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融合和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路径研究
——以惠州为例

2022-04-07孟美玲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孟美玲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0)

1 军民融合和“大思政课”建设研究的缘起

军民融合发展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自其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以来,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融合,更多地体现为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推动军队与地方群众结成命运共同体,在革命斗争中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到了新时代,这一词语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主要是指要把军队和国防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两者在经济、社会、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紧密合作,促进军队与地方经济、科技、人才等领域的紧密联系和密切合作,以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多方面资源和各种有利条件。

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便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军民融合的重要时期,充满战略机遇,要从初步融合过渡到深度融合,实现跨越发展[1]。目前,军民融合较多聚焦硬实力领域,比如国防科技工业和经济建设融合发展、文化软实力领域的融合发展还未被列为重点领域,如对具有浓厚“军”色彩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重视程度还不够。经济是骨骼,文化是灵魂,文化对人的影响深刻且持久。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锻造出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对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有着无可比拟的独特作用。基于此,地方职业院校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中,理应在军民融合的工作中有所担当、有所作为,积极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

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育空间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高校需要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大思政课”的“大”体现在教学力量的大调动、教学资源的大调配、教学体系的大调整上,从马克思主义整体观出发,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可以提升育人的实效性。要善用“大思政课”,与现实相结合,不能照本宣科,否则就会导致思政课“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大思政课”建设不能局限于校园内的小课堂,要和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要从丰厚的党史素材中寻找教学资源。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3]23。从历史来看,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地区是一块勇于抗争、不畏牺牲的革命热土,革命斗争历史绵延不断、源远流长。从整体上看,在惠州这片红色热土上,军、地、校三方联动机制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红色文化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程度还不够深,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惠州地区的职业院校应将带有“军”色彩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传承红色基因。

2 惠州蕴含丰富的军民融合红色资源

惠州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惠州当地的百姓都和人民军队团结友爱、并肩战斗,谱写了一段段军民融合的动人佳话。

早在大革命时期,惠州就留下了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红色足迹。两次东征中,周恩来都对官兵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向官兵宣传东征的意义是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为了人民的幸福而战斗。同时,他也对群众宣传,要支持革命,和革命军队联合起来,互相帮助提携,促成革命的最终胜利。在行军过程中,周恩来组织200多人的政治宣传队,做好沿途宣传工作,争取东江地区百姓的支持,同时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农工运动。由于宣传工作扎实有效,加上东征军纪律严明,所行之处,秋毫无犯,很快就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拥戴[4]。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加快了东征的胜利。后来,周恩来主政东江,成为主持地方政权的共产党第一人[5]45。在主政东江地区期间,周恩来以扶助人民谋求幸福为己任,着手规划开发和建设东江地区,领导制定民生方面的规划,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守军民融合的优良传统。土地革命时期,惠州的红色资源更加丰富。现在的惠东县高潭镇曾经是“东江红都”,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农民运动大王”彭湃曾在此开展革命战斗。这里诞生了中国首批农会组织和第一批区级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组织第一次创建工农革命政权的伟大尝试,高潭镇中洞村成为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红色心脏”[5]116,117。南昌起义余部辗转来到高潭镇中洞村后,在这里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以下简称红二师)。红二师在这里修建了医院,给当地百姓看病;挖掘水井,解决百姓吃水难题。如今,中洞革命纪念广场上矗立着中洞改编的雕塑,附近的红军井、红军医院、红军被服厂等红色遗址是当年军民融合的无声例证。惠州龙门县拥有一百余处革命遗址,平陵街道山下村白芒坑革命遗址就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以下简称红四师)休整地。红四师由广州起义余部改编而成,也是使用红军番号最早的部队。1927年12月,红四师辗转来到龙门休整三天,期间,部队军纪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自己动手做饭烧水,向村民宣传红军的革命方针和宗旨。在发现当地百姓用水难后,红军战士连夜挖了一口井,供百姓使用,真正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优良作风。1928年1月,红二师、红四师两支部队会师。红二师、红四师在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东江地区土地革命运动进程中浴血奋战,为东江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巨大功勋。抗日战争时期,惠州地区留下了东江纵队的英勇身影。东江纵队是一支抗日人民军队,被朱德总司令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罗浮山冲虚古观即当年东江纵队司令部,如今的东江纵队纪念馆即建立在罗浮山下景区内。惠城区的东湖旅店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是1942年秘密营救滞留香港的文化名人和爱国人士的中转站,现已成为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茅盾夫妇和邹韬奋等文化名人都曾入住于此。陈列馆内馆藏丰富,生动展现了当年秘密大营救惊心动魄的过程,这当中有东江地区党组织的智慧,更有群众和游击队的密切配合。解放战争中,东江纵队北撤后留下的武装骨干先后建立了十余支人民武装,经历了国民党当局的“清乡”等迫害,坚持于困难的环境中,联合群众,开展斗争。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在今天的惠东县安墩镇正式成立,随后,相继发起春、夏季攻势,10月15日,配合两广纵队解放了惠州城[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有了党和政府的精心部署、强力推动,军民团结的光荣传统在捍卫主权、建设国防、发展经济、抗灾救灾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弘扬。惠州不仅是一座宜居城市,更是惠民之州、惠军之州,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市”、驻军大市、兵员大市、安置大市。驻惠部队主动参与惠州市平安创建、植树造林、环境整治等重大活动以及助学兴教、医疗扶持等民生工程,在灾情险情面前迎难而上,发挥了突击队、主力军、压舱石的作用,有力促进了军民的团结和融合发展。

