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改革

2022-04-08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传统课程

桑 春

(新疆艺术学院 乌鲁木齐 830049)

一、课程思政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课程思政是指所有课程,都要成为育人主渠道,要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课程,这是对高校每一个教师新的要求,也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

那么,课程思政教育都有哪些内容呢?根据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课的内容,课程思政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括起来包括家国情怀、品格塑造、专业伦理、科学精神四个方面。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家国情怀和品格塑造方面的课程思政内容。所以,《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传承传统文化是当前课程思政的要求,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体有哪些内容呢?目前的分类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分类:

第一,传统思想文化。比如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本土化佛教思想等。几千年来,儒家思想深入人心;道家思想流传千年,生生不息;本土化佛教千年传播,香火绵延……这些都是身为中国人融入血液里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观念。

第二,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这些是延续千年至今的瑰宝。比如:国画、雕塑、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家具、染织、瓷器、园林等,除此之外还有年画、剪纸、傩面具、风筝、石狮、皮影等。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被称为20世纪人类建筑奇迹的作品——流水别墅,其设计师是美国人赖特。1946年,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去了美国,专门拜访赖特,和他交流关于建筑的成功经验。赖特说:你们中国2000 多年前,就有一个哲人讲了建筑的规律、建筑的本质,我就是受到他的启发。赖特讲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经》,讲到了“有”与“无”,讲到了空间,赖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设计了流水别墅。美国人拍摄的《功夫熊猫》,对中国传统文化运用自如。如果中国学生对阴阳、太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清楚,怎么谈得上应用呢?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第一章主要介绍原始社会的彩陶。其中介绍了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点和螺旋纹的应用。国外一个品牌鞋子的设计师,在中国博物馆看到了彩陶图案后,非常地惊叹,将图案用在鞋子的设计上。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第二章主要介绍青铜器。青铜器上的文字是金文,这种文字很有特点。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征集奥运比赛宣传海报,其中一个征稿,设计的比赛项目图案独具匠心,非常巧妙,使用青铜器上的金文字体,是由日本设计师创作。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设计师责无旁贷的责任。《中国工艺美术史》这门课程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天然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优势

首先,课程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中国工艺美术史内容丰富,是一门集技术、艺术、历史和文化于一体的综合理论课程。介绍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家具、染织、瓷器等古代工艺美术作品。课程内容目标就是通过介绍不同时期的工艺美术作品,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工艺美术设计发展的历程,总结中国工艺美术品的材料、工艺、纹样、造型风格等演变规律。课程能力目标是能够开拓学生设计思路,丰富设计思想,为形成独立的设计语言奠定理论基础,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其次,传统文化与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设计和文化相互渗透。有句话是“器以载道,道以成器”,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传统文化思想与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古代工艺美术作品是器,传统文化是道;传统文化通过古代工艺美术作品来表达文化内涵。所以一件工艺美术作品,要介绍作品的器本身,还要介绍器包含的道,两方面去介绍,才是全面地了解一件作品。所以,通过工艺美术作品,更好地挖掘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起到恰到好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四、《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

通过多年教学总结、学生访谈、知识点梳理和教学团队讨论,笔者从课堂教学理论传承和课后实践传承两个方面,对本门课程传承传统文化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课堂上理论讲授传承传统文化

从不同角度,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课堂内容进行讲解,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达到启发学生去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效果。

1.课堂5 分钟诵读经典设计书籍的教学方法

经典诵读的奥秘就在于循声觅音。声是外在的、散发的,作用在外。音是内聚的,作用在内。声音是内外合一,对身体产生作用。以中国的钟和西方的钟为例,中国的钟敲击外壁,在木棒敲击钟壁的一刹那,所形成的一种声响,叫“声”;而钟体内的空间里边发出的共鸣,叫作“音”。所以中国的钟音震撼心灵、震动身心。西方教堂的钟恰恰相反,敲击内壁,音声混杂在一起,没有中国钟音雄浑震撼的感受。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充分利用人的声和音,当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发出声,身体内部的腹腔、胸腔,这些空的部分就会产生震荡,同频共振后,我们体内的精气神就能够很快地提升起来,达到最好的状态,人的潜能也能得到最大地发挥。古人学习就是掌握了这个方法。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也推广这个方法。

