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牛山红军英烈的政治品格及其时代价值
2022-04-07符长喜
符长喜
困牛山红军英烈的政治品格及其时代价值
符长喜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困牛山战斗发生于红军长征早期,红六军团第十八师第五十二团百余战士为掩护军团主力突围与敌人英勇激战,最后宁死不伤百姓、宁死不做俘虏,毅然集体跳下了悬崖。困牛山红军英烈这种至死不屈、宁死救民的壮举,所蕴含的绝对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赤诚为民的政治品格,给后人留下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指引、精神的滋养等宝贵精神财富。
困牛山红军壮举; 政治品格; 时代价值
一、困牛山红军壮举
困牛山红军壮举,铸就了困牛山红军英烈的政治品格。困牛山红军壮举是百余红军战士宁死不伤百姓、宁死不做俘虏集体跳崖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壮举。20世纪30年代,中央革命根据地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有力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极大震惊了国民党反动派。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迫不及待地结集了约百万的兵力,对各解放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并再次兵分多路对中央革命根据实施重点“围剿”,仅投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就超过此次总兵力的一半。这时,中央革命根据地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但就当时的情形来看,如果红军能够正确估计当时的形势,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制定针对性强的战略方针和对策,灵活运用前几次反“围剿”的经验,打破这次“围剿”不是没有可能的。然而现实却是,毛泽东已经离开了领导岗位,根据地红军的指挥权落入了不了解中国革命实际、主张搬用阵地战经验的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的手中,致使红军日益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各根据地的反“围剿”革命斗争相继失利。在此背景下,为了牵制并打乱敌人“围剿”中央苏区的战略部署,使红六军团从反“围剿”作战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探索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更为了给中央红军主力即将到来的战略转移探路[1],1934年8月7日,按照中革军委训令,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9700多人从江西遂川出发开始突围西征[1]。
离开湘赣根据地的红六军团在优势敌军的围追堵截下,转战湘南、桂北、湘西后,于1934年9月进入贵州省境内,开启了西征路上贵州段的艰难凶险之旅。1934年10月16日,一路血战的红十八师第五十二团,为掩护红六军团主力南撤与数倍的国民党军队和民团在石阡县困牛山展开了殊死搏斗。困牛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北部的龙塘镇,周围高山环绕,草深林密,东、南、西、北四面,除东面外,其他三面濒临黑滩河。黑滩河是一条长约5公里、宽不超过20米的河流。黑滩河沿岸多是悬崖石壁,河里多是险滩乱石,河水终年湍流不息,造就了困牛山崖高壁峭、峡幽谷深,地势奇险的地形特点。正因为如此,相传当地村民的牛羊,一旦进入该山区,常常会因为找不到出口被困于此,困牛山故而得名。困牛山战斗打响后,红五十二团全体将士奋勇杀敌,不惧牺牲,战斗到最后剩下的一百余名红军战士[2],在前有把老百姓当作“肉盾”、步步紧逼的凶残敌人,后是陡峭悬崖、深谷险滩的生死绝境,他们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为保全百姓性命,果断选择了英勇赴死,因为他们深知强行突围势必会伤及敌人以之为“肉盾”的百姓。于是,他们用完弹药、砸毁枪支之后,毅然跳下了悬崖。红十八师五十二团一百余名红军战士集体跳崖的壮举气吞山河、感天动地,他们用理想与信念、初心与使命、青春与热血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铸就了困牛山红军英烈的政治品格。弹指一挥间,困牛山战斗悄然过去了八十八个春秋,但百余红军战士为不伤百姓毅然跳崖的事迹却永远传承了下来,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代代传颂;广大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凝聚的困牛山红军英烈的政治品格永远与日月同辉,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长征路上奋勇前进。
二、困牛山红军英烈政治品格的内涵
英雄的悲壮为的是百姓的幸福安康,壮举的伟大在于其深刻的政治品格。那么,困牛山百余红军战士跳崖英雄壮举蕴含的政治品格是什么呢?2021年3月16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在石阡县困牛山战斗遗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指出,“学习这段历史,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绝对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赤诚为民的崇高精神,是我们党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是共产党人政治品格和优良作风的鲜明体现,给我们留下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指引、精神的滋养,是我们必须代代传承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3]谌贻琴书记的讲话既对困牛山红军英烈的政治品格进行了精炼、准确、全面地概括,也对困牛山红军英烈政治品格的意义与价值给予了科学揭示。
