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化:动力、内容与方式

2022-04-07周金鑫刘建萍

国际传播 2022年4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话语

周金鑫 刘建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深刻影响着该理念的国际传播和认同。加快推进话语转化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话语”是在沟通交流中的言语表达,在中文含义中,话语注重对言语本身的性质定位,而在西方语境中话语也指“话语权”,可以理解为“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的集合规则系统。1何田田:《国际法秩序价值的中国话语——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商研究》2021年第5期。法国著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话语的秩序》中首先使用了“话语权”的概念,提出话语是一种权力,国际关系参与者的表达方式及其影响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权力的运作方式甚至一种国际秩序。在当代社会,“话语是一种权力”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研究者的认同和重视。美西方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国际话语格局的影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带来挑战。与此同时,话语生成逻辑、话语表达能力与水平也对国际传播效果构成影响。对此,许多学者提出,要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效力和认同效果的必然选择。本文拟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化动力、内容、方式展开探讨,以就教于同仁。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话语转化的动力

“话语范式的有效性和权威性首先体现在其本身的科学性。”1刘建萍:《中国共产党早期培植农民反帝意识的话语建构》,《求索》2018年第2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化动力,既源于自身的价值实现与实践发展的要求,也来自克服外部传播阻碍的迫切需要。

(一)内在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就内部动力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首先,其价值指向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次,理念的传播需要不断走向时代化、大众化、国际化;最后,理念的国际传播需要高层次的话语表达能力与水平,并构建完整的话语体系。

1.话语转化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价值指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开启人类美好未来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变化的基础之上,为解决国际治理难题、推动实现人类美好未来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从理论根源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突出历史进程中人的作用以及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视;蕴含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世界万物的和谐发展,“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注重尊重差异、交流互鉴,“天下大同”的政治愿景——强调与邻友善、协和万邦;2王晓莹:《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年第23期。并充分吸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理念的成功经验。从现实基础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全球治理难题和国际交往难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需要将其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核讲清楚、说明白。继续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话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纵深化,成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价值指向的必然要求。

2.话语转化是延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践行成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时代化、大众化、国际化的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大历史观看世界,站在“为全人类谋进步”的高度提出的科学理性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旗帜”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这就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话语必然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贴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接受习惯,契合国际传播潮流。一是,当今世界,国际传播的方式和人们的认知方式都呈现出新的特点,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话语丰富新内容、开辟新境界。当前,国际传播走向战略传播,舆论空间成为国际博弈的重要场合。国际传播呈现多样化趋势,信息交互更加急速化、碎片化、透明化。国际传播话语对传播形象产生深刻影响,国际传播话语的时代化至关重要。这就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话语适应新语境,转化为更符合时代发展理念、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语态。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向更广的范围传播,话语就要走向大众化,就要让更多受众听得懂、听得进、信得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拥有坚实的理论渊源,而且已发展为覆盖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庞大理论体系。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以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等形式出现,而面向更多类型的国际受众群体,应该向更多话语形态转化。三是,“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400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走向世界、与不同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彰显出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国际传播话语也应主动适应这一趋势。

3.话语转化是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话语表达能力与水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化,既是提高自身表达能力和水平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际传播话语权的要求。现代传播是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面向的传播对象是更复杂化、多样化的受众。一种新的思想观点、话语内容要在国际社会走得更远、获得接纳,不仅要求自身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话语表达与受众语言习惯之间还要具有较高的融洽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向世界不仅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话语表达的过程,同时也是塑造我国国家形象和话语地位的过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交织给人类未来走向带来新考验、新挑战之际,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在国际抗疫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方面发出响亮声音,为凝聚国际共识、倡导团结合作和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人类越来越走向一个“地球村”,在全球发展共同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中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必须紧跟时代动向,在国际热点事务中积极发声,以日臻完善的话语体系应对各种复杂问题和风险挑战。

(二)外部驱动:克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阻碍的迫切需要

从外部驱动来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和实践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仍面临传播格局上的劣势、意识形态分歧中的抵触以及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阻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话语,承载着凝聚全球发展共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使命,不仅要以新语态应对国际传播格局的变化,还需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语言接受习惯。

