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原创性理论贡献

2022-04-07荣开明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荣开明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入新阶段,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题,深入总结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系统阐述“两个化”“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精辟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科学体系和核心要义,提出“六个坚持”凝练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理论视野之宏大、原创性成果之丰富,在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系统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科学体系和核心要义,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光辉典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1]17。“十个明确”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地点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座理论大厦的主体部分,构成了这一重要思想理论框架的“四梁八柱”、核心要义。“十四个坚持”,涵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管党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观点、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是党对我国治国理政的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凝练和科学概括,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战略与战术相结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是对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整合与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这一思想的实践要求,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十三个方面成就”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成就和经验,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取得的成就,又以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是紧密相联的一个整体,是一块整钢,不是孤立的、割裂的。只有把三方面结合起来,联结起来,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科学体系和核心要义,也才能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典范。

二、凝练概述“六个坚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原创性贡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创立这一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构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党的二十大又一重大创新。

毛泽东在延安讲授哲学时曾指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是论理的方法,然而它就是世界观。世界本来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就是世界观。拿了这样的世界观转过来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想世界上的问题,去解决世界上的问题,去指导革命,去做工作,去从事生产,去指挥作战,去议论人家长短,这就是方法论。此外并没有别的什么单独的方法论。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世界观同方法论是一个东西,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也是一个东西。”[2]30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思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六个坚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了概括和阐述。这“六个坚持”是我们党首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阐述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正确路径,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这一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彻底的思想品格、独有的精神气质、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把握好、运用好这一科学理论的思想精髓,进一步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提供了“金钥匙”,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解决了“桥和船”的问题。其中每一个坚持都饱含着丰富思想内涵,具有深刻的道理学理和哲理,需要我们细学细研,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深刻揭示了这一思想的价值追求,着力解决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这一最根本的政治立场,这既是我们党的根本价值取向,也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是人民利益、人民心声的集中表达。实践呼唤理论也孕育理论、催生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就要求我们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自信是我们党宝贵的精气神,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这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所在,深刻地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属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带领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3]46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第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继承与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是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突出品格,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主要着力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涉及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着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同时,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又坚持立破并举,以巨大勇气、顽强意志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创新,取得历史变革的伟大成就。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许多新话。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第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也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现实着眼点,深刻地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马克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自己时代的口号,用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289-290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第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是我们党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关键统筹点,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则。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

第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是我们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站位点,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崇高境界。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六个坚持”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内在统一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根脉传统和创新发展,统一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两个化”“两个结合”的智慧结晶,统一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贯穿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内容和科学体系之中,既是我们深刻理解、牢牢把握这一思想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我们认真做到“六个坚持”,就能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涵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更好地将这一思想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修养、理论素养、道德修养和履职尽责的本领。这就更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要求,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三、“两个行”揭示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内在逻辑,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1]16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两个行”和“能”“好”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其根本所在。说明“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也是造成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根本所在。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5]134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的秘密,发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1848年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能从欧洲的一个幽灵变成为全世界工人阶级团结斗争的思想武器,给世界人民指明历史发展的前途和方向,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从理论变成了实践,从一国实践变成了横跨欧、亚、美三大洲,近20 个国家的伟大实践,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幸福,带来了奔头。大量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它赋予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真理在落后的东方大国以新的生命活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仅用100多年时间,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就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路程,取得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党史、七十多年的新中国史、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史,用实践中的大量事实证明它“行”!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列宁早就说过,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6]33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一百多年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因而我们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的根本所在。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同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认识到实践都需要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极为艰巨、极具挑战性的努力。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全国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十分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

