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残奥会上的他们
2022-04-08田中
田中
运动员是冬残奥会的主角。在北京冬残奥会上,为了解决残疾运动员的后顾之忧,3个赛区的残奥村、5个竞赛场馆均设立了技术维修服务机构。在这里,来自德国、芬兰、意大利、中国等12个国家近50人的技术团队,专门为残疾运动员使用的轮椅、假肢、矫形器等运动器具和生活輔具提供维修服务。团队中有9名中国技师,朱思维便是其中之一。
在张家口冬残奥村维修服务中心,朱思维主要承担维修运动员使用的轮椅和其他器具。由于在残奥单板滑雪、冬季两项、冰球等项目中,运动器具因碰撞而损坏的几率很大,维修服务对保证运动员参赛非常重要。朱思维说:“运动员的赛程非常紧张,我们要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好器具,帮助运动员解决问题。”
朱思维还经常处理很多令运动员头疼的小问题,辐条断了,车胎扎了,螺丝松了,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直接关系着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朱思维说:“在赛场上,运动员需要借助辅具参与竞技。在赛场外,辅具是帮助运动员更加舒适、便捷生活的依靠。”
2013年,朱思维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从事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辅助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及标准化等工作。在他看来,无论赛场上还是生活中,只有帮助运动员彻底解决问题,确保装备时刻处于良好状态,才能让运动员安心比赛、舒心生活。
3月9日晚,在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女子短距离项目的颁奖仪式上。获得视障组冠军的奥地利运动员埃德林格将她的导盲犬瑞丽高高抱起,冠军荣耀也有它一份。
导盲犬被称为视障人士的“第二双眼睛”,是盲人生活中最温馨、最体贴、最忠诚的陪伴。2008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火炬手平亚丽在导盲犬的引导下传递圣火,这只狗成了“鸟巢”聚光灯下闪亮的明星。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前,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精心训练了68只导盲犬,让它们作为一群特殊的“志愿者”,为盲人或视障运动员提供帮助。
基地训导员王庆伟介绍说:“每只导盲犬要经过一年半的训练,才可以‘毕业’,之后进入和视障人士的磨合期。导盲犬训练的内容大多围绕引导盲人上下台阶、躲避人行道上的障碍和分辨车流等。”导盲犬和宠物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外出期间的稳定性,在人流密集的空间,导盲犬可以带领盲人朋友乘坐地铁甚至换乘线路。
多年来,导盲犬与视障人士共同乘坐飞机、高铁、公交车,以及引领视力残疾人参加运动会、马拉松长跑,出现在残疾人艺术团的舞台上。导盲犬作为改善视障人士生活条件的主要手段,已成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
导盲犬就像是盲人的眼睛,盲人把导盲犬看作自己的孩子或朋友。埃德林格赛后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它能在那里,即使没有金牌,我也不在乎。”
王梓博是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的大四学生,也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数不多的残疾人志愿者。虽然先天有听力障碍,但他仍然希望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贡献力量,报名参加了赛会志愿者选拔,如愿以偿成为国家体育馆的赛事服务助理。
有助听器帮助,王梓博在志愿服务中,可以和健全人一样正常交流。北京冬奥会上,他尽职尽责,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冬残奥会期间,他在这个岗位上继续服务。在王梓博看来,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帮助别人,他愿意在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中付出更多。
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国家体育馆承办冬残奥冰球比赛。王梓博在开赛前特意学习了一些手语动作和表达方式,希望在志愿服务中派上用场。他说:“届时会有残疾人观众前来观赛,我不仅学习了手语,还备好了笔和纸,随时准备与观众沟通,尽可能帮助他们享受最好的观赛体验。这是我的职责。”
王梓博将赛事服务助理的职责归为四类,即赛前组织观众进场,引导观众找到自己的座位;赛时监督观众佩戴口罩,提醒观众场内不能饮水和进食;赛后引导观众有序退场;为观众答疑解惑,如指引卫生间、商店位置等。培训期间,王梓博特别关注“无障碍轮椅座席区”。国家体育馆对多区域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增加了无障碍看台,把最佳观赛位置留给残疾人观众,这让他感到特别欣慰。
