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洲渔场失去“荷鲁斯之眼”

2022-04-08王悦

看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杰斯马耳他金枪鱼

王悦

《沧海渔生》剧照

第37届圣丹斯电影节上,一部名为《沧海渔生》的马耳他电影脱颖而出,获得了世界电影单元评审团特别奖。

电影以马耳他日渐萧条的渔业为背景,讲述了出身渔民世界的杰斯马克为了养活妻儿,铤而走险尝试黑市捕鱼交易的故事。

马耳他是位于地中海中心的岛国,被称作欧洲的“心脏”和“后花园”。尽管马耳他最为发达的是观光旅游业,但还有一小群渔民在种种压力下坚守着古老的捕鱼行业。

《沧海渔生》不仅反映出马耳他传统渔民生活的艰辛,也折射出整个地中海渔业的困境。

《沧海渔生》的原名是“Luzzu”(鲁佐),是指马耳他一种传统渔船,船首会画上一双眼睛,也就是“荷鲁斯之眼”。

荷鲁斯是埃及神话中的鹰头神,它的眼睛代表全能全知之眼。据传说,荷鲁斯的右眼象征完整无缺的太阳,有远离痛苦、战胜邪恶的力量;它的左眼则象征有缺损的月亮,有分辨善恶、捍卫健康与幸福的作用。

马耳他人相信,到了茫茫海上,荷鲁斯之眼能够帮助渔船辨清方向,保佑渔民平安返航。

彩绘的鲁佐,被渔民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电影中的杰斯马克,就是驾着父辈留给他的一艘鲁佐出海捕鱼。但是,这艘鲁佐太老了,渗水越来越严重。杰斯马克怕船沉没,只好把它拖上岸等待修理。

其他渔民听说杰斯马克的船放在岸上,提醒他“木头是活的”,在陆地上太久会收缩。在马耳他的渔民看来,鲁佐船需要地中海湛蓝的海水来滋养,在海里沉没也好过在陆上枯萎。

蓝鳍金枪鱼

渔船船首的“荷鲁斯之眼”

捕捞金枪鱼必须凭借猎人在陆地上的细致观察,比如发现跟随洄游金枪鱼的海鸟。

对马耳他人来说,鲁佐是有灵魂的。每当杰斯马克为了生计垂头丧气,镜头就会移向鲁佐的荷鲁斯之眼。那双圆睁的鹰眼眨也不眨,平静地凝视着金黄色的海岸,似乎早已看尽这个地中海岛屿的兴衰荣辱。

地中海渔业悠久的历史,与地中海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密不可分。西方文明在罗马帝国时期达到顶峰,高度仰赖将糧食配给数百名、有时数千名在公共工程中劳动、监工,或是投入陆军或海军战役的人。鲭鱼制成的鱼干重量轻,便于携带,成为罗马军队的理想食物。将鱼血和鱼肠泡在盐水里发酵制成的鱼酱,更是帝国经济的重要商品。

早在中世纪以前,人类就已经重度开采世界的近岸水域,有时甚至会过度捕捞。古代的捕鱼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地近岸的海洋生态系统,在古罗马时期之后更为剧烈。

地中海是一个由狭长大陆架构成的深盆地,有1/5的海域深度不足200米。大多数鱼类生活在开阔水域的上层,难以捕捉,除非它们到近岸觅食,或者像蓝鳍金枪鱼一样处在每年的产卵洄游途中,才能被捕获。

因为鱼只有在特定季节才会大量出现,也仅能在特定的抵港时段寻获,捕捞金枪鱼从未成为当地生活的全部。

公元前4300–前3700年间,住在帕罗斯岛和安提帕罗斯岛中间的萨里亚戈斯聚落的渔民,会在金枪鱼产卵季节,用带倒刺的箭和黑曜岩制成的鱼矛大量捕鱼,而在一年中的其余时间,他们则以农耕维生。

金枪鱼是十分贪吃的掠食者,以鲭鱼、沙丁鱼和其他小鱼为食,也食用无脊椎动物。它们靠着视力狩猎,在相对清澈的水域寻找食物。因此,大群的金枪鱼会在近岸游动,海风也会将它们吹向岸边。

渔民世代积累下很多捕鱼的经验和有关鱼的知识。他们不需要“乘船”追捕金枪鱼,因为他们可以直接从岸边捕捞猎物,甚至在浅水刺猎它们。

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曾经提及猎人与渔夫的合作:捕捞金枪鱼必须凭借猎人在陆地上的细致观察,比如发现跟随洄游金枪鱼的海鸟,熟悉会让鱼靠近岸边的天气条件,他们甚至留意到海豚有时会把鱼赶进渔网。

