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两山’转化”的十堰实践与思考

2022-04-07卢小丽

学习月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十堰市绿水青山生态

●卢小丽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指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金山银山指的是丰富的物质财富。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得以实现的自然基础,而金山银山是绿水青山能够长久维持的物质保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地方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促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良性互动,更好地推动乡村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一、十堰“‘两山’转化”的乡村优势

湖北省十堰市地处秦岭和巴山相交地带,各县市区现辖133 个街道乡镇,其中包括36 个乡、59 个镇。作为中国东西结合部、南北分界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城市,十堰市乡村生态资源非常丰富。

(一)森林资源丰富

十堰市是一个典型的山城,辖区内山峰连绵起伏。1982 年出版的《十堰市地名志》一书中记载十堰城区的山名就有60 余个,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武当山。近年来,为实现森林全覆盖目标,十堰市大力实施精准灭荒等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据最新森林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十堰市林地面积达193.61万公顷,位居全省第一;森林面积达173.57 万公顷,位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达73.29%,位居全省第二,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蓄积量1.013 亿立方米,位居全省第二,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18.78%。这些森林资源,为动植物提供了极佳的生长环境。据统计,十堰市共有动植物3000 多种,是湖北省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如今,绿色已成为生态十堰最美底色,也为十堰市发展碳汇经济夯实了基础。

(二)水资源发达

十堰市水资源比较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889.1毫米,折合降水量210.18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359.4 毫米,折合径流量27.3459 亿立方米;自产水量27.3459 亿立方米,客水资源297.319 亿立方米。同时,十堰市河流水系众多,据统计有2489 条河流,其中流域面积达5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63 条,最大河流堵河为汉江的一级支流,在湖北省中、小河流中位居第二。丰富的水资源不仅表现于理论蕴藏量高达500 多万千瓦的电能,还使十堰成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的水源地。

(三)人文历史悠久

十堰市人文资源特色明显,包括武当文化、汉水文化、女娲文化、诗经文化、七夕文化等,推动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城市建设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十堰市城市特色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文化竞争力,还全方位展示了人文十堰的魅力。在湖北省首批“特色文化村”中,十堰市丹江口市官山镇吕家河村、房县尹吉甫镇七星沟村、郧西县店子镇店子村、郧阳区茶店镇樱桃沟村、张湾区柏林镇白马山村、竹山县官渡镇桃园村、竹溪县蒋家堰镇洞沟河村等7 个乡村入选。这些文化资源,为“‘两山’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

二、十堰“‘两山’转化”的乡村困境

十堰市乡村面积广、人口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现阶段,由于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不同,大部分乡村在“‘两山’转化”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难题。

(一)“‘两山’转化”的规划不力

目前,十堰市市级层面出台了“两山”实践的纲要和实施方案,但是县级的乡村“两山”实践还未见有规划。乡村绿色发展实践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阶段,没有区域性的规划指引,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定位还不明晰,乡村更容易走同质化发展道路,导致千村一面,出现同质恶性竞争的几率很大。在耕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区,由于耕地开垦、房地产开发以及交通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致使生态退化严重。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过程中存在着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废水废渣等污染物不经处理随意排放到附近流域的现象,这些都制约了社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两山’转化”的要素不强

“‘两山’转化”是一个资源资产化与资本化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土地、资金、人才、科技、政策等多种要素的投入与支撑。从乡村本身具备的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来看,由于部分乡村干部群众对“‘两山’转化”的认识还存在片面性,没有充分认识到“绿水青山”的有形产品、生态系统本身以及生态效用和服务等无形资产都是价值,对本地生态资源底数及其效用不清,直接影响着生态文化理念的形成。而由于缺乏统筹协调的长效机制,在一些偏远乡村,推动“‘两山’转化”的其他要素如资金、人才、科技等存在落地难的问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系统性支撑,直接限制了“两山”的有效转化。

(三)“‘两山’转化”的产业不优

由于缺乏前期调研和科学论证,部分乡村忽略了区域的差异性,在农产品产业选择上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直接造成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效果欠佳,既浪费了资源,又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部分绿色产业虽取得一定成功,但常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缺乏品牌意识,对当地的特色绿色产业没有第一时间注册商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当市场饱和、供大于需时,又面临销路困难;二是品牌与产业发展规模不相匹配,招商企业所需要的产品量大,而当地产业规模小,无法短时间内提供完全所需的产品。

(四)“‘两山’转化”的价值不高

伴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十堰市大力开展“生态宜居家园”创建工作。在2019 年度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整治村名单中,十堰市400 个村入选。但这些美丽乡村普遍呈现出“绿水青山虽好,金山银山不多”的特征,究其根源,当前十堰市乡村“两山”转化的主流成果是生态农业、生态产品粗加工、民宿、乡村旅游等项目,部分“互联网+”“生态+”项目只是采用线上销售或冠以“生态”的名号,没有实质性的生产或开发模式的创新与科技替代,靠直接出售初级农产品为主,缺乏绿色工艺技术的深层加工,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都比较低,其实质仍属于传统行业嫁接或“扣帽子”。

