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家风观的内涵意蕴、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
2022-04-07侯大伟张艳宏
侯大伟 张艳宏
(1.大连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的高度再一次提出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全面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家风观的丰富内涵、生成逻辑,准确把握其时代价值,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充分发挥优秀家风文化涵育民风社风、推动党风政风建设、营造社会文明新风尚的时代价值和社会育人功能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启发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家风观的内涵意蕴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伦理关系和道德风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风是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承继发展,是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智慧的创新转化,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家风文化的当代表现。在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视角,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形成以“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1]66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将新时代家风文化的核心内涵熔铸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一)爱国爱家是新时代家风观的基本价值内核
爱国爱家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家国关系层面对和谐“大家庭”家风文化的具体阐释。它是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基本价值内核。一方面,国家的安全稳定是家庭幸福和谐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活动时指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家国情怀,国是第一位的,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的统一强盛就没有家庭的美满和个人的幸福。[1]6爱国爱家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家文化”与“国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家国一体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和政治格局,体现了家与国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家庭的幸福美满是国家安定富强的源头活水。“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1]4在中国传统家庭观里,“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这种家庭本位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正家而天下定矣”的家国情怀由此也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秉承的价值宗旨和人生目标。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依然是我们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1]11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细胞,家庭建设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基石,只有正确处理好家与国、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才能助推国家兴旺、社会安定和民族振兴。
(二)相亲相爱是新时代家风观的真挚情感表达
相亲相爱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家庭伦理关系层面对“小家庭”和睦融洽关系的生动阐述,是家庭成员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表达。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历来重真情、尚大义,相亲相爱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维系社会和谐安定的必备要素。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同心圆式”的差序格局,家庭关系是“圆心”,是社会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点。处理好家庭内部成员间的代际伦理关系是一个人走向社会,正确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家风以“相亲相爱”为情感诉求,从伦理关系方面对家庭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个人和家庭关系来说,一个人只有反躬内省培养自身的个体道德,才能推己及人实现对家人和家庭的关心和关爱,才能以良好的家庭人伦关系形成相互关爱和友善的家庭风尚。新时代提倡的相亲相爱新家风就是对孝亲敬老、夫妻和顺、兄友弟恭等优秀传统家风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从社会和国家层面来说,人们之间的友善和关爱不仅来自家庭成员之间朴实的情感,更是源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国家和社会的理性热爱和忠诚担当。个人正是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学会了如何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达到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的一致,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真正转化为优良的家风并得以世代传承。
(三)向上向善是新时代家风观的根本道德追求
向上向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家庭美德层面上所阐释的个人和家庭的根本道德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1]72要弘扬真善美、抑制假丑恶,营造向上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道德氛围,以优良的家教家风涵育个人的道德品行。
向上即要立志高远、奋发有为。“立志”是一个人得以安身立命的必备要素,也是取得人生事业成功的价值起点。诸多优秀的传统家风家训无不证明“成大事者,必先立其志”的人生哲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1]17作为家庭中的长者,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的品行锤炼和习惯养成。因此,父母在子女志向的培养上一定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19,以身示范,激发孩子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抱负。向善即要心存仁义、善待他人。“仁”的本意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助友善的关系,是人最基本的品德。作为个体的人,要学会自觉养成积善成德的良好品质,心存善念,独善其身。作为社会的人,要懂得与人为善、敬爱存心、成人之美。而这些美好品行的形成,都离不开优良的家风和社风的正确引导。为此,我们要把新时代家风作为自身的根本道德追求,在个人层面践行好基本的道德操守,在家国一体、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提高精神境界,传承好向上向善的传统美德,推动新时代新征程良好家风文化氛围的形成。
(四)共建共享是新时代家风观的重要践行路径
