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时俱进的“北京朝阳经验”
——以《北京朝阳年鉴》连续三年打造中国精品年鉴为例
2022-04-07王源
王 源
(北京地方志学会副秘书长,北京 朝阳 100020)
众所周知,年鉴为舶来品。我国年鉴事业的发展是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方志工作者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的重要讲话精神,用包括年鉴在内的地方志精品力作,忠实地记录新时代新征程。
2016年12 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下简称中指组)印发了《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以下简称《年鉴规划》),对年鉴质量建设的目标、路径提出了要求,就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作出明确部署。截至 2021年4月,共打造中国精品年鉴 5 批 49 部[1]关于《北京朝阳年鉴(2020)》入选"精品年鉴品读季"重版品读年鉴的函.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2021-11-23.,树立起若干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精品年鉴品牌,充分发挥了对全国年鉴质量的引领示范作用。《北京朝阳年鉴》创刊于2005年,由区政府主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编纂,多次荣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特等年鉴,北京市年鉴综合质量评比区综合年鉴特等奖等奖项。《北京朝阳年鉴》2019年卷、2020年卷、2021年卷位列其中,其中2020年卷入选“精品年鉴品读季”4 部年鉴之一。通过全区地方志工作3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形成了年鉴编纂的“北京朝阳经验”。笔者就《北京朝阳年鉴》在打造精品年鉴历程中的一些做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梳理。
一、连续三年打造精品年鉴的简要历程
《北京朝阳年鉴》于2005年创刊。2017年,第一次申报中国精品年鉴,中途退出评选。之后在认真学习关于精品年鉴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邀请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专家对年鉴编纂进行全程指导。同时,组织编辑人员学习山西、辽源、南京、海淀、海安五部已出版的精品年鉴,寻找差距和不足。其间进行全区动员、业务培训、重新组建编辑人员、框架调整、条目试写等工作。2019年,再次申报中国精品年鉴,并成功入选。为进一步巩固成果,我们主动加压,于2020年再次申报并成功入选。
入选中国精品年鉴后,区志办的影响力明显提升,编纂团队得到了领导高度认可。2021年,区志办凭借精品年鉴打造、队伍建设、宣传育人等方面的突出成绩,荣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状”,成为北京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地方志工作机构。
二、注重做好打造精品年鉴的顶层设计
打造精品年鉴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涉及的环节多,工作量大。我们在打造精品年鉴中,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精品意识,持续发力。首先确立了“创新理念、规范流程、提升质量、注重效益、打造精品”的工作思路和定位,并争取各方,特别是区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
1.把编纂精品年鉴纳入全区规划。《北京朝阳年鉴》入选中国精品年鉴后,区政府将其作为重点任务推进,将“持续打造精品年鉴”确定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并写入文化建设“十四五”规划,对加强年鉴存史、资政、育人功能,在区级层面作出了中长期规划。
2.强化地方志工作机构职能,充实工作力量。近年来,两次机构调整正值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之际,通过多次向区领导汇报编纂精品年鉴的意义和重要性,得到区领导的大力支持。机构改革后,区志办编制增加4名。同时,还给予长期返聘10个老干部的名额。编辑力量的增强,为打造精品年鉴提供了工作动力和人才支撑。
3.健全年鉴编纂工作机制。在区级层面建立起定期调整年鉴编委会成员、定期召开编委会会议、定期调度年鉴工作、定期向区政府常务会汇报等工作机制。2020年,成立各系统年鉴编纂委员会,由分管区领导任顾问,各归口一把手和志办主任担任编委会双主任,实现了年鉴编纂归口协调指导和把关作用。
