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非遗陶瓷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

2022-04-07邹明林

江苏陶瓷 2022年5期
关键词:醴陵资源库陶瓷

邹 幸 邹明林

(1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000;2 株洲乐雅陶瓷艺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株洲 412000)

0 引言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等部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职业教育法》等文件,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内在本质和核心特色,完善项目制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群体高技能人才实施差异化培养项目。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传统工艺项目保护、建设高素质传承人才队伍、促进传统工艺发展振兴要通过职业院校传承人才培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为积极响应文件精神,切实提升非遗陶瓷课程产教融合水平,高职院校新型教学模式改革正在持续进展中。本文基于“项目+”课程模式,试对非遗陶瓷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的改革要点和实践策略开展研究,以期推动非遗陶瓷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1 非遗陶瓷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非遗陶瓷设计与制作是省级特色专业艺术设计的专业拓展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具备陶瓷工艺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陶瓷纹样的设计与彩绘能力同时,提升一定的陶瓷艺术审美修养,为今后从事设计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有创新能力的设计领域技术与管理人才储备知识与技能。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所培养出的陶瓷设计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升级的要求,现阶段教学改革是非遗传承之所急,也是产业发展之所需。

(1)落实“三教改革”的首要任务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课程建设是三教改革的统领,是“三教”改革的集成点。如果在课程层面还是以前的学科体系结构,可想而知“三教”改革是不可能到位的。部分老师在上同一门课时,年年都是一个PPT,教案依旧是原来那本,上课采用旧有教学模式,与时代脱节,这样学生学不到最新的知识,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特别是有些老教师可能存在学习软件技术接受能力不够快,在日新月异的教学新数字媒体时代,各类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们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三教改革”其落脚点是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也是“双高计划”建设中“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首要任务。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直接影响了毕业后能否胜任该专业领域的工作关键所在,可见课程改革是任务中的首要开端。

(2)陶瓷产业转型的新需求

改革开放后,我国陶瓷产业迅速发展,以釉下五彩瓷为例,釉下五彩是湖南省醴陵市首创于清末的传统名瓷。初烧制十几年期间就多次获国际大奖,名扬天下,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近年来市场调研,醴陵陶瓷工业产值超过700亿,在日用瓷、酒瓶瓷、电瓷等多个领域国际、国内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聚集了一批优质的陶瓷企业。然而,通过调查发现,釉下五彩瓷在大众市场却认知度不高,不利于醴陵陶瓷产业发展壮大。醴陵陶瓷产值在国内领先,但在线上、线下发声少,影响力不足。产业公共品牌凝聚力不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醴陵陶瓷公共品牌的势能建立。醴陵陶瓷有良好的品牌底蕴和内容基础,如能做好品牌顶层规划,通过内容创意和产品创新推陈出新,讲好醴陵陶瓷故事,借助互联网放大传播效果,将大大提升醴陵陶瓷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利推动陶瓷市场占领份额,这些需求正是需要学校课程进行改革,旧有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产业的发展。

2 基于“项目+”的非遗陶瓷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基于“项目+”的非遗陶瓷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要点如下:首先,教学设计流程的改变。不同于传统教学,基于“项目+”的非遗陶瓷设计与制作课程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主导,以教学成果转化为驱动,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完成项目。一是教师通过资源库推送项目理论知识和相关资源,学生进行预习以及课前作业;二是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与老师进行探讨,与分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设计与制作,老师在课上回答学生问题并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其次,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在课堂上学生成为了主人,他们带着问题请教老师,老师成为了辅导者和指导者,课堂活跃度大大增加,学生主动性增强;再次,基于“项目+”的非遗陶瓷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资源的推送变得灵活多样,教师更多采用活页式工作手册或者活页教材,依托真实企业项目进行指导,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资源,目标更加明确,不同于以往一本教材一成不变,资源建设上更加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3 基于“项目+”的非遗陶瓷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1)打造数字资源库

