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传统与革故鼎新

2022-04-08周海燕孙立权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周海燕 孙立权

洛阳市洛邑古城是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节目的拍摄地。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借此东风,洛邑古城推出了唐风市集夜游活动,用场景讲述盛唐故事。据统计,2021年国庆节期间,入园游客多达18.6万人次。

在第十七届深圳文博会上,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时尚特色的“新国潮”产品纷纷“登场”。各地博物馆接连推出“考古盲盒”,“圈粉”不少年轻人。考古爱好者从中取出包裹“宝物”的土块,然后小心翼翼地“挖掘”,就能体验“文物出土”瞬间的惊喜。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潮奔涌,相关新闻层出不穷,有人欢欣不已,有人则担心“传统文化热”只是浮于表面。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一、精准审题

“传统文化热”是近几年热度不减的作文话题。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考生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对此话题展开深入思考。

本题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包含材料事例和作文要求两部分。

审读材料事例部分后,考生能很快判定这是一道叙事类材料作文题。该类作文题的材料包括新闻时事、故事等,材料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一般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本题材料中列举了两个事例,从第一个事例中的“入园游客多达18.6万人次”和第二个事例中的“‘圈粉’不少年轻人”,都能看出传统文化与新兴载体的结合带来了生产力和购买力,娱乐化的形式让大众更易于接受。

审读作文要求时,我们会发现该题目适合用“抓关键词法”和“抓关系法”审题。作文要求中的关键词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可以将其作为确定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人的提示性语言或评议性语句,因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本题的关键词就是“传统文化热”。因此,只要围绕这个关键词展开议论,立意的“准”大体就可以做到。而“抓关系法”则提示我们材料中的对象、要素通常是多元的,如果能从中抓住一对关系或一组矛盾来立意,就会事半功倍。本题作文要求中的“有人欢欣不已,有人则担心‘传统文化热’只是浮于表面”这对矛盾非常清晰,由此展开辩证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立意的“深”和“新”也就不难达到。

当然,审题还要注意细节,要读懂命题人的提示———“结合上述材料”确定了写作内容;“感受与思考”要求我们基于“传统文化热”的好与坏进行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则强调“我”的存在。同学们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写出个性思考、表达真情实感。

二、立意角度

1.正向角度:现代化、科技化、娱乐化的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的大树深植于时代的沃土。

娱乐化的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带来了购买力。使用传统文化元素制作文娱产品就是文化创新的一条很好的探索路径,而这需要以真实性、严谨性为基础,再融入创新性。与时俱进的同时,守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为文娱产品的品质提升带来实实在在的增益,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带来新的活力。

2.逆向角度:“传统文化热”更像是浮于形式的喧嚣和趋于利益的骚动,缺乏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真正关注。

此角度立意的难度在于说清楚真正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现在的“传统文化热”缺乏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真正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隐性的和显性的两大类型。隐性的即内在的、抽象的文化,包含爱国主义思想、民族精神内涵以及传统哲学思想等内容,例如仁者爱人的人本精神、知止有定的底线意识、天下为公的爱国精神、笃学致用的求真精神等;显性的即客观实在、具体可感的民族文化,包括诗词歌赋、民族曲艺、书法绘画、传统节日、历史传说等。隐性的传统文化是根,而现在的“传统文化热”多在显性的传统文化上做文章,却很少在隐性的传统文化上下功夫。

3.创新角度:热忱而冷静,清醒地面对“传统文化热”,真正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

冷静看待“传统文化热”,但要对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有热忱。辩证地分析传统文化中的优与劣,去芜存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传统文化的内核,方能在发展的时代里与传统文化一路同行。

一、时事素材

1.“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火遍网络

2021年新春伊始,河南衛视的《唐宫夜宴》走红网络,人们在欣赏古风美景后表现出对传统文化久违的热情。紧接着,《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又将惊喜翻了一番,二次元的“唐小妹”登上热搜……在网友“看不够”的呼声下,中秋节、重阳节上演的“奇妙游”增加了时长,通过实景拍摄带网友看尽华夏非遗、遍览名胜古迹。“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播出后,不断收到来自网民的赞美,成为2021年文艺“破圈”的代表作。

素材解析

传统文化通过每一次创新重获生命力。去年的河南卫视可谓异彩纷呈:《唐宫夜宴》,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精彩结合,令人惊艳;《洛神水赋》,婀娜玲珑的舞蹈展现水神之美,空灵飘逸的画面渲染东方神韵。无论是综艺节目《国乐大典》的丝竹之音,还是游戏《王者荣耀》对大唐乐舞的演绎,都让我们感受到,那古老的文化基因正在当下时代的血液中焕发活力。深入内核的创新,让我们听到传统文化那万古悠长的钟声。

2.墨西哥———让传统音乐融入现代教育体系

玛利亚奇是墨西哥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继承了古代印第安音乐的格调,又吸收了西班牙和非洲民间音乐的旋律,是墨西哥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和音乐表现形式之一。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墨西哥玛利亚奇乐队、弦乐、歌曲和小号”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墨西哥不仅成立了专门的玛利亚奇乐队学校,还将努力把学习玛利亚奇纳入教育大纲,并增设相关本科和硕士学位,增强年轻一代对这种音乐表演形式的文化认同。

