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道的义理构造及其现代意蕴

2022-04-07吴雁鹏

廉政文化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行孝伦理道德

吴雁鹏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23)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那么什么是孝呢?《说文解字》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1]即是说孝是要求子女善待父母,敬养双亲。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孝”仅仅在子女个人以及与双亲构成的家庭语境下具有意义,而没有社会的乃至生命的意义呢?应该说不是这样的。将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等价值追求与传统社会的尊亲爱亲等品德要求相融合的现代孝道,在个人、家庭、社会、生命等层面都有着深刻的意蕴和积极的意义。

一、滋养自身:个人维度的“孝”

“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为重要的内容,长期被看作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2]通过对孝道思想的现代性考察,我们发现孝在个人生存、个人精神、个人的道德义务、个人的生命价值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孝是个人生存的基础。儒家传统认为,个人的身体为“父母之遗体也”[3]1226。这是说个人生命的物质基础来源于父母双亲。而其实父母不仅给予了个人以生命物质,也提供了个人成长生活的物质基础,而这些得以实现的前提都需父母从祖辈那里承袭孝道并切实践行运作。在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传统社会中,从呱呱坠地到沧桑离世,我们的生存基础都是离不开孝道的运行。个人生命的延展、个人成长的保障、个人生命的陨落,其基础即是源于祖辈对父母施以孝道教导的现实,也是父母辈相信孩子成长之后会对其行孝,即养儿防老的物质安排。因此,可以说个人生命的产生是一个生命物质以孝道形式不断延续承继的循环过程,也可以说个人生命的存在是由于孝道观念的流行发用。在个人孩提时节,父母需要按照传统孝道要求来抚养孩子长大成人;个人青少年直至成年时期,个人需要从家庭当中学习和继承孝道观念,并践行由孝道延伸出来的“亲亲,仁民,爱物”的思想,进而实现在社会当中建功立业;在个人的成年时期,孝道作为一种个人生存的基础似乎隐匿了起来,但其实这一时期是将孩提时节从父母那里学习得来的孝道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生命血脉,并进一步对自己后代予以孝道教育,实现孝道的代际传承,实现孝道对生命本身的承袭与延续;在个人的耄耋岁月,个人需要子女的孝行实现晚年生活的照料,所谓的安享晚年。当然,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传统的孝道已无法完全照旧实践:“父为子纲”的孝道传承模式已弃如敝履,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在现实当中不断地被摒弃,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平等自由等现代价值诉求被广泛强调。不过,这些现象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孝道对于现代社会个人道德与家庭伦理的建构全无借鉴价值。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虽然不再提倡传统的威严式家长,但是“父慈子孝”的基本家庭伦理还是需要具备。对家长而言,要在尊重孩子人格平等与人身自由的基础上适当予以孝道伦理规范的教育引导。孝道本是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美德之一,对孩童而言,基于自由平等基础之上的恰当的孝道规范教育也能在促使其健康成长的同时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在个人年迈时,孝道的运行可以在帮助个人晚年物质生活得到充分保障的同时,还能够提供较为暖心的精神照料,使个人免于孤独终老。现代社会纵然革除了诸多老旧的观念与传统,但小孩目无尊长,成人社交困难,老人孤独终老的现象依旧是时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孝道在现代社会中的缺失。

其次,孝是个人的精神依托。因为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广泛实行可以为个人的自我精神提供休憩的港湾,缓解现代社会带给个人日常生活中强烈的孤独与虚无之感。第一,在社会交往层面,孝悌爱人能够交睦精神同好。惯于践行孝道的个人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小深受家庭孝道观念培育熏陶之人,很大程度上亦能遵法守纪宽厚待人,所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4]47。而与此类人交往则能很容易实现个人精神上如坐春风数月。第二,在父母长辈层面,尊亲爱老能够拓宽精神维度。“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5]18切实践行孝道的个人不仅能以孝来实现对父母长辈的关爱,加强个人与家庭单元的情感,更能从长辈那里学到为人处事的方法和窍门。而长辈的经验和方法可以使得个人在增进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自我精神世界的维度,从而实现个人精神的提高和跃迁。第三,在兄弟姐妹之间,由孝而悌能够实现情感交流。“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5]104“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5]108从孩提时期与兄弟姐妹的玩耍交流中形成的情感与精神的亲密无间,到成年时期与兄弟姐妹之间的交流互助以及面对父母百年之虞时的精神相互依靠,再到晚年兄弟姐妹彼此之间对个人生命历程的回顾分享,都会使个人的精神世界因有所依托而倍显饱满。而这一切得以实现的原因则是基于孝道在兄弟姐妹之间自幼的熏染。因此,面对现实社会高度原子化的个人孤独无助精神干瘪的处境,我们可以借助传统孝道的创新创造与实践应用,实现自我精神的精进与饱满,从而更适合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产、生活。