绝对忠诚。忠诚,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核,是人们品德修养的目标追求,是个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正如曾子所云:“忠者,德之正也;诚者,天之道也;忠诚者,为人之正道也。”不仅如此,忠诚对于群体或者政治集团来说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4],绝对忠诚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优良传统、政治品质、使命要求和纪律规范。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政权必须是由枪杆子里面取得的,没有强大的革命武装力量支撑的革命运动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彻底改变遭压迫、受剥削、被奴役命运,唯有用革命的武装反抗反革命的武装并取得胜利才能实现。于是,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爆发了,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1927年9月,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领导了党和军队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并制定了军队建设重要原则和根本制度——“支部建在连上”,为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军队中的绝对领导地位的形成和确立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为人民军队注入了军魂。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进一步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制定了实现该原则的措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5],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它的制定和实施使中国工农红军绝对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有了原则规定、纪律约束和制度保障,使中国工农红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6],绝对忠诚成了中国工农红军最绚丽的政治底色。因为绝对忠诚,广大红军战士矢志不渝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因为绝对忠诚,广大红军战士岁月如磐风雨路、冲锋陷阵铸忠魂;因为绝对忠诚,广大红军战士青春无悔为民众、洒尽热血沃丰碑。在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人民军队忠于革命、忠于党的恢弘史诗;用顽强与执着书写了人民军队忠于人民、忠于党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华丽篇章。可以说,一部中国土地革命战争史,就是一部中国工农红军生命献给党、热血写忠诚的历史。困牛山战斗,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按照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命令,西征途中发生在贵州的一场悲壮战斗。在这场战斗中,红五十二团肩负党的使命,牢记党的嘱托,执着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宁愿拼尽最后一滴血也要完成党交给的掩护主力突围、促成与红三军会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担任阻击任务的一百多名红军战士在战不能战、退不能退的生死关头,宁愿葬身悬崖也不愿投降、变节、做俘虏,充分体现了红军战士服从党的决定、执行党的决议、忠于党的事业,胸怀大局、勇于担当、献身使命的绝对忠诚。星海横流,岁月成碑,忠魂不泯!
信念坚定。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信念是指人们基于一定的认识而形成的对某种思想观点、原则立场、价值理想或事物等深信不疑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点,评判事物、行为价值的标尺,它关涉人们情感态度的倾向性、意志毅力的坚定性,虽不涉及认识的正确与否,但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信念坚定则指人们对信念的虔诚敬仰、坚定不移、自觉践行与终身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为天下穷苦民众求解放、谋幸福、图发展是其与生俱来的初心与使命,信仰马克思主义、信奉共产主义、坚信党和人民革命事业必胜并为之奋斗终身是其不变的理想与信念。为着这样的初心与使命、理想与信念,英勇顽强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旧中国,浴血拼杀于硝烟弥漫的战场,穿梭迂回于广袤的城市乡村,纵横驰骋于奇险的山川沟壑,一路走来险象环生,坎坷征程血雨腥风,但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被失败击垮,没有被挫折驱散,总能绝境突围、绝处逢生,不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从失败走向成功。正如邓小平曾指出的那样:“为什么过去我们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7]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业追求锻造了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成就了一个“怀揣梦想、不忘初心、肩扛使命、信念坚定、执着崇高事业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中,每位红军战士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中,每位红军战士又都是誓死追随中国共产党的真英雄。