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的中国式发展状况
2022-04-08赵晨阳 常莉 张清涛
赵晨阳 常莉 张清涛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源流与实践,对比分析我国现代学徒制引进与发展历程,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发展经验,总结国内现代学徒制经验教训,从当前我国发展实际与职业教育实际出发,面向职业教育的未来,从更好挖掘学徒制潜力、发挥学徒制的职业教育优势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职业教育 发展
一、现代学徒制始末
现代學徒制的前身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时代的手工学徒方式,即资本主义产生之前和资本主义早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下,生产技能的代际传递与生产劳动的师徒协作。现代大工业生产,已经不再需要传统的手工学徒方式,但是现代的大工业生产仍然需要工人掌握一定的技术,技术实践具有独立性、情境性和经验积累的特点。这些特点符合传统的手工学徒培养方式,从而引发了人们在现代生产技能训练中,引入类似传统手工学徒培养方式的师傅带徒弟,一对一或一对少数几名学徒进行技术指导的实践学习训练模式。现代学徒制继承传统学徒制的优势,迎合了现代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因而在德国、英国等先行国家一经成功实践,便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欢迎和效仿。各自依据自身国情,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发展。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目前,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多基于与传统学徒制的对比而界定。国外传统学徒制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中国传统学徒制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国内外的传统学徒制共有特征是师傅手把手教授徒弟进行实践,徒弟依附于师傅,在作坊里劳作,很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后即为出师。现代学徒制则以国家政策为背景进行宏观调控,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协同育人。学徒既有学生身份又有徒弟身份,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普通文化课学习,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是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现代学徒制的根本价值在于,在现代职业教育、现代化大生产、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将职业人才的职业道德、人格素养教育、现代产业科技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融于一体。以师傅的个人职业品格作为学生的职业道德典范,引导学生感受、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个人的职业道德;以师傅的职业行为,作为学生理解职业精神、体会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的桥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师傅的职业经验,作为学生职业技能迅速提高的基础,培养学生高效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现代学徒制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二战”之后,世界各国经济受到重创,为寻求经济的复苏,很多国家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发展经济、扩大生产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产业工人具有专门、规范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因而大批、高质量的产业技能工人的培养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各种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中,现代学徒制开始出现。德国的现代学徒制探索甚至可以追溯到“二战”前,其发展经历了手工业学徒制、工业化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三个阶段,并在1969年通过《职业教育法》实现了德国现代学徒制在管理、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化和法制化。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英国经济走向衰退,英国政府谋求通过提高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来提振国家经济走出低谷,采取了通过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发展战略,并于1993年宣布推行新的学徒制改革,由传统学徒制向现代学徒制转变。1998年,澳大利亚跟随英国的脚步,开始实施新学徒制。
(三)现代学徒制的国际成功范例
现代学徒制在很多国家受到追捧,目前发展较为成熟、取得较大成果的,如德国“双元制”。德国的“双元制”强调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教学分别在企业与职业院校交替进行,企业负责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职业院校则负责对学生进行理论培养,其中,在企业进行理论操作的时间占到60%—70%,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能够在生产第一线得到锻炼,企业能够对口录用,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英国现代学徒制,其做法是政府制定相关健全的法律,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完善培训框架与培训标准,使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人数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资格证书可供学徒选择。但是,英国早期也存在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存在误解,学校职业教育理论化,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这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开展背景。但通过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各部门通力合作与努力,使得现代英国职业教育成为在世界范围内被推崇的典范。[1]
二、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背景
中国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成功经验,以我国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倡导下、在经济发展要求下、在教育发展改革背景下开展与实施。
(一)政策背景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对“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做出具体要求,标志着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并制订了工作方案。
(二)经济背景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现代产业大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指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经济的发展由原来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这就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出具有理论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二是操作技能提升,企业用工难。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之下,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大量引进新的仪器设备,导致了现有职工难以使用操作,给企业的生产带来困难。三是眼高手低,学生就业难。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多局限于书面知识和理论学习,对实践操作完全不能适应,给学生择业就业造成很大困难。[2]
(三)教育发展改革背景
好就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职业院校就读,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职业教育“本科化”。在教学过程中,职业教育演化为“低学历的本科教育”,注重理论教学,没有突出职业院校学生应有的较强动手操作能力。二是职业院校主要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教育模式。但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并不能一劳永逸,企业在短期合作中看不到能够获得的利益,并不愿长期参与到合作之中。学校邀请企业合作,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标准,但往往由于学校实训设施设备不足,教师没有一线工作的经验,即使参照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也远远达不到企业对就业人员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的就业率下降。