再次,孝能培育个人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家庭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元,而个人则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元素。因此,作用于个人和家庭的孝道,在个人层面亦能体现出其社会功能和作用。其一,行孝可以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虽然“养儿防老”的传统孝道观念已被现代社会改造,“愚忠愚孝”的僵硬伦理道德也已被现代社会摒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基于家庭或社会对个人孝道观念的培育,确实能够实现老人的赡养与幼儿的教养等传统美德的落实,更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对待老人儿童态度的改善。即是说“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仍需继承和发扬,而对孝道的践行落实则是较为合适的途径。时至今日,虐待老人儿童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正是对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继承弘扬不够的表现吗?对传统孝道的学习和践行,在上可以培养个人的养老敬老之心,在下能够启发个人的爱幼护幼之情。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209。个人以身作则,以行孝为己任,必然能够在践行个人社会责任的同时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二,行孝能够培养个人的伦理道德。个人成长于双亲之怀,耳濡目染的乃是代代传承的家庭孝道教诲,从孩提之时到进入年迈,家庭对孩子孝道意识的培养必然会在孩子个人心灵种下道德教化的种子,在这个意义上孝道可以称之为一切社会道德的起源。所以孔子才会说实行孝悌的个人很少会在社会上犯上作乱,因为其自幼已被培养并践行孝道美德,自然而然就会做出尊亲爱长、仁民爱物的大德善行。因此,唯有对个人孝道伦理的滋养和浸润,才能培养个人的社会道德责任,才会实现社会的道德充沛、伦理有序。其三,行孝能够继承社会的伦理规范。《孝经》有言:“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5]14可见行孝源于家庭双亲,用于社会规范,成于亲身践行。即是说,孝起源于家庭之内,表现在个人之身,而且可以移用到君臣等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当中,也就是说个人的行孝行为本身就完成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传承的任务。

最后,孝亦能彰显个人的生命意义。孝道不仅对个人生命生存的物质条件予以支持,而且能对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关系有所关照,还能对个人生命意义的彰显有所裨益。《孝经》中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5]13这是说身体和心灵的成长依赖于父母,因此孝之起始即是要求爱护个人身体,养护个人精神。由于种种原因,现代社会中毁伤自己的事件屡有发生。如果有接受过孝道的教育并认真有效践行,明白身体发肤来源于父母双亲,不能随意毁伤,那么,诸多鲜花般的生命就不会过早损伤乃至凋谢。如此,不仅个人会懂得呵护自己的生命,而且也能在理解孝的意义的基础上,尊重生命价值知晓生命本身的意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以及社会安全、社交、尊重等需要之后会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是对自我生命的自足与完备的追求。《孝经》亦指出:“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5]121可见行孝不仅能帮助我们实现个人自我生命的自足与完备,还能“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因此,行孝的过程即是个人生命意义顺利延展的过程。《孝经》中说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5]50所谓“天之经”是为“春夏秋冬,物有死生”,所谓“地之义”是为“山川高下,水泉流通”,所谓“民之行”是为“孝悌恭敬”,强调行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自然要求。既然行孝是天之经地之义的显现,那么个人生命的意义怎会得不到彰显呢?

