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困境及路径探析

2022-04-07王香莲

文教资料 2022年2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红色育人

王香莲

(贵州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特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产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1]“课程思政” 是指通过将课程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教育模式,既发挥专业课程的教育功能,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素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内在统一。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充分 “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指明了行动方向。鉴于此,对红色文化在高校课程思政运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和困境进行分析,进而探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对增强高校课程育人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红色文化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将其融入高校各类课程,有助于丰富教育内容,提高课程实效性。但从目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来看,存在诸多难点与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认知维度不够深刻

从政府层面来看,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力度不足。红色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涉及教育、宣传、旅游等多个部门,这就需要不断完善联动体系,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地方政府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保护和利用的决策机构,但同时也承担着统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从整体上来看,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比较重视此方面的工作,也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但在推进红色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方面,存在联动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例如,在如何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高校教材开发结合起来、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与高校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等方面不够完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从学校层面来看,红色文化教育传播与应用力不足。高校作为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的优良载体,肩负着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职责。从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尽管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比较重视红色文化教育,但始终没能切实做到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教育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从而难以营造出良好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如对红色文化研究不深、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方式不当、实践育人方式不灵活、师资力量较单薄、教育手段较传统等。

从教师层面来看,首先,教师对课程思政改革的主动性不够,育人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很多高校已将专业课教师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但仍有许多教师未能及时更新理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或者辅导员的职责,而自己的工作范畴则是承担专业技能的教学任务。正因为如此,许多专业课教师在更新观念上的主动性不够强,对各级各类课程思政培训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其次,课程思政教师在红色文化理论知识储备方面不够,育人能力不足。高校教师不仅要懂得本专业知识,还要熟悉历史、人文、政治等相关知识,也要能够把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然而目前高校教师所面临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致使很多老师只重视自身的学科知识,忽视对政治、人文和历史等的重视,未能从理论层面对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有效路径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在落实育人方面能力略显不足。再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联动体系不够完善。从当前现状来看,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形成有机配合的良好局面,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跨界的团队尚未形成,大多还局限于各自领域,从而导致红色文化与专业课程融入的理论深度不够,发挥的引领作用不足,成效不明显。

从学生层面来看,尽管目前有很多高校教师已将红色文化融入了专业课程教学当中,然而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红色文化形成时期间隔较久,现实体验感不强;很多高校在宣传红色文化上又缺乏强有效的方法策略,致使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不高。而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部分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或多或少地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的价值观被带偏,这些都不利于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二)理论维度不够深入

一是两者融合的层次深度不够。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与组织者,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专业课教师育人意识不够强,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其不能主动地将红色文化的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主要表现为:流于对历史事件的简要概述,对红色文化的宣传趋于表面化、感性化;或仅仅将红色文化作为教学的某一部分纳入课程体系中来,红色文化与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有些教师甚至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割裂开来,这就使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无法真正形成同向同行的合力,课程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就难以实现,进而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

二是两者融合的目标不够精准。尽管目前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改革积极性较高,在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均能融入红色文化内容,如音乐学课程开展的红色音乐会、红色作品展览等,这些都包含红色文化元素,但它们大多停留在机械式的结合阶段,具体表现为:红色文化与课程内容匹配度不高,融入的内容过于陈旧;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时代价值挖掘不够;渗透的红色文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高度的认同感。

三是两者融合的方式不够丰富。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强化师生互动,促使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这就需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让学生 “悟出” 道理。然而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仍采取传统填鸭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缺乏沉浸体验和渗透感染,从而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在情感上难以产生认同与共鸣。

(三)实践维度不够深化

实践是思想与理论的来源与动力。红色文化只有植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形成专业课程同思政教育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目前,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多以参观式进行,存在着实践操作层次较浅、目标不精准、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实效性不佳等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教学针对性不强,不能与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有效结合起来。二是实践教学缺乏规范性指导。部分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致使许多实践教学的开展流于形式;又因缺乏相对统一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环节标准,从而造成实践教学活动规范性不够。三是现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是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有效性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在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实践考核上并没有相应的标准,考核方式相对单一,评价有效性水平不高,无法实现动态的考评。四是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人力保障,但当前很多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部分教师的理念与能力素养达不到实践教学相关要求,致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无法得到真正发挥。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是培育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鲜活素材, “弘扬红色文化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必要途径”[3]。为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举,真正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

教师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既要对高校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与业务能力,是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关键一步。

首先,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及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教师是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的实施主体,教师育人意识的强弱是课程思政能否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专业课教师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加强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梳理课程内在的思政元素,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等方面练就过硬本领,进而提高整合文化资源与课程资源的能力。

其次,加强教师的专业课程与红色思政元素融合的能力。搞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融合,难点也在于融合。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课程思政课上成 “专业课+思政课” 模式,这种贴标签、两张皮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实现 “1 +1 >2” 的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课程思政” 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与感化学生,让 “隐藏” 的内涵自然流露、水到渠成。这就需要打造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思政教师团队,鼓励教师多参加红色教育与红色课程培训;建立健全教师红色教育考核机制,提升教师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从理论研究的角度,鼓励专业课教师深入思考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规律;举办红色教育课程思政比赛,打造一批红色教育课程典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一系列的活动可以增强教师的专业课程知识和红色思政元素融合的能力,促使红色思政元素和知识传授有效结合。

再次,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联动体系。既要发挥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也要利用思政课教师对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的理论优势,实现结对式的联动帮扶体系。这既能保障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有理论深度,同时还能提升思政课教师创新思政教学,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二)优化课程体系,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平台,红色文化要有效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这个主渠道作用。一是优化与整合教学内容。在把握专业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育人元素,找准其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最佳切入点,将红色文化相关内容巧妙无痕地融入课程教学中,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二是不断完善教学方式。红色文化只有与专业课程实现 “基因式” 融合,才能发挥出其育人价值,这就需要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不断丰富与创新符合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认知规律与时代特性的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三是优化课程体系,发挥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发挥思政课 “铸魂育人” 的主导作用,以独特的地域文化为依托,开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红色文化通识课程,诸如 “红色影视欣赏” 课程,借助影视作品的视听特性,选择一些经典影片供学生观摩讨论,使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专业课程的课堂教育教学之中,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协同效应。

(三)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增强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4]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人才培养明确了任务,也为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思政不能忽略的重要环节。针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不足性问题,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适时地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5]。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会实践教学,应 “着力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与‘红色之旅’的学习参观与考察”[6]。有序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旧址、纪念馆、名人故居等,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增强建设祖国、服务地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式活动,或参与重大庆祝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以贵州高校音乐专业为例,该专业在校园活动中围绕 “遵义会议” “娄山关战役” 等热点资源,编创有民族红色文化特色的节目,提升学生的红色素养。又如,教师通过组织建筑专业的学生对革命旧址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与测绘,引导学生探寻革命旧址背后承载的历史,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以达到 “以史育人、以情动人” 的教育目的。

当然,高校要做好课程实践教学,还需要注重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胜任实践教学的能力;要树立良好的实践教学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实践教学,推动实践教学走向规范化;要健全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运行与保障机制,实现多头管理与多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引导;要构建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努力实现实践教学质量与获得感的双提升。

三、结语

在 “大思政” 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各类课程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高校应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积极创新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切实提高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性。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追忆红色浪漫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