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朝鲜族方言分布特点初探
2022-04-07洪志涛张绍波
洪志涛,张绍波
(辽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特别是1992年中国和韩国恢复邦交正常化的近30年,传统上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居住在中国东北的朝鲜族出现了去往中国东南沿海和韩国的人口大量外流现象,这对朝鲜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迁出东北的朝鲜族二代和三代逐渐融入韩国和中国东南沿海等地的散居环境,朝鲜族群的方言正变得日渐模糊。同时,鉴于历史上满族入关以后曾经通行在东北的满语逐渐被弃用和散点状分布的情况以及满语的方言至今没能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必要对朝鲜语的方言分布特点源流进行探究,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具有东北地域特点的朝鲜语方言和文化。
1 研究区域
1.1 朝鲜族先民最初迁出地——朝鲜半岛概况
朝鲜半岛现今疆域是从朝鲜王朝时期(1392—1910)确定下来的,朝鲜半岛北部隔图们江和鸭绿江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相邻,东南、西部两侧隔日本海(朝鲜和韩国称为东海)和黄海分别同日本和中国相望。面积为22 万多平方公里。半岛主要由咸镜道、平安道、黄海道、江原道、京畿道、忠清道、全罗道和庆尚道组成,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北部是盖马高原和咸镜山脉,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整体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受地形地势影响,以半岛北部长白山天池为界,两国界河图们江自西南往东北蜿蜒流向日本海,鸭绿江自东北向西南最终汇入黄海。图们江以南是半岛东北部的咸镜道(道相当于中国的省),当地人说咸镜道方言;鸭绿江以南是西北部的平安道,当地人说平安道方言。半岛东南部主要地形为庆尚山脉,当地人说的是不同于北部的半岛南部的庆尚道方言,并且庆尚道并不和平安道和咸镜道相邻。和其他道相比,咸镜道、平安道和庆尚道地形主要以山地和崎岖的高原为主,平原面积较小,耕地不足,农作物产量较少。同时朝鲜半岛受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水旱灾害,而半岛西南部人多地少也不能接收更多的东部的农民,一旦人口增长过快就会产生人地矛盾的突出问题,进而会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口外迁,又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局限,在交通不发达时期人口外迁只能向北越过图们江和鸭绿江来到清朝统治下的中国东北。
1.2 朝鲜族先民最初迁入地——清朝东北概况
清朝东北行政区包括黑龙江将军、 吉林将军和盛京将军(清末称为奉天)。“三将军所辖地区及名称,与今日之吉林、黑龙江、辽宁相合,但各自所辖范围、疆域大小,确有很大差别。如清代吉林疆域,南北长,东西窄,其东至日本海,东北达库页岛,南抵长白山,西至威远堡,西南至英额门,全省疆域远比今日吉林省大得多。尽管如此,三省正式成立,体制完备,奠定了当代三省的版图”[1]。清朝三将军的统辖整体范围远大于现在的东北,主要是因为1860年以后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100 多万平方公里的原属中国东北的领土被沙俄侵占了。朝鲜族先民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到中国正是从19 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的,所迁入地清朝东北辖区和现在东北地区范围大体一致。其中黑龙江将军辖区范围主要为现在中国黑龙江以西以南、松花江中游、嫩江流域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大小兴安岭分别横亘在其西侧和东侧,和现今黑龙江省比较并不包括松花江下游、 牡丹江和乌苏里江流域,该地区在清朝隶属于吉林将军管辖,除此之外,吉林将军还包括现代吉林省以及辽宁省的东北部,这种划分体现了以长白山及其余脉延伸方向为标准的区划特点。盛京(奉天)主要指今天的辽宁省大部。到了清末民初,东三省将军改为行省,使得东北行政区内部除了原属于吉林的牡丹江和乌苏里江流域范围首次划分到黑龙江省以外,其他地区未有太大变化,并且内部的这种调整基本也一直沿用至今。
