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2-04-07刘艳杰
刘艳杰,卢 可
(1.大连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2.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童牛岭小学 外语组,辽宁 大连 116600)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全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可以更快速、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世界上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企业亦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各类业务活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急需一批具有较强跨文化沟通与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1]。学术界对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近60年的探索过程中持续发展,获得了不少成果,但亦留有一些疑惑和争议[2]。一般而言,人们通常基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来看待其他事物,在沟通与交往过程中可能产生歧义和偏误,因此对文化的认知是掌握语言的重点和难点。显而易见,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现实问题
跨文化能力是由意识、情感和实施途径等综合因素复合而成的概念[3]。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得到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很多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跨文化具有双向性,因此要关注双向文化的平衡[4]。在高校外语教学过程,由于课程认知、内容安排与师资结构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导致一些高校的外语教学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还达不到预期效果。
具体而言,在文化联系方面,不少教师主要基于外国文化的特点进行讲解,而且大多强调的是表层文化或客观风俗领域,对于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联系讲授不足,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乡土特点部分。如果学生对于本国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程度不够,会造成其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出现自信不足与丧失焦点等问题。进一步讲,虽然学生的外语语法与听说表达能力较强,但亦无法在跨文化情境下就相关主题进行深入交流,难以应用跨文化的思维去解决重要问题,也就违背了预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目标。
在文化内容方面,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相关内容主要聚焦在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国家与地区的历史发展与风俗习惯,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有促进意义。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教学多以相关主题的讨论或展示的方式进行,侧重于知识层面的讲授与掌握,对于当代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思维与跨文化行为等能力层面的培养重视程度相对不够,模拟训练与实习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较小。此外,对于学生本身而言,主动性不足,大多仅以课堂听讲和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为学习内容,尚未形成积极思考本国文化以及适应多元文化的探索意识和学习习惯。
二、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
1.树立“文化先行”的教学理念
为了在高等院校外语教学活动中实现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目的,需要树立“文化先行”的教学理念,包括了解文化、分析文化和反思文化。在了解文化方面,学生需要增强跨文化的敏锐度,获得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知识,建立起初步的文化认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通过游学或交流等方式到外国实地体验文化,更有助于跨文化能力的提升和落地。在分析文化方面,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找到其他文化和本国文化之间的异同之处,并明白出现异同的原因所在,提高跨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沟通等能力。在反思文化方面,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和提升跨文化能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在跨文化能力培养中起到关键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文化具有深层次的内在结构特点,对人们的意识形态与行为方式会产生显著影响[5]。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自身首先要具备跨文化能力,最好具有其他国家的留学或工作等经历,这样更有助于在教学中发挥出引导和示范作用,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以往的备课过程中,不少教师关注的是对其他国家语言和文化的掌握,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足,使得外语教学的根基不牢。因此要加大中华民族文化在教学中的比重,将优秀文化典籍作为内容条件,应用外语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6]。
2.形成综合全面的教学内容
跨文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而非将大量的标准答案或跨文化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7]。高等院校外语教学活动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无法借助某一门或者某几门课程实现,而是一系列课程的综合作用和全面影响。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加强师生关系与师生沟通、主流文化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训,满足学生的时代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根据落脚点的差异性,对跨文化能力的评价包括效率视角、适应视角与共赢视角[8],可以考虑打造过程性评估与结果性评估有机结合的综合性评估体系,通过评估提升教学内容的质量。过程性评估重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形成过程,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直接观察、学生们的日常作业完成情况、教师自己的教学日志等工具;进行结果性评估强调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展现与效果,可以凭借期末考试、社会实践与测评量表等方式实施。对于中国民族高校而言,着重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等品质,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自然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与经验[9]。在进一步的教学设计上,要能够以少而精的产出型任务为驱动[10],需要制定相应的跨文化能力教学任务。有了这样的目标,授课才能更有针对性,更具指导意义,并设有配套的激励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要了解学生对跨文化能力的学习态度,引导其重视跨文化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此外,要明确学生的能力差异,了解他们的个人诉求和行为风格,制定有指向性与可行性的清晰的教学方案。最后,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讲授与实习时间,避免“满堂灌”和耽误学生的日常活动。
3.应用立体联动的教学方式
任课教师要熟练应用各类现代化和数字化的教学工具,通过网络途径连通文化要素,应用立体联动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更大的平台上学习和成长。实际上,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下,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大量的外语视频、音频、图片与文字材料,这些是较为直观的文化资源,对于提高跨文化能力具有直接作用,但前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性。在跨文化能力培养过程中,可以应用角色扮演、成果展示、案例分析、热点讨论与故事分享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避免单一的讲授式或灌输式,让教学方式变得立体起来。要让学生全面理解当前国际和国内有关跨文化能力的相关文献,积极参加与跨文化相关的有益实践活动,为中国的国际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就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进行专题讲座。同时,举办跨文化能力相关的比赛活动,对排名靠前者给予奖励,提高学生运用跨文化能力的积极性。学习、理解自己文化并倍加爱惜的同时,充分承认和尊重异国异民族文化,欣赏其文化的独特性,通过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让其他国家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制度、中国的文化传统,以丰富世界文化,这是以本国文化为基础的交流互鉴[11]。此外,联系当地的相关国际组织,让学生参与到跨文化沟通的实践活动中去,帮助学生在未来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国际化人才。结合中国与外国的重要节日,通过各种媒介广泛宣传跨文化知识、倡导跨文化发展理念,落地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各项教学任务。
4.打造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
在高校外语教学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中,可以请辅导员老师加入教学团队,他们与学生交流较多、联系紧密。鼓励辅导员积极开展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育、宣传与推广活动。纠正各种认知误区,引导跨文化能力培养工作科学推进,鼓励学生考取与跨文化能力有关的正规证书。同时,可以聘请来自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跨文化能力方面的讲授与示范,形成优势互补。此外,积极开展中外教师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中国外语教学水平,并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12]。就高校本身而言,高校管理者应提升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认知,管理者重视起来,教师就会更加重视,并且端正讲授课程的态度。教师需要让学生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跨文化能力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及其会给学生带来的收获和成长。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使学生有效地提高综合素养。在教学反馈方面,高校应该建立教学团队的抽查检验制度,该制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接受和理解程度。采取随机抽查或全体抽查的方式收集教学反馈,其形式主要有学习反馈问卷和学习心得撰写。在收集教学反馈的过程中,由教务处或教师本人督促并进行考核。通过此方式可以完善教学团队建设,引起学生对跨文化能力提升的重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更加聚焦,学习效率与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三、结 语
开展跨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个人的文化身份认同,丰富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3]。高校外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对语言的说明介绍,更是对文化的解释讲授。文化涵盖的内容与范围很大,同时又深刻地受到时代的影响,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国际化意味着全方位与多层次的交流合作,而广泛且深入地学习各国语言并适应各地文化,是进一步全球化的重要条件。倘若对语言的掌握不足,跨文化沟通容易产生分歧和误会;如果对文化的理解不够,跨文化沟通也易于出现偏差和问题。所以,需要把文化作为历程,通过第二文化的获取来实现丰富的文化价值。
综上,可以从树立“文化先行”的教学理念、形成综合全面的教学内容、应用立体联动的教学方式与打造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四方面开展跨文化能力培养活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