1.旧有的国际舆论格局使我国对外传播长期处于被动局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需要适应新形势、建构新语态。在国际社会的竞争中,西方国家依靠早期资本主义先发优势向国际社会传播价值理念,打造话语秩序,确立话语霸权地位。相对于西方,我国现代国际传播事业起步较晚,与西方的国际传播能力相比还存在差距。国际传播以国家综合实力和话语实力为依托,国家实力和固有话语表达能力深刻影响着新话语的产生和存续。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还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话语传播能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产生了一定制约。为改变国际传播旧格局、适应时代发展新形势,必须打造更具说服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话语。

2.当前,受国家利益之争、意识形态对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仍面临部分西方国家的抹黑、误解和恶意抵触。从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因经济基础、国家制度等差异产生的意识形态分歧在所难免。面对“国际贸易市场萎缩”“环境污染”“气候恶化”“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不少西方国家掀起“新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以邻为壑、转嫁危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524页。,然而,依然有西方国家恶意制造、放大意识形态对抗,强行嫁接“修昔底德陷阱”理论,炮制“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企图打压遏制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建立在全人类共同价值之上的思想架构,指向全人类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的美好未来。面对全球发展和治理中的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话语,应更注重向讲清自身价值属性转化,破解部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偏见造成的阻碍,凝聚共识、共谋人类发展。

3.面向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背景下的受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需要构建满足不同受众语言接受习惯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12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人民的共同事业,这一理念的广泛传播不可避免要面对各种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差异。在长期的思想文化演进和熏陶过程中,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话语生成习惯、话语表达习惯和话语认同习惯,在接受外来思想文化及话语内容时,过程或快或慢。针对受众的差异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话语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向兼具中国特色与受众地方特色转变,打造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话语体系。兼具受众国地方特色、准确的国际传播话语有利于提升传播力,进而有利于提升理解和认同程度,扩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受众基础和力量来源。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话语转化的内容

人类文明演进中形成了不同话语分支,各具特色的话语分支也形成了各自独有的话语生成、表达和认同结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化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基于内外部驱动的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向世界,需要继续推进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化,处理好从外交政策话语向外交实践话语转化、从学术理论话语向社会生活话语转化、从单向传递话语向双向互动话语转化、从中国特色话语向兼顾中国特色和受众习惯的世界性话语转化等关键问题。

(一)从外交政策话语向外交实践话语转化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也成为中国外交话语的核心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促进了中国外交话语转化。外交政策话语强调原则与方案,宣示要表达的理念或将会采取的外交处事方式;外交实践话语强调行动与成果,通过正在进行的行动或已取得的成果表达观点。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初是作为外交政策性理念被认识和接纳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在重要外交场合频繁呈现,逐渐实现政策话语向实践话语转化,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事实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强大的实践性,并且已经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抗疫合作和中国对外援助等行动中收获丰硕的成果。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表达从外交政策话语向外交实践话语转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眼。首先,更多地讲述中国外交实践及其成果,将成果的力量转化为话语的力量。其次,更多地讲述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友好关系,为更多国家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榜样。最后,更多地讲述众多国家和地区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行动,增添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现实感召力。

(二)从学术理论话语向社会生活话语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形成了较丰富的理论体系,在国际学术界、智库中也掀起研究热。学术理论话语注重规范性和完整性,从而有利于理论根源、逻辑、价值目标等问题的理解和探究。然而,一种理论、理念要在世界人民这样一个庞大群体中传播和践行,还需走向生活化、大众化。与学术理论话语注重概念、范畴不同,社会生活话语更注重通过叙事、讲故事的形式呈现,2谢惠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的优化与话语体系的建构——以如何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通俗的故事、真切的情感往往更容易引起共鸣。从理念走向实践,从理论走进生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话语转化的必由之路。首先,以学者为代表的知识群体应主动承担把学术理论话语转化成社会生活话语的研究使命,以更接地气的视角和方式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话语应坚持动态叙事原则,抓住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最后,应广泛关注与世界人民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吸引力和话语感召力。

