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近十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重点与发展态势

2022-04-07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重大项目社科少数民族

苏 珊

(大连民族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权威的资助基金,代表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现阶段国家社科基金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的立项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和梳理某个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也能一定程度反映国家话语对相关学科重大选题的关注焦点和支持导向。本文尝试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1年首次出现少数民族文学相关项目开始,对截至2021年的所有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少数民族文学项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科特点,这也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学科史建设的重要内容。将重大立项凸显的学术倾向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热点进行比照,探讨研究话语的生发更迭与国家基金的间接激励与直接引导之间的联动过程,试图总结少数民族文学这一带有鲜明国家话语形态的学科所表现出的国家支持与学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少数民族文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少数民族文学立项是从2011年开始的,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在网站内数据库中以“重大项目”或“重大项目、立项”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由于少数民族文学是在中国文学学科大类中进行申报,但公示时并不明确划分学科,因此本文所采用的项目数据是从中国文学立项项目中人工筛选出的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为题名或为研究对象的项目。因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包括了一些民族历史文献、口头传统、民俗文化等非传统文学类型,虽然尽可能筛选带有明确标识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立项项目,但个别立项无法确认归属哪个学科。为了保证搜集数据的完整,不可避免会混入个别文化学、宗教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立项项目,但整体的筛选方法是科学和行之有效的。2011年少数民族文学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2013年至2021年每年均有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立项,从公示的立项名单来看,迄今共立项35项。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中首次出现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项目,四川大学“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和新疆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文库》编纂与研究”2个项目获得立项。2012年,在全国重大项目立项总数增加40多项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却零立项。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有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项目立项,整体呈有升有降的趋势,2013、2018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均获得6项立项,2014、2015、2021年有2项立项,2017年4项,2016、2019年均有5项立项(1)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

对少数民族文学项目的申报人单位所在地区进行统计,发现项目分布的地区特点突出。立项项目申报人单位所在地集中在民族院校或少数民族集中的省份,充分说明民族区域优势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重要特点。由于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发展历史及其学科本身的民族特色,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类院校可充分利用和整合其民族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优势特色学科资源,且民族类院校集中了大量专门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相关研究的教师、研究人员、学生,这些都为研究提供了稳定的基础保障。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类院校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少数民族文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主题

梳理2011-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立项主题,经分析得出立项关键词包括“中华多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理论话语体系研究”“文献数据库建设和学科史研究”等。这些立项主题基本都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重大问题和前沿话题。

1.中华多民族文学关系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的少数民族文学的属性首先是新中国文学、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分,其次才是55个少数民族文学,而且55个少数民族文学常常被视为一个与汉族文学相对的整体对象。“在1958年开始的少数民族文学史建构工程中,早期少数民族文学史已经对同源民族、邻近民族、大民族与小民族等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客观真实的再现,但如何化解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学的二元关系,将二元转化为多元,系统地将少数民族文学纳入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宏观框架中,还有待解决”[1]。直至80年代末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成为学术界定义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核心理论框架。受此民族关系框架的直接影响,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转向对各民族文学关系的研究,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变为多元一体中的多元,试图厘清各民族文化交融、互动的历史脉络,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文学发展呈现出一种双向交流、互动互补的趋势。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直接催生了少数民族文学“多元一体”论的诞生。1958年开启的少数民族文学史建设工程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发展的开端,更重要的是,伴随族别文学史或文学概况、综合性民族文学史、各民族文学关系史的书写,发展出“多元一体”论的理论基础和多民族文学史观。21世纪初至今,“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成为研究热点,掀起少数民族文学史乃至整个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高潮,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发展历程、内涵外延、价值等成为研究焦点。同时,以“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为理论基点展开对少数民族文学进入“中国文学史”相关问题探讨,研究焦点是批判中国文学史“民族文学”视野的缺失,强调其对更新、完善中国文学史的意义,解决少数民族文学如何入史的问题等。近年来,“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话语探讨纷繁,2011年四川大学徐新建主持的“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体量研究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民族文学,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提供学理依据。

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从各民族文学交融互动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学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一元论,中国文学多元的动态化的构成日益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民间文学等研究领域,将少数民族文学置于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多元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解析其格局、特色等。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一般涉及经典文学的多民族传播与接受、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学往来、少数民族文学的辐射影响研究、民汉文学交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研究等方面,厘清各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归纳总结中国各民族文学互相融通、整体推进的发展规律,阐述中国各民族文学交融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建构的内在联系等诸多理论问题。