4.提供经费保障。近年来,在区财政预算连年整体压缩的情况下,区领导根据编纂精品年鉴需要,将年鉴编纂出版经费标准整体提高了近一倍,为打造精品年鉴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
三、构建打造中国精品年鉴工作体系
我们在打造精品年鉴中,建立起“五大体系”,实现了质量与时效性手拉手并肩同行。
1.建立工作部署体系。我们按照“早动员、早部署、早交稿、早编纂、早成书”的工作思路,于每年10月份召开下一年度年鉴工作部署会,当年2月底前收齐稿件,5月底前完成定稿,能够按时上报稿件,为后续修改打磨预留充足的时间。
2.建立系统收稿体系。我们将供稿单位分为党委、政府、发改、街乡等8大系统,由各系统组织年鉴稿件收集和初审工作。各系统初审后,系统领导签字后再提交编辑部。这样既有力地提升了收稿效率,同时又最大限度避免了大事、要事等资料出现遗漏。
3.建立量化考核体系。从交稿时间、稿件质量、对接态度、组织管理等方面,采取百分制量化,将量化考核结果在全区通报并纳入年度考核。近年来,全区有80余名年鉴撰稿人在年度考核中获“优秀”等次。考核有力地促进了组稿工作,调动了年鉴撰稿人的积极性,更增强了其荣誉感。
4.建立编纂组织体系。在编纂进度把握方面,制定编辑部考核制度和编纂时间表、任务图,严格按照计划落实编纂任务。同时,将编辑人员分为5个小组,每组设1名组长,实行“周例会”“月调度”“定期讲评”等工作制度,通过“以研代训,以训促教,以教导研”提高编辑水平和工作进度。在业务培训方面,结合机构改革和撰稿人调换频繁等情况,在每年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增加了定期调研座谈交流、定期收集编纂中的难点疑点、请进来走出去、专家授课以及专项培训等形式,收到了较好效果。在落实专家意见方面,按照“充分尊重、照单全收、应改尽改、举一反三”的原则,在充分尊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力争弄清每一条意见背后的理论依据,努力做到全面理解到位、全面修改到位、全面反馈到位,并认真撰写修改报告。
5.建立质量管控体系。在重要节点和遇到重要问题时,均及时向市地方志办汇报请示,争取指导。市地方志办除根据《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组织专家评审外,还对年鉴中容易出现敏感问题的重点类目、分目,如法治、外事、军事、民族、宗教等类目进行严格把关,并及时向我们反馈修改建议。在编纂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承编单位负责人初审—责任编辑修改—主编统稿—承编单位确认—集中会审—交叉互审—意识形态和保密筛查—市地方志办审定—出版社三审——最终审定修改”的“十步工作法”。
此外,还在年鉴编纂的不同阶段,邀请全国年鉴专家全程对稿件进行分类指导,以便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突出年度大事、要事来提高年鉴质量。
四、用匠心全方位打造精品年鉴
突出时代特征、区域特色、年度特点,是精品年鉴“精”之所在。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启动以来,中指办狠抓年鉴质量从规范篇目开始,每届都要组织专家召开申报年鉴篇目研讨会,对年鉴的篇目框架设计进行研讨分析,凸显了框架在打造精品年鉴过程中的优先作用。
1.框架设置精细科学,彰显区情况定位。朝阳区位于北京中心城区,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城区,具有国际交往功能区、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国际科技文化体育交流区、各类国际化社区的承载地、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区的功能定位。我们在篇目设计中以类目、分目或条目、专文等形式进行科学设定,不仅凸显各重点功能区对朝阳区经济的带动和社会发展作用,更体现了国际交往功能。如,在“文化”类目下设置了“国际文化交流”“国际会展”“文化创意产业”等分目。在体育类目下,设置“助力北京冬奥会”分目;又如,在“功能区建设”类目下,设置“北京商务中心区(北京CBD)”“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关村朝阳园”“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等分目。在“人物与荣誉”类目,专设“外国新闻人物”分目。
针对朝阳区承担国内、国际重大活动多,在政府类目下设置了“国际重大活动服务保障”条目,如亚太经合组织论坛(APEC)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服务保障、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服务保障等 。
2.入鉴资料精选细琢,展现时代风采。从2019年卷起,“朝阳群众”以分目形式来记述朝阳群众在维护社会治安、志愿服务等方面作出的贡献。2020年卷,以专文和文前专题图片等形式,记述国庆70周年女民兵方队受阅内容、国际风情节、中外居民过大年等内容。2021年卷重点收录了全面记述抗击疫情、“十三五”成就、协同扶贫、疏解非首都功能、支援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国老旧厂房协同发展联盟”等内容,确保内容具有朝阳的时代气息和朝阳特色。