四、“两个化”揭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根本方向,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时空坐标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开放理论,是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而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奥妙之所在。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将中国化和时代化结合起来向前发展,才符合它的发展规律,才算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既防止犯主观主义及其表现形式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走僵化教条的老路,也防止犯背离社会主义的错误,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中国共产党与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所致贺信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7]本土化和中国化角度不同,但内涵相近,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本土生根、开花、结果,转化为人民日用而不觉的愿望和需求,成为本土人的理论、信念。中国化着重体现的是马思主义发展的空间维度,凸现了马克思主义从西欧迅速地传入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普适性、真理性。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使之紧跟时代、引领时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化着重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间维度。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8]17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离开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发展。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规律及其基本路径。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针对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者连续三次犯的“左”倾错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共经验神圣化,否认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主张,认为“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对持正确主张的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同志等进行无端指责和压制。正因为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明确的目标和现实针对性,所以他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9]651他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10]534。1941年在中国共产党诞辰20 周年时,毛泽东又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11]7961943年,他还指出:“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12]41这都表明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核心要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刘少奇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党的七大以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毛泽东选集》时,由于国内国际的各种情况,中共中央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在党的正式文件中不再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是釆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去代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足见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从纵向的时间看,它包括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从横向的空间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明、社会、生态、治党治国治军以及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国际环境、时代特点等。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0]633其实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根据。故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都是以毛泽东所说的中国国情作依据,以核心要义去界定。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马克思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13]139-140。这里所说的三化,实质上是并列递进展开的概念,后“两化”都是前“一化”的拓展和递进。“三化”不仅界定了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还明确了其主要着力点是“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15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再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和要求作出了理论上的创新和概括。有人问,为什么要留下中国化、时代化,而舍弃大众化呢?在我看来,这不是舍弃,而是升位。将原来大众化的内涵和要求,升位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坚持”中的首位去了。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没有生命力的。”[1]19将人民摆在至高无上的主体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4]11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百姓的事情办好。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只有为人们所普遍认同,才能成为真诚持久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理论,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综合国力都有了历史性跃升,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早在1955年10月29日,毛泽东在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便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美国只有一亿多人口,我国有六亿多人口,我们应该赶上美国。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15]5001956年毛泽东又强调:“超过美国,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应该。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16]89当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理应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当前我们向世界提供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一带一路”倡议、世界发展倡议、世界安全倡议,以及其他方面的种种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等等,都得到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响应和支持,也就自然而然地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需要中国。我国历来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和平与发展的倡议者、参与者、实践者、维护者,也是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者、建设者。我们在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着力增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有利于统筹和谋划当今世界两大格局中的各项事务。这既是当今世界发展之必需,也是中国发展的着力点。由此出发,“我国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1]63。

五、“两个结合”揭示马克思主义在各国各民族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奥妙之处,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14]13他在党的二十报告中又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17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博物馆时强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16]这都说明,将“一个结合”拓展为“两个结合”十分重要。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根本途经、现实要求、内在机理和奥妙之处,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理论创新史的基本经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一百多年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两个结合”做得越好,理论创新之源就越丰富,理论创新之力就越强劲。

二十大报告在谈及“两个结合”时,阐述了“两个结合”的基本涵义、主要要求和需要防止的错误倾向,给我们以新的启迪。表明科学把握“两个结合”是很不容易的,不仅要知其然,即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更要知其道,即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着力理解和把握好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将“一个结合”拓展为“两个结合”

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点。

一是从中华文化看,这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精神命脉”、“独特标识”,是中华文化渗透中国人的DNA,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基石。“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五千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两千多年前,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7]98“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与时俱进、推陈出新。”[18]为了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我们在新时代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将原来的“一个结合”,变为“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功能,发挥凝心铸魂的育人功能。

二是从国内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紧迫需要。党成立百年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持续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在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从2021年起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要求“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19]28。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要求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20]19。这既是新时代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步骤。习近平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次的还是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1]198。