(三)从单向传递话语向双向互动话语转化

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世界人民对美好未来、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努力是相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话语不仅要讲事实、摆道理,更要通情感。话语互动正是情感互动的基础和桥梁。话语的单向传递往往由于话语的差异而存在一定的被动性,不利于话语对象的接受。而话语的双向传递能带来更多的反馈,从中可以发现和修正表达的不准确或不恰当之处。倾听的过程也是促进更好表达的过程。世界人民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产生的生动体会,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鲜活的话语来源。从单向传递话语向双向互动话语转化,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话语提供更丰富多彩的话语内容,增强话语说服力。同时,双向互动话语能够给受众带来更多参与感,有利于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从中国特色话语向兼顾中国特色和受众习惯的世界性话语转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生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内容,展现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提升了中国形象。世界性话语是具有国际话语特征并有利于分区域、分国别的受众理解的话语形式。从中国特色话语向世界性话语转化,不是丢失中国特色,而是追求体现包容性,打造更具包容性的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现了理念的深厚底蕴,也给一些分区域、分国别的受众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和合思想”“天下观”“义利观”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西方受众对此的理解难以达到通透、深刻的程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通俗话语表达应该既体现和保持中国特色,又兼顾受众话语习惯。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法国发表演讲时,引用该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言“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62页。来呼吁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处;在俄罗斯发表演讲时,引用该国文学大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59页。来阐释人类社会的演进必然经历挫折和困境,但历史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话语转化的方式

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话语转化要遵循正确、科学的话语原则,并在具体的行动和路径中实现。

(一)遵循正确、科学的话语转化原则

1.在党的领导下,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长远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天下情怀,深入思考人类前途命运,准确把握时代前进方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3颜欢、任皓宇、李琰:《推动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人民日报》2022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引领者。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成果和经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要的话语来源。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化,必须准确领会党的政策方针,把党的主张、人民的意志融入话语转化的实践。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这一理念话语转化的根本原则和必然要求。

2.坚持灵活多变,形成有针对性的话语风格和话语类型

不同的话语风格和话语类型能够在不同场景产生不同的话语效果。只有坚持灵活多变,才能适应不同话语场景,增强话语效力。就话语风格而言,可以针对受众特点将正式话语和非正式话语相结合。例如在公共外交中,话语表达的场景多面向各国政要、学者、媒体,更适合采用正式话语;而通过各种文化作品面向各国民众时,应更多地使用非正式话语。从话语类型方面来讲,要区分叙事性话语、释疑性话语和说理性话语。叙事性话语生动形象,能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表达观点、传递思想;释疑性话语有利于破除理念传播中的误解或理解偏差;说理性话语更偏向用规范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提高话语说服力。

3.抓住关键,利用关键概念、关键场景表达核心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29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话语不仅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还要有能够准确表述核心观点的标志性概念。对于一个庞大的思想理论体系的认识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对关键概念的认识却可以更加迅速。关键概念是一个理论体系最核心的思想和理念基础,表达关键概念也是话语表达的开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要将关键概念贯穿话语表达的全过程,形成结构完整的话语骨架。另外,抓住关键场景也必不可少。随着中国大国外交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参与公共外交活动。公共外交中的国际会议、国际事务讨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表达提供了关键场景,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更快速度抵达更广泛的受众。

(二)创新话语转化的具体路径

1.发掘话语转化来源,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学理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学理基础是其重要的话语来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转化要充分发掘深厚的学理资源。

首先,要更加注重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以及与中国当代外交思想的融合之处,夯实学理基础。在理论研究中,要找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预设,厘清其话语生成逻辑、转化逻辑和表达逻辑。同时,要加大相关科研投入和基金项目支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学理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工程开展。

其次,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交叉学科研究,将为国际传播话语的扩展搭建更稳固的平台。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研究多局限于政治学和传播学领域。未来,要突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研究的学科局限,引入更多交叉学科,将国际关系学、外交学、教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纳入研究范畴。

最后,要系统性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话语转化研究,争取为话语传播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成果支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有话可说”,更要“把话说好”。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研究作为话语转化的重要一环,有利于不断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自觉和话语自信。

