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022-04-08欧阳军

中国周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春牛窗花年画

欧阳军

新年售賣春联的商铺

每年腊月十五过后,人们就忙碌起来了:打扫屋内外卫生,写春联、贴窗花、挂年画、买鞭炮、做新衣、制年糕、包饺子等等。节日期间,还要举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这些风俗体现了中国人讲文明、爱清洁的美德。

春节,是海内外全体华人的传统节日。中国人欢度春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本是以农业立国的,人们把一岁的时间叫做“年”,因此,把庄稼的收成称为“年成”,五谷丰登叫做“丰年”“有年”“好年成”。

据记载,我国古代早就有了欢庆丰收、喜迎岁首的习俗。《诗经》中有“自古有年”的祈年乐歌;《豳风·七月》里写到古人年终宴乐的事情。周代时,已把春节作为一岁之首,到汉代出现了“过年”的风俗。在历史上,春节的名称很多,如:元旦、元正、元朔、元辰、正朝等等,通称为“元旦”,是“一年中的第一天”的意思。1911年,我国开始采用公历,而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尔雅·释天》中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 把“年”当作收获的象征。另有一说,认为“年”字按古人的写法,是个象形字,有头有尾,四角伸开,像一个大壁虎,是一种可怕的不祥之兽,一岁之中,若没有遇见它,便平安无事地度过了,于是大家聚在一处烧些好东西吃一顿,这种庆祝的活动叫“过年”。看来“过年”在古人的意识里是与农业丰收和美食庆贺有关的。后来,过年主要是指过除夕。

关于过年,民间有不少习俗。古时候,有一种名字叫“年”的凶猛的怪兽,体大如牛,独角长尾,甲骨文中的“年”就像这种怪物。每到腊月,它便出来伤害人畜。人们把食物放在门外,好让“年”吃饱了离去,不再伤人。有一次,“年”来到一个村庄,它被一家门口晒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它又被灯光吓退了。人们终于发现,原来,“年”是怕红色、火花和响声的,于是,人们每逢过年便在大门上贴红对联,挂红灯,燃放爆竹。

从南北朝到宋代,长江流域年节有饮“屠苏酒”“柏叶酒”和“桃汤”的习俗。南宋陆游的“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表明这种习俗当时十分盛行。柏叶酒,由柏树叶浸于酒中制成。柏为常青之树,柏叶后凋而耐久,饮柏叶酒即取其寿命长久之意。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柏性后凋而耐久,禀坚凝之质,及多寿之木,所以可以服食。道家以之点汤常饮,元旦日以浸酒避邪,皆取于此。”

贴上春联的乡村民房

桃汤,是一种用桃煮的汤。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 “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依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似乎这种饮食还是件相当严肃的事。饮屠苏酒、柏叶酒、桃汤,都是巫术思想在饮食上的体现。

明清以来,除夕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包饺子讲究皮薄、馅足、捏得漂亮严紧。如果饺子不慎破了,忌讳说“破”和“烂”,只说“挣”了。有的地方在饺子中放糖,祈求来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地方则在个别饺子中包一枚钱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会在新的一年里发财。元旦早晨,很多人也吃饺子,因为饺子形似元宝,象征着招财进宝。南方除夕和大年初一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时借用王安石《元日》的诗句,表达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对新春扑面而来的喜悦心情。是呀,人们喜春、盼春,希冀着春天的明媚阳光和生机勃发。可谓:万物催春春妩媚,莺花伴舞舞翩跹。

相信世间一切美好的事情都会伴着春天的脚步走到你的身边,平安、和睦、温馨在新春的畅想中与你共舞!以春联为证:春夏秋冬春为首,桃梅李杏梅占先;喜看春日花千树,笑饮丰年酒一杯。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

立春,有时在农历腊月,有时在农历正月。

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新年贴春联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式。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里。

立春时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实质上,这更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立春时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有些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

中國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少数民族也都欢天喜地,以特有的方式欢度春节。

蒙古族牧民生活在千里草原上,除夕之夜,大家先向长辈敬酒,然后围着火炉,吃饺子、下棋,听艺人说书,直到天亮。春节到来,人们穿上新衣,骑上骏马,去拜会亲朋,共贺春节。

瑶族人民过春节时,白天在山坡上,夜晚在火堆旁欢聚,载歌载舞。有一项别致风趣的活动叫“耕作戏”。正月初一,姑娘们穿上漂亮的花衫、花裙,戴上精致的银饰,小伙子也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集会开始了,首先由3个青年演出“耕作戏”, 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荷锄农夫,三人载歌载舞,喜迎春耕,期望丰年。其后,姑娘、小伙子就尽情歌舞、欢乐。

