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磨汤联合中药敷贴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2-04-08徐杰
徐 杰
(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山东 莱芜 271100)
前言
消化不良是音胃动力障碍引发疾病,症状包括上腹不适、上腹痛等,包括食道反流疾病、胃蠕动不足胃轻瘫疾病[1]。小儿如果长期被消化不良疾病所折磨,其机体免疫力也会持续下降,导致机体出现营养不良状态,对患儿成长健康影响极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治疗方案对患儿积极治疗。临床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时常采用西药治疗,具有一定效果,然而长期用药伴随多种不良反应,给患儿带来痛苦。随着中医药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中在对小儿消化不良治疗时,中医药应用逐渐增多,且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四磨汤为中药制剂,可促使胃肠积滞作用快速排出,调理消化功能,恢复胃肠功能。中药贴敷为中医外治方法,具有显著效果。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四磨汤联合中药敷贴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具有显著效果,本文将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50例消化不良患儿为对象进行研究,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小儿消化不良者50例为对象,其中25例患者实施思密达治疗,视为参照组,25例患者应用四磨汤联合中药敷贴治疗,视为研究组。本研究在2019年10月开始,在2020年10月结束。参照组患儿中,14例是男性,11例是女性;年龄是4-11岁,年龄平均值是(6.17±2.48)岁;病程是4-12天,平均是(7.58±1.76)天。研究组患者中,13例是男性,12例是女性;年龄是2-13岁,年龄平均值是(6.65±2.72)岁;病程是4-11天,平均是(7.64±1.92)天。纳入标准:以罗马II消化不良患儿诊断标准为依据,确诊疾病;资料齐全;患儿家属熟知本研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精神异常;年龄低于3岁,超过15岁;其他消化道疾病;依从性差。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P>0.05。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思密达治疗:使用思密达(H20000690;生产厂家:博福-益普生制药有限公司)口服治疗,每天2-3袋,每袋3g,结合患儿实际情况,调整治疗剂量,持续用药15天。
研究组应用四磨汤联合中药敷贴治疗:使用四磨汤口服液(Z20025044;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治疗,药物组成包括乌药、槟榔、枳壳、木香等,每天3次,每次10ml,在进食前0.5h用药;实施中药贴敷治疗,取鸡内金、白胡椒、滑石粉,研磨成药粉,三种药物比例是1:2:2,总剂量是5g,使用麝香虎骨膏贴在患儿肚脐贴敷,隔天用药1次。持续用药15天。
1.3 观察指标
详细统计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包括上腹痛消失时间、嗳气消失时间、上腹烧灼感消失时间、餐后饱胀消失时间。随后,评估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三个等级,症状与体征消失,且2个月内无复发,即为显效;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2个月内复发1-2次,即为有效;不满足以上情况,即为无效。之后,评估症状积分,共0-3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随后,抽取静脉血,测量两组患儿的P物质、胃动素水平。最后,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对本研究数据实施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表示,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研究组上腹痛消失时间、嗳气消失时间、上腹烧灼感消失时间、餐后饱胀消失时间均优于参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比较(X±S,天)
2.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治疗有效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X±S)
2.4 两组患者多项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P物质、胃动素水平均优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4所示。
表4 两组患者多项指标比较(X±S,pg/ml)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与参照组比较,差异P<0.05。如表5所示。
表5 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消化不良是儿科常见疾病,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有关,内脏的敏感度增加,胃肠激素发生变化,同时受到精神、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降低生活质量。有调查显示,10~16岁儿童中,消化不良发病率在12%以上[4]。尽管目前临床中在针对小儿消化不良尚缺少规范统计,但儿科就诊患儿中,消化不良已经成为主要疾病类型之一。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婴幼儿饮食方面,可选择的食物种类增多,食谱更加复杂,但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功能尚处于发育阶段,对多种消化酶的分泌还不足,且自主神经调节能力比较差,因此消化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消化不良发生的可能性较大[5]。尽管消化不良对小儿的生命安全不会产生威胁,但疾病反复、持续发作,可能引起小儿出现营养不良情况,对小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针对小儿消化不良需尽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目前临床中在对小儿消化不良治疗时,主要通过药物治疗为主,而可选择的用药类型比较多,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临床中在关于小儿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显示,该病发生比较复杂,且临床研究中对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研究认为与肠道菌群紊乱存在密切关系[6]。该病发生后,患儿的肠道菌群生存环境会进一步出现紊乱、被破坏的情况,菌群处于失调状态,对肠道微生物屏障产生影响后,致病菌对消化道黏膜下组织可轻易侵犯,导致患儿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加重。如小儿消化不良可使用思密达治疗,在用药后结合黏蛋白,加强与恢复消化道黏膜屏障生理功能,避免攻击因子侵害,有效治疗疾病,然而,其治疗效果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在长期用药中可引起不良反应,给患儿带来痛苦。而截至目前,在小儿消化不良治疗中,临床中尚无特效药物,主要凭借医师经验及对诱发因素进行去除来治疗,药物类型以抑酸剂、促胃肠动力药为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患儿症状有效缓解,但病情复发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中医理论认为[2],小儿消化不良为痞满、厌食等范畴,脾胃难安,禀赋不足,因饮食寒凉引起胃功能损伤,气虚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继而形成积滞。消化不良患儿可采用四磨汤治疗,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恢复。四磨汤首次记载于《重订严氏济生方》[7],属于理气剂,药物组成包括乌药、槟榔、枳壳、木香等,其中木香可对胃黏膜嗜铬细胞产生刺激,分泌胃动素,促使胃肠排空加快;槟榔可促使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水平增加;枳壳可促使胃肠的蠕动频次、节律性增强;乌药对福酰胺内肽酶产生抑制作用,对胃肠运动进行调节。以上众药共揍破滞降逆、补齐扶正,广泛应用于小儿消化不良的治疗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有学者提出,消化不良患者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安全性[4]。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儿采用穴位贴敷联合四磨汤治疗,其结果可见,研究组上腹痛消失时间、嗳气消失时间、上腹烧灼感消失时间、餐后饱胀消失时间均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P物质、胃动素水平均优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穴位贴敷联合四磨汤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在穴位贴敷治疗中,药物包括白胡椒、鸡内金等,其中白胡椒具醒脾开胃、温中散寒功效;鸡内金具健胃消食功效,味甘,性平,可入脾胃膀胱经;滑石粉可保护黏膜与皮肤,且抗菌作用显著。使用以上药物制作成膏药,在肚脐上贴敷,肚脐属于任脉,是神阙穴,与皮肉筋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具有密切相关性,在忒福以后,经过皮肤吸收,经穴部,经脉循行,脏腑安合,气血流畅[8]。另外,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与参照组比较,差异P<0.05。证实了四磨汤联合中药敷贴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小儿消化不良实施者实施四磨汤联合中药敷贴治疗,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具有显著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在临床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