惠州军民融合史为地方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力的支持。

3 军民融合视域下“大思政课”的建设路径

长期以来,承担思政课讲授任务的主要是思政教师和一些政工干部,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知识,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场所主要集中在校园内、课堂上,和社会实践缺乏紧密联系,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较难全面发挥教育的作用。正是以上主体单调、内容单薄、空间狭窄、评价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使得思政课育人作用不明显。

对此,地方职业院校的“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3]331,从“大”字发力,大协同、大联动、大整合,着力破解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统”字上下功夫,扩充教学主体。要做好顶层设计,使军、地、校各方的职能和管理范畴都相对独立,相对封闭。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利用中央和地方各级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等现有的组织架构,借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示范区、区域协同发展区等平台建设,千方百计做好军民融合工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聘高水平军队专家担任特聘教授,统筹好地方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八支队伍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的工作。惠州驻地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四集团军前身部队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锻造了一系列特有的革命精神,涌现了诸多英雄,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扬好、传承好这些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在讲述习近平强军思想、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相关知识时,邀请驻惠军官、退役军人进入院校思政课堂,讲述军队的光荣历史,以军人的思维与视角分析讲述中国国防事业,切实开阔学生视野,培育学生的国防意识。军队要发扬“双拥”工作优良传统,做好结对共建工作,用好军训、国防教育军校协作平台,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到地方职业院校讲授党课和国防教育课。

二是在“融”字上做文章,丰富教学内容。军、地、校党史研究机构充分利用惠州红色资源研究成果,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红色文化史实支撑。将带有“军”色彩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传承红色基因。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时,可以结合惠州革命斗争具体讲解毛泽东“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7]95的军事思想,其中就蕴含了战争年代的军民融合。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课时,可以结合惠州红色资源,如红二师、红四师分别在高潭中洞和龙门平陵挖掘的红军井,讲述党在根据地建设中如何关心群众生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时,可以结合惠州革命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优秀特质,如同毛泽东同志所讲:满足了群众的需要,就会收获群众的热烈拥护[7]123。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在抗战时期总结指出:民众是战争伟力深厚的根源[8];军民一心,就能无往不胜。

三是在“新”字上求突破,拓展育人空间。“任何内容的文化建设活动,都应注意活动的方式和手段的运用”[9]。要做好融合工作,必须在方式和手段“新”上做足文章。把校内的小课堂和校外的大课堂结合起来,延展思政课教学的空间,扩大课堂外延。用共建共享的方式和驻地部队联合开发红色资源,充分利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场馆和红色遗址,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要求学生参加学校各项红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如组织青年学生走进军营开展军训活动,体验部队生活,学习军人作风。通过红色实践教学,增强青年学生的国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四是在“深”字上见实效,提升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检验教育质量,即测评学生在接受教育前后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转变。当前教育评价机制较多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如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指标而忽略教育的过程与效果,如此,难以考查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后其思想道德认识与情感转化的程度,也就难以全面展现红色文化教育的效能。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分数考核指标,尊重并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将学生在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将学生完成的各种作品,如观后感、读后感、调查报告、手抄报、自制课件等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价指标,考查学生对于惠州地区红色历史的认知程度,考查学生是否能将对红色文化的知识认同上升为情感认同,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考查学生是否能把情感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表现为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觉奋斗。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对思政课教学起到正向的反馈和调节作用。

更好更快地促进军民融合工作,要在“统”“融”“新”“深”四字上下功夫、做文章、求突破、见实效[1]。地方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多方力量参与,将两者深度融合,统筹推进,协同育人,实现军民融合战略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形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