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城市活力,凸显人文关怀
2022-04-08
2021年11月,山东省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组织在部分景区道路和公园、绿地等区域实施“落叶缓扫”,还发布了“落叶缓扫”地图,留住秋色的同时,也方便市民、游客安排出行线路。这是山东省青岛市城市管理部门打造“方便、温馨之城”的又一举措,在市民、游客中得到了广泛认可。
据了解,“落叶缓扫”并不是不扫落叶,而是实施“一区一策”“一路一策”,精细管理,区分不同时段、不同树种和不同天气情况,采取步行区域一周一扫,车行道一周少扫,除落叶以外的塑料袋、纸花、烟蒂等其他废弃物随时捡拾的清理措施,尽可能保持自然状、原生态,始终做到总体环境整洁优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为城市创造“诗和远方”
火红、金黄的落叶飘落在地,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它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携着老人,带上孩子,踏在落叶织就的“黄金大道”上,尽情享受诗一般的金秋。“落叶缓扫”让城市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浪漫的“诗和远方”。
2.打造有温度的城市
“落叶不扫、落叶少扫、落叶缓扫”逐渐成为很多城市的主动选择,让生活、工作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们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继北京市、上海市、西安市之后,青岛市也推出了“落叶缓扫”的举措,让落叶长在、让自然长伴、让秋景长留,也让人们意识到,城市中不只有冷冰冰的钢筋水泥,也有人文的温度。
3.转变城市治理理念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办好一切事情的根本保证。山东省青岛市实施“落叶缓扫”“一区一策”“一路一策”,如此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正是对“一刀切”管理模式的摒弃,充分体现了城市管理者与时俱进的治理理念。
“落叶缓扫”留诗意,也考验城市管理
刘天放
扫落叶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如果不及时清扫,树叶长时间停留在地面上,会逐渐被风干,很容易被来往车辆碾碎,飘散到空气中,可能会增加PM10、PM2.5等细小颗粒物的含量。二是容易失火,晴天落叶变干,一点儿火星就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三是落叶容易堵塞下水道,及时清扫落叶可以缓解下雨时路面积水的情况。
然而,全国各地气候和环境差异很大,在落叶是否清扫上的做法也就不尽相同。放眼全球,在那些落叶较多的国家,大城市一般都会及时清理,中小城市则有所放宽。可见,不同城市就该有不同的落叶清扫政策,一些城市的适当“缓扫”令人欣慰。
“缓扫”总比“片叶不留”要强得多,既可以满足市民对“诗意”的渴望,又能降低环卫工人的工作强度。因此,结合本地实际决定是否“缓扫”,而不是“一扫了之”,才是正确之举。如果在卫生、安全、环保等方面与保留景致之间找到平衡点,就能实现多赢。可见,“落叶缓扫”留诗意,也考验城市管理智慧。只要管理更人性化、精细化,生态宜居与城市管理这一看似矛盾的课题,一定会得以破解。
(选自东方网,有删改)
“缓扫落叶”让城市更美
谢军
秋冬季节,缤纷的落叶是另一番风景,为城市增添许多生活韵味。如今,在很多城市、地区甚至是国家,落叶已成为一种名片。
“缓扫落叶”是顺应民心之举,但落實在具体措施上,相关部门也要做好精细化管理功课。由落叶堆积衍生出的火灾隐患、下水道堵塞、环境卫生等问题,给城市环境、卫生保障、交通安全等管理带来挑战,相关部门要对影响道路清洁及市容市貌的落叶加快清理,而不能任由落叶堆积。景区、公园等地的落叶则可以缓扫,从而将远去的“秋风扫落叶”的自然现象拉回到我们身边,为疲惫的心灵、难以归根的乡愁及焦虑的目光提供安放之所。
其实,在“缓扫落叶”的背后是由单纯的城市建设模式向城市建设与生态有机结合的转变。近年来,伴随着生态城市建设潮流,人们对园林绿化指标的重视转化为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的融合发展,而“缓扫落叶”正是践履这种转变的直接表现。推动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城市的顶层设计,而将生态城市图景转化为蓝天绿地实景的具体举措更为重要。守护城市建设的“诗与远方”,期待“缓扫落叶”“缓剪绿枝”“善待野草”等生态之举越来越多,以培育我们鸟语花香的都市家园。
(选自《浙江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11月25日,宁夏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恢复线下教学。“神兽归笼”,家长们理应高兴才是,然而有两位网友却道出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网友一:离校门口近的小区门因疫情防控要求不开放,只能绕远路送孩子上学,而唯一开放的小区门门口的道路正巧又与直行车道相交叉,小区里面的车出不来,外面的车进不去。最后,孩子们迟到了,家长们也生了一肚子气。
网友二:社区提前下发通知,在孩子上下学的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开放原本封闭管理的小区大门,其余时间段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严格管理。早上,孩子和往常一样按时去了学校。
一边是水泄不通的拥堵,一边是秩序井然的正常生活。两个小区在管理上的差异,自然让身处其中的居民感受大不一样。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