命金字塔。生命金字塔最大的特点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成就了生物圈的稳定平衡,使得地球充满生机,人类生存有了根基和保障。

地球上诸多生命形式之间尽管有着弱肉强食的自然现象,但相互之间在自然的进化中早已形成了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平衡发展的自然生物链。要维护和谐共生的自然生物链不断裂,就需要维护好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平衡,促使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和谐相处。

该系统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廉可应用于未来的光伏发电系统,只需依据光伏组件的实际数量做出具体调整即可.并且证明该系统使用的传感器测量的电流、电压信号的精度高、可靠性好.因为该传感器延时短可以即时发现光伏发电系统的故障节点,更加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对光伏阵列进行维护与检修,进而在保证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了光伏发电效率.

第一,筑牢人类与各种生命形式之间的自然生物链。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人类与大自然中的各种生命形式通过食物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自然生物链关系。大自然孕育着万物,而万物又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都在这个自然生物链即食物链上成长、生存、死亡、再生长,反复循环。维护和谐共生的自然生物链不断裂,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筑牢人类与各种生命形式之间的自然生物链,保持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实现生物链中各种生命形式的良性循环。

第二,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利益至上论”。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利益至上论”,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破坏自然,掠夺性地开采和利用自然生态,有恃无恐地破坏生物链条,则最终势必会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类要积极主动地与其他生命形式共生共存、和谐共处,保护生物物种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只有这样,自然才会为人类生存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人类是大自然的管理者。人类作为最高级的生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站在了生物链的最顶端,成为大自然中最有力量的管理者。为了实现人与各种生命形式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建立一个适合万物健康生长、和谐共生的环境,把生态型经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不变的使命。

第四,人类要担当起保护自然的责任。1982年联合国颁布的《世界自然宪章》进一步明确了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文明根植于自然,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形式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应该得到保护,人类应该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谋求对自然科学的开发和利用,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三、牢固树立自然价值观,确保生物的自然权利

地球上一切生命形式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权利,这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各种生命存在的价值不仅在于被人类感知和利用,而且在于维护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这是自然观价值的基本要求。只有保持生物多样性,地球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只有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稳定的状态,人类才有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实践证明,凡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其生态环境的平衡性、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就强。

199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第一次提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不仅仅包括经济价值,还包括生态、遗传、社会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美学等价值。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在《环境伦理学》一书中把大自然对人类的价值概括为生命支持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基因多样化价值等14种[7]。

地球所有生命不仅具有自然价值,而且具有自然权利。这一权利不是来自人类法律的授权,而是维护地球健康的天然权利。如何维护地球生命价值和权利呢?

第二,吸取教训。要认真总结不遵循自然规律开发自然破坏生态环境的沉痛教训,严防人类伤害大自然最终伤及人类自身的悲剧重演。

第三,承担责任。生物多样性带给人类无尽的福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维护地球环境的稳定平衡,人类必须承担起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资源可持续性的历史责任。

第四,履行义务。以保障地球生态系统安全为根本,尊重地球上所有生命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人类要践行遵循自然法则、尊重保护地球生命存在和发展的义务,不能因为人类的发展而危及其他生命的生存。

四、优化改善生物圈环境,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

地球生物圈是一切生命生存发展的平台,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家园。地球生物圈是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经过40多亿年的不断进化,地球创造了生机勃勃的生命群落,形成了生物圈。纯自然的条件下,物种向着多样性、复杂化、系统化的方向持续演进,优胜劣汰。在这一过程中,有的物种消失了,有的物种产生了,呈现出一个良性的演进过程。物种的消失和产生有自身的原因,还和物种所处的环境系统有关。这个环境系统既包括无机物质,如水、碳、氮、氧、矿物盐等,又包括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类、腐殖类等,还包括当时的大气状况,如气温、气压、温度、湿度等。大量的事实证明,对生物圈造成最大危害的是对生物圈所处环境的破坏。空气污染、臭氧层损耗和空洞、全球性变暖、水质污染等直接影响和破坏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由此导致生物圈的生命物种灭绝速度比正常消失的速度至少要加快1000倍[8]。