二、内扩外散:“孝”与家庭乡里的关系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元,家庭和谐才能给个人的生存以及个人精神的养护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同时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出个人的社会责任心与生命洞察力。而孝作为家庭和谐的关键之一,能对家庭的日常运转、家风乡俗的传承、族群乡里的发展等方面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行孝可以完善家庭日常运作模式。孝一般直接表现为个人对双亲长辈的敬爱之情,但孝本身并不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孝亦是一种家庭运作基础。在家庭之内孝道的发用可以调和家庭关系、增进家庭情感、完善家庭伦理。所谓孝可以调节家庭关系,是指家庭中践行孝道的氛围,在给予个人情感寄托的同时,也能在家庭成员精神萎靡时提供精神关怀与情感支持,从而有效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家庭关系的自由平等、家庭气氛的长久和乐。所谓孝可以增进家庭情感,是说在家庭关系完整的基础上践行基于自由平等观念的现代孝道,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子女之间的情感必然会产生关系亲密的局面,而不是传统孝道展现出的“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冷漠情景。家庭成员情感的亲密不能忽视物质基础的满足,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交融和谐。正如子游问孝,孔子所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56“能养”是为物质基础的满足,而子女对父母的“敬”才是家庭关系和谐情感融洽的核心。所谓孝可以完善家庭伦理纲常,是指孝的落实能够实现家庭中父子母女身份的名实相符,如《论语·颜渊》篇中所说的“父父,子子”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父父,子子”等传统伦理纲常被视为封建礼教受到批判,但现代社会中出现的“父不父,子不子”等违背伦理纲常的现象也有悖于家庭伦理。在家庭之中践行落实基于自由平等观念的孝道思想,则能改善这种名实不符的现象,从而实现对家庭伦理纲常的完善。

行孝能够促进家风乡俗的传承发展。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4]51可见在孔子看来,孝不仅仅限于对双亲物质存养与精神情感的关照,而且在于对父母之道的继承和传承。《中庸》亦言“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4]27所谓无改于父母之道,继父母之志,述双亲之事,其实就是对家风家教、乡俗族规的继承。虽然现代社会中基于宗法社会的族规乡约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但是优良的家风乡俗对当前的社会基层治理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风乡俗的奠基与形成则是基于孝道在个人和家庭层面的践行并发散外溢的结果。家风不是单纯的某个道德概念或某类伦理道德的代际传承,而是家庭习惯、家庭文化、家庭道德、家庭思想乃至家庭经济的历代积累。乡俗也是基于孝道的践行与家风的发展在同乡邻里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共识。就孝道作为家风乡俗的传承核心之一而言,孝是尊己爱人的基础,孝是敬亲养老的起点。而当尊己爱人、敬亲养老的个人行为或家庭习惯在走出家庭的范围之后,必然会影响到身边的独立个人以及家庭单元,进而形成社会团体的共同价值,是为孝亲敬老的乡俗。因此,对家风乡俗中孝道的继承,不仅仅是能够进一步优化个人生存的物质、精神、道德等层面的发展,也不仅仅限于对家庭成员的影响,而是努力走出小家,使基于个人自由平等的现代孝道进入乡村社区,融入社会大众,从而使传统孝道文化得到发展的同时为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提供新路径。

行孝可以开掘回馈族群乡里的源头活水。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宗法制的消亡,现代人回归族群乡里的意识日益淡薄。这也正是很多在外乡工作的人在物质充沛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处于一种精神欠缺、情感无依的状态。而孝道的培养和践行,不仅能提升个人的精神内涵,还可以在促进家庭和谐的同时,通过支援家乡建设的方式回馈族群乡里,成为社区和乡村建设的源头活水。因此,古有科举高中衣锦还乡,今有革新孝道回馈乡里。传统儒家倡导的“亲亲、仁民、爱物”之有差等的爱,意味着孝可以从个人扩散至家庭与社会,乃至鸟兽虫草,进而加强个人与社会的沟通以及深化个人对生命本身的体验。由此可见孝的践行能够促进家庭与社会的粘合、连接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加大区域彼此间的帮扶、深化个人对生命的体验。所谓“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6]可见,孝道对社会的建构有重要的意义。

三、新的指向:孝道的社会功能

孝不仅仅是个人道德要求或家庭伦理规范,而且亦有其重要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不仅表现为以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作为官方意识形态要求的一种政治手段和统治工具,而表现在传统孝道能够在结合平等自由等现代价值诉求的基础上有效地解决现实社会当中的部分实际问题与发展困境。面对现代社会中自杀率趋高、社会少子化、人口老龄化、道德失范等现象,传统孝道中“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5]100“不孝有三无后为大”[4]286“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5]12等思想可以提供有效的借鉴。

