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森林经营研究
——以浙江千岛湖为例

2022-04-07徐高福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5期
关键词:千岛湖美学森林

徐高福

(淳安县新安江生态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淳安 311700)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崭新时代,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相应理论认识及其实践有了新的飞跃,表现为两方面: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们对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美好生活的要求及对生态美的认识均提高了。浙江省千岛湖提出了纵深推进特别生态区建设、奋力开启共同富裕新征程的新目标。而千岛湖所在的淳安县是浙江省最大的山区县,以千岛湖为例,研究现代生态美学在森林经营中的应用,有利于深入理解美、生态、生态美、生态美学、森林生态美的内涵,通过森林经营实践进行森林生态美学解读和评估,对其他行业及整个生态系统共生共存的和谐发展有所启迪。

1 生态美学及其相关概念

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美学起步于20世纪80—90年代,随着“生态文明”列为基本国策和建设“美丽中国”战略构想的提出,生态美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创新[1]。

虽然就学科而论,生态美学算是新学科,但从表面词意上理解,一定程度上是传统美学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可以看作是生态学和美学的有机结合[2]。

1.1 美学与生态学及其融合原理

首先要厘清美学、生态学的概念。这是一个简单却又复杂、鲜活却又不可捉摸的问题,是一切事物的最高境界,是人产生情感愉悦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实践成果[3]。作为林业工作者,对于美学,重点是从功能角度加深对自身研究对象的理解,如森林景观设计和经营理念如何超越感官刺激而投予心灵以闪烁理想的光辉可视为景观美学[4],而森林美学则是如何发挥森林植物的构建、协调、衬托、屏障等审美功能[5]。生态,顾名思义,指生物的生活或生存状态。随着现代文明进步,生态常被用于定义美好事物。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概念时,其词面意思是有关人类美好栖居的学问,将人的生存问题带入自然科学,直到1973年阿伦·奈期提出“深层生态学”,为生态文明新时代开创了相应必要的文化与哲学先河[6]。一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视,生态学外延扩大、内涵加深,已经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生态学与美学的融合,缘于美学的和谐性、亲和性与情感性,与生态学的系统整体论观点非常地切合[7]。

1.2 生态美学的概念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不断完善的新兴学科,主流观点属于当代美学研究的分支。总体上是一种包含生态维度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8]。

2 生态美学拓展与应用

对生态美学的探索,主要为中国古代生态美学探寻、国外生态思潮与生态美学思想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生态美学的实证研究等[9]。

2.1 中国古代生态美学探寻

我国古代已经蕴含着生态美学的智慧,可追溯到体现中国农业文明生态美学的《周易》堪舆学和风水学[10],《老子》就自然生态观、人生生态观、社会生态观分别提出了“天人合一”“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的生态美学思想[11]。庄子提出的“活得自在,死得安适”的至美人生哲学实质上也是生态美学思想的写照[12]。宋代理学美学的万物一体、人物并生、民胞物与、中庸之美、圣贤气象本质上就是生态美学思想在那个时代体现的生态整体主义美学观[13]。中国古代的文学与书法作品也同样体现了生态美学智慧。苏辙散文中“诗意地栖居”的哲学韵味[14],“书圣”王羲之的作品透出“中和”之美[15]。古代生态美学智慧对当下生态美学思想的发展给予了深刻启示。

2.2 国外生态思潮与生态美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核心是倡导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理念[16]。加拿大生态学术名家艾伦·卡尔松基于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关联,认为审美欣赏、保留和保护自然相结合即为生态美学[17]。西方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以“深绿”生态思潮影响最为深刻[18]。英国时尚的生态美学思想体现在田园观、平等观、自然观等方面,通过手工艺、新艺术、青年亚文化与当代英伦时尚的生态美学加以表达[19]。西方深层生态学、生态美学以及背后人地关系对我国“美丽乡村”环境设计产生了积极影响[20]。

2.3 生态美学的实证研究

生态美学对于新时代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并且追求深绿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1],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战略指导[22]。生态美学直接影响景观设计在湿地公园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表达[23-24],在生态与产业发展实践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契合点。

3 森林生态美学及其实践中的误区

3.1 森林的作用与森林生态美学

森林,人类文明发祥的摇篮,既是生命赖以维系的物质环境,又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自古以来,人类与森林就一直在相依相存、和谐融洽的关系中生生不息,世代传承。森林以其丰富的物产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衣食住行等必要条件,同时以其无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呵护着地球母亲的健康发展;作为回报,人类的先祖们对森林心怀敬畏、兢兢保育,并极尽讴歌与膜拜。

森林对解决环境问题、避免生态危机恶化等方面的价值得到了全人类的认可。林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原始的对森林心怀敬畏到疯狂掠夺再回到盛世兴林,引发林业工作者对于森林生态美学观念的觉醒。世界各地质朴的林中居民、睿智的先哲大儒,以森林获取无限灵感,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朴素的生态理念,进而发展成为各民族灿烂的森林文化和生态文明体系。