共建共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家庭和社会关系层面上对家风建设重要践行路径的阐释。它是社会主义家庭家风的本质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价值取向,应当成为广大家庭成员的行为追求。一方面,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建即千千万万个家庭在形成和传承社会主义家风中的主体地位。在家风建设中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在新时代家风的传播和建设中实现全民联动、互促共进,实现对爱国、奉献、爱岗、敬业等新时代价值观的全体认同。当然,共建的实践主体不局限于家庭这一基本单位,还包括各级党委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各类社会团体等,只有各主体的相互协同,多维发力,综合施策,才能确保新时代家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归宿。共享即在家风共建的基础上,使得新时代家风建设和发展的成果由人民所共享。我们进行家风建设的目的绝不只是完成阶段性的目标任务,而是通过家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反哺那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千万家庭,让家庭成员在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中真正体会到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小家庭的和谐共建大社会的和谐,形成家家幸福安康的生动局面”[1]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怎样建设家风、谁来建设家风的根本指向和遵循。
二、习近平新时代家风观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家风观具有严谨的生成逻辑,实现了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继承发展、历史层面对中国优秀传统家风的守正创新以及文化层面对中国共产党红色家风文化的传承发扬。
(一)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继承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构成社会关系的基本单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2]家庭是最早的社会关系,平等和谐的家风既是国风和社会风气的缩影,也是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青年马克思能够树立为人类而工作的远大志向离不开父亲的启蒙引导和自由平等的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马克思的父亲在信中谆谆教诲儿子:“要是没有一颗善良的心,你的智力对我来说就失去任何意义。”[3]不仅如此,马克思在与女儿们的交往中也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在家庭家风方面,马克思主义还倡导男女平等的婚姻家庭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通过批判私有制基础上不平等的婚姻家庭观,对未来建立在男女关系平等基础上的婚姻家庭制度进行了美好的设想:“这一代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而这一代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4]显然,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实质是以建立真正平等的家庭关系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旨归的。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指导,倡导男女平等、婚恋自由、家庭和谐的新时代家庭观。他强调,“让性别平等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5]。突出家庭责任和伦理情感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间真情是最美好的感情,是激励人们砥砺前行的重要精神依托和精神动力。要充分发挥道德责任和情感伦理的育人功能,让父母做好子女的引路人,以平等的态度启发和教育孩子,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都应该在平等的交流与实践中增进情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构建爱国爱家、平等和谐的社会主义家风文化。
(二)中国优秀传统家风的守正创新
我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古代先贤历来重视家教家风、家规家训的道德教化作用,尤其注重对家庭美德的传承和发扬,主张通过“立德修身”达到内在德性的提升,通过“外在操守”实现外在德行的彰显。“勉学立志”“立德修身”“齐家兴业”等都是中国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的核心价值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我国家风文化是以个人道德修养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勉学立志”即要求“志存当高远”,立志是人生价值的起点,志向大小决定了个人未来成就的高低,因而应该及早确立远大志向并不断反省创新,提升自身德性修养。“立德修身”即要求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遵循最基本的“仁义礼智信”道德规范标准,涵养家庭成员的精神人格。“齐家兴业”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妻和睦的治家之道,在家庭关系中不仅要求家庭成员间要讲求孝悌人伦、互尊互爱,更要做到勤俭兴家、福泽后代。这些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共同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家风的价值标准,对于塑造人们精神品格、规范公民道德行为、提升家庭伦理规范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社会育人功能。
习近平新时代家风观立足中国国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守正创新。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家风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守正。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1]11,家和万事兴。在中国传统家国理念的影响下,家庭被视作社会伦理道德的出发点,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构成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家庭观、亲情观和权力观,自觉践行廉洁家风文化,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对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6]。通过创造性转化,赋予优秀传统家风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新时代家风的源头活水。通过创新优秀传统家风的内涵与表达形式,让中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展现出更多的时代风采,进而增强其时代影响力和感召力,将中国优秀传统家风化作千家万户日用不觉的行为准则,最终凝结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使得新时代家风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重要传承和接续。
(三)中国共产党红色家风文化的传承发扬
红色家风是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文化。它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社会实践,本质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观念、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寄托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治国理政、管家治家的价值追求和真实情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家风文化的重要作用,指出,“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1]34,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1]25。其一,要继承爱党爱国,忠于理想的革命传统。“革命理想高于天”是红色家风鲜明的亮色。这种爱党爱国,忠于理想的信念不仅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更是我们每一个家庭保持和谐稳定的精神支柱。它是个人理想与革命理想的高度统一,是支撑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之源,也是推动自我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其二,要继承克勤克俭,廉洁奉公的革命家风。勤劳节俭是我国新时代家风文化建设中积极倡导的持家、治家的行为准则,是新中国建设初期我们国家能够摆脱贫困、甩掉一穷二白帽子的重要经验,更是革命先辈红色家风的平凡底色。其三,要继承严于律己,不搞特殊的革命作风。老一辈革命家在取得革命胜利后从未居功自傲,生活依旧从简,他们不去谋求任何特殊待遇,始终将自己视为人民群众中最平凡的一员。他们的道德操守为我们树立了社会主义家风的典范。