古代地中海渔民不仅累积了捕鱼的知识,还发明出非常有效的工具,捕捉各式各样的鱼类。他们用来制造工具的材料选得极好,后人沿用了相同的基本器具和方法,一直到公元20世纪都没有太多变化。

鲭鱼干

按照欧盟的合约,放弃捕鱼的渔民此生将不能重操旧业。

最先出现的捕鱼用具是鱼钩和钓绳,但大规模的捕捞需要陷阱和渔网。除了可以在海滩摊开的投网、刺网和围网,还有在河流捕鱼时使用的锥形渔网。自家捕鱼的人,通常用投网捕捞小鱼和幼鱼。这种渔网常见于尼罗河沿岸和意大利潟湖的多沼泽地区。

较大型的渔网会被垂直悬吊,浮子让上缘漂浮,网坠让下缘下沉。有些渔网是固定的,另一些是从船上布置,而后再拖曳上岸。刺网是一道网墙,垂直悬挂在水中,鱼会因腮部被卡住而落网。

19世纪以后,工业革命带动渔业技术的革新,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海洋危机。包括海底拖网在内形形色色的渔具发展起来,虽然提升了捕鱼效率,却破坏了海床。蒸汽机、汽油机和柴油机虽然让渔民可以在遥远的外海停留更久,却使渔场资源迅速耗尽,很多渔场因此永久关闭。人们不再能假定海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蓝鳍金枪鱼是大西洋和地中海多数海域的原生种,长达数千年都被视为食用鱼而时常遭到追捕。今天,工业化的捕捞使得金枪鱼数量锐减,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已经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名单。

冷战结束后,欧洲积极调整地中海政策,扩大自身影响。1994–1995年,欧洲理事会通过建立“欧盟–地中海伙伴关系”的建议案。随后,欧盟15国和地中海12个国家和地区联合通过《巴塞罗那宣言》,正式启动覆盖了政治与安全、经济与金融以及社会与人文领域的全面合作。

《沧海渔生》剧照

旨在保护地中海资源与环境、消除和防止地中海污染和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渔业合作,也是其中一部分。如今,欧盟已经成为地中海渔业治理的重要力量。

电影《沧海渔生》中,在气候变迁和政府限渔措施的双重压力下,杰斯马克不得不向欧盟帮助渔民的项目求助。他卖掉祖辈留下来的鲁佐,转向收入更有保证的行业。按照欧盟的合约,放弃捕鱼的渔民此生将不能重操旧业。对杰斯马克这样的渔民世家来说,这意味着放弃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经验和知识。

2021年9月,IUCN宣布其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7种最具商业捕捞价值的金枪鱼中,有4种显示出从过度捕捞中恢复的迹象。其中,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的状况从“濒危”改为无危。这一成果主要归功于地中海地区的种群数量增加,地中海的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已经占到全球种群的80%左右。

不过,IUCN负责重新评估红色名录的协调员贝丝·波利多罗提醒大家:“不是说因为这些物种比10年或15年前的情况有所好转,我们就应该吃更多。”

虽然金枪鱼渔业的可持续管理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等金枪鱼仍然严重枯竭,目前的数量不到商业捕捞开始前的5%。墨西哥湾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的种群状况,则从未真正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过度捕捞中恢复过来。

如今,或许只有通过古代诗人的诗句,我们才能够带着苦涩,回想古地中海蓝鳍金枪鱼洄游的盛景。

公元2世纪,只有十七八岁的古罗马诗人欧佩安,跟随冒犯权贵的父亲流放马耳他荒岛。马耳他海岸壮丽的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勤奋读书,精进诗艺,用希腊的六步格诗体,写下长达3500行的《盛世渔歌》:

“蓝鳍金枪鱼,这群遨游于浩渺大海的蓝色精灵,它们在春季狂热的交配欲望驱使下游向我们的地中海,开启了这百舸争流、盛世渔歌的狂欢。

快看!那摇摆在狂欢队伍最前面的,是在地中海入口奋力拉网的伊比利亚人,緊接着是在罗讷河口的凯尔特人和福卡原住民,最后是在特里那基岛和第勒尼安海搏击海浪的渔夫们。

在他们的层层围猎之下,金枪鱼在这深不可测的海里东逃西窜,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画卷,又犹如在演奏一场动听的交响,尽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鱼群的数量多得实在令人惊叹,这是渔夫们可以肆意掠夺的资本,和把酒言欢的美谈。”

特约编辑姜雯 jw@nfcmag.com

猜你喜欢

杰斯马耳他金枪鱼
进博会的金枪鱼王
金枪鱼与海豚
马耳他想让英国还化石
金枪鱼
东京筑地市场“最贵金枪鱼”获吉尼斯纪录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