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的节日
——端午节在台湾
2022-04-07朱磊
□ 朱磊
防疫是端午节习俗最重要的特征。
端午开始持续的炎热潮湿天气,蚊虫细菌大量繁殖,菖蒲、艾草与蒜都有杀菌作用。端午节门上挂艾草,饮菖蒲酒,吃大蒜,都是杀虫除菌、解毒防病的办法,因此也叫“菖蒲节”和“艾节”。端午时期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是很多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时候,古人重视这天采药治病驱邪,因此也叫“草药节”。古人在端午节采摘兰草,以兰草汤沐浴、消毒杀菌,卫生防疫,因此端午节也叫“浴兰节”。
不少地区将端午节也叫粽子节,传统上,一般是说纪念屈原,也有说纪念其他历史人物,其实各种纪念类的故事传说都远远晚于这个节日的诞生。粽子纪念历史人物虽是牵强附会,但也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思念与愿望,让粽子这种食品更有历史文化意涵。端午节吃粽子也与防疫有关,粽叶有解毒消肿、清热止血、抗菌消炎的功效。
闽台地区民众在端午节,还习惯采摘榕青插在头发上。榕青就是榕树的枝条,也与古代福建控制疫情的措施有关。古代闽南地区为了控制住瘟疫传播,曾经用榕枝做记号,劝亲友间不要相互探视,以免传染。
为什么防疫是端午节的标志?
农历五月初五,北方温带地区开始进入炎热天气,蚊虫细菌繁殖滋生,南方亚热带地区进入梅雨季节,疾疫瘴疠肆虐蔓延。古代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都远高于当今的生态环境,每年此时毒虫猛兽开始活跃,人们以防疫为节,祈避灾祸。
同时,端午节后温度适宜,有利节日户外活动,因此端午节成了民俗内容最为丰富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节风俗形成,是各地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
端午节的活动,多与季节变化相关。从天文学的角度,端午节太阳接近北回归线,正是夏季之中,处在全年最“中正”的时间位置。所以此节也称夏节、天中节。
端午时的气候变化对应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寓意事物处于最鼎盛状态。为什么这个节日不设在白昼最长和夜晚最短的“夏至”?因为夏至那天就是物极必反的“亢龙有悔”了。
端午的时间在农历五月,也称五月节,与夏至接近。但端午不是节气,夏至是节气。二十四节气来自干支历,是干支历基本内容,“节”代表上半月,“气”代表下半月,这样每个月就包含了两个节气。干支历的午月中,包括的两个节气是芒种和夏至。
端午节在干支历中是午月午日,所以也叫“重午节”。同时这个时间是阴历五月初五,也被称作“重五节”。午时为阳,端午也称“端阳”。古时“恶”与午、五同音,又称“躲午节”。
干支历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历法,在中华文化中一直有重要的影响。因其以北斗星的运行规律为历法规则,北斗(又称“北辰”)七星(古曾“九星”)形似飞龙,故而有龙的信仰和崇拜。
仲夏端午这天,北斗七星恰好出现在天空中最显著的位置,其状“飞龙在天”,所以这天也被称作“龙节”或“龙日”。
古人关注天象,将赤道附近的28颗星星称作二十八星宿。将其中东南西北方向的各7颗星连接,形成了4大星象,分别是东青龙(南斗星)、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龙星因时而变。有时在地平线以下,“潜龙勿用”。立春开始露出田野,“见龙在田”。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3点钟(寅时)方向,因此春节常见春联有“斗柄回寅”的说法。春夏之交,龙星全部出现在地平线,“或跃在渊”。仲夏端午,“飞龙在天”。夏至过后,龙体西斜,“亢龙有悔”。秋冬之时,“群龙无首”。
北斗星在中国早期文化中有广泛影响,遍及中国6大地区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文化: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化,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下游文化,以楚文化和巴蜀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中上游文化,以石峡文化为代表的岭南文化。这些人类早期文化中,在考古发掘的陶器等文物图案里,几乎都出现了北斗七星顺时针旋转的四季合成图。这是华夏文明带给人类的文化贡献。
中国自上古时期开始,历朝历代都有北斗星墓葬,或在棺椁内外,或在墓穴上下。约66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西水坡墓葬中,即有明确的北斗星座,足见北斗星对中华文化影响之古老。
出于对北斗星的龙崇拜,端午节“飞龙在天”时,古人要祭祀龙神。闻一多在《端午考》中认为,百越先民在祭龙的仪式中,逐渐有了划龙舟的习惯。龙舟最初原型是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因此端午节也叫龙舟节。
敬畏龙、崇拜龙、祭祀龙的原因,是先民朴素的万物普遍联系的哲学观念,认为天上龙星变化会影响地上生态变化。端午时节过后,梅雨季节引发的洪水、瘟疫、毒虫等灾害,古人认为与天上的龙神有关。龙能上天入水,因此祭龙神和祭水神是一回事。端午节的这些祭祀活动与防疫措施都是季节变化下的先民习俗。
端午节在台湾是与中秋节、春节并列的民间三大传统节日。台湾的端午习俗沿袭了中华文化传统,比如台湾端午节最有气氛、最热闹的划龙舟。台湾主要河流在端午节这天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
台湾地处亚热带,对原住民和早期移民来说,端午节前后的疾疫瘴疠是严重威胁。台湾民众为驱毒辟邪,每年端午家家户户都要清扫一新,许多家门口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妇女头上佩带艾叶,孩子佩香包。这些习俗两岸没什么差别。
台湾许多民众在端午节求取“午时水”,用以除煞、去秽、改运、保平安。端午节正午时分,人们从井里打出井水,密封好之后放在家里神案底下,这就是“午时水”。传统说法是“午时水”特别去暑解热,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
台湾谚语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比如彰化县社头乡清水岩寺的“甘露泉”是百年古泉,每年端午节都吸引上百民众到此汲取“午时水”。台湾有些地方还有立鸡蛋、“绘彩蛋”、斗蟋蟀等游戏比赛。
台湾和福建各地一样,民间在过端午节时大家一起吃粽子。虽然台湾也将端午节唤作“肉粽节”,其实日据之后,台湾同胞常做粽叶里只包大米和蔬菜的菜粽吃。现在当然品种丰富很多了,肉粽、菜粽之外,有咸粽、甜粽、豆粽、八宝粽等。台湾有些地方端午节流行吃煎堆,也就是麻团。
今年端午节,台湾仍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困扰,累计确诊新冠肺炎逼近200万例,岛内民众染疫率已达6%。若从人口占比看,台湾疫情甚至比美国还要严重,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重灾区。5月22日,台湾每百万人中新增病例数3304例,而美国则为341例,两者相差近十倍。彭博社公布最新全球防疫韧性,台湾地区排名倒数第三。
端午节人们传统上会交流互访,台湾疫情不排除会进一步恶化。所以台湾地区流行疫情指挥中心预言疫情顶峰尚未到来,让民众做好心理准备。希望台湾民众和两岸同胞,端午节能够平平安安,节日过后能够尽快走出疫情,正常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