3.2 生态美学在实践中的误区

生态美学思想古今中外均有所显现,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进步紧密相关。总括过往的各种观点,不外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乃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观念。森林生态学理念的规律正被应用于政府的资源管理决策和人们的环保行动中。然而,生态美学的系统观念和整体观依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说到底,过分关注单纯的美,而忽视了生态系统和生命共同体重要性。改革开放时期,去西方欧洲考察的人较多,其对大色块的森林景色赞不绝口,回来之后,觉得可以借鉴,但对于地带性植被缺乏真正的认知。在我国的大多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区,只能做到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才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林相改造。“层林尽染”是一种生态美学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理想误区。另一个误区是粉黛乱子草(Muhlenbergiacapillaris)现象。种植大片的粉黛乱子草可呈现出粉色云雾海洋的壮观景色,而且花期也相对较长,近年来,无论是公路两侧还是基本农田均种植粉黛乱子草,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付出了浪费农田土地、水土流失、环境破坏的沉重代价。松材线虫病防不胜防,淳安县新安江生态开发集团公司经营的千岛湖区,于2019年首次在下属姥山、十八坞林场检测到有松材线虫发生点,当年全公司枯死木7 362.92 t。2020年松材线虫病扩散到姥山、十八坞、小金山、燕山、威坪、梓桐口、界首、茅头尖、叶琪等10个林场,当年枯死木10 937.13 t。

4 森林生态美学在千岛湖的实践与启示

千岛湖是1959年我国建造的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力发电站拦坝蓄水形成的人工湖。为保护、开发和利用千岛湖的山水资源,1962年1月6日,成立由16个国有林场等机构组成的淳安县新安江经济开发建设公司,也就是现在的淳安县新安江生态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刚结束,人们对于温饱的渴望极其强烈。因此,所谓移民导致树木砍伐殆尽,还不如说三年困难造成普遍毁林开垦种粮,同时发展养殖是公司成立之初林分极少的根源。有的林场在公司接管时就是一个畜牧场。在公司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种粮和养殖动物也是国有林场的主要经营内容。公司成立近60年,坚持以林为本,将森林生态、生态美学理念和森林营造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有机融合,创建了森林生态美学应用的示范地,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和长三角地区最佳水源地。

4.1 以森林生态为指导,大力恢复植被,不负使命

公司林场建立后,实行大面积封山育林,积极开展人工造林,加速荒山绿化和退耕还林,以森林生态为指导,大力恢复植被。从公司林场建立至1985年的23年中,在抓好封山育林,保护好新安江水库的同时,积极营造人工林,造林保存面积已达7 026.7 hm2,占有林地面积18 933.3 hm2的37%;形成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3 333.3 hm2、柏木(Cupressusfunebris)1 666.7 hm2、国外松233.3 hm2和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200 hm2的用材林基地,人工林蓄积超20万 m3。同时还营造了各种阔叶林153.3 hm2,油茶(Camelliaoleifera)、板栗(Castaneamollissima)等经济林546.7 hm2。基本消除了宜林荒山,部分马尾松疏林和次生林得以改造和更新,森林覆盖率达66.2%[25]。

4.2 以生态美学为目标,调整林分结构,不懈探索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林业发展战略从以木材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全面推行森林分类经营。公司坚持以保护千岛湖山水资源为首位,致力产业发展。在造林更新方面,注重林种、树种结构调整,编制林相改造、园林苗木以及毛竹发展的相应规划。

以生态美学为目标,调整林分结构,经抚育、补植及造林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措施后,发展为本地树种混合的多层林、异龄林等[26]。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改善现有森林量,减少地表径流,提高蓄水能力,增强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火灾隐患。此外,湿地治理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水质,提高水平衡及改善流域环境。加强现代生态监测站建设,探讨干扰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因果关系,预测气候变化、植被变化和人为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确定有效管理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的方法,使千岛湖在永续利用的基础上更好地为人类服务[27]。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生态学和美学的对接融合,使传统的美学得以升华向生态美学有机转化,不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包括人与社会以及自身处于生态系统平衡状态,是今后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森林经营研究方向。

千岛湖从单纯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进而实施针叶林阔叶化、林相改造及其森林生态修复,为当下高水平保护、高质量深绿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成为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森林经营实践示范区。

5.2 讨论

生态美学是新兴学科,森林生态美学则显得更加不成熟,尤其是缺乏对森林生态系统和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研究。就千岛湖而言,做好千岛湖松材线虫病防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使千岛湖内各类森林资源自然演替、发展,发挥最大的生态美学功能,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千岛湖美学森林
《千岛湖-2》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杭黄铁路沿线车站探营
——千岛湖站
纯白美学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妆”饰美学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