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之数
2022-04-08罗怡
罗怡
“每一次合作和跨界,我们都很笃定的,每一次都很深,要非常地专注和具体,才能做到透。”——段妮
“谁也没有办法真正跨界,每个人专注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作品是独立生成还是受外界刺激而产生,会是完全不同的结果。我希望舞蹈是由内而发的向内而生的过程。”——陶冶
“对照,有人看到对应,有人看到对立。于我们而言,对照不仅是对,而且是照。”他人之镜,万物之镜,照己,照人,照众生。如果陶身体以舞蹈为镜,小河则以音乐为镜。“《对照>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世界首演,同时有十个交响音乐乐手在场,及大提琴、管风琴等等,这次更纯粹,就是他的演奏和吟唱。小河如何去关照到舞蹈,我们怎么去关照到音乐,完全是融在一起的。”
的确,合作近15年,从小河观看陶身体作品《重3》后到“一见钟情”,到互为表演嘉宾。2011年,《2》开始,陶身体的舞蹈都请小河制作音乐。水乳交融,合作无间。即便如此,老朋友们也有“摔门而去”的时刻,冲突也绝非一次两次。第一次合作,就有陶冶的电子噪音和小河的语言文字之争,是声音素材的不同选择;最近的一次,是陶冶的当下现场还是小河的实验未来,又出现了声音语境的不同选择。“如果跨界是一个行为,那么合作则需要更多的认同、磨合,甚至对抗。正是两颗星球相撞形成的力量和密度,给予作品更强大的力量。”
如果说本次的《对照》更多的是即兴,每一次都希望呈现变化;那么和云门舞集的“交换”则是扎根,是身心灵的交换。两个风格理念变形形式完全不同的团要在一起,经历了跨度三年的沟通,用了一年的时间来磨合落地,陶冶因此有半年住在台北。“这个作品更多地指向身体技术的交换。”非舞蹈专业的人很难想象,陶身体圆运动的逻辑、技术理念所造就的身体,甚至对云门这样专业的舞团舞者的身体来说,都是对“运动肌群”的全新发现。
身体就是剧场,是陶身体完整的创作观念。也就是说,表演艺术最丰富最有活力的那个时刻是属于现场的、当下的,属于转瞬即逝的瞬间。阿那亚海边连续12个小时的作品《12时》,无论是音乐、诗歌、现场还是舞者,那种时间穿越感,那种天地人的对话,造就了特别永恒的一次现场。在海边跳舞,是看海,还是看舞?如果能量不够,舞蹈就成为背景:如果能量强大,人们会穿过你看到不一样的海。用瞬间去交流这种永恒。
回溯陶身体的跨界合作史,无论是在崔健电影中出演、与杜可风现场拍摄的互动、受戏剧家林兆华全年空间支持的身体工作坊,还是与雕塑家向京的不同艺术语言的身体互动、与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在巴黎时装周合作的“Y-3”发布会现场等等,不同的身体、不同的运动方式、不同的语境,跨文化,跨经验,跨行业。“本来艺术就要打破桎梏”,不是吗?
“跳舞不是在一种日常的状态中去对待身体,它是不断地去超越身体,在舞台上,身体被供奉了。”——段妮
“时时刻刻,她的存在就是滋养。”——陶冶
陶冶,一个男人。段妮,一个女人。同样的身体理念,一个舞团诞生的根基:同样的生活理念,一段婚姻长久的根基。这大约是陶身体最微观的合作与跨界。
“女人要柔美漂亮,男人要英俊雄伟:男人的动作要猛、要澎湃,女人的动作要轻、要优雅。这种被性别裹挟的传统,不在我们的语境和路径之中。”陶身体并不否定身体的生理性差异。“有些人天生身体协调、四肢柔软,有些人天生跟腱坚固、韧带紧张。”“我们的身体一直试图以创造语言的方式超越语言。”陶身体希望超越性别,回到纯舞蹈、纯运动的状态,找到与身体向内而生的规律去对话。他们表达的不是“中性”,也许是“无性”,是人与人,不同个体,相互学习后达到的极致。这样的过程中,身体属“灵”,属“天”,属“地”,是共同理想道路上的“供奉”。
2004年,上海金星舞团。19岁的陶冶与26岁的段妮相恋。小二十年过去了,又经历了共同成立舞团以来日日夜夜、工作生活、衣食住行、形影不离的15年,陶冶这样回忆初遇:“当时段妮既是舞者,也带舞团技术课。在上她课程的时候,我的身体特别有触动,完全被开启了,被唤醒,慢慢趋向于她身體质感的同时,我俩发现了很多共同点。我们一起运动的时候像双生子,我们的气口(运动的时间差)、动作形态、大小幅度全都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好像是我不断地去靠近她的时候我们成为了一个整体。”
相同的步调、相同的事业、相同的审美、相同的价值观……这两口子连走在纷繁的大街上,眼睛都看向一个方向。比如,观察小孩子被奶爸奶妈不断摇摆、失重,观察小动物如何跑过来,蹲下去,坐下去转身……所有生命的身体语言是他们共同的兴趣,对身体的尊重是他们共同的信仰。“身体常常被作为工具去扮演不同的角色,但身体本身有它自己的故事,它的律动与自然万物的律动同在。你动一下手,力量会驱使它出去和回来,重和轻、远和近,当你关注这种能量,你就在靠近自然的本源。这是工业革命渐近渐远的一种本源的文化和语言。无论是机械工业还是互联网人工智能,人们一直在做离开身体的事情。”
