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美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究

2022-04-07赵文慧

文教资料 2022年22期
关键词:美育思政音乐

赵文慧

(上海大学 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门基于我国思想政治基本理论知识,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的重要课程,对高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作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9 年 3 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程的教学范畴、 “政治引导” 的基本功能、 “传导主流意识形态” 的根本任务、 “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的基本方法、 “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 的广袤知识视野等方面,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原则遵循和方向指引。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继续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时,如何做到德智体美劳 “五育” 并举,同向同行,同心同力,同频共振,充分挖掘与显现 “五育” 新的内涵,成了新时代大学生培养路径中不可回避且必须不断叩问的核心议题。

由于思政教育课程是以思想政治基本理论知识为核心,旨在正确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并使学生们能够真正理解与接受,因此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与目标主旨既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也不同于选修课、兴趣课。如果教师完全枯燥地灌输、平铺直叙地介绍基本理论知识,就无法让学生提起反思追问的兴趣,更加难以设身处地去体会、领悟与判断。在多元文明不断冲击、各类信息铺天盖地的今天,麻木灌输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不仅让正确意识形态成为 “耳旁风” ,更可能让原本信念动摇的学生产生更大的误解,这无疑是十分危险的。如果教师只求生动活泼、以情感人的教学形式,虽然可以快速让学生沉浸其中,但由于缺乏理论知识的内核,学生的感悟与理解也会相对空洞,同样不利于坚定信念的树立与科学判断的形成。

客观地说,在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上述偏向是显见存在的。为了进一步有效地平衡 “灌输性和启发性” 的统一关系,笔者结合自身音乐专业学习经历,试图利用 “音乐美育” 这一催化剂与思政教育的 “德育” 相互关联,让学生们在思政教育课程中潜移默化地真正理解并把握真理。

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旨在 “通过艺术等审美方式,来达到提高和教育人的目的,特别是提高对于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1]。这一学说最早由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席勒认为, “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2]。席勒意识到资本主义现代文明造成人性的分裂, “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碎片上”[3],他试图从美感教育入手来实现人性的和谐,进而达到改变社会现状的目的。

目前所见中国最早提出 “美育” 一词的是近代学者王国维。他提出教育旨在培养 “完全之人物” 的理想,需要 “体育” “智育” “德育” “美育” 四育并举才能完成。王国维引用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的教育观点,得出教育的实质是 “始于美育,终于美育”[4]的结论,强调美育的重要性。而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20 世纪初期便随着学堂乐歌兴起,在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中起到激发爱国热情、启蒙思想教育的作用。 “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如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等艺术院校与社团,这不仅体现出音乐美育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也对音乐文化的新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912 年,时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参与新政权建设时特别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中。他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5]在中国美育教育推广之初,蔡元培就将美育与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成为完善道德教育的必要手段之一,意欲通过美育教化国民,实现社会进步与政治理想。而音乐社团和专业音乐学院的建立对青少年的影响深远,通过源源不断培养作曲家与演奏家,得以让他们继续投身音乐创作与美育实践中,促进音乐美育思潮走向繁荣。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引起 “救亡音乐思潮” ,音乐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武器。同时期左翼音乐家们的创作以无产阶级革命为宗旨,传播抗日救亡思想,鼓舞群众的爱国热情。1942 年5 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 “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 这使音乐与政治、生活紧密结合的思想延续,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音乐应该为人民服务。

可见,美育是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对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2019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文中提到 “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 。

纵然在理论上,德育与美育是分开的两个范畴,但上述例证充分表明了两者实际上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众所周知,德育工作需要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方能正确引导学生,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指明方向。说到底,德育的关键就是要把正确道理植入人心。而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的音乐作为表情艺术,则具有直接表达、传递情感的特殊作用。回眸而望,早在1907 年王国维发表的《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一文中就指出,音乐有 “调和感情” “陶冶意志” 的意义。因此,经典音乐艺术作品令人动容的创作背景与感人的音响相比其他艺术形式而言,则是一种最能贴近人心、发人深省的媒介。音乐美育工作的普及与深入,使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审美鉴赏能力不断加强,某种程度上为德育中正确理念的植入打通了快速可靠、坚实宽广的通路。这亦印证了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的道理。

高校有意识地将文化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贯穿校园文化建设和各项改革之中,可以逐步形成理论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将文化素质教育同大学精神文明建设、 “立德树人” 工程相融合。笔者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兼为音乐理论研究者,在日常工作中主要以多种音乐艺术形式突出 “红色文化” 的主旨,传扬历史荣光、赓续精神血脉,加强爱党爱国、爱校荣校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根据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音乐美育融入思政教育有如下可行方式。