理想信念铸就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红军精神;事业追求树立永葆初心、献身使命、无限忠诚的信念丰碑。自1934年8月红六军团9700多人奉命突围西征,尤其是经湘入黔以来,不断与桂、湘、黔三省之敌进行殊死搏斗,在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也牵制了敌人大量兵力,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了条件。然而,由于敌我双方兵力悬殊过大,加之不通少数民族语言、地形不熟等诸多原因,红六军团付出了几近全军覆没的重大牺牲,到1934年10月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胜利会师时,红六军团兵力已经锐减到不足4000人[8]。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一路血战的红六军团损失了近一半的战士。这些英勇顽强的红军将士,面对险境,从不退缩;面对强敌,无惧无畏;面对困难,决不逃避;面对死亡,从容淡定,他们绝大部分都光荣牺牲了,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西征路上。不幸被俘的红军战士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们铁骨铮铮,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血腥杀戮,他们毫无惧色,视死如归。威逼,屈服不了红军将士坚强的意志;利诱,改变不了红军将士坚定的信念。理想之光照耀着西征路上漫漫征程,信念之炬指引着西征红军坚毅前行!西征一路,就是红六军团全体指战员和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理想信念的一路;西征一路,就是红六军团全体指战员和战士们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绝对忠诚的一路。青山不老,忠诚不改,信念永存!
勇于牺牲。所谓勇于牺牲,是指基于正义目的或正义事业需要,英勇舍弃自己生命、果断放弃自己利益的高尚行为。勇于牺牲是一种建立在爱或信仰之上的无怨无悔付出,是一种受“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的人生价值目标支配的道德行为,是一种公而忘私、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崇高德性,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推崇的“义”的范畴。不仅如此,勇于牺牲还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内容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本人曾多次热情讴歌伟大的勇于牺牲精神。马克思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9]同样,在中国共产党那里,勇于牺牲也是一种被极力弘扬的优秀品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是勇于牺牲精神的倡导者、践行者。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就有:“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10]1933年8月中革军委颁发的《中国工农红军誓词》第三、第四条明确规定,“誓以我们的血与肉发展民族革命战争,实行土地革命,推翻国民党,保障苏维埃”,“我们要团结一致,拿着刺刀和枪炮与敌决一死战,拿我们头脑(颅)和热血,换得苏维埃新中国。”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为即将落成的瑞金革命烈士纪念塔题词时写到:“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土地革命的伟大的战斗中,许多同志光荣的牺牲了!这些同志牺牲,表现了无产阶级不可战胜的英勇,奠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基础。全中国工农劳苦群众,正在踏着这些同志的血迹前进。”[11]1937年毛泽东给抗大二期学员毕业证书的题词是“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12]。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她既承袭了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为天下劳苦大众求解放死得其所的价值追求,也因其诞生时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铸就了逆流而上、向死而生的大无畏精神,还因其人民军队性质赋予了其与生俱来的勇于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根植于每一个红军战士的心中,成为了熔铸于每一个红军战士血管中的血液因子代代传承。1934年8月,红六军团离开湘赣革命根据地后,踏上了艰险的西征之旅。西征路上遭到了赣、湘、粤、桂、黔军阀疯狂围剿,遭遇了大小上百次战斗,其中较大的战斗就有47次。[13]在这些战斗中,广大红军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顽强拼搏、浴血奋战,用生命赢取希望,用鲜血浇注成功,谱写了红军西征路上悲壮的史诗。这其中就包括发生在贵州省石阡县境内的困牛山战斗。在这场战斗中,红六军团十八师第五十二团团长田海清英勇牺牲。当战斗到最后剩下的一百余名红军战士陷入绝境时,他们以毅然跳崖的壮举来践行红军“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不伤百姓”的铮铮誓言,他们用血洒疆场和杀身成仁来诠释信念坚定、使命忠诚、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深刻内涵。跳崖的红军战士除极少数因藤蔓缠住幸存下来外,其余绝大部分都光荣牺牲了。岁序更新,英烈远去,精神不朽!
