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蜀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路径研究

2022-04-07郑莉娟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巴蜀留学生文化

郑莉娟 邢 瑜

(①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0;②四川城市技师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也在不断增多。据四川省教育厅统计,2013年来川留学人数大致为6000人,2017年来川留学生约为1.2万[1],四年间增长几近一倍。对于来川的留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要学习汉语,更要直面、适应甚至融入当地生活。他们接触的最直接、相对固定的地域文化就是巴蜀文化,留学生对巴蜀文化的认同、理解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汉语获得程度和对汉语精髓的掌握。本文主要探究了巴蜀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及路径,以期帮助留学生更好、更快融入当地生活,同时丰富对外汉语教学内容,提高巴蜀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一、巴蜀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性

语言是无法离开文化而存在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不容忽视。留学生来四川学习汉语,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及中国文化外,在课外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巴蜀的方言、饮食、民俗、历史文化等。与巴蜀文化的接触和体验或显或隐地影响着留学生在当地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生活的意愿,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必要开发利用巴蜀地域文化资源。

在教学中导入和渗透地域文化是来川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语言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的入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巴蜀文化可以满足留学生的文化需求,提高其文化适应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来川的留学生刚进入当地生活,还不能快速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暂不能缓解文化差异和新环境带来的陌生感,尤其是在对当地文化了解不足,跨文化能力有限时,更容易产生孤独无助、失落的情绪。比如在与当地的文化接触过程中,留学生会对川菜味道,茶馆文化,民间艺术等产生好奇,这些好奇的产生也正驱动了他们学习巴蜀文化的欲望。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部分巴蜀文化则既能满足留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需求又有利于其文化适应和跨越文化交流留能力的培养。其次,巴蜀文化融入语言教学可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丰富教学资源,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利用巴蜀社会环境来学习语言,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语言学习效果,还能给留学生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使课内课外形成合力。将巴蜀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使用,可使教学素材和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更具趣味性。我们可以以巴蜀文化为切入点,设计一系列相关文化课程,将独具地域特色的风俗、艺术等引入课程设置,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完善。再次,巴蜀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可以传播推广巴蜀文化,增强巴蜀文化的竞争力。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尽管巴蜀特色文化众多,但若不向外宣传,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将巴蜀文化向外推广有利于让世界了解巴蜀文化、认识中国,既能增强巴蜀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也符合中国不断对外发展的需要。

高校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阵地,对于川渝地区的高校而言,将巴蜀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既能使教学内容和形式丰富有趣,又能打造独特的文化优势、吸引更多留学生前来学习。

二、巴蜀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

巴蜀文化是“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域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地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2]其涵盖范围十分的广泛,秉持着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及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原则,我们主要以巴蜀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容易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优质文化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一)饮食文化

川菜是中国的四大菜系之一,巴蜀特色菜品如宫保鸡丁、麻婆豆腐、夫妻肺片、水煮鱼、回锅肉等中外驰名,新式川菜——火锅更是将川菜的麻、辣、鲜、香和川菜的包容性发挥到了极致。自贡的井盐、阆中的保宁醋、永川的豆豉、郫县的豆瓣、涪陵的榨菜等则为川菜的鲜美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国是茶的故乡,而巴蜀则是茶故乡的故乡。”[3]雅安的蒙顶茶、永川的秀牙、峨眉山的竹叶青等是川茶的杰出代表。张载的“芳茶冠六清”则说明在西晋蜀地就已有了茶馆,如今巴蜀街头巷尾密布茶馆。巴蜀人爱茶,也因此衍生出了很多与茶有关的习俗,上茶馆喝盖碗茶、摆龙门阵是巴蜀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巴蜀独特的饮食文化中蕴藏着了巴蜀人民的生活智慧,独特的饮食偏好中也蕴含着巴蜀人民对生活的独到理解,通过川菜、川茶了解巴蜀,不仅形式新颖,更有助于帮助留学生更快适应、融入巴蜀生活。

(二)旅游文化

宋代田况云“四方咸传蜀人好游娱无时”,元代费著更是直接指出了“成都游赏之盛”的原因——“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巴蜀地区横跨我国的二三级阶梯,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既包括九寨沟、黄龙、光雾山、蜀南竹海、长江三峡、若尔盖草原等奇美风光,也包括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巴蜀地区也积淀了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又如三星堆、金沙遗址、都江堰、阆中古城、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等至今仍令世界赞叹不已。

总之,巴蜀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物产和文化为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教学形式的丰富提供了可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游览活动,既寓教于乐又能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确保交际的真实性。

(三)民间艺术

蜀锦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锦之一,以花样丰富、工艺精湛、色彩华美艳丽,富于变化著称。现代蜀锦的品种以月华锦、雨丝锦、铺地锦最为有名。蜀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巴蜀百姓的穿着,使得“都人士女,袨服靓妆”,还有着极强的经济价值,三国时期蜀锦甚至可作为“决敌之资”。蜀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现代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以“芙蓉鲤鱼”系列和“大熊猫”系列题材最为有名,除巨幅绣屏以外,还有枕套、被面、手帕、手包、摆件等小件,可谓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除了蜀锦蜀绣外,川剧也是巴蜀独特的璀璨明珠。“川剧”之名始见于清末民初。在与四川的方言土语、民间技艺、音乐舞蹈的融合中,川剧形成了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特点,还将变脸、吐火、旋舞、水袖、藏刀、托举、开慧眼等独特技艺融入到表演中,使得川剧更加地妙趣横生、独具特色。