首先,孝对缓解社会焦虑有所帮助。这种社会焦虑主要表现在个人内心的苦闷、人际关系的紧张、家庭矛盾的激化等方面。孝的践行可以缓解现代社会严重且频发的个人焦虑。基于自由平等的个人之孝的践行与家庭之孝的落实,能够在现代社会节奏快速、商业化严重的情形下为个人的精神保留一块自留地。现代人面对日常的工作、生活、情感、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大多数人都显得过分的焦躁不安,而基于自由平等观念的孝道在现代社会当中的推行可以缓解个人的部分焦虑情绪。因为,对于践行孝道的人而言,其物质生活有所保障,精神世界有所安顿,社会关怀有所落实,自然不容易被外在的社会焦虑裹挟。孝的践行可以调节现代社会脆弱且紧张的人际关系。虽说现代社会是以陌生人社会为主流,似乎不再需要将孝置于公众语境之下来讨论,但如果一个个人能够成长于充满孝道的家庭氛围当中,那么他必然能对社会中的陌生人亦平和待之,从而消弭了人与人交往沟通时较易激发的矛盾与冲突。同理,孝的践行可以减少家庭矛盾,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可见,孝的践行对缓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各种焦虑都有所缓解与帮助。也正如《孝经》所言:“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5]102人人都行孝,则父子兄弟相悦,君臣百姓相悦,如此则社会处于“相悦”的氛围,相悦则个人、人际、家庭等就无焦躁不安之情绪。

其次,孝对解决人口问题有所裨益。人口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改善、公民教育的普及,现代青年家庭婚姻观念和个人生育观念的改变,导致少子化成为我们社会不得不面临的最紧要的人口问题。与少子化相伴产生的则是人口的老龄化与社会劳动力的相对不足。而现代社会面对这种人口危机似乎很难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年轻人结婚并生育。现行推出的一般方法和措施都是以政治要求和经济鼓励为主要导向,忽视了个体的精神需求与道德归化培养方面的重要性。而孝道则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精神和道德方面的社会教养功能。想要解决生育问题,提高青年人的经济生活水平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是,由于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准的提高等原因导致青年人不愿结婚生育的情况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从思想道德层面入手,提高人们对生育在族群延续、社会发展、生命繁荣方面重要意义的认识。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孟子所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长久被视为一种落后的伦理要求,但其确实可以为适龄青年在家庭婚姻与生育等伦理层面给予一定的规范和引导,能够为解决现代人口问题提供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

最后,孝有助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现代社会的发展在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物质丰裕等层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个人精神生活以及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并没有相应的提高,还产生了很多问题。基于自由平等理念的孝道的践行能对现实社会道德缺失、伦理混乱、精神萎靡的局面改进有所帮助。《孝经》中记载孔子所言:“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5]95这是说,古代的刑法有五大类,所归属的犯罪之条列,有三千种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要胁君主的人,是心目中没有君主的存在;反对圣人的人,是心中没有礼法的存在;反对孝道的人,是心目中没有父母的存在。这三种恶行,都是造成天下大乱的根源。无君意味着社会的无序与混乱;无礼无法则意味着道德缺位与精神丧失;反对孝道意味着不践行孝道,是为伦理错位。虽然现代社会已消除了君臣之礼,但长幼之序、道德之伦还是需要讲求的。因此,面对社会的混乱,我们需要借助孝道的践行实现社会的文明;面对道德的缺位,我们需要通过孝道的践行实现道德的充盈;面对精神的缺失,我们需要通过孝道的践行实现精神的丰富;面对伦理的混乱,我们需要通过孝道的践行实现伦理的有序。

四、终极追求:孝的生命意涵

孝的意义或作用不仅表现在个人、家庭、社会等层面,孝同时还具有深刻的生命意义。具体表现在孝对生命光芒的绽放、孝对生命层级的跃迁以及孝对生命纯度的净化。

孝可以绽放生命光芒。孝道在生命的生成、成长、养护、泯灭的过程中,实现了生命的更高价值。如就养育生命而言:“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4]307孝的基础就是对父母生命的养护,实现对父母生命的养护即是实现了“孝子之至”“尊亲之至”,也就是实现了孝之养育生命之功能。就保护生命而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74喜者,喜父母生命年岁之久;惧者,惧父母生命年岁之长。一喜一惧,表现出孝子仁心对双亲生命的急切呵护心理。就成就生命而言:“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7]3冬温夏凊是成就双亲生命的表现之一,是孝之枝叶,但是唯有对作为成就生命根本的孝诚敬实行,才能在此心基础上生长出冬温夏凊的诸多孝之行为。就尊重生命而言:“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8]孝心存,才能勿行恶,才不忍为天下不可为,因此视孝为百行之先。不忍为天下不可为,不正是对生命价值可贵性的尊重吗?就圆融生命而言:“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4]55《礼记》亦言:“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3]1237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味着孝完成了整个生命历程的圆融成就。可见,孝通过养生、成生、护生、贵生、圆生①养生、成生、护生、贵生、圆生等概念借用自李承贵教授关于“生生”的论述。参见李承贵教授著《从“生”到“生生”——儒家“生生”之学的雏形》一文,载于《周易研究》2020 年第3 期,第101-105 页。,实现了生命流动的价值,绽放了生命内在的光芒。