绘制年画娃娃

哈尼族过春节总要热闹地在一起聚餐豪饮。男女青年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趁这个良机选择自己的意中人。过年前小伙子上山砍竹棍,做秋千,姑娘们特别喜欢荡秋千,老人们则围坐在一起,一面喝茶、抽烟,一面兴致勃勃地谈古论今。

布依族人在每年除夕晚上,全家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这一天,男女青年们互相串门拜年,并结伴外出游玩,尽兴后才回家。

黎族人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杀鸡宰猪,摆起丰盛的佳肴美酒,合家围坐一起“吃年饭”,席间还要唱贺年歌。春节期间,全村青壮年还要组织一次集体打猎,猎获物归全村共同分享。

达斡尔族人在除夕晚上,青年们跳着“鲁格乐舞”,通宵达旦。家门前点燃一堆干牛粪,一家之长把大块肉和糍粑之类食品投进火里。大年初一清早,青年们双手沾满灶灰,争相往别人脸上涂抹,象征幸福。美丽的姑娘常常被小伙子们涂成“灰姑娘”,这是预祝丰收和幸福的意思。

苗族称春节为“客家年”。初一清早,人们穿起新衣,背着笙,到外村拜年。最吸引人的活动是斗牛,围观的能有上千人呢。

新春福字年年有余窗花

壮族各家各户都在年三十晚上把初一全天的饭做出来,称为“压年饭”,表示祝愿明年获得大丰收。

景颇族的姑娘们,将绣花包挂在树梢上,叫“靶包”,然后由小伙子们用箭去射,谁射中了,靶包就归谁。绣花包里装有吉祥如意的东西或是爱情的信物。

傣族青年男女们在草坪上各排成一行,互相抛接彩球,用以欢庆佳节,表达爱情。同时,在澜沧江上还举行划船比赛等庆祝活动。

朝鲜族的庆祝方式是到田地里烧火堆,用以消灭害虫、田鼠等,为夺取农业丰收做好准备。这种活动叫“野火战”,也叫“鼠火战”。

普米族人在初一早晨鸡叫头遍时,村寨里便顿时发出一阵阵铜炮声和海螺号声。家中如果有年满13岁的男女儿童,还要举行隆重的“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

鄂伦春族人在除夕夜,要给家族及近亲的长辈们斟酒叩头,一般都彻夜不眠,谓之“守岁”。

土家族人吃过年夜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火坑边通宵守岁,名叫“守田埂”,以表示对田地的热爱。

春节正好在农历立春前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满怀希望和信心,又进入了新的一年。

春节红包

春联

春节期间,地方民间风俗,家家户户张贴春联。这个习俗,至少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古代诗词中人们常引用的句子。“新桃”与“旧符”,是有一定来历的,而这新桃与旧符,也就是今日的春联。

相传,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有一条名为度朔的山脉,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因为山上有一棵不知道长了多少年的大桃树。在这桃树东北处的枝叶中间有一个洞,传说这个洞便是所有鬼怪出入的大门。这些鬼怪归两个神人管辖,这两个神人便是神荼、郁垒两兄弟。不论白天、黑夜,他们都守卫在这洞门的上方,专门抓那些出去害人的鬼怪。

当时,华夏族的首领黄帝,很重视神荼、郁垒捉鬼的故事,便制定了一个节目的仪式:每当除夕时,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口立下两个桃木神像,在门框上悬挂苇子编的绳索,在内门上画老虎,以此来镇邪,求得来年的幸福。这个习俗在汉代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汉代以后,门旁的桃木神像逐渐演变、简化为桃木板,这就是“桃符”。到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时,叫人在两块桃木板上刻了两句诗:“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也是最早的对联。由于桃木是红色的,以后便被用纸写的字代替,一般对联都用红色的纸写成。由此以后,逐渐演变成今日的形式。

到了明代,经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倡导,贴春联成为过年必不可少的民俗,春联一词也被广泛叫开。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春联总是贴在最醒目的地方,开始贴在农家的大门上,这是一家人的脸面,一定要选用吉祥的内容,用符合本家实际情况的语言来表达对未来生活追求的良好愿望。一般农家人贴对联,都表达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全家安康。而经商人家,则希望财源广进,发财致富。那些农村中的教书人,则希望合家平安,子女能在学业上长进,并能才学并茂,在仕途上有前程。