蜀锦蜀绣、川剧不仅是巴蜀的特色艺术,更是世界的文化遗产,是留学生了解巴蜀文化的重要渠道。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既丰富了教学素材、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巴蜀方言

“巴蜀方言,即四川话,包括了重庆话、成都话、川南话、川北话……是四川省和西南地区上亿人使用的通用语,属于西南官话。”[4]在川渝地区四川话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四川话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词汇上,其中某些词的词形与普通话一致,但词义不完全相同,例如:“鼻子”在四川话中还可指鼻涕;“不好”有时代表生病;“醒”还可代指食品变质。有些词的词义与普通话中的对应词汇相同,但形式不同,例如:“砣子”(拳头)、“耙”(软)、“嬢嬢”(阿姨)。还有些词的构词语素和词义与普通话相同,但语素排列顺序存在差异,例如:“鸡公”( 公鸡)、“鸡母”(母鸡)、“人客”(客人)、“闹热”(热闹)。

(五)巴蜀文学

神话是文学的肇始,先秦时期巴蜀文学便多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如“蚕丛纵目”“鱼凫仙道”“杜宇化鸟”等,这些神话传说不仅十分有趣,更是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文翁化俗”后巴蜀地区便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学家,比如:汉代的司马相如、杨雄,唐代的陈子昂、李白,宋代的苏轼,近代的郭沫若、巴金等,他们可谓代表了汉赋、唐诗、宋词、新诗和现代小说发展的高峰。历史上的非蜀籍作家,在入蜀后也创作出了不少佳作,其中尤以杜甫和陆游的文学成就最高,杜甫旅居成都的八年时光里,创作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春夜喜雨》《琴台》《蜀相》等。陆游更是留下了《入蜀记》《怀成都十韵》《雪中怀成都》等作品,还表示自己“心未尝一日忘蜀”,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剑南诗稿》。巴蜀文学作品中既有对巴蜀风光、物产、风俗的描绘,也有治世报国情怀的抒写,具有极高的思想文化价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巴蜀文学,既能使留学生更加了解巴蜀的文化渊源,也能使留学生在品味诗词之美的同时,增强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川渝地区的留学生如果能了解一定的方言与地域文化知识、掌握一些常用的四川方言用语,不但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也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适应四川的学习生活,拉近文化之间的距离感,缓解因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脱节带来的焦虑,为适应四川文化、融入四川生活奠定基础。

三、巴蜀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路径

为了使来四川学习的留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汉语,消除文化障碍,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切实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四川所在地的高校应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巴蜀文化的优势和特色,将巴蜀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

(一)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开发特色专题和选修课

课程设置是课程实施的前提,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巴蜀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增强汉语教学的吸引力。基于文化教学应始终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原则和留学生的实际需要,可以在现有必修课的基础之上,将巴蜀文化以专题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呈现。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开设课程。在初级阶段,可以设计一些与留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的双语专题课程,比如:走进巴蜀、舌尖上的巴蜀、智慧出行、绝美巴蜀风光等,使留学生初步了解巴蜀概况、激发学习兴趣。中级阶段,可陆续开设一些实践型的选修课,比如“带你游巴蜀”系列课程,并将之拆分成动物、美食、美景、地名、交通、方言等小类,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以巴蜀交通为例,第一次课的主题为巴蜀交通概述,教师可以大致介绍当地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购票等等;第二次课就可以将学习主题定为“巴蜀交通之地铁篇”,教会学生一些乘地铁可能会用到的词汇和句型,随后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之后每次课又可分别将学习主题定为飞机、火车、公交、摩托、自行车等;最后的几次课由学生进行总结汇报,报告自己本学期采用了哪些出行方式、体验如何等等。一周可安排1-2个课时,学习旨在帮助留学生融入巴蜀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应用汉语。高级阶段开设以理论为主的选修课,比如巴蜀历史与文学、巴蜀艺术概述、普通话与四川话比较等课程,一个月学习1-2个专题,深入研读学习材料,以满足学习者更高层次的需求。

总之,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注意课程内容的由浅入深,先是初步了解巴蜀文化,再是适应巴蜀文化,最后才是针对巴蜀文化进行鉴赏。教学上可采取选修课和专题相结合的模式,通过选修拓宽知识的广度,通过专题拓展知识的深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开发校本教材,做好教学资源建设