赤诚为民。赤城为民既是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的宗旨,也是困牛山战斗红军英烈的政治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共产党人不是同其它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5],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赋予了其“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品性特质;中国工农红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赋予中国工农红军“完成苏维埃给我们的光荣的任务,为着工农解放奋斗到底”的使命要求,铸就了中国工农红军“赤诚为民”“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在马克思主义光辉旗帜指引下,心系天下苍生、心忧黎民百姓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把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作为赤诚为民的首要任务,把老百姓视为天,把老百姓视为地,把老百姓视为力量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至纯至真的赤诚为民本质。为了解救被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朝着黑暗的旧世界猛烈开火,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征程中,书写了“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忠诚于党、赤诚为民的英雄赞歌;为了摆脱广大百姓受欺压被奴役的命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在推动实现劳苦大众翻身过上好日子目标的伟大征程中,谱写了“悠悠万事,百姓最重”护民爱民、人民至上的华丽篇章。一部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始终不忘为民初心、始终肩扛护民责任,始终朝着兴民目标,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历史。红六军团作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一支劲旅,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广大民众心手相牵、血脉相连。一路走来,红六军团始终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1934年夏天,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为中央红军长征探路的战略任务,红六军团开始了悲壮的西征。离开根据地后的红六军团尽管面临的处境更加艰难,但他们始终坚守初心,永葆军民鱼水深情。一路上,红六军团全体将士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不仅对老百姓的利益秋毫无犯,还时刻把人民的安危、群众的冷暖、百姓的苦乐记挂心间,经常冒着枪林弹雨救护老百姓,时常自己挨饿受冻却把缴来的粮食、衣物分发给贫苦的农民;时常给老百姓挑水、打扫卫生、干农活、免费看病;尊重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不触碰少数民族的禁忌,平等对待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同胞。西征路上,红六军团始终模范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始终竭尽全力维护民族地区老百姓的利益,始终与民族地区老百姓患难与共、生死相依。正因为如此,红六军团所到之处常常呈现出一幅幅“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感人至深的场景。红十八师五十二团在困牛山战斗的最后阶段,一百多位红军战士在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他们用纵身跳崖的坚毅与果敢,诠释红军战士对老百姓至诚、至真、至深的爱;他们以天地动容、山河同悲的英雄壮举,捍卫中国工农红军“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永恒誓言;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标注了红军“赤诚为民”“人民至上”品格的新高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浩气长存!
三、困牛山红军英烈政治品格的时代价值
1934年10月,在贵州省石阡县境内的困牛山战斗中,作为长征先遣队的红六军团第十八师五十二团的百余红军战士悲壮跳崖的举动,是一次红军战士用生命捍卫信仰、用鲜血诠释忠诚、用牺牲见证情怀的伟大壮举。虽然这一伟大壮举已经过去了八十八个春秋,但其蕴含的政治品格的价值依然历久弥新。
榜样的感召。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社会实践产物的意识(精神),一经产生,又会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其中,先进的意识(精神)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则表现为推动社会、团体、个人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困牛山红军壮举既是红六军团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更是红六军团在困牛山战斗中用生命和鲜血铸就起来的精神丰碑。这座丰碑,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能给人以信仰的坚守、方向的指引、榜样的感召。近代以来,为挽救国家之危亡,拯救万民于水火,无数中华优秀儿女号呼奔走、呕心沥血、以身许国。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英勇牺牲了,但他们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念”“拼尽热血卫吾华”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一百年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漫漫长路上下求索,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人民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1956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掀开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崭新一页,1978年实行了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短几十年,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风雨不改来时路,英雄无悔砥砺行。无论是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年代,总有一种精神激励着我们,总有一些典范引领着我们,总有一些榜样感召着我们,使我们历经挫折不气馁、身处黑暗不迷茫、面对困难有力量,走向未来有方向。毛泽东同志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善于向先进典型学习”。