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2022-04-08董云宝

中国乳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痘病毒结节性皮肤病

董云宝

山东省沂水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临沂 276400

0 引言

牛结节性皮肤病(LSD)又称牛结节疹、牛结节性皮炎或牛疙瘩皮肤病,是由山羊痘病毒属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引起的,以皮肤痘疮样结节或溃疡,奶牛产奶量下降,肉牛皮张质量下降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牛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于1929年最早发现于赞比亚,15 年后传入博茨瓦纳、南非;20世纪70年蔓延至苏丹、尼日利亚、毛里塔尼亚、马里、津巴布韦、索马里和喀麦隆等国家;2008年以后,陆续在毛里求斯、土耳其、伊拉克、约旦、黎巴嫩出现病例报道;阿塞拜疆、伊朗于2014年首次发现LSD;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阿尔巴尼亚、沙特阿拉伯、黑山共和国等于2016年发生该病。2019年8月12日,我国首次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1],至今,该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养牛业的一大疫病并有蔓延的趋势。

1 病原

1.1 病原特征

LSDV是DNA病毒,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山羊痘病毒属,呈砖块状或椭圆形,大小为260~320 nm,基因组大小约为151 kbp,为较小的痘病毒。通过对该病毒的DNA分析表明,LSDV与羊痘病毒毒株之间的同源性高达80.0%,与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的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7.0%。

1.2 病原抵抗力

LSD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pH值6.6~8.6之间可长期存活,在室温甘油盐水或细胞培养液中可存活4~6 个月,在干燥痂皮中可存活1 个月以上,-80 ℃下保存病变皮肤结节或组织培养液中的病毒可存活10 年。LSDV于55 ℃下2 h或65 ℃下30 min可灭活,20.0%乙醚、氯仿、1.0%福尔马林也可将其灭活;对次氯酸钠(2.0%~3.0%)、苯酚(2.0%,15 min)、碘化合物(1∶33稀释度)和季铵盐类化合物(0.5%)等敏感[2]。LSDV粒子对紫外线敏感,日光照射很快即可使其失去活性,但在黑暗条件下可保持活力长达几个月。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牛是主要的易感动物,不分品种(黄牛、水牛、奶牛、瘤牛)、年龄和性别,以奶牛的易感性最高,杂交牛品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绵羊、山羊等也可感染。本病不是人兽共患病,人无易感性。

2.2 传染源

LSD病牛是主要传染源。患牛结节溃烂分泌物、脱落的痂皮中含有大量LSDV。此外病牛的血液、肌肉、奶、唾液、眼鼻腔分泌物和精液中也含有LSDV,病愈牛3 周内体内还含有病毒并具有传染性。

2.3 传播方式

本病通过蚊、蝇、蠓、虻等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传播,非洲蜱虫也可充当媒介传播本病,还可通过奶牛间相互舔舐,通过饲料、饮水等直接接触传染。此外,LSDV可通过母牛子宫感染胎儿,也可通过吮乳将LSDV传播给牛犊。污染的精液也可传播,所以在该病流行的地区和发病季节,无论人工授精还是自然交配,都可能传播LSD,所以应注意配种卫生和引种风险[3]。

2.4 流行季节

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夏季至晚秋昆虫较多的6—9月,雨后更甚。

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3.1 一般性临床症状

LSD的潜伏期,自然感染为2~4 周,实验室感染为4~12 天,平均为7 天左右。发病牛最初表现体温升高到40 ℃以上,稽留热,持续7 天左右,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泌乳牛产奶量显著下降,肩前、腹股沟外、股前、后肢和耳下淋巴结等处的浅表淋巴结肿大[4]。病愈的公牛可从精液中长期排毒,导致不育;孕牛可能会流产,后备母牛持续数月不发情,或引起不孕不育。

3.2 特征性临床症状

病牛在颈部、头部、胸部、背部、乳房、会阴等部位的皮肤上出现几个或数个疙瘩(结节),高出皮肤表面,触诊坚实并有痛感;逐渐遍及四肢及全身,有的只有局部出现疙瘩,有的遍及全身。疙瘩大多显圆形,直径2~3 cm,有的稍大,与周围皮肤界限明显。流口水,有鼻炎症状,眼睛和鼻腔流出大量黏液性分泌物,进而引起角膜炎,角膜浑浊甚至失明。随着病情发展,皮肤疙瘩可能遍布全身,并且在口角、鼻孔以及眼结膜、口腔黏膜等可视黏膜甚至喉、气管、食道等部位也出现结节,严重影响病牛的饮食和呼吸,致其逐渐消瘦;有些大结节或多量的结节,易引起病牛的四肢、胸腹、阴户等部位皮下水肿,尤其是四肢皮下水肿[5],出现运动障碍,不愿走动。

3.3 病理变化

皮下水肿和结节脱落,引起皮肤坏死、溃疡和脱落,继发细菌感染和化脓。不同部位的结节和坏死可导致不同病理变化,如气管、肺的病变可能导致肺炎症状,气管内充满黏液,气管黏膜充血,局部气管塌陷,有窒息的危险;乳房部位的结节、结痂和坏死,可能会导致乳腺炎,严重影响奶牛正常泌乳。