面对生物圈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严峻现实,人类必须凝聚共识,采取果断措施,坚定不移地保护地球生物圈的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一,维护好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系统。生物圈各种生命形式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适者生存是生物物种进化的自然规律。要维护生物多样性,就要尊重这一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法则,维系它的自然平衡。在生物圈复杂巨大的系统关联中,每一种物种于大自然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一种物种一旦消失,就可能永不再生,这不仅让人类失去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而且会通过生物链引发其他物种的衰落甚至消失。人类不是万能的,必然要依赖生物圈、依赖地球而存活。因此,人类要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珍惜大自然的一切,用实际行动切实维护好生物多样性,才能与地球万物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也随之提升,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繁荣发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9]为此,人类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2017年10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略,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打造生态中国、保障人类永续发展的执政理念。

第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向世人庄严宣告:“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9]这一重大战略安排既明确了中国已经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又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宏大的战略格局立足于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辩证发展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项重要内容,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五、坚持多边主义,增进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

聚焦生物多样性、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世界各国共同合作的重大事项。坚持多边主义、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合作交流是中国的一贯主张。

第一,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目前我国已经和40多个国家成为合作伙伴,在绿色转型、气候治理、资源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入[1]。我国积极推进数据贯通,充分吸纳100多个国家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数据,建构“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服务[1]。另外,我国积极开展专家交流和人才培养,制定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为有关国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帮助。

第二,加强“南南合作”,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与发展中国家就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积极合作,有效推进“三个中心”建立,即:建立中国-东盟环境合作中心,在环境保护项目、廊道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建立中科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在科学研究、联合考察、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服务;建立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和技术转移,共创、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第三,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多边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举办的各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在生物多样性领域不断深化对外合作、加强对外交流,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双多边合作。2019年11月6日,我国与法国共同发布《中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北京倡议》;我国与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展开候鸟保护的长期合作;我国与俄罗斯、蒙古、老挝、越南等国家合作,建立跨境自然保护地和生态廊道;我国与德国、英国、南非等分别建立双边合作机制,就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气候变化和生物安全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我国与日本、韩国建立中日韩三国生物多样性政策对话机制[1]。

第四,凝聚共识,积极推动地球生命共同体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呼吁,国际社会要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6]。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就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阐明了中国主张,提出了中国方案。中国方案主要包括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战略举措、指导原则和目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分享智慧与经验的立场和诚意,为促使各方凝聚共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推动地球生命共同体构建的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

六、坚持以生态文明理论为引领,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做出中国贡献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生态文明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成果,是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是“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6]。这一精辟的论断,阐明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指明了方向。中国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的问世,从优化就地保护体系、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绿色发展等五个方面高度概括了中国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贡献,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以“两山理论”为遵循,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早在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就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这通常被称为“两山理论”。这一著名论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11]的重大论断。2015年,中共中央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这些重要文献引领全国各地深入贯彻新发展思想,把“两山理论”进一步转化为新的实践,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2017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把“两山理论”写进政治报告,成为全党的重要共识。2018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生态文明”被写进《宪法》,“两山理论”的践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6]

第二,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为地球生命创造良好生存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深刻总结过去“九龙治水”困境的教训,实现两个转变:由单要素管理转变为多要素综合管理;由行政区域管理转变为流域系统管理,以达到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统一治理的目的。把山水林田湖这一生命共同体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其着眼点是“四个建立”:建立大环保、大生态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生态功能区,划定生态红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以立法为保障实现湖泊、河流生态系统治理,发挥“湖长制”“河长制”的作用,建立河湖完整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网。

第三,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11年,国务院专门成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以扎实有力的行动全面实施《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方案》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202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通过一系列的规划和部署,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生态空间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经基本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初步划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个,约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有效保护了生物圈物种及其生存环境[3]。三是地球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天然林面积达1.4亿公顷,人工林面积达0.8亿公顷。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绿化面积中国约占1/4,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12]。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为期十年的禁渔计划。四是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文件,诸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9月)、《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2016年5月)、《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2017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年10月修改)、《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2020年2月)、《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2021年10月)等。这些法律法规和文件的颁布实施,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监管和执法都有了强大的法律保障。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和参与国际联合执法行动,形成对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有力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下,彰显中国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努力使“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6],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实现中华民族及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永续发展。“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6]生物多样性定会使地球充满生机活力,地球定会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清洁的家园,人类也必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猜你喜欢

共生共同体文明
爱的共同体
请文明演绎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共生
漫说文明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