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精品培育模式 建精品年鉴区域
——以长沙市为例
2022-04-07王习加
王习加
(长沙市地方志编纂室,湖南 长沙 410000)
《长沙年鉴》于1987年创刊,已连续出版35卷。长沙市从2017年开始创建中国精品年鉴,截至2021年,《长沙年鉴》2018—2020卷连续3年蝉联中国精品年鉴,《浏阳年鉴(2020)》《长沙县年鉴(2021)》成功入选中国精品年鉴。
一、以“培育模式”创精品工程
2017年,《长沙年鉴》首次申报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却在最后冲刺时惜败。仔细分析首次申报落败原因,一是对创建精品年鉴的理念和要求领会不够深入,年鉴编纂队伍争创精品的主观能动性未全面发挥;二是部分组稿单位对组稿工作不够重视,初稿质量不高;三是框架设置不够优化,未凸显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四是领悟专家意见不透彻,未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条目编写、图片设置等);五是思维视野有待提升,与获评精品年鉴的单位仍有差距。
在中指办年鉴处及中国精品年鉴专家指导下,我们意识到,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绝非为评精品而评精品,而是为了提升全国年鉴质量,树立质量标杆。为此,我们调整创建思路,逐步形成“精品年鉴培育模式”。所谓“精品年鉴培育模式”,就是突破单纯评审模式,从年鉴编目设计和组稿开始就提前介入,覆盖年鉴编辑的各个环节,使精品年鉴创建由成果评审变为全过程打造。
1.出台创建方案,强化培育措施。2018年,出台《长沙争创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2019年,出台《长沙市推进区县年鉴创中国精品年鉴实施方案》。同时强化培育措施:一是加大培训力度。邀请权威解读,理解创建意图。邀请中指办年鉴处处长刘永强权威解读《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创建方案》。邀请专家授课,提升编辑水平。邀请全国年鉴专家王守亚、牟国义等现场授课。二是严格工作机制。实行编辑责任制和工作例会制。5名编辑分别负责8个左右类目的组稿编辑审校排版任务,包干到底、责任到人。每周召开周会,由处长点评本阶段各位编辑的工作完成情况。每月召开月会,各编辑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和在组稿编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分管领导点评。三是开展业务学习。每位年鉴编辑都承担相关的授课任务,对区县(市)和相关年鉴撰稿单位进行授课指导。据统计,近五年开展业务授课20余次。同时到获评精品年鉴的单位调研学习,参加中指组和省志委组织的年鉴业务培训学习。
2.指导组稿采稿,集成培育要素。一是编辑指导组稿。年鉴编辑要对自己组稿的单位有深入的了解,从大事记、政府工作报告、单位网站、报纸等各方面收集信息;借鉴先进城市年鉴的经验做法,对年鉴框架结构合理调整、科学完善;调整较大的内容与组稿人事先沟通,征求意见;对单位年度内发生的“特、大、新、要”事详列条目,制定细化到条目的指导性组稿篇目,年初随同组稿通知一并下发。二是自主采编组稿。强化“背靠政府、面向社会”的组稿理念,以政府部门组稿为主渠道,面向社会广泛组稿。通过行业协会、知名企业收集反映产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结合起来,利用新闻工作者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性收集大量民生资料;深入街道(乡镇)和社区(村),挖掘社会生活和乡土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将年鉴打造成为一部权威的、鲜活的地情资料。三是平台互动组稿。面对组稿人变动频繁的现状,及时更新组稿人信息,保持联系沟通,与组稿人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每一位编辑都要尽量掌握自己所组稿的组稿人员的四种联络方式——办公电话、手机、QQ、微信,通过不同的途径,随时了解组稿人员的组稿进度,也方便进行业务交流。四是重点指导组稿。对部分单位如警备区、宣传部、教育局等进行重点上门指导。通过业务授课、框架研讨、评审稿件等方式,提高组稿质量。
3.尊重专家意见,打磨培育母本。一是专家提前介入。从年初的框架设置开始,就邀请全国精品年鉴专家组的专家们对框架进行评审,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篇目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参加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篇目研讨会,进一步吸收专家意见建议。二是专家参与审稿。如《长沙年鉴(2018)》在正式送审前邀请精品年鉴评审组专家评审指导,共收到评审专家意见和建议200余条。在初审、复审中,又收到专家关于框架调整及条目撰写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100余条。
