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2022-04-07李嘉兴
李嘉兴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一、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 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
马克思说:“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1]当下网络是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攻击与渗透的主要形式。一方面,他们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上的优势,对我国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民生、教育等各个领域进行思想渗透与政治争夺,利用各种网络社交媒体散播政治谣言,对我国的政治制度、领导人、指导思想、大政方针等进行诋毁、丑化等。另一方面,他们大肆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并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解构、歪曲,企图掀起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二)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体系不完善
高校缺乏系统完善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是高校出现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部分高校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在课程设置上缺少全面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专业课和系统完善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还缺少专业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由此导致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形式单一、内容僵化、效果不佳。
(三) 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应对体系不健全
一是高校网络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部分高校在网络建设、使用、维护、监督、问责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管理标准,因此面对突然出现的网络舆情容易做出错误的应对,从而扩大网络舆情的恶劣影响。其次,一些在高校网络平台上传播反动、低俗等有违法律规定和道德要求的行为很难得到有效的批评、制止、追究和问责。最后,部分高校的宣传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所创的网络媒体平台未经系统管理与整合,力量较为分散,难以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宣传合力。由此弱化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风险。
二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控队伍建设水平相对迟滞。目前,部分高校当中从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部分工作人员专业性严重不足,在面对重大网络舆情时往往缺乏对网络舆情的科学、正确研判,出现处理不及时、处置方法不恰当等情况,从而导致网络舆情发展不断恶化,给学生、高校、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三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防控技术水平亟待提高。部分高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缺乏技术研发与创新,加上网络设备更新换代较慢,系统陈旧,存在较多安全漏洞,以及缺少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对于校园网络平台的运营缺乏监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控技术水平较为薄弱。有些高校在基础的校园网络建设上也存在问题,校园网络仍未实现网络全覆盖,以至于弱化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能力,很难有效防止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入,增加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潜在风险。
二、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一) 统领全局,加强思想引领与意识形态教育
一是加强党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一方面,要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组织上的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2]充分落实好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既要统抓全局,科学研判本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实际情况,始终做到意识形态方向与国家大政方针一致,也要各自分工,做好分管工作。另一方面,要坚持党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思想上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通过网络平台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影响力。
二是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与思政课有机结合。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要坚持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体系。线上教育就是利用思政课教师所掌握的网络信息平台,按时推送有利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相关信息,对于有违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要及时的批评、指正。线下教育就是通过实时的课堂讲授、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二) 综合发展,提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
一是加强高校网络管理制度建设。首先,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改革与创新网络建设、使用、维护、监督、问责的管理标准,在结合时代发展与深入研究国家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考虑学校自身实际,制定出符合高校网络发展需要的相关管理规定。其次,要严格规范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对于网络媒体平台的使用,要做到发布——监管——问责一体化建设,严禁未经学校官方认证却以学校名义注册账号、发布各种网络信息的行为。最后,要自上而下、一体化的加强高校各宣传单位以及各二级学院的网络媒体平台的管理与整合,凝聚宣传力量,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工作效力。
二是锻造一支专业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3]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既需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又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因此,高校要制定一套相关的选人用人标准和考核制度,选拔专业性人才,并定期组织相关的技术培训,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的专业工作能力。
三是提升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提升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监管要做到“双网”联防联控,打造全方位的网络防控格局。“双网”联防联控指的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增强国家广域网络与学校局域网络的协同建设,通过技术手段对各种网络舆情进行双重的监控、过滤,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及时的封锁,以此来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监管,降低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高校还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及时更新网络硬件、软件等设施,以此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技术水平。
(三) 主动出击,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
一是弘扬意识形态主旋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4]面对各种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高校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积极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网上传播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大庆精神、抗疫精神等为代表的党的伟大精神融入高校网络环境当中,使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主流意识形态占据高校网络主阵地,以此来凝聚高校师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增强我国意识形态影响力。面对来自网络的意识形态风险,高校要建设完善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并且要发挥出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以鲜活的、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在各种网络信息当中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使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