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前所未有的热情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迈进,这既是一项机遇与挑战并存、荣光与艰难同在的伟业,也是一个不断破解新课题、啃下硬骨头、淌过深水区的过程,这都需要并要求全体共产党人身先士卒做表率、冲锋陷阵立标杆,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百姓,用党员的榜样精神感召群众,用党员的率先垂范引领群众。面对危险和困难,“我是党员我先上”;面对过失和责任,“我是党员我来扛”,这既是传统,也是榜样,更是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又踌躇满志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今天,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紧握榜样的“接力棒”,在传承好、发扬好榜样精神的同时,见贤思齐、砥砺奋进,勇于牺牲、奉献人民,做到敬仰典型当典型,学习榜样成榜样,用自己高尚的人格、良好的素质、过硬的本领、务实的作风、不凡的业绩展现新时代党员的新风采,提升新时代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并以此来感召民众,激励民众,引领民众,并与他们一起在新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创造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信念的指引。所谓信念的指引,就其本身的语义来说涵盖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信念指引人们走出迷茫和困境,到达成功的彼岸;二是先辈用他们对信念的虔诚与执着点燃后辈的信仰信念之火,激励、指引后人进行信仰选择和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百年大党,与其他政党或政治派别相比,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信仰的坚定和对信念的执着,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始终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永恒执着,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此,马克思主义这面光辉旗帜就一直高高飘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追求和永恒信念。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在百年的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用坚不可摧的信仰和信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抒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恢弘史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16]1934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六军团从江西遂川出发,开始了艰险的西征突围。西征路上,红六军团全体官兵依靠信仰的支撑,沿着信念的指引,在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做出了巨大牺牲后,胜利完成了党交给的为中央红军长征探路的伟大、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信仰与信念交响曲,特别是困牛山战斗中百余红军战士跳崖的英雄壮举,更是把红军对信仰的绝对忠诚诠释得淋漓尽致,把红军对信念的永恒执着展现得明明白白,为后人树立起了一座信仰与信念的灯塔,给人以方向的指引、探索的勇气、前行的力量。回溯历史,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困牛山战斗百余红军战士用生命捍卫信仰、用鲜血守护信念的跳崖壮举却依然清晰如昨,在带给我们始终如一的感动、激励、鞭策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进行信仰选择的指导和信念坚持的引领,使我们在信仰的选择上有方向,在信念的坚持上有力量,在信念的践行上有榜样。穿越岁月的长廊,感悟历史的厚重,聆听先辈的教诲,关照现实的成就,我们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更加执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我们更加懂得:理想之路是奋斗铺就的,信念之炬是执着点燃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追随理想信念的脚步永不停歇。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沿着先辈给我们信念的指引,怀揣梦想、不忘初心,把对理想信念的忠诚、坚定与执着,化为对党和人民深深的爱、浓浓的情,永恒的忠,落实到推进党的事业,增进人民福祉的具体行动中。
精神的滋养。困牛山战斗红军壮举诠释的政治品格,是红六军团第十八师五十二团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尤其是西征路上培育形成的一种红色品格特质。它反映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政治风貌、革命风范及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生动体现。虽然,困牛山战斗在时光的流逝中渐行渐远,但这次战斗中百余红军宁死不降、救民跳崖伟大壮举蕴含的政治品格,绝不会因为时光的久远而褪色,相反,它已经成为厚植在我们心中的真挚情怀,源源不断地给我们精神的滋养,方向的指引。首先,滋养信仰的坚定。作为精神范畴的信仰信念,只有用伟大而崇高的政治品格来滋养才会使其更加坚定和持久。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峥嵘岁月中不但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还铸就了许多宝贵的政治品格,给了中国共产党人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的百年辉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滋养,才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充满无限的忠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始终无比坚定。今天,我们深切缅怀困牛山红军英烈,学习、研究困牛山红军英烈的政治品格,就是要弘扬困牛山红军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困牛山红军英烈的政治品格补足我们信仰信念之钙,使我们的信仰信念更加坚定。其次,滋养大局意识。无论是从性质宗旨来讲,还是从初心使命来看,中国共产党都是顺应大势、着眼大局、担当大任、服务大众、致力大同的无产阶级政党,强烈的大局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典型特质,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失败走向胜利,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又一法宝。红六军团西征是一次服从大局的革命行动。这一路上,红六军全体将士坚决贯彻中央的指示、始终执行中央的决定,“识大体,顾大局”“舍小我,为全局”,硬是用血肉之躯淌出了一条悲壮的通往胜利的西征之路。红五十二团忠于党的事业,顾全革命大局,保护群体利益,服从军团部决议,一路上,他们当过前卫部队,打过前战;他们当过断后部队,打过阻击战,真正做到了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危险,他们就战斗在哪里。