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十四五”时期乡村教育振兴问题研究
2022-04-07刘畅
刘 畅
(大庆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现代化化的重大举措,它必然给国家的诸多方面带来重大变化,也对乡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振兴,而要搞好乡村教育振兴,必须要有科学的目标、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应当采取的对策。
一、“十四五”时期乡村教育振兴的目标
(一) 乡村教育振兴目标制定的原则
1.要同国家2035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相融合。我国的“十四五”规划,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实施的第三个五年 《规划》 , 《规划》 对乡村振兴作出了安排。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2年1月4日又制定了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从5个方面、26条对乡村振兴作出了详细的部署和安排,其中对乡村教育振兴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制定科学的乡村教育振兴目标必须以此为依据,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
2.要同国家2035整体教育目标相协调。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44条提出了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建议。乡村教育振兴目标,只有放在全国统一的教育大格局中,才能与全国教育同频共振,协调稳定有序发展。
3.要同乡村的实际状况相贴切。乡村教育的现状是制定乡村教育振兴目标的基础依据。制定的目标只有符合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得到落实。目标定高了,即使努力奋斗也实现不了,还会伤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定低了,即使目标实现了乡村教育也不会有大的改变,而且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 乡村教育振兴的总体目标
2021年5月14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的 《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总体要求的第二条对“十四五”时期的乡村教育振兴总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指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到2025年,实现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农村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愈加完善,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基本形成。”
(三) 乡村教育振兴的具体目标
1.切实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提升教育质量必须改善办学条件。有的学校教学设施老化,因缺乏资金,设施也难更换。因无学生宿舍,也无法满足农村学生住宿与学习需求。有的学校缺乏文体运动设施,一些教学活动难以开展。部分学校图书的数量不达标,使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兴趣难以获得满足。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关键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乡村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且人数不足。有的教师得不到培训,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生源的多少也关乎乡村教育振兴的质量,要巩固教育脱贫的成果,防止辍学问题的大量出现,特别要对困难家庭的学生给予及时的经济帮助,形成长效助学机制,使帮扶工作走上正轨,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人才。
2.努力建立乡村文化自信。面对大量人口涌入城镇造成的农村适龄学生减少,以及青少年对乡土文化认同度、接受度不高,建立乡村文化的亮点、提高乡村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营造富有特色的现代化乡村教育事业,是当前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之一。将乡土文化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摒弃对城镇办学方式和理念的生拉硬拽,立足本土特色,打造特色教育内容,焕发乡村学生新的精气神。因此,缩小乡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差距,践行乡村教育振兴策略,不仅是给农村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平台,更要逐步提高他们对乡村生活环境的认可、欣赏,为乡村的繁荣而骄傲,建立起对乡村文化的自信,从而在学习上努力奋进,为打造和谐、美丽、文明的新时代乡村积蓄力量。
3.确定切合实际的乡村人才培养方式。教师要通过教学,打开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创新。在教学规划中以学生及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着力点,在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提高能力为中心。注重促进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维的协调发展,教学不仅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受到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还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及创新思维的综合发展。
二、“十四五”时期乡村教育振兴的机遇和挑战
(一) 乡村教育振兴面临的机遇
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乡村教育工作。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 《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 〔2018〕27号);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年5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了 《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2022年2月,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发布。这些政策性文件都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遵循,也带来了发展机遇。
2.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义和保障条件。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乡村振兴包括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础在教育。基础不牢,振兴动摇。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振兴也能推进乡村教育振兴。
3.乡村教育振兴有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教育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真正爱农村、懂教学、会管理的办学能人走上了领导岗位,使乡村教育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学校进行了合理的合并,教学设备增加了许多,教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师资队伍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学生辍学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二) 乡村教育振兴面临的挑战
1.乡村振兴对乡村教育振兴提出了高要求。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的振兴。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最关键的是人才,必须要有大量的既有一定文化水平又有一定的科技素养,既热爱乡村又懂得农村建设知识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培养主要靠教育,来源主要还是乡村。这就为乡村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深刻认识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振兴乡村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2.乡村教育基础薄弱。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和城镇之间的教育发展虽然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在教育理念、实施手段、教学经费、教学经验、学校环境、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一些地处偏远、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政府能支付的教学帮扶资金有限,不仅教学条件跟不上教学的要求,愿意长期留下来任教的教师也很少,家长也不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来,如此情形下,学校的规模有的越办越小。
三、“十四五”时期乡村教育振兴的对策
(一) 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好不好,根本在领导。领导在乡村教育振兴中起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各级领导应切实把优先发展乡村教育政策落在实处。首先,要配全配齐配强乡村各个学校的领导班子,建立起坚强的富有战斗力的党组织,尤其要选好党性强、爱教育、懂业务、有能力、善团结的党组织的领导和校长;其次,要保证财政教育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保证学校员工的工资按时发放;再次,各级领导要认真履行抓教育的职责,把教育工作真正摆上位置,搞好评比评估,加强督导考核,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支持。
(二) 建强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认真落实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师 〔2020〕5号),首先,要从数量上配齐教师。保证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乡村教师可以“县管校聘”,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鼓励有志于乡村教育的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其次,要提高教师的素质。鼓励教师热爱和扎根乡村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安排教师参加培训,不断提高和更新教师的文化知识;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为乡村教育振兴培养专业化教师。再次,要提高和保证教师的待遇。提高并按时发放教龄津贴,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逐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距离城区较远的乡村学校,应为教师提供班车服务或给予交通补助。
(三) 深化教育改革
首先,要牢固树立促进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观念。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振兴必须要有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做后盾。其次,要合理布局教育机构。对乡村学校的新建或撤并,必须进行科学论证,虚心听取广大农民的意见,要坚持有利于学生就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同时,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尤其是乡村振兴的实际,合理设置职业学校,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大量农业现代化技术型人才。再次,课程要合理增加“乡土”成分。农村的学生不一定将来都留在农村,也要向城市输送学生及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举措等调整,要在全面兼顾、可行的范围内进行,使内容的呈现、教学的方式、教学的目的与乡村文化、生活、生产也能联系起来,能够让乡村学生找到更多的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四) 改善办学条件
第一,对破损的校舍、教室要迅速维修,对缺少的校舍要快速建好。第二,要有足够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计算机等要齐全完好,能保证正常的教学所需。第三,要有合格的运动场、音乐室、图书馆,保证学生上课和业余学习活动的开展。第四,食堂、宿舍、浴池,乃至厕所,都不可缺少。第五,做好学校安防工作,坚决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