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史互融”提高中学生历史理解能力

2022-04-08黄茂富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3期
关键词:理解能力教学效果课堂教学

黄茂富

【摘要】笔者巧妙利用“文史互融”的特点,将“文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从语文作品中精选出史料运用到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引经典、读诗词等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见,把语文教材中的作品融入历史教学中,可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亲切度和接受度,最终达到高效历史课堂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文史互融;理解能力;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那么,如何把文史两科的共性相互整合,使之成为历史和语文学科创新教学的有效手段呢?下面,以初中教学文史相通为例,通过促进两学科的交叉渗透,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对史料的分析与运用能力。

一、在文学作品中找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从经典中的融合去感受历史

我国教育思路明确,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多学校纷纷开展诵读经典名著活动,历史学科抓住契机,从典籍中学习历史,从历史角度理解、分析名著。经典名著与历史都有一个共性:历史是以社会事件为基本,文学作品也来自社会生活。先秦作品《左传》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及其以前的历史典籍;《史记》被文学界公认为“无韵之《离骚》”。《楚辞》为战国史研究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宝贵资料……,这些经典名著,有不少被选入初中的语文作为教材使用。如,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史记·周亚夫军细柳》;七年级下册第4课《资冶通鉴·孙权劝学》;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单元选用的经典名著《诗经》《庄子》《礼记》,等等。借助语文学科中学过的文学作品,节选其中的内容作为历史教学史料来进行教学,有效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从而提高历史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从诗词中体现历史,理解历史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让学生读懂史料。史料大多为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费劲,难读懂。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史料理解能力,历史史料的选取很关键。从语文教材中精选史料对学生历史学科的阅读和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课堂上,若用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荀鹤的诗句“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来揭示“安史之乱”后唐朝的黑暗统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教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时,以曹操《蒿里行》中的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与三国鼎立后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必然性,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也是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可见,借助诗词能帮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正确理解教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中的互动

从课本出发,在同一教学阶段的语文与历史教材中看“文史互融”,让历史教学和语文教学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如,部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百家争鸣》可以结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教育所作的贡献;如,八年级上册的历史和语文,有很多的内容是互通的。如,历史学科中的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在讲这一课书中可以选用语文学科中的第1课《消息二则》作为史料讲解。因为学生学过《消息二则》,知道新闻的真实性及课文所阐述的这段历史,所以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使得教学效果相得益彰。对于语文中的历史因素,我们不能忽视,要正确运用,让文史进一步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在历史中找文学,培养学生对史料剖析和理解的能力

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料。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呢?文学作品无不涂上浓厚的时代色彩。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讲解这些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并在阅读文学作品中将作品内容还原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雨果的作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师必须交待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八年级历史上册已学习,学生熟悉这段历史。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对这史料的理解。也可将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引用于《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时的教学中,作为史料分析历史问题(图1)。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英法联军的可耻行为,体会到当中国的落后,明白落后就挨打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家國情怀。这样的例子很多,教材中的“史料研读”基本都是用名人的著作或记事。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17页(图2),第127页(图3),都是从著作中看历史,这样对历史教学无疑有很大大的助力作用。

三、让“文史融合”教学回归课标

注重课本中的“史料研读”,提高学生的史料理解能力。教学最终还得落实中考、回归到课标。随着教学改革,历史已成为重要的学科。中考题型灵活,题目可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史料,进行分析、解答。《历史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分析的能力作了明确要求。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补充一定的史料,做到“论从史出”,让学生分析、归纳,做出结论。如,广东省的一道中考试题:2015年的综合题(图4),用经典的文学作品作史料,这是最明显的“文史互融”。回归考题就是回到课标,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再如,从2020年广东中考试题(图5)可知,考题就是考查学生对这材料的研读理解。从中考题目中,我们能发现,试题有着“文中有史,史中有文”这样的规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审题与处理材料的能力。

“文史融合”教学要以《新课标》为基准,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通过教学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从多个学科去挖掘历史。“文史融合”教学,能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逐步学会从文学作品中去发现一些历史问题,并就一些文学作品提出相关的历史问题,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如,在教学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时,就有很多学生提出相关的历史问题,如,“共产党是怎么建立的?”“国共为什么会敌对?”等,这些都是困扰学生们的问题。还有“为什么要长征?长征后是个怎样的结果?这是真实的吗?”这些问题是推动他们去阅读、去探寻历史领域的驱动力。

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收集史料、理解解释、分析史料,从而帮助他们构建知识结构。“文史融合”教学,培养了学生用语文阅读方法去理解史料、分析史料,从史料中形成历史认知的能力。且“文史融合”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使学生逐步尝试探究历史问题、搜集资料、利用证据进行独立思考,从思考中去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并把历史学习与其它科目结合起来,提高自身学习历史的能力。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X’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QJK520)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何杨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与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与发展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夏子贤.中学历史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温铁雄

猜你喜欢

理解能力教学效果课堂教学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德育教学效果——立足曾国藩修身齐家思想的教学实践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浅谈如何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阅读理解差,美国损失大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