目前,市面上能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往往是诸如《博雅汉语》《发展汉语》《成功之路》等综合型的教材。这些教材中虽然也有关于巴蜀文化的内容,但只是粗略提及,往往不能满足四川当地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自行查找一些辅助性的阅读材料,但教师自行收集材料不仅费时费力,材料内容之间还难成系统,因此开发专门的辅助性教材十分必要。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特点,编写与其语言水平相适应的,兼具实用性和时代性的巴蜀文化教材,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为原则,进行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的编写,给学生呈现一个特点鲜明、内容全面的巴蜀形象。近年四川地区的高校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西南财经大学2019年发布了《成都印象》系列教材,该书以漫画形式向外国学生呈现了成都的文化特色,书中所选的故事情节十分贴近巴蜀生活,自上市以来大受好评。这也启发了我们,在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中,一套适应汉语学习者的优质地域性文化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选择和编写适合留学生使用的展现巴蜀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教材和书籍影像是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的。低年段留学生主要以学习和掌握普通话发音和词汇为主,则选择一些双语的展现四川特色的书籍或影像,比如中英文的介绍四川地域风光、民俗和人文风情的书籍等。针对高年段学生可单独编写相应的地域文化教材,作为选修课程的使用教材,如《四川特色文化简介》,也可分门别类地编写阅读类教材,如《四川方言趣谈》、《四川名人》、《四川历史风俗》等。

除了教材之外,网上资料库平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为了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在建设供学生学习的资料库(以下简称“学库”)的同时,也要建设供教师交流成长的资料库(以下简称“师库”)。

(三)改善教法,加强实践

课堂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最有利的土壤。[5]传统的教学主要在课堂进行,以老师讲授为主,但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单凭讲解知识不足以让学生体会巴蜀文化的内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积极调动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如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融入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多方位展示巴蜀文化,并展开课堂内外的文化讨论和文化展示活动;在课间休息时间播放经典川剧,常用的四川方言等。同时要注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巧妙地将相关巴蜀文化知识融入教学中。比如在进行川剧文化的教学时,可将一些简单的唱词分享给学生,采用“课堂短剧”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边排练边学习;在进行川茶文化教学的时候,也可准备一些茶具,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自己动手泡茶、品茶。这些课堂模拟与操作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认识,又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巴蜀文化,学习地道的汉语知识,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课后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环境,鼓励留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体验类的作业让学生感悟巴蜀魅力,充分发挥学习者学习汉语文化的积极性,使“课外”“课内”形成合力。课后组织学生以游学的形式,实地体验和感受巴蜀文化,比如带着学生去吃一次火锅,或组织学生游览茶博会、川菜博物馆或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等方式。

无论是课堂活动教学还是课外实践教学都要考虑学习者学习阶段的特征,适时合理地调整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川菜知识的教学前可在“学库”里上传两道巴蜀美食制作的双语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一道观看,再通过亲手制作加深印象,美食制作完成之后拍摄照片或视频传到“学库”,品尝美食后发表自己的感想。初级阶段可以不对感想描述施加任何条件限制;中级阶段逐渐加大难度,可以要求学生在描述时使用一些特定句型或以半脱稿的形式简要口述制作过程和感想等等;高级阶段则可要求学生以全脱稿口述的方式详细汇报制作过程和感受,还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某一种特色川菜为调查对象,自行查找资料梳理该菜品的来源、特点,再前往餐馆品尝,食用后将这道菜的相关照片制作成演示文稿用于课上脱稿汇报。这种直接参与体验的活动既能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实践,又有利于交际文化的获取。

(四)文化氛围营造

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中国文化。巴蜀本土环境是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助推器,合理利用人文环境可以使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无意识习得巴蜀文化。在巴蜀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走进巴蜀文化名城,鼓励学生走上街头与当地人交流,在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活动中也应融入巴蜀文化元素。例如教室两侧可悬挂巴蜀地区的诗歌、历史故事、名胜古迹、艺术作品的相关照片,并配上双语简介,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巴蜀之美。还可以打造巴蜀文化艺术节,分设川菜文化区、川茶文化区、巴蜀神话传说与历史区、川剧文化区、蜀锦蜀绣区等专区,准备一些简单的食材和茶具,邀请一些评书表演者和川剧表演艺术家前来演出,甄选志愿者穿上蜀锦所制衣服上台走秀……方式灵活多样。甚至还可以由学生自由策划开设一些独具巴蜀特色的社团,让巴蜀文化深入到学校常规活动之中。

(五)强化教师文化素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巴蜀文化资源,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教学中重视巴蜀地域文化资源利用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教师相应的巴蜀文化培训学习,使其树立起地域文化教学意识,丰富和完善教师的文化构成与素养。通过培训、学习和体验等多渠道扩充教师的巴蜀文化知识,尤其发挥川籍教师熟悉的巴蜀文化的优势,开设特色课程培训指导教师学习交流。此外,还需提升专职教师的活动组织和策划能力,通过主题策划活动,群策群力,将文化教学理论转化为操作实践。此外聘请一些兼职教师,发挥他们文化专业特长,通过定期授课、课外讲座和现场指导的方式,将巴蜀文化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在四川学习的热情,从而将巴蜀文化传播海外,提升巴蜀文化的国际水平。

总之,积极努力地探究巴蜀文化融入汉语教学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引导留学生适应四川的生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对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提升巴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巴蜀留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