孝可以提高生命层级。首先表现在丰富生命物质。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204衣帛食肉、教养孝悌,表现出的是生命物质的不断丰富,道德世界的不断完善。正是在个人和家庭层面践行孝道才能以家庭为单位实现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有养有教的社会和谐局面,是谓先富而后教,是为生命物质的丰富与精神世界的饱满,究其根本实属孝悌之教养的流行发用。其次表现在提高生命道德。孝源于家庭亲子生活,所以亲子之间的伦理道德作为生命道德的重要部分能够对生命道德的提高有所协助。“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而天下之父子莫不亲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而天下之兄弟莫不亲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推而至于鸟兽草木也,而皆有以亲之,无非求尽吾心焉以自明其明德也。”[7]304可见,从家庭和个人之孝而来的爱亲之情,由己父至人父,由己兄至人兄,进而推至君臣、夫妇、朋友乃至鸟兽草木万物,是为孝作为一种生命道德不断跃迁更进的过程。最后表现在培育生命精神。生命物质的丰富、生命道德的提高,必然产生对生命精神养护的要求。孝作为一种生命精神的显现,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来实现在代际之间的传承,同时亦可以进一步推动孝在现实社会当中的扩散与浸润。《论语·子路》章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4]143所谓“庶矣”是指人口众多,人口众多即意味着家庭稠密,家庭数量繁多孝道岂可不流行?所谓“教之”则是教之以孝悌仁义,是对百姓精神世界的丰富,是为孝对生命精神的培育。孝可以促进生命物质的丰沛、道德情操的高涨、精神世界的饱满,难道这不就是生命层级的提高吗?

孝能够净化生命纯度。《礼记·祭义》有言:“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3]1227可见,孝不仅仅在人之家庭人伦之间适用,对包括鸟兽草木的万物也都有所作用。因此对孝的践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生命之纯度得到净化,使得人与万物生灵同具之理能够得以流行发用。“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5]70这是说孝之理可以作用于天地万物,而唯有人作为天地之最精最贵,是唯一有能力去把握和践行孝道的存在。因此,对孝道的认真落实则是属于人之特权,是人“配天”之行,人之孝道行为的与天相配难道不就是对人生命纯度的净化吗?另外,王阳明也说到:“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7]1113此处明德,是为仁心,而“仁者爱人”,爱人之心源于孝亲,即明德实为行孝。因此“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实现,正是孝道大化流行的结果。此即以人之行孝配天,以人之行孝合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孝对生命纯度的净化。

如上所述,结合自由平等理念的现代孝道主要在四个层面表现其作用:其一,是孝在个人层面的作用。不论是个人的生存,还是个人的精神,或是个人生命的意义,都能通过孝道的践行来实现。所谓“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5]44其二,是孝在家庭层面的发生。在家庭日常运作完善当中,在家风乡俗传承发展当中,在族群乡里回馈当中,基于自由平等观念的现代孝道充当着重要的调节沟通作用。所谓“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3]582。其三,是孝在社会层面的流行。面对现代社会中广泛充斥的焦躁不安和愈演愈烈的人口危机,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缺位,孝道对缓解社会焦虑有所帮助,对解决人口问题有所裨益,也有助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所谓“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7]52其四,是孝在生命层面的意义。孝可以通过养生、成生、护生、贵生、圆生来绽放生命光芒;孝可以通过对生命物质、道德、精神的丰富、提高、养护来实现生命层级的跃迁;孝能够通过以孝配天及以孝合天地万物为一体实现生命纯度的净化。所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9]如此看来,传统孝道与现代社会自由平等价值理念的结合,在个人、家庭、社会、生命等层面都有其道德理论意义和伦理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行孝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王祥行孝故事探析
“行孝”故事口头/书面表述差异与传播实践中的价值发生问题
浅谈小学生孝道文化的教育
孝顺父母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