一、依托音乐党课,传承红色血脉

《礼记·乐记》载: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音乐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流露,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政治的表现与反映。近代中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纵观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从辛亥革命、 “五四” 新文化运动、工农运动、革命根据地建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改革开放等这些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了如《工农革命歌》 《抗敌歌》 《保卫国土》 《游击队歌》 《在希望的田野上》 《走进新时代》 《不忘初心》 《锦绣中华》等具有广泛传唱度的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是特定时期作曲家感情的凝结和思想的凝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治、历史、经济各方面的时代特征。思政工作者在党建项目和支部组织生活的策划中,可以将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音乐史相结合,以学生党员作为主讲人,鼓励学生查阅文献,深度挖掘创作背景,将历史故事通过音乐的方式结合 “讲、演、唱” 的形式进行讲解,增加党课的丰富性、可看性,让学生在珍贵的历史画面和声音重现中完成党史学习教育。

音乐党课在研读过程中也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比如20 世纪30 年代以聂耳、吕骥、张曙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掀起的左翼音乐运动,他们除了致力于创作进步革命歌曲,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还积极为电影《风云儿女》 《十字街头》 《夜半歌声》 《大路》,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等创作配乐,扩大了爱国音乐的宣传阵线,产生了极其广泛的群众影响。吕骥为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创作的插曲《新编 “九一八” 小调》(崔嵬、钢鸣词),表现出 “九·一八” 东北沦陷以后,人民颠沛流离的苦难与艰辛,在抗日战争初期曾广泛演出,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如要在党课中讲到这部作品可以组织学生排练话剧,利用主题党日、主题团日进行演出,甚至在了解学习左翼话剧作品后创排新的话剧。笔者作为指导老师,曾带领学生创排原创话剧《峥嵘岁月》 《恰同学少年》,使学生演员更有角色代入感,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在创作、表演、欣赏三个方面的美育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实现党建带团建的 “梦幻联动” ,真正做到 “乐” 声绕耳, “史” 入人心。

二、鼓励实际考察,增强文化自信

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音乐教育,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鼓励学生进行实际勘察与了解。近代中国革命斗争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重要机构旧址、领导人故居、重大战役发生地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 “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对于红色资源的学习与考察,有利于培养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对提升文化自信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笔者的学生曾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实地调研过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故居。学生通过考察与搜集历史资料,了解到瞿秋白是《国际歌》的翻译者。他曾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在那里他第一次听到了雄浑激昂的《国际歌》,被其中蕴含的斗争热情深深感染,于是决定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让中国的劳苦大众都能传唱。除此之外,学生在挖掘了他英勇的革命事迹后饱受震撼,在考察结束后特别撰写了题为 “瞿秋白与《国际歌》” 的实践报告,并作为音乐党课内容在校内宣讲,起到传播红色资源的良好效果。

再如云南的学生在 “五四青年节” 期间利用团日活动的契机到昆明的西山瞻仰聂耳墓。聂耳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他于1928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 年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12 年聂耳出生于云南昆明一个贫苦的中医家庭,在校期间就积极参与进步学生组织。1930 年18岁的他来到上海,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活动。从小家境贫寒的聂耳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创作的《卖报歌》表现底层人民的艰辛,《毕业歌》 《大路歌》 《码头工人》是群众内心的呼喊。学生通过对聂耳音乐作品的学习,不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聂耳以短小动机和乐句作为基础加以贯穿发展的创作手法,更能体会到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艰辛。

三、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有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大多对自己家乡的音乐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为此,思政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将在通识教育中所获得的课堂积累与自身生活经历或家乡文化历史相结合,挖掘民间音乐特色,展现各地风土人情。如同学们在领略云南多种少数民族音乐风格,了解甘肃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创作特色,探寻安徽凤阳花鼓的历史源流等音乐形式的同时,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过程中,将学习、表演乃至创作相结合,作为亲历者真正提升民族自豪感。

四、把握时代变迁,用音乐美育反哺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文化建设和发展做出专门论述,提出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新时代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歌颂人民美好生活的优秀原创音乐作品。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多地用音乐讴歌伟大时代,用精品佳作致敬文艺初心,凝聚新时代文艺力量,激励中华儿女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作为思政工作者,在传授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了解当下时事政治,组织学生创作、参演、讨论相关艺术作品。通过大量蕴含真理和正能量的文化精品力作,把文化工作中以艺术通心、凝结心灵的力量发挥好,引导学生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传承和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高校可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等课程,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与历史背景,邀请音乐专业教师教授作曲技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指导老师带队深入基层关注民情,实地考察革命教育基地,激发学生创作激情,以作品呈现作为结业考试内容,并现场点评,强化 “艺术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更加广泛地弘扬和传承。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美育有着提升国民素养的共同目标。思政工作者可以借助音乐美育或者其他文艺美育这一催化剂,通过正确引导、精心调和,将两者巧妙融合以形成 “美善合一” 的综合教育体系。从完善个人人格的美育角度上看,这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文艺创作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以亲身体验和切身实践传承红色基因,满足新时代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不仅如此,还将为用文艺语言说好中国故事打下坚实基础。从传导正确主流意识形态的德育角度上看,这能够让学生们在政治理论学习中拓宽视域、不断体验,在理性认知和感性体悟交织中,真正理解个人 “小我” 与祖国、民族之 “大我” 的关系,以及将个人 “小我” 发展融入祖国和时代的 “大我” 建设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猜你喜欢

美育思政音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