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心为公 天下为公
2022-04-07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益心为公
7月19日,在江西九江召开的第四届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检察论坛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负责同志共同启动了“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这是专门为公益诉讼志愿者打造的智能平台,配置线索提报、线索评估、专业咨询、参与听证、跟踪观察、公众监督、法治宣传等功能,解决了传统的志愿者管理使用介入环节少、运行效率低和管理成本高等问题。经过一年两批试点,正在向全国检察机关和公益诉讼全领域推广应用。
公共利益归根到底就是人民利益。公益诉讼特别需要也必须依靠公众参与。公众通过志愿服务有序有效参与公益诉讼,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公益为核心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
另外,人民群众不断追求美好生活,对守护美好生活的公益诉讼寄予更多期望。9月2日颁布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增设了检察公益诉讼条款,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拓展到12个法定领域。这一发展趋势还在持续并加速。但是,检察机关现有的公益诉讼检察力量相对薄弱,难以全面及时有效开展监督办案,做到履职尽责。
为此,在继续争取加强公益诉讼检察机构、队伍、能力建设的同时,用足用好志愿者,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坚持术业有专攻。按照对应公益诉讼专门领域的专业专长,对注册志愿者进行分类。对照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英烈权益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生产、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个人信息保护、反垄断、反电信网络诈骗、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妇女权益保障、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无障碍环境建设、金融稳定等现有法定领域和已纳入立法工作计划的新领域,逐步组建各类专题咨询小组,并动态补充更新。
坚持需求导向。参照向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分配案件线索摸排任务和安排专题研究的要求,及时向相关领域专题咨询小组推送提报案件线索的需求,附上相关法律及典型案例或者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相关内容,鼓励、引导、帮助志愿者迅速进入状态并及时精准提供相关案件线索,提高线索量和成案率。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既是国家治理难题又是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主动向志愿者问计问需。紧紧围绕监督保障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特别是紧跟相关立法工作计划、执法检查活动,着力维护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把公益诉讼监督办案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且检察官不擅长的专业问题,精准地推送给志愿者,请他们把好脉,出金点子,助力检察机关办成影响力案件。
坚持双向互动。把线下联络和服务志愿者纳入基层检察院日常工作。做到可以随时联络,随时请教,随时邀请参加线下监督办案活动或者线上案件咨询。让每位志愿者感受到他们就是办案团队的外脑甚至核心成员,提升对检察机关的信任,增强与检察公益诉讼的“黏性”,进一步调动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坚持品牌建设。用纪录片的手法、讲故事的形式,把志愿者亲力亲为的公益诉讼监督办案活动记录并呈现出来,形成可视可感的新时代公益诉讼检察文化品牌,吸引更多志愿者加盟,也让更多志愿者有强烈充实的获得感、成就感。
如此,经常“一个人在战斗”的基层公益检察官,将拥有不断壮大的“战队”。“益心为公、天下为公”的精髓也将潜移默化,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