三、十堰“‘两山’转化”的乡村之策

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振兴的“‘两山’转化”实施方案,协同推进乡村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由之路。

(一)树立“两山”思维,构建“‘两山’转化”机制

以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为目标,坚持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以绿色发展为主线,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支撑,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两山’转化”大格局。一要创新乡村考核机制,把乡村自然环境发展状况纳入干部年度甚至是季度考核内容,切实转变乡村干部“唯GDP 论英雄”的陈旧思想观念,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发展新路径。二要加强“‘两山’转化”的长效机制建设。建立自然资源和生态产权制度,努力探索生态价值评估核算机制和生态市场交易机制,加快建立碳汇交易、水权交易、排放权交易等生态资产市场,并尽快建立完善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三要配齐乡镇和村级环保机构及设施,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生态修复—循环发展”的原则,开展生态综合防控,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生态化整治,提升乡村环境质量。

(二)盘活“两山”资源,凝聚“‘两山’转化”要素

构建大数据平台,出台“‘两山’转化”的全要素支撑一揽子政策,形成相互促进、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系统性要素支撑,充分释放农业生产力。一要系统梳理乡村“绿水青山”的“家底”,探索建立生态资源线上登记管理系统,以县级为单位开展细致、专业的调查梳理,厘清县域生态资产、“绿水青山”资本,建立完善生态资源资产负债管理机制,进行生态流量监测。二要深入分析各个乡村“‘两山’转化”的天然资源优势,以及可承受范围的人工生态系统培育可能,做好生态修复工作,最大限度支持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为资源资产化奠定扎实基础。三要强化乡村科技和人才支持力度。积极做好“‘两山’转化”的科技推广服务,在自然资源禀赋基础上,充分利用诸如生物多样性防治虫害技术、飞行机器人授粉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提升传统农业种植水平、繁育良种,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生态化。在资源循环利用上,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变废为宝”,使秸秆、厨余垃圾等“无用”之物变得有用有价,提升资源化利用率。同时,优化乡村人才服务环境,大胆创新人才引进渠道及方式,既要“筑巢引凤”聚集外来人才,更要建立外出人才资源库,用持续稳定的政策倾斜吸引本地人才回流。聚集一批对乡村资源与文化有较深了解的人群,提高乡村人口质量,带动农民改变观念,激发农民积极投身于“‘两山’转化”、乡村振兴的实践。

(三)做优“两山”产业,拓宽“‘两山’转化”市场

立足乡村情况,突出区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实行品牌化经营,用绿水青山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一要积极做好以市县为基础的“‘两山’转化”产业规划,培育壮大乡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加工企业等新兴经营主体,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动各类社会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着力发展林果、茶叶、中药材、蔬菜等生态产业,大力推进产品、服务及生态的品牌化、地标化,着力解决产品标准、品牌等问题,不断提升经营价值和估值水平。二要搭建专业线上服务市场平台。通过平台推广乡村产品及服务,集中发布招商和项目合作信息,以出售、出租、抵押、入股等方式,实现乡村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化和市场化。利用物联网,对接线下物流网络,缩短乡村产品与终端消费者的时空距离,实现消费者对产品的跟踪监控,激发经营主体品牌经营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三要深入推进城郊游憩带建设,加快推进乡村公路沿线房屋立面和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升级改造和绿化美化,设计特色民宿、农家乐和农家旅馆项目,开发建设集有机蔬菜种植、特色花卉、景观营造、农户庭园改造、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健康养生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大力发展农旅乡村生态游。

(四)挖掘“两山”内涵,提升“‘两山’转化”价值

绿水青山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兼具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挖掘绿水青山的丰富内涵,推动“两山”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的三赢共生。一要高效发挥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紧抓“双碳”机遇,大力发展碳汇经济,促进生态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发展。二要深入挖掘绿水青山的科普功能。依托自然保护区,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与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单项调查监测等活动,建设自然保护区科普馆等,充分发挥绿水青山自身具有的自然地理、生物多样性和人文资源等科普功能。三要充分释放绿水青山的教育效能。将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相结合,建设民俗博物馆、自然宣教中心、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生物技术实训基地等阵地,营造和谐的全民护绿、绿色惠民的生态环保氛围,推动区域科技教育事业发展。

猜你喜欢

十堰市绿水青山生态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61小学五(5)中队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宝藏》通联站展示之窗 湖北省 十堰市
“生态养生”娱晚年
绿水青山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