还有些人家干脆用个“ 福” “ 寿” “ 禄”字贴在一进大门的照壁上,有时还专门把“福”字倒贴,读为“福倒”,义为“福到”,以求吉祥。在猪、羊、鸡、鸭的窝、圈内,则要写上“猪羊满圈”。在牛圈、马棚,则贴“六畜兴旺”的春联。

春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春联的内容,随着时代的观念更新而不斷更新。无论如何,人们都希望来年有个美好的前景。春联,正是表达这种美好愿望的真实反映。春节,是春联的海洋,是春天朝气淋漓尽致的发挥,是春日豪情的抒发。

剪纸和窗花

窗花,是有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民间剪纸艺术品,盛行于中国农村。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民间的剪纸,尤其是窗花剪纸,充满民间的乡土气息。诸如“喜鹊登梅”“二龙戏珠”“孔雀开屏”“天女散花”以及各种花、卉、虫、鱼、鸟的图案,表示了农民对未来生活寄托的美好希望。

据考证,从商代始(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画制作装饰品。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据传,有一天,汉武帝迷迷糊糊地梦见了逝去的李夫人,醒来后便叫人请来了一个术士,说想与李夫人再见一面。那术士竟然应允了,其实,术士就是画下李夫人的形象,据此做了一个剪纸,并在人像剪纸前面点燃蜡烛,让汉武帝在另一顶帷帐中观看。摇曳的烛光中,纸人透过帷帐照出影像,仿佛李夫人翩然而至。可惜汉武帝只能远观不能近身,为此,刘彻写下痛彻心扉的诗句:“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来迟。”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涎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唐宋时期, 流行“ 镂金作胜” 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纸,与立春这个节令有着密切关系,诗中的“荆俗”“晋风”就点明了这种风气,而且明确言明了国人的风俗。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

新春家人围坐包饺子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当然,也寄托了人们的希望、想象,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

民间年画

在我国广大农村的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房舍之中张贴年画,把房内布置得色彩缤纷,同时又充满情趣。年画,是中国传统的“中国画”形式之一,一般是采用工笔画形式,也有兼带写意,当然也不乏大写意的传统中国画法。

年画的内容, 一般都是健康、吉祥、歌舞升平的。像“ 鲤鱼跳龙门” “ 年年有余(鱼)”“招财进宝”“喜得贵子”“岁寒三友”等等。年画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演变的。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早在东汉时就已存在了。宋代时,年画已很兴盛。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年画的作坊日益发展。当代的年画,也是在沿袭历代传统年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今,版画也加入了年画的行列中。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其画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此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幅寓教于乐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

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此话即源于此。因此,年画《老鼠娶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祭灶神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这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上天”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照得火光通明。

旧时农村烧地锅,家家户户会把“老灶爷画像”贴在灶台口(锅门口)墙壁上,往往画像两侧还会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相传,凶恶“年兽”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度过年关”,庆幸没被年兽吃掉。此后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一大盘苹果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海洋。

压岁钱

每逢过年,民间百姓中有用红纸包钱给晚辈的风俗,称压岁钱。旧时压岁钱是用红线串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 串成鲤鱼形、如意形或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据老人讲,关于压岁钱还有段传说。

很早以前有种叫“祟”的小妖怪,除夕深夜出来,喜欢用手摸睡得正香的孩子头,孩子往往被吓得哭起来。到了第二天,不是头疼发高热,就是变成呆子。弄得民间有小孩的人家不敢睡觉,灯点到天亮,叫做“守祟”。

有户人家夫妻俩,五十多岁才生了一个宝贝儿子。八仙路过此地,算到这家孩子有难。八仙于是变成八枚铜钱,守在小孩身边。孩子入睡后,夫妻俩用红纸把铜钱一包,放在孩子枕头旁边,并吹灯灭火上了炕。半夜,“祟”出来,刚伸手欲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发出一道道闪闪金光,吓得“祟”慌忙逃命而去。次日老夫妻把用红纸包铜的事,主动告诉了左邻右舍。以后家家效仿,逐渐就演变成“压岁钱”。

另一传说是起源于唐代宫廷。当年杨贵妃生下了一子,唐玄宗闻报大喜,并亲往观之,喜赐贵妃洗金银钱,“洗儿钱”表示致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作镇邪去魔的护身符。“洗儿钱”后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后演变成“压岁钱”。

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王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当时的时尚。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猜你喜欢

春牛窗花年画
常忆故乡打春牛
剪窗花
剪窗花
插秧
春日物语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
剪窗花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