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防范护理在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022-04-08

健康之友 2022年7期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人员发生率

朱 莹

(南京市中心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08)

急诊科一般收治病情紧急患者,科室患者情况复杂、病情发展变化较快,容易发生安全风险事件,对患者疾病治疗造成不良影响[1]。为增加护理安全性、改善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我院实施了风险护理防范措施,通过构建风险防控机制、实施安全监护和并发症控制等多种措施,增加了风险事件处理能力,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本文主要研究风险防范措施应用效果,相关内容论述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所用资料为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120例患者,其中2019年12月31日前,使用常规护理的病例为60例;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使用风险防范护理的患者60例,患者分组、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等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一般资料详情表

分析表1,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临床护理配合度较低者;患者生命体征微弱者。纳入标准:符合我院急诊科室收治标准;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符合我院医学伦理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急诊科常规护理方案,帮助患者取舒适卧床体位,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并对病情变化进行记录。当患者出现生命体征异常后,应立即通知主治医生处理。

观察组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强化风险控制能力,相关护理方法如下:

(1)组间管理小组

在对观察组进行风险护理中,成立了风险管理小组,小组长由护士长兼任,小组成员为专业职称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开展前,对患者病情进行了全面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风险预防计划。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强化自身安全护理意识,通过身体监护、安全护理和成果总结等多种方式,降低风险发生率。

(2)开展技能培训

急诊科护理的关键是控制风险,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增加护理人员风险控制能力,对其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增加护理工作开展水平。急诊科室应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应急演练,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记录,纳入到业绩考核中,以增加护理人员重视程度。考核护理人员急救能力,增加相关人员工作责任心,对急救药品、器械的使用情况进行指导,并注重优化急救护理流程。

(3)加强质量控制

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护理人员应做好基础护理、应急处理,并对沟通服务的技巧进行明确,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全面指导,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增加安全控制能力,注重消除风险因素,使得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对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估,对影响护理风险的因素进行控制。

(4)完善管理制度

在急诊科风险防范护理期间,完善了管理制度体系。护理人员是在全面规范的制度体系下,能够做到认真履行规章制度,抢救准备工作更加规范合理,并且保证了时效性。期间对患者安全转运制度进行升级,做好转运患者监护,并准备了必要的抢救药品与设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项目包括护理操作不当、用药差错、医嘱执行差错;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评分,其中护理质量主要观察基础护理、应急处理和沟通服务,每项评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质量越良好。满意度评分项目100分,使用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获取评分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指标对比

观察组出现护理操作不当、用药差错、医嘱执行差错的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指标对比

观察组对护理人员基础护理、应急处理和沟通服务评分值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指标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情况

观察组满意度评分(97.56±1.47)分;对照组满意度评分(96.68±1.08)分;对比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急诊科中,年龄较大的危重急症患者所占比例较高,患者存在病情发展变化快、情况紧急等特点。为提升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性,应做好风险管理,注重识别各种风险因素,将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在急诊科风险护理中,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做好体检工作。

例如,在本次急诊护理中,相关人员针对颅内高压患者进行护理,帮助患者取头高位,头部偏向一侧15~30°;针对意识模糊患者,则需要去平卧位护理,确保头部偏向一侧。针对明显休克症状患者,则帮助患者取中凹卧位,头脚抬高30°。护理期间,工作人员密切监护了患者瞳孔、神志与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并对患者出现的紧急情况进行处理,构建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安全救护,以促进预后状况良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2]。

当患者处于严重昏迷状态时,护理人员应做好口腔、鼻饲和尿管护理,并帮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针对呼吸支持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应仔细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数据记录。风险预防护理期间,应重点做好风险因素识别,对急诊科常见风险类型进行归类。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不良事件发生。此外,为提升护理质量和满意度评分,护理人员总结了急诊科常见风险发生原因,根据具体风险因素,制定了有效的护理方案,以下对护理风险类型进行总结:

首先是病情进展评估风险。一般情况下,急诊科患者病情复杂、病情进展变化快,在短时间内,家属和病人未能对基础症状描述清楚。相关问题存在会增加漏诊和误诊风险,使得并发症控制难度加大。其次是操作风险。尤其是冬季期间就诊,受到衣物条件限制,在构建静脉通道、静脉采血和洗胃护理时,增加了护理操作难度,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护理时,会错过最佳时机。此外,部分患者护理经验和技能不足,也会增加护理风险。最后是风险管理制度问题,以往急诊科护理中,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未能对相关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护理管理的整体效率低下。加之,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较多,部分患者难以获得优质护理支持,降低了患者满意度。

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增加自身安全意识,通过风险预防管理措施,提升急诊科护理工作开展水平。具体工作中,可组建风险护理管理小组,对各项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并制定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护理计划,增加护理工作有效率。此外,护理人员应自觉接受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为患者健康提供保障与支持。期间,积极做好质量控制,并完善了风险管理机制,使得急诊科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经过风险防范护理后,观察组基础护理(90.45±2.58)分、应急处理(92.36±1.85)分、沟通服务(94.57±5.64)分,指标优于对照组。经过对比后,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与风险强度高,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多变,倘若出现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问题,会降低临床护理质量,增加患者风险性。因此,我院急诊科加强了针对护理人员的专项培训,对其风险意识进行强化,并将风险管理措施应用在工作各环节中,使得常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相关护理方案应用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患矛盾纠纷,有利于提高急诊科整体护理质量。

我院急诊科对护理人员进行了考核,重点考核项目为护理人员对风险事件的控制能力,对护理人员在巡视、输血输液、给药和抢救仪器使用方面进行了考核,明确相关人员对风险的预防能力,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为急诊科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方案,致力于将护理风险发生率降到最低。此外,在护理过程中,也应考虑患者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事件。相关风险具有不可预见性特征,护理人员应观察患者身体与心理状况变化,对患者的冒险行为和不健康生活方式进行纠正,并注重培养其治疗自信心,避免患者出现消极情绪,影响护理效果。

在风险防范护理中,相关人员也应注重完善管理制度,根据急诊科护理流程,组织相关人员参与技能培训,增加风险管理能力。同时,增加安全意识和风险预防能力,并对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进行识别,采取科学的风险控制手段,使得急诊科护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在风险控制中,相关人员应重视规范书写文书,并对存在的护理质量问题进行改进,以增加急诊科护理工作能力[4]。此外,在风险防范护理措施的应用中,相关人员应对风险点进行严格控制,做好管理监督工作,以提高患者满意度,确保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中,使用风险防范护理措施产生的效果十分明显,可降低不良症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鉴于风险护理措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关人员应对其进行推广,以此改善急诊科临床护理水平,为患者康复治疗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急诊科护理人员发生率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