本门课程教材选取的是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在教材中,引经据典非常之多。如教材中有关《考工记》的内容、诸子百家关于设计的观点、老子的“有”“无”观、《天工开物》关于家具和玉雕的记载、《髹饰录》中关于漆艺三法的记载等等,流传了上千年的经典,一代代传承下来。传承传统文化,阅读经典设计书籍,读原文是必不可少的。上课后利用课堂5 分钟,大家齐读这些设计经典书籍内容,去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一学期,读的遍数多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说古人的思想读起来朗朗上口,不知不觉中,就会从嘴巴里出来。

2.运用孔子学琴的教学方法,挖掘作品里蕴含的传统思想和文化。

孔子不仅学习乐曲的技法,还要学习乐曲表达的情感,去感悟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要创作这首乐曲?后来,他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到曲作者应该是一个又高大又瘦、面部黝黑、目视远方、有王者风范的一个人。他的老师师襄子告诉他,他的感悟是正确的,曲作者是周文王,曲名是《文王操》。孔子学琴的故事,告诉我们不仅学习技术,还要学习道,学习作品的背景、作品的文化意蕴,才是真正全面地掌握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比如:关于工艺美术中色彩的文化内涵。讲到古代建筑,以故宫的大红门为例,要给学生分析红色在中国的象征含义。起初是吉祥喜庆的含义,五行观念盛行以后,红色是南方“火”“日”的象征,为五色之首。在民间有辟邪作用——除夕的鞭炮外壳就是用红色纸张包裹而成。中国红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尚红的习俗,不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一直被使用,这种色彩甚至在世界范围被看作是东方的色彩,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关于“秀骨清相”,从南朝画像砖上细腰、身材修长的人物造型,或者盘膝而坐、闭目倚树的文士形象,能感受到玄学思想影响下的玄士风范,从而去了解玄学在当时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莲花纹盛行,用莲花纹是有深刻含义的。莲花因其同时开花,同时结籽,开花和结籽同时出现,体现有因有果思想。自莲花纹、卷草纹产生以来,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成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纹样。

关于龙凤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龙凤方案”,战国时期的丝织品“龙凤虎纹绣罗蝉衣”,唐代陶瓷制品“凤首龙柄壶”,元代“三彩龙凤琉璃釉香炉”等,都使用龙凤作为造型和装饰。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翼,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龙凤精神应归纳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团结奋进,和谐包容,仁慈宽厚,智慧灵敏,开拓创新。

关于松竹梅,是从元代以来,一直到现在使用的图案。它具有清高、坚贞不屈的含义和高洁的情操。

3.实物展示教学法。

讲到陶器,给学生带来的实物是新疆特色的土陶和自己收藏的紫砂壶。讲到瓷器,给学生带来的实物是青花瓷和成化鸡缸杯仿制品。讲到青铜器,给学生展示的实物是新疆的红铜壶,这是维吾尔族使用物品,让学生感受红铜和青铜的区别。讲到明清家具,为了让学生了解榫卯结构,笔者专门收集了几个现代的木头凳子,在连接处都使用的钉子,更让学生感受明清家具设计的巧妙。讲到染织工艺,以贵州的苗族蜡染布,让学生感受蜡染艺术。这样的实物展示还有很多。

实物展示作为教具,授课教师介绍作品的造型、图案、色彩,还介绍作品的故事和作品体现的文化内涵。这些实物展示,学生可以看,可以摸,可以闻,在课堂营造了艺术氛围和仪式感。学生们看着大屏幕上的图片,手里触摸着实物,近距离感受艺术,拉近了与古代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