二、以“守正创新”创精品工程
1.突出编校精细。一是厘清文献资料体系。将文献资料按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分为三类。一次文献是不需要加工而收录的资料,又称原始资料,如政府工作报告、红头文件等;二次文献是经过一定的加工、整理的资料,如文摘、专文等;三次文献是经过综合归纳后编辑出来的资料,如条目等。先尽量遴选具有原始价值的一次文献,因为这部分资料是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是二次文献,最后是三次文献——优先一、二次文献的编排,保持“原汁原味”,突出原生态的历史价值。二是推行批次修改程式。主要是“总—分—总”批次修改程式和点面编校程式。所谓“总—分—总”批次修改程式,是指编辑部收到评审专家意见后,先总体讨论评审意见,再分由类目编辑修改,然后归总到主编统稿。这种修改方法有利于从全书高度统筹协调落实专家的评审意见。如在2020年创精品过程中,收到每批次专家的意见后,年鉴编辑部先召开例会,总体讨论评审意见,然后分由类目编辑修改,必要时反馈到原组稿单位共同协商,最后归总到主编统稿。所谓点面编校程式,是指在精品年鉴编纂过程中,注重类目或分目下反映综合情况的面上记载,以及反映某项事件的点上记述,在一、二、三次文献分类编辑的基础上,进行“1+N”点面编校结合,使编辑和审校更加程式化。“1”为1个反映全面情况、涵盖整个类目或分目情况的综合性条目,重在“面”上的记载;“N”为若干个反映某一方面、某个侧面或某项工作情况的常规性条目或单一性条目,重在“点”上的记述。常规性条目和单一性条目的占比大约控制在4∶6。这种方法有利于渐进式地突出年鉴的亮点特色,也有利于消除条目信息的交叉重复。经过类化和细化编辑体系,确保精品年鉴的条目信息“条条有价值、字字有分量”。三是严格八关审校。即严格把好政治关、保密关、体例关、史实关、文字关、图表关、数据关、出版关。
2.突出框架特色。一是研讨框架结构。明确提出在框架设计上,要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1]高京斋.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史志学刊,2022,(2).的编纂理念,跳出“一本书”的思维定势,依据统揽全局、科学分类的基本思路,以部类为单元,篇目、分目、条目组成框架的主体部分,突出长沙和各区县的地域特色设置框架,避免“千鉴一律”。市、区县(市)两级在创精品区域过程中,采用多领域集成的综合分类法谋篇布局,形成纵横交错、统分结合的结构模式。篇目设置突出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形成《长沙年鉴》和各区县(市)年鉴的篇目框架。《长沙年鉴》编辑部还摸索出了“三研四查定框架”的方法,即研究政府工作报告、研究承编单位工作职能、研究领导专家意见,查看党报党刊、查看官网微网、查看工作简报、查看内部资料,为优化框架提供科学印证。二是增设特色类目。如《长沙年鉴》增设“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类目,记述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地方特色。将原设特载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市委全会报告等一次文献资料归入“附录”中的“重要文献”分目记载,特载突显其“特”,充分体现年鉴服务全市中心工作、资政辅治的重要功能。又如《浏阳年鉴(2020)》吸收专家意见,发挥浏阳革命老区的特色,增设包括域内23处红色旅游景区(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的旅游景点图;“特载”类目设置“浏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纪实”“浏阳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2篇特载。
3.突出资料深度。针对组稿单位对重要事件记述不够深的问题,突出挖掘深度,体现文献资料记载的深度,拓展信息量。如《长沙年鉴(2020)》“文化遗产保护”【概况】中提及“雨花非遗馆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该条目要素齐全,属合格条目。但这还不够,因为“非遗+旅游”已成为长沙的一张文化名片,不仅要有“面”上的反映,还应有“点”上的记述。经过组稿挖掘,增加了1000余字的阅读延伸链接【雨花非遗馆“非遗+旅游”融合优秀案例】,还增加【“非遗大师面对面”活动】条目和非遗传承人名录等30余个信息点,这样就把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记深、记全了。又如《浏阳年鉴(2020)》拓展相关资料,展示千年古县的文化魅力。《浏阳年鉴(2020)》“浏阳概貌”类目“历史文化”分目下设“传统文化”,重点推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浏阳花炮制作工艺”“浏阳菊花石制作工艺”“浏阳文庙祭孔音乐”等内容,深度展示地域优秀传统文化。
