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仪式教育推进高校学生理想塑造研究

2022-04-07郭益伯董一冰

文教资料 2022年2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仪式理想

郭益伯 董一冰

(牡丹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仪式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式,形式上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内涵上往往具有特定的导向,高校仪式活动的举行往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借由仪式活动过程所产生的强烈心理与生理体验,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厚植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对高校学生理想塑造的过程具有较强的功能性。以仪式教育推进高校学生理想塑造,要把握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结合高校日常的管理与教育工作,加强仪式教育体系机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运用网络延伸仪式活动影响力,使仪式教育推进高校学生理想塑造的功能得以进一步发挥。

一、仪式教育影响高校学生理想塑造的过程

仪式活动作为高校日常教育的一部分,发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塑造学生良好品格、推进学生理想塑造的功能,体现在仪式文化、仪式行为、仪式场景对学生理想追求的影响过程。

(一)仪式承载文化,引领学生探索理想的方向

仪式作为一种贯穿历史发展的符号,往往以文化载体的形式存在,反映着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一脉相承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是文化记忆与名人志趣的高度浓缩与永恒纪念。在有意识的仪式教育中,仪式能够作为媒介,展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民族追求,从而为高校学生寻找自身志趣、确认理想方向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源泉及当代价值遵循,引领学生探索自身的理想路径。 “仪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通过它的象征性和实践性使得蕴含其中的抽象的族群记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得以鲜明地被感知。”[1]如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阳节登高尊老、清明节寒食怀祖、春节拜年迎新等,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理想追求。又如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延伸而出的校园仪式礼节,升国旗仪式以增进爱国主义教育,课前起立加强尊师重道教育等,展现着中国高校学生在当代的精神世界与价值取向。在仪式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受众感受着优秀文化的熏陶,接受着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引导,自身的理想塑造过程能够得到正确的引领。

(二)仪式规范行为,影响学生追求理想的方式

仪式作为具有周期性、规范性的人类活动,一套完整且涉及学生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仪式程序,具有调节学生行为模式、遏制不良行为动机、规范日常生活的作用。与学校纪律的强制规范性不同,仪式的规范性更加强调学生的主观感受,能够从内而外建立良好的思考方法与行为方式,进而规范学生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 “高校仪式教育活动蕴含学校精神、师生信念、道德风尚等,潜在地约束并规范师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学校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2]广义上的仪式涉及高校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面向全体成员的国家法定节日的庆典,大型会议、比赛、集会中的各种仪式,小到针对具体群体诸如党员、团员的入党、入团宣誓,学生组织、宣讲团等选举仪式。仪式意识提高群体的认同感,也同样在潜移默化中根植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规范性思维,培育中正平稳的行为意识,帮助学生在追求理想的实践中始终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符合高校学生正确的行动方法,避免偏激与过度等不良倾向。

(三)仪式创设场景,优化学生践行理想的氛围

仪式教育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仪式的场景性意味着仪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场景与氛围,实现教育目的。在仪式教育的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融入符合学生理想预期的标语、装饰、音乐等元素以营造气氛,有助于赋予学生长久的心理暗示与不竭的奋斗动力,以更加长久的情感共鸣实现价值认同,从而为学生践行理想创造有利的心灵场域。仪式符号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根据不同仪式符号对校园环境进行改造,能够创设出教育者所需要的文化氛围。以校园各处的标语、装饰及其他影像、音乐作为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的元素,如国庆节悬挂的小红旗、食堂节约粮食的标语、教学楼墙面上的名言警句等,将整个学校区分为具有不同特色的单元场景,不同仪式单元形成闭环,从而形成完整的高校仪式教育引导氛围,使学校环境在学生践行理想的过程中始终起到正面的引领作用。

二、以仪式教育推进高校学生理想塑造的价值导向

以仪式教育推进高校学生理想塑造作为一种教育过程,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保障塑造结果符合高校教育的预期要求,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

以仪式教育推进高校学生的理想塑造,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学生自觉将自身理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实现学生理想与时代需要的高度契合。理想作为反映人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产物,具有科学与不科学的分别,只有以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学生才能在实践中塑造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向的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3]在以仪式教育推进高校学生理想塑造具体的设计与实践中,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在塑造理想的过程中始终以正确的科学理论进行指引,使其远离封建迷信、文化糟粕以及哗众取宠的猎奇心理等偏离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落后思想,在寻找理想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在践行理想的过程中进一步改造世界,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基础上塑造有利于文明进步、增进社会发展的理想信念。

(二)坚持立德树人

以仪式教育推动学生理想塑造,其本质仍然属于高校教育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有用人才,践行教育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仪式教育是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学生理想塑造的过程中,作为一种传统意义上的 “礼节” ,其本身就包含着中华民族 “礼仪之邦” 的传统美德,能够引导受众在礼仪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德行,为学生追寻理想目标奠定良好的品格基础。同时中国发展的时代要求赋予仪式教育以新的内涵,高校学生理想塑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根据自身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的发展而确立个人追求的过程,也是切实结合中国当代现实发展需要,立足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过程。 “要准确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立德是指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树人是指要培养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者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即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结果。”[4]以仪式教育推进高校学生理想塑造,要推进 “立德树人” ,切实引导学生立志先立德,以德行为先;坚持全面发展,健全自身人格;努力锻炼才干,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是以仪式教育推进学生理想塑造需要秉持的基本理念,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的主体、社会的未来力量,因其人生经历、社会阅历、生理心理的动态增长与发展实际,无法根据确定的程序实现教育的目的,为此想要运用仪式正确地对学生塑造理想的过程进行引导,就要了解高校学生的特点,把握其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变化,以学生为本,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工作。 “保持、培养主体性,是通过仪式感渗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领略特定的认知意义、获得生动的价值体验的基本前提。”[5]如果不能在仪式活动的组织中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则往往意味着学生在仪式活动中的情感缺位与抗拒意识,一方面为顺利进行仪式活动带来极大困难,另一方面将极大影响引导与教育学生的效果。通过仪式教育推进高校学生理想塑造,就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变化,将仪式教育的全过程面向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仪式教育的目标、任务,采取相应的方法、措施,更快地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围绕学生身心的动态变化与发展需要开展相关工作,实现仪式活动的教育目的。