红色家风是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重要文化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我看了很多革命烈士留给子女的遗言,谆谆嘱托,殷殷希望,十分感人。”[1]24红色家风不仅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个人成长历程中的“底色”和“亮色”,也成为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础。新时代家风建设就是要积极践行红色家风传统、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构建具有“红色底色、革命亮色、时代特色的家风”[7],进而引领党内风气、净化社会风气,塑造新时代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三、习近平新时代家风观的时代价值
随着新时代新征程的到来,我国社会关系、经济结构和家庭功能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家风建设的新期盼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社会要注重以优良的家风涵育民风、净化社风、引领作风,积极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中的重要价值功能。
(一)以家风建设推动民风建设
家风建设是民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古代以血亲宗法为纽带的乡村地区,主要是以家族伦理规范作为维护乡村和谐关系、促进家族延续的方式和手段,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形成了某一“小家”或是某一“大家族”的家风,而这种家风突破一家一姓的历史传承,向外延伸,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地域色彩的民风。随着年代更迭,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传统意义上某些由家庭或家族繁衍出的家风或许已经逐渐消失,但是一个地区淳朴的民风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风传承的价值缩影,透过民风我们可以追寻其微缩版的家风,从而可以回溯历史,实现对优秀传统家风的确证与传承。
习近平新时代家风观依据新时代的历史发展特点,充分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精髓,赋予家风以时代标签。一方面,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乡村治理的实践中,以德治作为化民成俗的重要力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另一方面,在文明城市的创建中,深刻把握传统民风在社会变迁中的“守”与“变”,守住优秀的道德观念和精神价值,变革与时代相脱节的道德形式与内容,“以家风建设推动家庭道德建设,以民风培育推动社会道德建设,将家庭道德的‘小圆’和社会公德的‘大圆’结合起来,打造优良家风和淳朴民风相融合的‘同心圆’”[8],在全社会唤起千千万万个家庭和社会成员崇德向善的道德自觉,进而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风建设,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气象。
(二)以家风建设净化社会风气
家风是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基点,家风状况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和净化作用。“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1]4习近平新时代家风观不仅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为良好家风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开始,我们国家已经迈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时代新征程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构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适应、相协调、相衔接的家庭文明新风尚和优良社会道德。而良好的家风是良好的社风甚至良好的国风的基础,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风传承已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不能想象,如果离开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没有良好的家风家教作为基础和基石,社会文明新风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在我们国家真正得到落实和践行。毕竟家风连着社风,社风汇成国风。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和优良的家风家教不仅塑造和影响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而且这种塑造会经由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实践外溢到整个社会,进而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良好风气风尚的形成。因此,不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变迁,良好的家教和家风对于社会建设和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1]24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新家风、好家风带动好民风和好社风,推动新时代新风新貌的形成。
(三)以家风建设引领作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对于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1]55。这一论述不仅指出了党风廉政建设与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内在关联性,而且将新时代家风建设上升到了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开拓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视野、新路径。
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党员领导干部是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关键少数”,他们的家风如何与其工作作风和党风社风密切相关。其家风正,能促进党风政风的好转;其家风不正,会带坏党风政风,败坏社风民风。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党性、守原则,注重自身品德修养,做好亲属管理,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但在现实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由于放纵亲情,疏于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导致出现“裙带腐败”“衙内腐败”“家族式腐败”等违法乱纪问题,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破坏了社会风气。无数案例表明,家风不正往往是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的根源,也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工作作风滋生泛滥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党风、正风肃纪。要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要求党员干部要严于律己,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做好亲属管理,“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1]34,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同时更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党章党规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人、教育人,标本兼治、惩防并举,让领导干部将廉以修身、廉以持家的理念固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家风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有机结合。既能改进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也能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途径,不断取得更大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为解决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和良好工作作风建设开辟了新思路和新路径,为正确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严格自律、廉洁用权,把好权力关、亲情关,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底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价值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