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与路径方法

2022-04-07吴金泽

文教资料 2022年22期
关键词:思政课二十大大会

吴金泽 陈 红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21000)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1]大会通过的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 )是一篇引领百年大党、领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报告》中所蕴含的大会精神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产物,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夙愿,指引着未来五年党治国理政的前进方向。《报告》全文思想厚重、立意高远,是一篇亟待仔细研读、深入领会、全面贯通的时代精神文本,同时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将大会精神全面完整地带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育资源,是最新的教学重点与教学要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推动大会精神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大学生心中 “落地生根” ,乃是为党和国家传基业、为学生成长引正道、为思政教学谋新篇的应有之义。

(一)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

《报告》从 “党之大计” 和 “国之大计” 的战略高度为新时期教育事业指明前进方向,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大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 “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 ,教育引导大学生 “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是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的政治要求。

第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地回顾了过去五年和进入新时代的十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制定了未来一个时期的工作安排,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将大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的信心与认同感,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深刻领会 “两个确立” 的重要意义,为学生成长成才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

第二,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奉献精神,投身国家建设。奉献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只有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乐于奉献、甘于吃苦、敢于担当,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薪火相传、蒸蒸日上。《报告》号召广大青年人才 “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 。将大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怀着奉献之情,投身到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 “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

第三,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判断能力,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同时又是敌我势力角力争夺的主要对象。大学生要想茁壮成长,不被错误思潮所误导,不被外部势力所蛊惑,不被敌对力量所侵扰,就必须自觉以大会精神武装头脑。将大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 “维护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 ,也有利于牢固树立青年大学生 “坚守民族大义,坚定反‘独’促统” 的信念,不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坚决拥护祖国统一。

(二)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时代是青年发展的广阔舞台,青年是时代进步的不竭动力。《报告》号召青年大学生,要 “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2]。《报告》对青年大学生的殷殷期望,既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集中表达,又是顺应历史大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成长为接班党和国家事业永续发展的栋梁之才。

第一,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3]《报告》立足于党领导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鲜活实践,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是学习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最生动的教科书。将大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以党和国家的要求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

第二,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报告》强调: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这充分表明,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人才来说,道德条件是摆在首位的。党的二十大着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第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4]《报告》以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收尾,画龙点睛地将奋斗作为二十大精神的落脚点,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呼应,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加深对于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重要论断的理解,让 “矢志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奋斗、代代接续奋斗” 的奋斗观 “入脑入心” ,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三)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

高校思政课必须在守正的前提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此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党的二十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升华为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观点、新论断、新部署,既指引了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前进方向,又为思政课增添了全新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内涵。可以看出,将大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

第一,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集中力量培养人才。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高校思政课十分注重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仍时常出现 “为改而改” 的问题,并集中表现为 “重形式轻内容” “重手段轻质量” “重宣传轻评价” “重成果轻反思” 等一系列形式主义现象。《报告》强调: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也就是说,思政课改革不可本末倒置,而是应该聚焦在人才培养这个根本问题上。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思政教育观念正本清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后备人才培根铸魂。

第二,有助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高校思政课提效赋能。《报告》指出,要 “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这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整体性、连续性和协同性的关键方法。将大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统筹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衔接,系统整合思政课教学资源,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势,释放教学效能。

第三,有助于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增加教学吸引力。高校思政课是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时政前沿、把握时代脉搏的主要途径。作为 “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 ,大学生具有逐异求新的认知偏好。因此,上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必须要在 “求新” 方面狠下功夫。大会系统阐释了党和国家取得的新成就、面临的新困境、发展的新方向和时代的新要求,将大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更新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增进教学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方法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政课教师的重要政治任务。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思维,切实提升大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系统性与实效性,把对大会精神的学习研究与教学工作不断推向深入,教育引导学生感悟思想伟力、增进实践动力,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再立新功。

(一)统筹 “四体” ,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系统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系统观念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行动指南,同时也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法论,必须统筹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四要素,一体推进大会精神融入 “教学主体” “教学客体” “教学介体” “教学环体” 。

第一,要着力 “教学主体”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关键在教师。”[5]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是将大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 “主力军”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增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大会精神的实质,全面掌握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以 “六个坚持” 学深悟透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深刻内容,充分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教师通过专题培训和理论钻研,逐字逐句读懂悟透《报告》,做到讲得清、讲得透。

第二,要聚焦 “教学客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以思政教学规律为遵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大学生已经拥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关切社会现状,关注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命运,并开始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为此,我们要 “对症下药” ,将党的二十大对于世界的重要意义、对于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融入教学,吸引学生的眼球,启迪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意识到大会精神与自身息息相关,激发学生主动学、用心学、带着问题学,最终达到强基固本、启智润心的良好效果。

第三,要更新 “教学介体” ,丰富教材内容。教材是打通 “教师教” 和 “学生学” 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媒介。将大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在教材体系构建上做足文章,不断优化思政课教材目标、内容、组织等诸多要素,以全方位、多角度、大格局的战略思维推动大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在教材目标上,要以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塑造教材目标,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融入教材。在教材内容上,要增添党的二十大深刻总结的 “三件大事” “六个必须坚持” 和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等最新理论成果。在教材组织上,要打通不同类型思政教材之间的联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各自的学理角度阐释大会精神,构建系统讲解大会精神的思政教材体系。总之,要着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教材,以高品质思政教材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第四,要围绕 “教学环体” ,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人置身于社会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塑造影响。将大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重视社会方面的作用,在社会层面掀起学习大会精神的热潮。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也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空间,各学院要以各种形式积极举办关于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活动,丰富发展学习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的做法和经验。此外,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 “原住民” ,要把网络媒体平台作为将大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阵地,制作推出大会精神文化产品,在网络宣传上展现新气象,打造网络正面舆论强势,为大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紧靠 “三贴近” ,增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立足 “三贴近” 原则,以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的教学思维推进 “融入” 工作,增强大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第一,要 “贴近实际” ,从实际出发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要贴近社会实际,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教育引导学生从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鲜活实践中感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其次,要贴近地方实际,要充分运用地方特色思政教育资源,如辽宁地区高校可以将大会精神与雷锋精神教学相结合;陕甘宁地区高校可以将大会精神与革命老区精神教学相结合,等等。此外,还要贴近院校专业实际,院校专业不同,融入的方式与方向也不尽相同,要找准专业院校的特点,有机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如理工院校可采用启发式教学,重点培育科学家精神;师范院校要加强理论教学,重点培育师德师风;职业院校要注重实践教学,重点培育工匠精神,等等。

第二,要 “贴近生活” ,从日常生活着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要贴近生活交往。日常交往是联结人与人关系的重要纽带,可以融通日常交往的礼节,帮助学生理解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党际、国际交往重要战略。其次,要贴近生活习俗。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生活习俗,拥有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和 “日用而不自觉” 的价值观。要贴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生活习俗进行大会精神教育,如融通勤俭节约的生活习俗,引导学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第三,要 “贴近学生” ,围绕学生的 “所思所想”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一是聚焦大学生的兴趣点,要结合社会热点、网络热点,善用热词、新话,以正确的价值导向辨析焦点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会精神讲深、讲活。二是考量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非文科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全面理解、系统掌握大会精神的确存在困难,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策略,教师一点一滴教,学生一点一滴学,不断推动 “教师教” 和 “学生学” 的能力相匹配。

猜你喜欢

思政课二十大大会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WAIC与WIC大会简介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