2011-2021年的35项重大项目中有4项都是以民族文学关系为主题的研究,占全部立项数的12.5%,分别是2016年云南民族大学李瑛的“傣、佤、景颇等云南跨境民族文学资源数据建设与研究”、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刘嘉伟的“元代各民族文学交融背景下元诗的发展与流变”和中央民族大学毕栒的“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2019年西北民族大学多洛肯的“明代少数民族诗文文献辑录与文学交融研究及其资料库建设”。这些项目分别以历史上或现今仍存续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的典型现象为切入点,从不同历史侧面、不同地理空间再现中国文学多元格局的形成。2016年立项的“傣、佤、景颇等云南跨境民族文学资源数据建设与研究”将各民族文学关系比较研究的视野扩展至跨境民族,跨境民族文学研究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文学研究前沿课题,傣、佤、景颇这三个民族历史上交错而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有着长期共同生活的历史经验和长期双向交流的文化交集。它们的文学资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保留了大量的各民族文学之间互动交流的活态痕迹。同时,这些民族的跨境民族属性使其具备了不可替代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战略地位与价值。该项目由云南民族大学李瑛主持,立足云南特有的民族情况,全面考察傣、佤、景颇族及其跨境对应民族的文学资源,充分发掘傣族、佤族、景颇族之间在境内和境外的文学关系,用建设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方法对文学资源进行整理与研究,能有效持久地保留民族文学资料,将文学资源最大限度地量化,形成无限的文学资源数据网,最后产生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谱系的研究。

2018年立项的“元代各民族文学交融背景下元诗的发展与流变”和2019年立项的“明代少数民族诗文文献辑录与文学交融研究及其资料库建设”都是以文学交融为研究的关键词,以元明清古代诗歌为研究对象,从各民族文学的交互影响为切入点。实际上,近几年来,古代少数民族的汉语文学文献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从各民族文学交融的角度切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早已成为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趋向。

2.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话语的建构

虽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在中国文学学科建制中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但却自始至终秉持、贯穿了文化自信、文化互鉴、文化和谐的理论基础,遵循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大文学观,保持着清醒的文化自省自觉,在文化比较中欣赏他者,在文化交流中尊重他者,在文化差异中包容他者,时刻会自行对偏见偏差行为进行校正。这些都形成了少数民族文学及其批评研究强劲的理论张力和蓬勃的学术生长点。西方文论、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等都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融会贯通。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如果脱离了这个复杂的文化语境和独特的社会语境将是片面和无力的。

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来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有意建构自身的理论体系,2011年新疆大学王佑夫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文库”就是专门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项目,一方面带有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学术史梳理的性质,另一方面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重新挖掘、充分阐释和深入反思,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少数民族古代、现当代文论,还包括了丰富的口头文论。该项目是对以往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主要以古代文论为主的拓展,将民族文论研究范围和对象扩大到包括“文革”10 年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文论,还包括推动民族文论发展的古今汉族学人、台港澳民族文论、55 个少数民族的口头文论等。打破传统的古代文论研究着重于对发展历程“史”的研究,在梳理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将民族文学文论视为一个活态的知识生产过程,从产生的文化背景、形成的自身规律、动态的发展历程、双向的民汉关系、立体的内部结构、深入的概念范畴等方面全方位、多视角剖析少数民族文论。尝试将少数民族文学整体化来改变少数民族文学的边缘化地位,使之进入中国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长期以来一直试图跳出西方文学理论的藩篱,在辉煌灿烂的古典民族文论遗产中挖掘提炼出民族风格的理论话语体系。蒙古族文学研究有着悠久的文论传统,2018年额尔敦哈达主持的“国内外蒙古文学理论遗产资料整理及研究”就是试图提炼蒙古族文学理论话语的立项。

此外,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必须聚焦少数民族文艺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境遇,少数民族文学作为具有国家话语性质的知识生产,其生产机制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2018年湖南大学罗宗宇主持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制度研究”就力图总结和研讨少数民族文学生产机制的相关经验和得失,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话语建构提出建设性措施和建议。2019年中南民族大学刘为钦主持的“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政策文献的整理、研究与信息平台建设”全面梳理了70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相关政策文献。

3.少数民族文学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现代学科也就短短60多年,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学科发展基础工作亟待完善,包括学术史研究、文献资料搜集整理、作家库建设等,而且丰富规范的文献史料资源是进一步理论探索的基础,由史入论、史论结合,文献数据库建设是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体系建设和理论研究之本。因此文献数据库建设是所有少数民族文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占比最多的类型,2011-2021年立项的35项少数民族文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有29项都是此种类型,立项题目称之为数据库建设或者文献整理汇总,且基本都以形成电子数据库或者语音资料库为建设目标。