4.突出图照价值。一是规范行政区划图。近年来,《长沙年鉴》刊载的地图均按要求送省地图测绘院进行严格规范的绘制审核,标注地图审图号,更好地向读者展示长沙的版图情况。二是增设长沙文化地图。为彰显长沙“东亚文化之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从2018年开始,设置长沙文化地图,将长沙的旅游景点、文化古迹等在文化地图中呈现,让读者能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长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三是精心设计卷首彩图。卷首彩图是整部年鉴最为突出的部分。从2017年创精品年鉴开始,我们认真吸收精品年鉴评审组专家意见,设置年度专题彩页,去除了原先设置的几大家及各区县(市)的专版彩页。如《长沙年鉴(2020)》卷首设置“70年长沙”“长沙夜经济”“2019年度事件”“营商环境年”“项目建设年”5个专题彩页,反映时代特色和长沙亮点。
5.突出书屏融合。市、区县(市)两级年鉴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从受众需求出发,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年鉴精品区域新格局发展构想,面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2019—2020年,《长沙年鉴》在传统纸质版年鉴的基础上,研究制作了智能手机版“掌上年鉴”,将二维码图案嵌入年鉴封底,可以用智能手机扫码阅读,并与“方志长沙”微信公众号捆绑,共享微信技术生态,为读者提供全文检索、目录浏览、图照查看以及内容的收藏、分享等功能。指导各区县(市)积极探索构思“书+屏”的融合,契合新时代人们需求。通过纸屏互动,使年鉴信息在移动终端“字节跳动”式呈现,更具文化内涵和表现张力。同时,我们还在“方志长沙”微信公众号和长沙方志网政务平台上制作链接,摆脱了对纸质书、光盘的依赖,从形式到内容促进年鉴精品区域成果运用和转型升级。
6.突出封面效应。从精品年鉴到精品年鉴区域,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们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力求封面以及装帧设计等各项工作到位,发挥“封面效应”。如《长沙年鉴》聘请设计师对封面进行设计,其封面图及装帧设计体现真实性与艺术感。2017—2020年分别选取橘子洲、岳麓书院、爱晚亭、天心阁等长沙地标作为封面图,取传统的毛体书法与现代的排布结合,采取烫黑金和热压工艺,带有浮雕感,并保持年度连贯性,凸显文化创意。同时,注重讲究封面纸张与图照文字的和谐一致。《长沙年鉴》封面采用浅咖色皮纹纸,彩页用120克出色宝莱纸,内芯由原来的铜版纸改为东方艺术纸,再到最新的80克米白色品尚纯质纸,并聘请设计师对全书进行统一的调色处理,整套封面设计与用纸色彩细腻,装帧精致且富有亲和力。
三、以“区域协同”创精品工程
1.开展精品区域创建活动。2018年,我们制定了《关于推进区县(市)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全覆盖的意见》,并以此为抓手,按时间节点加强跟踪指导,在资料收集、稿件初审、报送方志出版社审稿及印刷出版等关键环节加强督促指导,促使各区县(市)综合年鉴编纂工作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为全面推进全市各区县(市)综合年鉴质量的整体提升,推动各区县(市)积极争创中国精品年鉴,2019年,我们印发了《长沙市创中国精品年鉴区域实施方案》,提出了“总结经验,以市带县;重点指导,以点带面;定期督查,全面推进”的创精品区域路径,让编纂基础条件较好、积极性高的区县(市)先行试点。
2.统筹推进精品区域创建。结合各区县(市)年鉴编纂综合质量,将9个区县(市)分成若干创建梯次。每年选取一两部年鉴纳入创建储备的第一梯次,重点培育。对纳入储备梯次的年鉴实行动态管理,质量下降的下调储备梯次,条件成熟后再作为下一梯次储备。根据中指办、省志院年鉴质量评选结果及区县(市)年鉴编纂的总体情况,遴选申报年鉴。2020年,经过遴选申报,结合编纂基础条件综合考虑,我们将《浏阳年鉴(2020)》纳入第一梯次,其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中国精品年鉴”。2021年,经过遴选,结合编纂基础条件综合考虑,推荐《长沙县年鉴(2021)》《芙蓉年鉴(2021)》申报争创中国精品年鉴,进行重点培育。《长沙县年鉴(2021)》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中国精品年鉴”。
3.加强精品区域业务指导。2018年4月17日,我办邀请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专家来我办对《长沙年鉴(2018)》的篇目进行研讨评审,长沙市所辖区县(市)分管年鉴工作的负责人和编辑骨干共同参与研讨评审会议,对各区县(市)年鉴争创中国年鉴精品工程起到了推进作用。近年来,《长沙年鉴》编辑部对各区县(市)年鉴组稿人员进行约20余次业务授课,有效促进了区县综合年鉴组稿质量的提升。每年召开全市年鉴质量互评会,并由《长沙年鉴》编辑部对区县(市)综合年鉴进行评审指导,出具书面审稿意见,进一步促进了区县(市)综合年鉴编纂质量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