2 朝鲜族人口迁移和方言演变
移居到我国的朝鲜族人口和方言经历了移出地和移入地的自然和人文等内外力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发展到面临停滞的演化过程,可以用时间维度来对其进行解释性描述。朝鲜族方言的变化包括两层内涵。第一是朝鲜半岛原语民迁入中国东北,可以将朝鲜半岛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看作内驱动力,东北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视为外部作用。朝鲜族语言的演进变化包括3 个时期: 朝鲜族方言形成的幼年期、发展的壮年期和稳定的老年期。第二是从东北反向迁出到国内山海关以里大城市,以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以韩国为主的国外,人口的反向迁出导致东北朝鲜族方言面临传承濒危的局面。
2.1 朝鲜族方言形成的三段论
2.1.1 朝鲜族方言形成的幼年期
19 世纪60年代,受自然灾害、人口较快增长以及耕地资源不足等内部因素的驱动,朝鲜半岛贫苦农民移住到东北形成了最初持续40 多年的第一次移民潮。“1860年至1870年间,朝鲜北部连年发生前所未有的大水灾、旱灾和虫灾,饥民丛生,疾病横行,尤以1869年—1870年的旱灾为甚,史称‘己巳年大灾年’。这一时期,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朝鲜灾民熬不过饥饿之苦,便犯禁潜越,掀起了朝鲜北部平安、咸镜两道边民越境的浪潮。1870年前后,东北临江、辑安和浑江两岸山间的居民几乎都是朝鲜平民,仅辑安县(今吉林省集安县) 就已达千余户朝鲜饥民。”[2]朝鲜族先民移住地东北适逢清朝统治时期。有清一代(1644-1911)为现代中国疆域、人口和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大量满族入关以后东北人口骤减,满族龙兴之地的白山黑水在清前期地广人稀,以致到清后期面临边疆危局,致使清政府不得不逐步解禁并且进行移民实边。“1875年,清政府为了强化边疆,提高财政收入,废除奉天省的封禁令,实行了移民拓边政策。清政府在图们江边界的南岗、珲春、东五道和黑顶子等地设立招垦局,为朝鲜半岛大批边民的迁入打开了方便之门。1883年3月,清政府与朝鲜李朝政府签订《奉天与边民交易章程》,为朝鲜半岛移民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885年,清政府划出同江以北长350 公里,宽20~25 公里的地域,为移民专垦区,给那里的朝鲜民族移民解决了居住权和土地使用权。从此,更多的朝鲜民族移民迁入了东北”[3]。当时朝鲜半岛咸镜道和平安道的农民主要利用船只,或是冬季直接跨过鸭绿江和图们江冰封江面,来到与半岛一江之隔的东北边境。东北地大物博,使早期朝鲜定居者得以繁衍生息并形成聚居地,同时分别在清朝吉林和辽宁较好地保留了半岛北部的咸境道方言和平安道方言。因为咸境道隔图们江和吉林相接壤,而平安道又和辽宁隔鸭绿江相望,所以两地移民以及后代使用方言主要是半岛北部方言。而黑龙江因其纬度较高,距离半岛遥远,加之相对辽宁和吉林弛禁更晚,所以最初鲜有朝鲜移民踏入黑龙江将军管辖之地。朝鲜移民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自由迁入,这种迁出方式始于半岛的自然灾害和自然环境影响,这是内部作用。而外部作用体现在此次迁移局限在两国边界的图们江和鸭绿江流域,这主要体现了受长白山脉地形地势的约束和河流贯通作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首先,长白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燕山造山运动中的中生代古老山脉,平均海拔1 000m 左右,主峰2 000m 以上,主脉除了与长白山平行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哈达岭以外,还包括延伸到乌苏里江江畔的完达山和辽东半岛的千山山脉等余脉,山脉整体形成了东北—西南延伸平行岭谷的山系走向,这种南北绵延数千公里的山脉起到了阻隔朝鲜族先民继续向西迁移的屏障作用,受此影响,朝鲜居民的定居点也呈现出了沿山谷地带分布的特点;其次,长白山大部处于年均降水量在800mm 以上的湿润地区,水源充足,受中部地形地势影响形成了以图们江为中心,并向北延伸到牡丹江、 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的水系和以鸭绿江为中心向西南延伸到浑河、辽河的水系特点。最后,长白山经过第四纪火山喷发形成的巨厚的富含有机质的火山灰土壤层有利于早期定居者深耕细作,并且没有继续跨过长白山向东北西部移动。最终地形、气候、河流、 土壤等绝佳的自然条件使得朝鲜族先民在东北东部长白山地区逐渐生活定居下来,因此形成了迁居到东北后咸镜道和平安道方言的幼年期。