基于“项目+”的非遗陶瓷产品设计与制作需要同学们在课程之前自学知识。学生课前通过自学课程资源完成老师课前作业,课上有目的地与老师交流探讨。基于“项目+”的非遗陶瓷产品设计与制作数字资源库内容要求相对更丰富、更广泛,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拍摄授课视频,联通企业真实项目建立案例资源库,资源库类型丰富多样,课程需要成立建设课程组,分工合作。一方面校内老师可以邀请校外有经验的老师共同进行建课,学习校外其它优秀资源库建设案例,作为湖湘非遗陶瓷设计与制作课程,本身富含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陶瓷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会设计、会制作,集创造能力、制作能力、审美素养于一体,只有通过真实项目案例,才能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陶瓷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知识与产业的对接。另一方面校与校之间、跨区域之间应该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比如景德镇陶瓷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院等等优质课程资源可以进行互通交流和共享,向国内顶尖陶瓷专业学习,争取打造国家级精品课程。

(2)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实训基地,同时设立了非遗陶瓷传承基地,课程通过基于釉下五彩非遗传承内容与特点,培养精技艺、能坚守、善创新的陶瓷传习人。基于OBE成果导向教学理念,聚焦湖湘文化产品文创产业,选取了源自于校企合作的非遗传承基地所承接的湖湘文化陶瓷小品开发设计制作真实项目进行教学,课程紧扣项目任务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选择基础性任务、晋级性任务或者挑战性任务,学生通过自主攻破、朋辈辅导、老师指导等方式进行提升学习,潜移默化中渗透非遗传承精神,以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为基础,真做实练,打造“活态”非遗课堂。教学中采用中国式现代学徒制,应用 “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策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反复打磨淬炼中实现教学成果转化。

(3)师生与生生合作交流更密切

基于“项目+”的非遗陶瓷产品设计与制作需要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多交流互动。实际上一个企业真实项目的完成,学生单独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这需要他们更多分工与合作,同时与老师之间交流会更加密切。例如,在产品设计方面学生通过分组集思广益会有很多方案出来,这里老师会提出很多建议,组员们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方案直到通过一个合适可行的方案。一个分组里有的学生擅长电脑设计,有的学生擅于手绘,有的学生乐于成型工艺,有的学生喜爱装饰制作,这时的组长就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他根据每个学生特点不同,分工合作,这也正是团队精神的体现。从方案不断被推翻到重新开始,再到重新构建直到最后通过,需要学生反复打磨淬炼,这其中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决心。在一个产品制作阶段,很可能与之前设计的相背离,当技术与工艺达不到设计效果时,学生一度陷入困惑与迷茫中,这时老师的角色尤为重要。老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扩展思维,帮助鼓励学生攻克难题,同时通过亲身示范工艺,讲述自身经历等,让学生从困惑中走出,促成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在交流与交心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学生与学生间更加友好,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

4 结语

基于“项目+”的非遗陶瓷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完成企业真实项目任务,以湖湘非遗釉下五彩瓷为载体,潜移默化中实现非遗活态传承,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体验工匠的执着坚守、守正创新的精神,在作品展示中体悟劳动成果带来的成就感,树立了文化自信。非遗陶瓷技艺非一朝一夕就能掌握,通过“项目+”的非遗陶瓷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校内校企合作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非遗陶瓷生产性实训基地转换成教学场所,强化了学生在陶瓷非遗技能方面的熟练度并历练了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能力,积极响应了新政策文件精神,切实提升非遗陶瓷课程产教融合水平,实现了新时代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醴陵资源库陶瓷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
因瓷而生 为瓷而兴——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打造醴陵陶瓷文创新模式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2018·醴陵收藏名瓷春节展在醴陵瓷谷隆重开幕
陶瓷艺术作品
基于共享资源库的混合式教学考核模式研究
醴陵尚方窑制“世界和瓶”闪耀巴西里约奥运会
高中历史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探索
界画在醴陵釉下五彩瓷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