看起来锋利的段妮,是特别温柔、极具包容力的人,她内心强大,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一切来自很多很多的爱,来自于温暖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强大自信与安全感。这样的力量滋养了自小缺爱的陶冶。“两个人,榫卯相扣,严丝合缝。”陶身体的共同创立者王好这样形容他们的关系:请陶冶和段妮谈冲突,似乎是件为难的事情。所有的冲突对他们来说都能被相互的包容所溶解,简单生活中极偶尔的争执似乎会被很快遗忘。对于双天蝎夫妇来说,这简直就是神话。以他们“桀骜不驯”的气质,很难想象他俩一致认为婚姻的本质是妥协,是击碎自己坚硬的壳,以一种极强烈的契约精神连接彼此,追求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我们”。陶身体代表作《重3》中的“棍舞”由陶冶编排,段妮表演,登上过林肯中心等世界一流舞台。陶冶编舞以“狠”闻名,但最“狠”的给了自己的妻子《棍舞》从段妮自小训练的戏曲靶子课中脱胎,刀枪棍棒自是儿时好戏,但20分钟耍棍不停歇,对人的体力精力都是极限的要求。而对彼此的要求亦是对彼此的成就,在不断地进步当中互相暗示,造就了今天享誉世界的陶身体。
“2003年,我彻底剪掉了一头经常会变换各种造型、颜色、长度的齐腰的长发。突然,舞蹈的世界变了。后背、脊柱,整个空间全都通透了,有了空气,空气形成了扭动时候的空间感知。”——段妮
“舞蹈不仅是动作,还是身体,更是所有事物的关系,是一切。”——陶冶
如果说陶冶是陶身体的导演,对舞团的服装、舞美、灯光、音乐等等亲力参与,那么段妮则是一位纯粹的舞者。“段妮是独属于舞蹈的。她其实是有很多机会,包括最早有电影找她。但是她只对舞蹈感兴趣,她甚至不主动去碰编舞。她做的所有事情包括服装,都与舞蹈直接有关。她的减法是极致的。”
陶身体呈现给观众的是去掉杂质的艺术现场,是极简主义和观念运动在世界舞蹈领域最明了也是最深入的展现。减法是陶身体对待舞蹈,也是对待合作的基本方法。
自2011年《2》开始,到《9》,陶身体经历了十年的“清规戒律”。排练厅、家和国际剧场,陶身体刻意保持了一种与国内发展和人群失联的状态。这个期间以圆运动为核心的数位运动完成了它们自己的系统,也可以将它们看作一个作品。圆是无限的空间,代表世界万物、天地循环、日出月起。圆是身体,宇宙的身体,一切生命体,人体。人从自己的身体出发,自己可以是轴心,丹田是轴心的中心,由内到外,围绕着自己去追求瞬间即“永恒”。那是我们每个人通往自己的方向,也是每個人通往宇宙的方向,是剧场里让你感动的那个点。剧场中,陶身体舞蹈中的规律与节奏之严谨,完美得会让人心生畏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陶身体将舞蹈科学化了,千锤百炼,是为了得到将所有动作与情感化繁就简,回归纯粹,超越自由的一刻。陶身体数位系列,一方面指向身体语境的无界限,—方面指向每一个人的有限。
此前,是《重3》。“重”,代表了陶冶对世界、行业、舞蹈本源的理解,指向身体之重,精神之重,生命之重。“从出生人便拥有物质的重力,到驶向命运轨道的终点,舞蹈对抗着重量,驶向轻盈。重,一语双关,也是重复,是每一天与身体不断虔诚地对话、对抗与和解。”《重3》创作的三年,陶身体—直在大量的公共户外场馆演出,第一场就在南锣鼓巷的一个小画廊,挤满了两三百人,陶身体就穿梭在人群当中舞蹈,是比较早的现场交互式演出现场。2010年在东直门当代MOMA做了40期的公益工作坊。三年人群中的尝试,最后决议回到空间当中来去研究身体,“要独处,然后要自己去消磨”。
活在自己的空间和纯粹性当中,并不代表陶身体没有企图去连接外界。数位发展到《9》的时候,圆运动体系发展趋于完善,从十开始,圆的另一个面被释放出来,关注更多人的身体.成为和社会、观众,更大范围的融合。疫情是《10》的另外一个契机。往年一年超过三十场国际演出的陶身体,国际演出因为疫情全部都停掉了。因此《10》从这样的语境中诞生,里面带有强烈的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祈愿的一种仪式感。然后是《11》《12》《11》结合了很多的生活的理念,这是“数位系列”无法想象的。陶身体的创作从不定义带给观众的感动,而是通过释放身体可能性和唤起更多的情感,开放本身就是一个让人获得自由和感动的内容。
无论是陶身体教室希望观众身同感受,还是DNTY服装,他们都用实际行动通过舞蹈去连接更多的人。无论如何变化,陶身体对于舞蹈的创新、开拓,对于自己身体的革命是不会变的。“创团的每一天,我们都是非常主动地去迎接这种变化的。有可为,有可不为。”陶冶的笃定,一如既往。
如果说数位系列中,陶身体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时间、关系都是非常清晰的,那么“无数”则指向与所有艺术行业的合作。如果数位系列将陶身体圆运动体系中对身体的运动极限开发出来,那么无数系列将使陶身体经历过的这些可能性带着“亲切”的“Q弹”,向更广阔的空间释放。无数系列通过面对变化来回应陶身体铁一样的“圆纪律”,变与不变,正是我们对陶身体未来合作与跨越的期待。“性别不能定义身体,空间不能定义身体,行业不能定义身体,身体的能量要在现场的生命力中去释放。”这是陶身体剧场带给艺术、带给生命的启示与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