三是从国际上看,是应对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紧迫需要,也与20 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国提升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国家之间的军事比拼,似乎战争的成败输赢都由武器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为了在战争废墟上恢复和繁荣经济、改善民生,迅速掀起了科学技术革命,突出了经济和科技等硬实力的比拼。20 世纪后期,互联网作为人类社会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成为改变世界发展的颠覆性力量,网络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迅速抢占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先机,使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加速了思想文化交流,缩短了人们交往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跨度,给人类一切活动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文化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新焦点。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媒体界有一种观点,19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 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 世纪是靠文化改变世界。21 世纪将是文化世纪,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以10年为周期比的是经济,50年比的是制度,100年比的是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领了文化的至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从“一个结合”拓展为“两个结合”,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这种必然性和可能性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具有相通性、亲缘性、契合点。对此,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节录》的“社会主义商榷中”早就有过细致的阐述:“讲到国计民生上,社会主义自然是现代最有价值的学说。……(社会主义)精神是绝对要采用的,这种精神不是外来,原是我所固有。孔子讲的‘均无贫,和无寡’,孟子讲的‘恒产恒心’,就是这主义最精要的论据。我并没有丝毫附会。”[22]40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更愿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哲学思想正是他们自己所产生的。”[23]67因而,“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都是读过儒学的人,是儒家学说促使他们义无反顾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24]著名哲学家张岱年、程宜山指出:“中国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的传统,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会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土壤里生根。”[25]156这都表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与中华文明中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理想相契合,与中国历代有志之士追求民富国强的梦想相适应,与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救亡图存的愿望相一致,具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

对于这种契合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明确的科学回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18这一新的重要论断,言简意赅,可以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核心要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在新的征程中怎样推进“两个结合”

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其背景是当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及时作出科学回答,以新的理论指导实践。这就要求:首先,要把握基本国情,明确我们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及其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解决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所面临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次,要洞察时代大势,把握中国和世界两个大局,旗帜鲜明地反对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零和博弈,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准确分析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供科学战略预见。再次,要聚焦现实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还要总结实践经验,揭示规律、发现真理,更好指导实践。

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关键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在治国理政、修身处世、格物究理、质文兼具等方面,充分发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品格。

一是在治国理政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外事制度等各方面,并从解决关乎民族兴亡、国家命运、人民福祉的长期实践中淬炼出一系列优秀传统智慧。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以重射轻、均输平准的调控思想;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的重农理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经验智慧都是我们祖先在实践中独立自主创出来的,为我们今天坚持自信自立、增强理论创新的勇气和底气提供了强大支撑,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了丰富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规律性认识提供了历史借鉴。

二是在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官德修养,将正身立德作为为官理政之根本。其中传承千古、泽被后人的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临患不忘国、临死不失节”的赤胆忠心;“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的公正亷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慎独慎微、迁善改过”,“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内省自觉,等等。这些积极、向善的价值取向,是当今中国引导广大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身养性的珍贵历史遗产,也是从严治党管党的宝贵思想资源。至于历朝历代倡导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天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推己及人、重诺守信、抑恶扬善、扶危济困、克勤克俭、孝老爱亲等道德规范,更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历史根基。

三是在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方面。我国古代先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察万物之源,得出的许多富有哲理的思想方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古人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幽远洞见,追根溯源的探索精神;“大平不陂、无往不复”,“否极泰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的辩证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的知行合一观、认识和实践相互为用的辩证统一观;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因机而发的智慧理念,展示了察时辨势的权变之策。所有这些都需要继承和发展,以拓展思维视野,丰富思想方式方法,进而通过历史看现实、察未来,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全局和局部,弄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性和个性等复杂关系,从而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

四是在质文表达的方式方面。我国文化先贤历来重视为文立言,强调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以载道,昭昭如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之不文,则行之不远,追求“篇有百尺之锦,句有千钧之弩,字有百炼之金”的境界。概览中国古代留存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成语典故、格言警句,真是浩如烟海,其中美文嘉言更是不胜枚举。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文字宝库,为我们改进文风,锤炼思想,丰富表达方式,提升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使之为国人世人喜闻乐见,创造了十分丰厚的条件。

故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结合,确实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