4 诊断方法

4.1 实验室诊断

病毒分离与鉴定、电镜观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实时荧光PCR)与聚合酶链式反应(普通PCR方法)、血清中和试验等方法,对LSD进行临床病例确诊。

4.2 试剂盒诊断

实验室诊断方法虽然准确,但耗时长、灵敏度低、特异性差,早期病例很难做出快速准确地诊断。使用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染料法荧光定量PCR试剂盒,可快速、准确地检测LSDV,可作为诊断LSD的首选方法[6]。目前,在国家口岸检疫中已开始使用。

4.3 鉴别诊断

重症LSD病例具有明显的特征性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基本能够确诊。但轻度感染的病牛,其临床症状与牛伪结核棒状杆菌皮肤病、伪牛痘、牛疱疹性乳头炎、牛嗜皮菌病、牛皮蝇等疾病临床表现类似,要注意鉴别诊断[7](表1)。

表1 LSD 的鉴别诊断

5 综合防控措施

2020年7月3日,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第256号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中,将LSD定为一类动物传染病。2022年2月10日,农业农村部和海关总署发布公告称,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已将本病调整为二类动物传染病。生产实践中,要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在2019年8月19日印发的《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2020年7月10日印发的《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本着“早发现、早报告、早确诊、早处置”的原则,切实做好LSD的防控工作,坚决制止疫情扩散蔓延,保障牛群健康和牛产业可持续发展。

5.1 疫情排查

牛群中如果于发烧后48 h,在头、颈、胸、背等部位皮肤上出现2~3 cm的多发性、硬而凸起、界限分明的疙瘩,尤其是伴有肩前淋巴结、股前淋巴结等浅表淋巴结肿大;奶牛产奶量明显下降;精神沉郁,不愿活动;眼结膜炎,鼻流清涕,口腔黏膜发炎,出现水疱,破溃后糜烂、溃疡,口角流涎等典型临床症状时,要立即全面排查,隔离病牛并限制移动,组织有关专家及时进行现场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样品采集、送检等,开展临床鉴别诊断和实验室检测。

5.2 疫情报告

疑似LSD病例所在地县级以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及时采集可疑病牛的皮肤痂块、抗凝血、唾液或鼻拭子等样品,分别向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逐级上报、检测并确诊、备份。

5.3 疫情处置

一旦发现确诊病例,坚决扑杀病牛及监测阳性牛,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隔离和监视同群及附近健康牛,加强检测,严格消毒,防止该病扩散。地面、墙壁、车辆等运输工具,粪便等排泄物,饲草、垫料等污染物,都要进行严格消毒;进行有效的灭蚊蝇等吸血昆虫及幼虫、填埋蚊蝇滋生地等工作,防止外部病原传入和内部病原传播。建立免疫带,紧急免疫完成后1 个月内,限制同群牛移动,禁止发生疫情县活牛调出,同时不到发生疫情的地区购买、引进牛只。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来源和可能传播去向,及时消除疫情隐患[8]。

5.4 加强监管,严格检疫

加强检疫监督管理,认真查验牛结节性皮肤病临床症状,凡是已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的牛,一律不准发放检疫合格证。

5.4.1 产地检疫

产地检疫发现疑似病例时,要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及时上报并按要求处置。对已实行疫苗免疫的牛只,应在检疫合格证明中备注相关免疫信息。

5.4.2 屠宰检疫

屠宰检疫过程中,如发现有临床症状的牛,应立即停止屠宰,隔离病牛及同群牛,已经屠宰的,产品要封存,清洗、消毒屠宰设备和工具,病牛和同群牛采样送检,检出的阳性牛应立即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阴性牛继续屠宰。

5.4.3 公路检查

公路检查中发现的已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牛,应就地隔离,按规定采样、送检,按检验结果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5.4.4 边境防控

锚地检疫中发现的疑似病例,要根据《进出境动物重大疫情应急处置预案》要求,严格采样、送检,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各边境地区畜牧兽医部门应积极配合海关,加强引进牛的隔离、消毒、检测、巡查等工作,禁止从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直接或间接引进牛只及相关产品,做好边境地区防控。

5.5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牛只自身抗病能力

提高牛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设法给牛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饲养、屠宰、隔离等场所要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规定,符合防疫条件要求,建立并认真实施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同时,饲喂优质牧草和营养均衡饲料,添加适量多维素、黄芪多糖、益生菌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物质;积极推广使用全混合(TMR)日粮。

5.6 免疫预防

通过疫苗接种进行免疫预防,是本病当前主要的防控措施,但必须进行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报请、省级批准并报农业农村部备案后方可进行。我国目前并没有针对该病的疫苗,因LSDV与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同属痘病毒,基因同源性高,具有高度交叉免疫原性,所以疫区和发现有发病牛的同群牛、周围牛全部用山羊痘弱毒疫苗按照山羊的5 倍剂量皮内注射。因皮内注射容纳疫苗量小,所以要多点(最少分5 点)皮内注射。

猜你喜欢

痘病毒结节性皮肤病
猴痘的前世今生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性肿瘤临床分析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运用中药对药治疗皮肤病瘙痒症状浅析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鼠痘
多层螺旋CT在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价值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羊痘病毒分子特征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