三、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成就
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解决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2015年8月5日,教育部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2017年8月23日,教育部确定第二批20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越来越多的优秀学校和企业参与到中国现代学徒制的构建当中。
(一)科学的现代学徒制中国转译
我国的现代学徒制是在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经验基础上的发展,同样注重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与合作,教师和师傅深入指导,把企业标准、文化、管理渗透到教育育人的过程中,以完成“学生与员工为一体”的培养目标。
(二)较成功的中国现代学徒制经验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济南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在与各自合作的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中,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供學习与借鉴。一是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深化校企合作,避免企业做“甩手掌柜”。二是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学生入学即可获得企业员工身份。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后成为企业员工。三是建立“校中厂、厂中校”,产教深度融合。四是签订四方合同,保障学生利益的同时,避免造成企业人才流失。[3]
四、中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的误区
现代学徒制在中国起步较晚,尚在探索阶段,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会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仍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如企业与学校仅以各自的短期利益为出发点,并没有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长远规划。
(一)被扭曲演绎的现代学徒制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国家职业教育制度,需要各级政府的推进实施,学校与企业的广泛深入互动,带动学生有效学习。但现实各方对现代学徒制的贯彻与认知却存在很大偏差。最为典型的是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学校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政府无关,无须政府政策支持;与企业无关,无须企业积极参与。
(二)张冠李戴的现代学徒制做法
现代学徒制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是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工作流程中,而非单纯的校内实训或企业参观。但一些学校招入学生后,却将学生下放到企业,更多地表现为参与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劳作,以让学生参与实践的名义,为企业创造价值,沦为廉价劳动力。而一些企业招入职工后,根据现代社会对知识文化要求的提升,将职工送入学校进行短期培训,拿到相应证书。
(三)换汤不换药的现代学徒制做法
换汤不换药的现代学徒制做法表现为表面化的校企合作。一是“学校热,企业冷”,学校力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而企业能提供的也仅停留在学校层面,与学校相关专业一起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为专业提供书面指导或口头指导,学生没有机会得到企业的实践指导。二是学校、企业互为利益共生体,一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存在互相“挂名”的现象,学校与企业仅仅为名义上的合作者,学校以企业的名义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企业以学校的名气提升企业的大众认知度,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到企业学习的机会,或仅是参观学习,企业也没有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训练。
五、中国现代学徒制未来特色发展之路
德国、英国等国家的现代学徒制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每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不同,造成各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也各有特色。我国在借鉴和参考其他国家现代学徒制发展自己时,不能“拿来主义”,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中国现代学徒制未来特色发展之路。
(一)中国传统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的结合
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历经多年的探索,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也有很多不足。一是政府宏观管理不到位。国家除颁布政策之外,还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提供资金支持等措施,同时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方案。二是没有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德国企业主体可以独立招生,是合法的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最大限度发挥了企业的主体作用。我国目前不具备企业单独招生的条件,因此可以从国家政策、行业推动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三是学校教学偏离实际。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多依照课本进行,而课本由于从编写到出版发行的时间跨度较长,往往造成实践部分不能很好地跟随时代发展,直接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工作相脱节。
(二)科学地将现代学徒制本土化
在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现代学徒制,积极发挥政府、学校、企业各方面带动作用的经验同时,还要看到,就目前我国实际国情及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状来说,并非所有地区具备开展学徒制的条件,也并非所有专业都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一是就地区而言,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而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发展需要依托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地区、有成熟技术的企业、有较好办学条件的院校,这就造成了我国发展现代学徒制的区域局限性。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只能是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发展较为成熟后,国家有倾向性地制定扶持政策,以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寻求企业、院校的跨区域合作育人。二是就专业而言,我国专业发展呈现不平衡趋势,有发展较为成熟的专业,也有新兴专业,且这些专业的发展各有特点,应选择性地开展现代学徒制,如护理、助产专业工学结合模式较为成熟,运行效果良好,因此没有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必要;一些对理论知识要求较高的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技术,没有很强的系统理论学习就很难在工作场所中进一步工作实践;而一些除要求实践外,对礼仪文化素养要求较高的专业,如空乘专业,也需要在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与提升。相比较而言,一些工艺传承、机械维护制造类型的,对技能操作要求较高且人才紧俏的专业,则更适宜且更需要开展现代学徒制。[4]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的提出,是国家依照我国社会、市场所需提出的一项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性措施,其实施应该多方参与,依照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
参考文献:
[1] 阎晖霞.国外现代学徒制发展及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6(14):137-139.
[2] 韩静. 90年代以来瑞士学徒制培训的改革及启示[J].中国培训,2003(7):57-58.
[3] 罗纲,朱霞,付学敏,等.高职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中国电梯, 2021(22):67-69.
[4] 唐娇,高瑜.三位一体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成都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21(27):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