素材解析

传统文化,不该被束之高阁,而是应该走进我们的生活。墨西哥为了发展传统音乐形式玛利亚奇,成立了专门的学校,还将努力把学习玛利亚奇纳入教育大纲;中国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文创”产品、河南卫视播出《唐宫夜宴》、游戏《王者荣耀》中加入大唐乐舞,都能激起年轻一代对古风的热爱,让人们于繁忙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只有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

3.以“国学”为名宣扬封建糟粕

网上曝光的一段“2020阳光少年国学夏令营”教学视频引发巨大争议:一名身穿传统服装的女孩在视频中“忏悔”甚至辱骂自己,说“不正经的女孩才会戴美瞳”,并有割腕等令人不适的画面。该夏令营活动随即被责令终止。此前“女德班”传播的“男为大、女为小”“女子点外卖、不刷碗就是不守妇道”等观念,早已受到学者和相关部门的严厉批评。教育部出台规定,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以“国学”为名,宣扬三从四德、占卜、风水、算命等封建糟粕。

素材解析

传统文化之中也并非都是美的存在,“女德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我一直感到奇怪,当今时代,怎么还有人想要物化女性,禁锢她们精神上的自由?在我看来,这类传统早已腐朽不堪,它不是我们应该传承的文化。如果人们只是吸收接纳,不去思考对与错,不去考虑时代性,那么人们都会变成孔乙己,整个民族又将走向何方?传承传统文化不能浮于表面,也不能囫囵吞枣,而要深入核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传承者。

二、名言素材

1.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素材解析

弘扬传统文化先要做到守正。“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守优秀文化的根本,深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品味其带给人的力量。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与大地融合,可看窑火沸腾,可听风雨修篁。文化之根,生生不息,每一寸丝缕、每一毫笔墨、每一处镌刻都沉淀了千年岁月。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素材解析

中华文化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造精神,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坚定信念,亦有“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从春秋争霸到盛唐气象,从孔孟老庄到三苏三李,从梅兰竹菊到笔墨纸砚,无不蕴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古往今来,变的是表现形式,不变的是文化内核。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在繁忙的生活中享用着娱乐快餐,如果文化与娱乐对抗,必会两败俱伤。我们理应让它们握手言和,将文化老酒注入时代的新瓶,把传统文化精神注入时代的脉搏。

3.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周国平《人与永恒》

素材解析

“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文化与世界上的生命息息相关,它是生命养育出来的花朵,是生命结出来的果实。五千年的泱泱大国,从西周的礼乐,到魏晋的修禊;由秦时的围猎,至大唐的舞乐……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度无人问津。而现在的“国潮”将文化融入娱乐,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让古老的中华文化走入更多年轻人的心中。人们用适宜的方式,让先贤留下的文化宝藏贴近真实、丰满的生命内涵,为它们除去迂腐与守旧,带来包容和生机。就像古风,存在于书本和古人的生活中,它同样可以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须翻阅一页一页的纸张,听着古韵伴着风酿成的诗歌,便能在悠远绵长的调子里,与古风、与传统打个照面儿。

传统做根“新”为叶

东北师大附中高二张梓轩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寻过往,馥郁芬芳。循本索源,千年不忘。有卧根虬、新叶绿、文化昌。

虬根之下,千年积淀。

时间见证过往,五千年风霜打磨,五千年沉淀积累,中华文化庞大又辉煌。山河之间,它魂牵梦萦;川涧之中,它孕育锋芒。传统文化可以是老子在草莽野地中的吟唱和漂流,可以是孔子于列国间的奔走与游说,可以是王守仁面朝竹林的沉思和坚守,可以是陈寅恪在西南联大的灯光如豆……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却走不出长江黄河,走不出祖先的目光。

我们活在祖先的身影下,所以无惧忧喜悲欢。顺境之中有孔孟约束,低谷之时有老庄守候,风云外交有纵横大智,智谋勇武且看三国春秋。圣哲先贤、文人墨客、王侯将相、英雄侠者……千年积淀的传统是华夏之根、文化之本,只有不忘根本,才能面向未来。祖先用了五千年创造智慧,我们的发掘与传承又要经历岁月几何?

茂叶之上,碧海蓝天。

生活节奏正在加快,我们无暇顾及身边落满灰尘的书,但文化会渗入我们的衣食住行,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君可见洛邑古城的人流熙熙攘攘,君可见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被一抢而空,君可见《王者荣耀》的大唐乐舞全新启程,君可见《国乐大典》的丝竹之音悄然入梦。创新的力量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更打动人心。

新颖的娱乐产品让传统文化再发新枝,时代特征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可能是对一种情怀的传承与再现,又或是对一段过往的挽留和回首。有人会说,“传统文化热”只是浮于表面的矫揉造作,并没有触及文化的本质。但毕竟文化自古以来便是雅俗共赏,放下姿态的同时也拥有了更大空间。如果说传统让文化拥有了深度,那创新就是在扩展文化的广度。有了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会愈加鲜活、愈加厚重、愈加震撼、愈加廣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会让我们认识自己、让世界认同自己、让生活贴近自己、让岁月温柔自己。