4.展示应用图片的教学方法

在这个教学环节,可以提问,请学生思考有哪些作品。也可以用讨论法教学,让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如北京王府井饭店的标志,把传统的中国结与建筑墙壁上的装饰融合起来;中国工商银行的标志设计,使用了古代方孔钱的特征;华夏银行的标志设计,使用了中国出土的最早的“C形龙”的设计;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形象中,“贝贝”的头部纹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晶晶”的头饰灵感源于宋代瓷器的莲花瓣造型,“妮妮”的造型创意来自北京的沙燕风筝。这样的图片展示作品很多,引导学生去学习理解,如何根据课堂所学习内容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作品。

(二)课后实践传承传统文化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知识,是一种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的学习方法。课后学生进行实践作业,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心灵中。

我国古代工匠制造了无数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工匠精神,也是德行品格的见证。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积极探索,是一个人内在德行的表现。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他们是具有优美德行,始终追求卓越的人。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展示了中国古代的精美的手工艺作品,同时体现出的大国工匠精神,这种大国工匠精神,如何培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还要落实在行动中。作为未来的设计师,传承中国的大国工匠精神,也是设计师的职业要求。

所以,课后实践作业,一方面能起到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教学目的也使大国工匠精神可评可测。

1.课后作业要求:结合上课内容,实践作业本学期做2 次作业,1 次剪纸,1 次扎染或者刺绣。通过2 次作业,学生学会制作作品,学会思考。

图1 课后刺绣手工作业

在做作业过程中,特别是做扎染作业,植物染色不容易上色,学生一遍遍尝试,终于能给布料上色,并且还有图案作品。还有刺绣作业,特别是少数民族女同学,从小耳濡目染,动手做起来容易上手。

2.和学院思政课对接,指导学生用艺术形式完成思政实践作业。基础部思政课有实践作业,用艺术的形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觉和树立文化自信,以达到文化自强。中国的扎染工艺源远流长,有上千年的历史。所以学生就选取了染织的实践作业,由《中国工艺美术史》老师亲自指导。学生动手自己扎染了不同图案的花布,圆满完成了本次的思政课程作业。

3.和学院专业课程结合,传承传统文化。根据我院的教学计划,一年级下学期开设的有《中国工艺美术史》和素描课程。根据这个情况,两门课程的教师围绕如何传承传统文化集体备课,有针对性地授课。专业课作业,两个老师共同辅导,并且在学院举办了单元作品展。

五、《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

学生积极申报院级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 项,主题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艾德莱斯扎染研究,今年已经通过校级立项,目前正在项目研究阶段。

学生设计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本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课,两位老师围绕传承传统文化集体备课,共同辅导学生设计作品,取得可喜成绩。学生参加第三届、第四届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大赛,一等奖6 人,二等奖9 人,三等奖6 人。

和学院基础部的思政课对接,指导学生的染织作业,获得了班级的优异成绩。

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大大提高。获得自治区教改项目立项1 项;校级科研项目1 项。教学团队参加第二届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能力大赛,获得奖项,并且该课程作为校级示范课程已经立项。

图2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获第四届“国青杯”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大赛学生组一等奖

学院同行听课评价:根据学院听课制度规定,教师同行听了本门课程思政课程,打分90 分以上。学生对课程评价:根据每学期学生对老师课程的满意度问卷调查,得分在90 分以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在这方面,有明显的变化。可以量化的是学生考试成绩的大幅度提升,及格率达到96%。还有就是学生心境变化。比如刺绣作业制作过程长,学生感受到刺绣需要心静下来,要能坐住。心急出急活,心静出慢活,慢工出细活。从一针一线中,磨炼自己的心性,从而明心见性,静以修身,从内心体会儒家修身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教师,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建设久久为功,具体到《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中国古代的工艺作品里含有文化,文化通过作品体现出来,具有天然的课程思政的优势。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课程思政内容之一,有机融入课堂,课上课下,多重并举,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思政传统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