[17]最后,红五十二团用全团绝大多数将士壮烈牺牲的代价换来了红六军团主力的胜利突围。红五十二团这种不怕牺牲、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的政治品格,一直滋养着我们的担当意识和大局意识。最后,滋养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质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为民情怀。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提出,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概括,再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重要论断的阐发,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壮大的一路,就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为民初心的一路,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厚植为民情怀的一路。困牛山战斗中一百余位红军战士为保护群众纵身跳崖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为民情怀的生动体现,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理念的生动诠释,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学习困牛山战斗历史,用红军英烈的政治品格滋养我们的为民情怀,就是要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爱民之情、为民之责、富民之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推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目标的征程中建功立业。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红二方面军卷第4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1651.
[2] 杨又铸.困牛山红军壮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12.
[3]许邵庭,杜朋城.谌贻琴来到困牛山战斗遗址: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N/OL].贵州日报天眼新闻,[2021-03-17].http://www.qnmeitiyun.com/shizheng/p/68671.html.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88-189.
[6]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69.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8] 贵州省革命文物、历史文物调查征集办公室.黔山红迹——红军在贵州的革命活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215.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460.
[10] 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71.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 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19.
[12] 孟红.毛泽东为抗大题词二三事[J].文史月刊,2005(10):5-6.
[13] 特稿:红六军团西征(中国红军长征的第一步)(组图)——中红网[EB/OL].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jryw/16314145150f308b66c4d9j69h9kk4.html.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2.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1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25.
[17]贵州省纪委监委.史海钩沉大广坳的战斗故事[EB/OL].[2019-11-18].http://www.qdnzjw.gov.cn/content/33308.
The Spirit Quality and Times Value of the Red Army's Feat in Kunniu Mountain
Fu Changxi
( School of Marxism,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
The battle in Kunniu Mountain occurred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Red Army's Long March. More than 100 soldiers of the 52nd Regiment of the 18th Division of the 6th Army of the Red Army broke through the siege and fought bravely with the enemy in order to cover the main force of the army. In the end, they would rather die than hurt the people, rather die than be prisoners, and resolutely jumped off the cliff collectively. The feat of the Red Army in Kunniu Mountain, which is unyielding to the death and saving the people rather than death, contains the spiritual qualities of absolute loyalty, firm belief, courage to sacrifice, and sincerity for the people. Their heroic deeds left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such as the inspiration of examples, the guidance of beliefs, and the nourishment of spiri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he Red Army's feat, spiritual quality, times value
D642
A
1673-9639 (2022) 05-0064-08
2022-06-18
研究阐释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22ZDA007)子课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路径研究”;2022年贵州省出版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黔东红色文化研究”;铜仁学院重大委托课题“困牛山千古壮举崇高品质研究”(TYZD202201)。
符长喜(1972-),男,苗族,湖南麻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
(责任编辑 薛 娇)(责任校对 李昌礼)(英文编辑 田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