2.扩大话语转化主体,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场效应”

“提升话语体系的传播力与塑造话语传播形象、营造话语传播场域、提升话语传播能力、打造话语传播媒介紧密相关。”1侯衍社、侯耀文:《价值、基础和方法: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逻辑》,《求索》2019年第5期。形成一定数量的传播主体,往往有利于营造一定的话语传播场域,进而形成特定的主题传播“场效应”,使更多受众受到传播内容的影响。

面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且数量庞大的话语对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继续扩大话语转化的主体,让最广大的话语传播主体具备话语转化能力,调动各方参与话语转化的实践。第一,要积极引导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业参与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网络空间或对外交流中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者。第二,要更大发挥学界作为话语转化主体的重要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理论向各种话语形式的转化有必要经过学术界的研究论证,探究其具体、生动、形象的话语表述方式。2席军良、汪翱:《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新时代外交话语体系构建》,《社会科学家》2017年第11期。第三,传媒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话语转化的又一重要主体。新时代,传媒界不仅要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官方话语、学术话语的“传播者”,也要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阐释者”。

3.拓展话语转化渠道,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实践场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转化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并借助更多的实践来实现。目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高访外宣、公共外交等途径取得了多方认同。未来,我们还要继续积极开展主场外交,主动设置议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转化提供更多现实场景。

赢得国际学术界的理解和认同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话语转化的重要任务。我们要积极打造国际化智库、论坛,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使用频率的增加。在中外学术交流中,我们要主动阐释新概念、使用新表述,激发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研究热情。

另外,“一带一路”已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转化的重要渠道。截至2022年3月23日,中国已经同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中国一带一路网:《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一览》,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roll/77298.htm。中国能够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众多合作项目,充分表明相互间存在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也体现了这些国家对和平与发展的需要,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友好关系,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转化融入具体实践中,不断扩大共建人类美好未来的“朋友圈”。

4.创新话语转化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为满足国际战略传播的需要,强大的话语平台是必不可少的。新形势下,新媒体呈现出即时性、共享性、海量性的特点,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与传统的书籍、报纸、杂志、电视相比,网络、电子报刊等新媒体给信息的全球传播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在信息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转化要依靠强大话语平台的支撑才能走得更远。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转化要利用好电影、电视剧等视像化媒介,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思想、讲好中国故事。以纪录片《筑梦蔚蓝》和《亚洲 文明之光》为例,《筑梦蔚蓝》从主题意蕴、叙事策略和跨文化传播三个维度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影像表达;2杨淼:《纪录片如何创新“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传播与表达——以〈筑梦蔚蓝〉为例》,《传媒》2021年第19期。《亚洲 文明之光》“充分运用了短视频这种内容形态和传播手段,深耕新媒体、新玩法、新策略,以更亲和、更简短、更接地气、更有代入感的方式吸引移动互联网用户,传播亚洲文明,共同建构亚洲命运共同体”3李明岳:《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策略——以〈亚洲 文明之光〉为例》,《传媒》2020年第8期。,收获了多种媒体手段融合传播的良好效果。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转化要用好互联网这个覆盖范围最广、信息传递最快的国际传播平台。人们的信息交流和获取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转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第三,要充分利用电子化、视像化手段继续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对外传播报刊。就国际报刊而言,为适应快速传播的要求,以电子化形式呈现的居多。电子报刊的视像化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创新话语增添更多吸引力和感染力。

结语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1《习近平集体会见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议长》,《人民日报》2018年1月11日。。话语转化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之力的有效途径。由于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格局的复杂性、话语对象的庞大性与差异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化研究具有较大空间。另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化不是丢失、抛弃中国特色话语,而是不断丰富、创新话语表达。事实上,“只有强大了的中国才能以坚持正义立场、具有良好国际形象的负责任大国参与全球治理”2刘建萍:《中国共产党早期反帝话语:特征、影响与启示》,《理论学刊》2015年第6期。。根本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的话语转化要依托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并以综合国力作为强大后盾。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话语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