三、以仪式教育推进高校学生理想树立的实践进路

以仪式教育推进高校学生理想的树立,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既要建构完善的仪式活动组织运行机制,又要针对高校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发展中不断加强仪式教育的可持续性与时代性,使仪式在高校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始终发挥作用。

(一)健全运用体系,加强高校学生理想塑造的可持续性

仪式是具有规范性与周期性的活动,在运用仪式推动高校学生理想塑造的过程中,完善的应用与评价体系对仪式教育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仪式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新的突破点,仪式教育存在体系不完善、层次不明晰的情况。”[6]为此,要深刻把握仪式教育在当代的内涵与要求,建立完善的仪式应用策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确保高校仪式教育与时俱进,推动其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健全应用体系,预防高校仪式活动泛滥化、形式化。高校在组织仪式教育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严格遵守仪式活动规范,同时合理安排仪式活动的应用时机、场合、频率,以防仪式运用的 “泛滥化” “庸俗化” ,成为学生生理与心理上的负担。其次要健全评价体系,确保仪式教育推进学生理想塑造功能的实效。要结合高校具体实际做好评价体系建设,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坚持以学生的反馈作为效果的评价标准,构建仪式教育效果的动态指标,建立有发展性、有层次的仪式教育效果评价机制。

(二)增强仪式内涵与艺术感染力,提高高校学生理想塑造的现实效果

仪式活动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可持续活动,其基本的实施与操作强调规范性,以保留仪式的本真与原貌,不可随意更改,但仪式的内涵与艺术感染力却需要在与时俱进中不断适应当下的要求。以仪式教育推进高校学生理想塑造,就要不断根据时代要求更新与增添仪式活动的内涵与表现力,增强引导高校学生理想塑造的现实效果。 “只有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精神发展需求,审慎选择、开拓创新爱国仪式教育的语言形式和活动方式,才能促进仪式教育‘信念萌生’功能的真正实现。”[7]高校在进行仪式活动的策划时,要在保证仪式规范性的同时,突出时代的要求、彰显时代主题、加强艺术效果,使具体的仪式活动突出展示其原本核心意义的同时融入党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明悟自身在民族复兴中的使命,从而更好地塑造自己的理想。

(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高校学生理想塑造的主动性

学生是高校的主体,也是高校仪式活动及意识形态教育最大的参与群体,可以说,学生在仪式活动中受到教育,从而在认知层次发生改变,在行为层次得以提高,进而对自身理想规划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这是运用仪式教育推进高校学生理想塑造效果最直观的表现。 “仪式结构性教育功能的最终实现,还是要看受教育者在仪式中的主体地位是否得以突出,其参与者的角色是否得以保障。”[8]传统的高校仪式活动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交互性,但大多数更加注重仪式本身,从而使学生全程处于被动,这不利于仪式教育功能的取得。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在仪式活动中作为参与者的交互性,创设更多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环节,深化学生在仪式中身心的融入度,以提高仪式活动对学生情感的唤醒程度。另一方面,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仪式教育引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参与到仪式活动的设计环节,在仪式活动开展的各个方面体现学生的需要,展现学生的智慧,以学生为本,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仪式活动的热情,从而使引导学生理想塑造的过程得以开展与实现。

(四)借助网络扩展,以仪式教育推进高校学生理想塑造的渠道与范围

仪式教育通过改变校园具体的场景与氛围,为学生进行理想塑造创造良好的现实环境,从而实现长久的激励。虚拟世界作为高校学生新兴的精神空间,同样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追求。网络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延伸与反映,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就能将现实中的仪式教育效果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理想塑造起到更好的效果。一方面,要通过网络进行仪式活动的组织,克服仪式的时空限制。网络作为能够跨时空传递图像与声音的工具,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克服高校传统仪式活动的时空局限,最大限度地使最广泛的学生群体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使高校仪式活动通过网络进行保存与传播,克服仪式的暂时性。网络的资料保存功能使具体的仪式活动不再是局限于一方天地的短暂性活动,而是作为具体实践的一部分永久地展示在公众的眼前。通过网络,高校仪式活动的内容得以多次传播,仪式活动所创造的引领学生理想塑造的氛围在时间的延续与空间的延伸上得以进一步扩大与保留。

四、结语

高校仪式是推进高校教育的载体,也是高校教育者引导学生探索、实践理想的重要教育资源。但无论作为一种载体或者一种资源,想要发挥作用,都需要教育者深刻理解仪式在整个引导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切实掌握运用仪式进行教育的方法,同时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改进、加强及深化仪式活动的形式、感染力与时代内涵,引导学生树立与践行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加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中。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仪式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