通过“动静结合”立体材料体系,增加资料、信息容量。如教育类目下,通过设置条目、随文列表等形式,记述新建、合并、撤销或更名的学校和国际学校等内容。
3.装帧设计精美厚重,凸显个性风格。2018年,我们重新对年鉴进行装帧设计。封面集聚了行政区划简图、丹凤朝阳LOGO、鸟巢、水立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社等地标性建筑图案,用星点纸宝蓝色调压凹成整体,封底设计深红色印章,整体风格典雅庄重;卷首各种图、表、数交融,一目了然;专题图片部分分类编排,采用跨页、叠印等设计,确保构图精巧、主题新颖、中心突出、层次清晰,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和画面美感。
五、示范引领推进朝阳区方志年鉴事业全面提质增速
近年来,我们以打造精品年鉴为引领,有力地带动了地方志其他工作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开展读鉴用鉴活动,让年鉴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1.以提高年鉴业务能力为抓手,全方位培养地方志人才。随着精品年鉴编纂的深入推进,从2017年起,有计划地推荐干部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学习,目前已有3名编辑取得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学历。同时,注重督促编辑人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加全国和全市的各种培训,及时总结打造精品年鉴的经验,撰写理论文章,已有3篇论文入选《全国年鉴论坛文集》并参加论坛。其中1篇论文被《中国年鉴研究》采用。
2.以打造精品年鉴理念为基础,全面推动地方志工作理念创新。科学精准的编纂理念是编纂精品年鉴的核心。通过打造精品年鉴,建立起全新的编纂理念。通过深入学习中指办、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下发的有关精品年鉴方面的文件,特别是通过学习《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和《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编目研讨专家意见汇编》内容,编辑人员对编纂精品年鉴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理念进一步更新,带动了地方志工作的创新。
3.以精品年鉴为标杆,示范引领全区年鉴事业发展。在连续两年成功打造精品年鉴的感召下,年鉴工作在区内的影响力日渐凸显。2022年,在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创刊了中国首部商务中心区年鉴——《北京商务中心区年鉴》和《朝阳教育年鉴》,部分街道和乡也在谋划启动年鉴编纂。
4.以精品年鉴为轴,社会效益突显。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之际,我们为区委区政府和各单位做展览、讲党课、收集区情学习资料、编写大事记等,提供年鉴文字资料200万余字、图片100余幅。并根据年鉴资料,编写了《朝阳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创编《方志参阅》。2名编辑连续2年在全区“百姓宣讲”中,以“用精品年鉴记录朝阳历史”为主题,进行宣讲,获区机关宣讲第一名和第二名。
供了有力的保障。它不仅为各类年鉴打造精品提供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和评价机制,发挥了示范引领、指挥棒、风向标的作用,更为各类优秀年鉴脱颖而出提供了平台,为各类优秀年鉴展示交流提供了舞台,有效推动了编纂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和全国年鉴质量的大幅度跃升[1]刘永强.关于中国精品年鉴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史志学刊,2021,(6).。打造精品年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本文只是基于近年来打造精品年鉴实践的初步探索和粗浅思考,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丰富和完善。相信随着“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深入推进和实施,更多的精品年鉴定会脱颖而出,我们对精品年鉴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成果将不断丰富,对年鉴编纂的指导意义亦会愈来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