这类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口传文学,少数民族拥有大量的口传文学资源,版本众多,且有相当数量流散民间亟待整理,由于长期的关注缺位,国内研究起步较晚,资料空白和理论空白情况突出,前期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身处国外,亟需挖掘吸收。在立项的文献数据库项目中,将近95%以上都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源的数据库建设,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对中国少数民族特定民间文学类型的文献搜集,如2016年内蒙古大学李树新主持的“中华多民族谚语整理与研究”、2017年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王宪昭主持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第二种是对民语口传文学或经典民间文学作品的全面搜集整理,如2013年四川大学阿来主持的“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汇典”、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汪立珍主持的“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口头文学抢救性整理与研究”;还有经典的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数据库建设,2013年新疆师范大学曼拜特·吐尔地、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主持的“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玛纳斯》综合研究”、2015年内蒙古大学塔亚主持的“国外《江格尔》文献集成与研究”、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杨嘉铭主持的“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2019年西北民族大学宁梅主持的“俄藏《格萨尔》文献辑录及电子资料库建设”等。

二是当代学科史建设和作家库建设。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及其在中国文学学科中的地位,完成“国家学术”身份的蜕变,真正实践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这些都要求对学科发展史进行全面的回顾和精致的梳理。

大连民族大学李晓峰2013年主持的“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1949-2019)”和 2020年主持的“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是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和学科史建设的重要建设项目,前一个项目的研究内容涉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史、少数民族古代作家研究史、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史、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史、少数民族文学史编撰研究史、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编年史等六个方面,几乎囊括了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少数民族文学各个学科。“本课题不仅将少数民族文学各自独立的领域和学科统一到少数民族文学的学科框架之中,打破各领域和学科的的壁垒,拆墙透绿,相互融通,更为重要的是,课题将多种民族语研究成果纳入到考察的范围和视野,从而使‘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成为各民族学者、各语种成果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共同创造的学术史。对各民族语研究成果和发展历程的全面和重点关注,这在中国文学研究以及各种学术史研究中,还是第一次。”[2]

除此之外,学科史立项还有201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满全主持的“蒙古文学学科史:资料整理与体系构建”,是对有着悠久文学传统和丰厚文学资源的蒙古族文学学科史的建构工程。

2015年钟进文主持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资料库建设及其研究”是一项规模宏大的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聚焦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本体,回归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现场,关注少数民族文学生活,致力于建立一个全面立体的当代少数民族作家资料库,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现状与成绩进行总结,同时也是研究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基础。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产出了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以往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主要聚焦于阐释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梳理不同发展阶段的文艺思潮、剖析宏观的文学生产制度、解读微观的作家作品等,“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资料库建设及其研究”将作家库建设的基础性与文学生活研究的鲜活性结合起来,打破传统的只需要读作品的文学研究方法,用大量的作家访谈、实证材料、问卷数据、田野调查还原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生产的实况,再现作家创作的文学现场,将扁平的文学立体化真实化。开展广泛的田野调查,用脚步丈量和描绘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地图,运用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的方法,大量的作家访谈和文学创作过程的调研复原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从文学萌芽——文学创作——作品产出——文学接受——文学评论的全过程。

文献数据库类的立项课题中也包括了少量的少数民族古代文学数据库建设,如2013年沙马拉毅主持的“中国彝文古籍文献整理保护及其数字化建设”、2016年内蒙古大学额尔敦白音主持的“元明清蒙古族藏文典籍挖掘、整理与研究”、 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徐希平主持的“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丛刊”、2019年西南民族大学李文华主持的“大小凉山彝文经籍文献语音资源库建设”等,2019年的彝文经籍立项不同于2013年偏向数字化记录的数据库建设,而是试图用现代音频或视频的形式采集记录经籍,还原仪式现场。上文提到的几项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立项也兼及了文献数据库的性质。另外一些零散立项,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巴莫曲布嫫主持的“2016年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和新疆大学买提吐尔逊·艾力主持的“20世纪维吾尔文学编年”,涉及口头传统数据标准、族别文学编年史等,此处不再逐一列举。

三、结 语

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立项分析,可窥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现状和特点,以此为据对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展望。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基础性文献工作和在此基础之上的理论话语建构,并最终达到概括民族表达范式的研究目标,力图提炼中国文学的民族诗学元素,在民族智慧中寻找多元一体的文学经验。可以推断,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将继续探讨少数民族文学的多元化特征,总结其如何参与中华多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重大项目社科少数民族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南京国家农高区9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依托“五大支点”探索重大项目监督的新路子
人文社科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滇池治污“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