在冬奥会比赛期间,王梓博看见同事将残疾人观众一次次引导至无障碍观赛区,内心颇感温暖。最令他感动的瞬间是在走廊门口迎接观众时,一队小朋友手举着门票,排队等候进入观众席。王梓博热情地向孩子们打招呼,小朋友们也向他挥手。一个小男孩跑过来说:“哥哥,你们好棒,我将来也要成为像你们一样的志愿者。”
王梓博说:“能够参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我感到非常幸运,这段经历为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愿意做一颗螺丝钉,为国家体育馆赛事顺利运行贡献力量。”
“请问,您对来自热带国家的运动员从事冰雪运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吗?”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媒体混合采访区,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学生苏严宇婧帮助菲律宾记者向运动员提问。苏严宇婧说:“我是语言服务助理,很开心能发挥外语优势,做好翻译服务。”
苏严宇婧以往参加的志愿活动有很多涉外服务。由于具有外语优势和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苏严宇婧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北京冬奥会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语言服务助理。
1月28日,苏严宇婧正式上岗,她的工作涉及医疗、防疫、媒体中心以及混采区,需要熟悉不同领域的工作,随时根据需求前往各点位提供翻译服务。苏严宇婧说:“除了固定的值班安排,还有一些急活儿。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任务,要和某代表团的防疫联络官沟通。我来不及细想,赶紧给对方打电话。一开始还有点紧张,但接通以后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平时积累的专业词语派上了用场,顺利完成了任务。”
这之后,苏严宇婧更加重视涉及冬奥会各专业的知识积累,尤其是一些专业术语的中英文表达,她每天都要花时间熟记。冬奥会期间,她陪同中方医疗队参加会议,实时翻译会议内容,还做笔译,将防疫、医疗的相关通知发给各代表团的医疗官和医生,工作起来越来越顺畅。
苏严宇婧提到,外籍工作人员除了询问和业务相关的问题外,还会向志愿者咨询交通信息。对此她也早有准备,她说:“在场馆中,‘缆车’是一个高频词,但之前我不知道它用英文怎么讲,看到场馆指示标识后,特意记了下来。我对很多交通名词和站点也做了记录,外国工作人员找我问路肯定没问题。”
一次次服务,一次次体验,苏严宇婧收获满满。她说:“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奥运。由于语言服务助理工作的特殊性,我可以近距离接触运动员,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赛场气氛的变化。每天都会有一些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考验我的语言交流和应变能力。每次完成任务时,看到外国工作人员点头微笑,或竖起大拇指,我都十分欣慰。”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团队的带队老师刘安安,除了完成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和注册中心日常的志愿服务工作外,还肩负着带好这支年轻团队的重任,学生们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帮他们解决问题。
刘安安主要负责制作和发放冬奥会和冬残奥车辆证件,涉及100多个相关部门。一张证件要经过六道高标准制作流程,志愿者必须熟练运用相关系统处理数据,准确无误地将证件发放到每个部门。刘安安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满勤上岗。她把自己变成一位“全能选手”,学习掌握了证件制作每一道流程的岗位要求和工艺,志愿者遇到考试、生病等情况或需要加班赶任务时,她能第一时间弥补空缺岗位,保障证件如期交付。
很多志愿者第一次不在父母身边过年,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刘安安精心准备了一些“节目”,给大家带来惊喜和感动。她还带领团队成员利用休息时间拍摄了《冬奥值日生》系列短片。刘安安说:“我希望通过点点滴滴的努力,为每一位平凡岗位上的志愿者记录下属于他们的冬奥时刻。”
有刘安安在,学生志愿者们就觉得踏实,他们对这位年纪不大的老师尊敬有加。得知这位老师还是“双奥”志愿者时,对她就更钦佩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刘安安正读大二,成了一名赛会志愿者,在北京老山自行车馆负责场馆及周边监测无线电信号和排查信号干扰源。她说:“成为‘双奥’志愿者是一种荣誉,但责任也很大。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播正能量,是我一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