我们不妨用科技书写典雅、用信息镌刻文化,让新陈相辉、雅俗相映。上承先祖,下接新潮,看那风轻扬、雨轻弹、绿意绽放。

(开篇扣合题目,运用短句,文字富于感染力。)

(写出第一个分论点“传承”,意为“传统文化的虬根之下是几千年的积淀”,以比喻的方式写出分论点,同时也扣合题目。)

(第三、四段继续阐释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影响,将“传承”的意义写透。)

(写出第二个分论点,开始转写“创新”。)

(事例的鋪排用排比句写出,整齐而有气势,题目中的材料隐含其中,化用无痕。)

(辩证思考,在提出反面观点的同时,申明“创新就是在扩展文化的广度”的观点。)

(短句收尾,符合“豹尾”特征,用“绿意绽放”来点明对创新成功的期望。)

教师点评

这篇作文从“赞同文化创新”的正向角度立意,结构清晰,文采斐然。全文贯穿“传统是根、创新为叶”的比喻,首尾呼应。文章共有两个分论点:第一部分写传承的重要性,旁征博引地写出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二部分结合材料,写文化创新的意义,指出创新会让文化“绿意绽放”。如果文章能在“怎样让绿意绽放”方面再下些功夫,会更上一层楼。(周海燕)

于浮华中坚守

东北师大附中高二孟令颐

人们想用千百年前的月亮照亮今天的欲望,用文化的外衣掩盖自己精神的空白。

如今,娱乐项目不停地更新换代,层出不穷的影视节目、“文创”产品、服饰潮流你方唱罢我登场,人人都想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分得一杯羹,于是他们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无形资源———传统文化。端庄的汉服被改造得不伦不类,游戏中的文化元素被肆意夸张,古装剧上演着被篡改的历史……一切与文化有关的内容都变得商业化、功利化,人们也在这轻佻的文化环境中变得无知又无畏,“文盲”而不自知。

如今的“传统文化热”不过是表层的浮华,只见皮毛,不见血肉。不曾触及文化的内核,又何谈弘扬文化之精神?

文化是思想之泉、生命之花,若离开了生命的本原,文化便成了一潭死水、一束人造花束。然而,人们随意裁取几个文化符号、对文化断章取义,就愚昧地高呼“文化传承”“文化创新”,难道创新就是以传统文化为噱头生产同质化产品,或是将新兴产业与文化元素简单堆叠?对于“传统文化热”,无知的人们趋之若鹜,殊不知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淡化和简化,亦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与怠慢。只有走到繁华尽处,我们才能找到源头之水———当传统文化的外壳被悉数剥落,这些回归本来面目的产品是否还能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

我们应该在典雅、深沉的传统文化中加入现代元素,以促传播,而非利用传统文化强行包装现代商品。只有分清主次,才能摈弃流于表面的形式与伪装,真正沉淀下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生根发芽。

我们被束缚得久了,要在喧嚣中冷静下来,去追寻传统文化的根。

何为传统文化的根?那便是千百年前的先贤们迸发的智慧:是孔子在黑暗里闪烁着微光的“仁”;是庄子皎如明月的淡泊与逍遥;是屈原在汨罗江畔歌咏出的高洁……这是前辈的火,是我们必须守住的火。要守住这火,便要毁掉面前喧嚣的堤,挣脱束缚,在周遭的阴影中寻找光亮,给灵魂加码,让骨骼负重,用传统文化的厚重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价值。

让我们用清醒的头脑给时代降温,暂时冷却流行的热潮;用理智的心寻找正确的方向,打破利益与欲望的桎梏,携文化复兴之重任奔向前方。

“那两只白鸽子,它们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让我们一起穿上它们,在衰落与遗失的边缘寻找本原,在浮躁与功利的趋势中坚守初心。

(起笔犀利,直接揭去功利主义的“画皮”。)

(第二段揭露了“传统文化热”逐利的一面,把负面影响写得透彻。)

(本段为过渡段,从“传统文化热”的负面影响转到文化创新的关键“触及文化的内核”,写出第一个分论点。)

(继续批判随意的“文化创新”,为下文张本。)

(本段的“主次说”在解决问题方面颇有新意。)

(第二个分论点出现,要冷静理智地追寻传统文化的根。)(此段阐释第二个分论点,运用比喻,文质兼美。)

(结尾两段提出解决方案,借用“白鞋子”的意象,呼吁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教师点评

由于文题提供的都是正向材料,因此逆向立意会更有难度。本文正是从逆向角度立意,认为“传统文化热”更像是流于形式的喧嚣和趋于利益的骚动,缺乏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真正关注。文章开头的批判之笔直指利益追逐与精神空虚,用词犀利,颇有深度;然后指出“不曾触及文化的内核,又何谈弘扬文化之精神”,提出“在喧嚣中冷静下来,去追寻传统文化的根”,最后呼吁用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心坚守传统文化。文章先破后立,以呼吁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收束全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周海燕)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