2.1.2 朝鲜族方言形成的壮年期
伴随俄国、日本强占东北对资源掠夺开发的需要和贯穿东北铁路开通等交通条件的改善,经过第一次移民潮半个世纪后的20 世纪初又迎来了以半岛南部为移民主体的第二次朝鲜移民潮。此次移民定居者和幼年期相比突出特点是以政策驱动为主。内部作用体现在半岛政治和经济方面。“1905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了《乙巳保护条约》,使朝鲜实际上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五年之后的1910年,日本通过《韩日合并条约》完全吞并了朝鲜,从1910年前后到1919年之间,移民活动的主流是由于政治原因引起的流亡移民浪潮。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后,为了掠夺朝鲜农民的土地和粮谷,实施了所谓的‘土地调查事业’(1910—1918年) 及 ‘产 米增 值 计划’(1920—1934年)。其结果加剧了朝鲜农民的贫困化和破产。据朝鲜总督府内务局于1928年发表的数字,当年朝鲜的总农户为2 728 922 户,无地的佃户有973 738 户,其中,814 692 户是‘挣扎在饥饿中’的赤贫户。在日本殖民当局实行上述两项殖民地经济政策时,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成了农村的过剩人口。”[4]鉴于东北当时依然地广人稀,所以日本主导推动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朝鲜半岛农民移民东北浪潮。此次移民除了半岛北部和中国相邻的咸镜道和平安道边界移民依然占据较大比重以外,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半岛南部移民尤其是庆尚道移民大量移居到东北北部。庆尚道位于半岛东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人多地少,但当地人擅长种植水稻。因为距离中国边境遥远加之交通不便,庆尚道朝鲜族先民并不是最早的东北移民主体,相反东北东部长白山山区形成了以咸镜道和平安道居民为主的大量集聚地。但是当以铁路运输为主的交通方式得到快速发展以后,半岛南部庆尚道的农民们通过京釜线(首尔—釜山)和京义线(首尔—新义州)就可以直接来到东北腹地——东北平原而避免和半岛北部农民因为争地带来可能的冲突。东北平原由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三大平原组成,面积达30 多万平方公里,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平均海拔200m,非常利于耕种。而在日本占领东北之前的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率先在东北平原腹地打通了连接东北三省并沟通中国和俄国的中东铁路。“铁路工程是从五个方向同时开工的:由哈尔滨往南、往东和往西,以及由旅顺口往哈尔滨和由尼科尔斯克—乌苏里斯克往哈尔滨。”[5]“1903年7月13日,中东铁路宣布完工并正式运营。该路从满洲里车站以西的国界起,经哈尔滨到绥芬河车站以东的国界止,全长1 514.30 公里;南满支线从哈尔滨车站中心起,至旅顺口车站线路终点为止,全长974.90 公里,总计线路长2 489.20公里。”[6]伴随朝鲜半岛和东北交通的通达性大大提高,朝鲜移民数量快速增加。通过表1 的1910—1945年期间朝鲜族移民人口数量来看,1910年人口只有20 多万,仅35年间就增加到216 万多,除1943年较前一年略有下降外,每年都基本保持较大规模的人口数量递增。在新移民的不断迁入下,东北朝鲜族先民在近40年里从集中在两国边界的串珠状分布特点,逐渐呈现沿河流和沿铁路线的线性分布特点,其中沿河分布的朝鲜方言,分别形成了分布在吉林东部延边地区并向北扩大到牡丹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咸镜道方言,和分布在鸭绿江流域并呈现向浑河和辽河延伸之势的平安道方言,而庆尚道方言呈现向之前朝鲜移民较少的松花江、 嫩江流域开拓的特点。沿铁路线分布形成了主要是东北哈尔滨、长春、沈阳等中心城市说庆尚道方言、三大方言大聚居为主、 半岛其他八道方言呈现小聚居和交错杂居的方言岛的特点。这样最终形成了黑龙江东部和吉林东部延边地区说咸镜道方言,吉林西部和黑龙江西部说庆尚道方言,辽宁主要说平安道方言的分布特征。此阶段,东北全境呈现半岛南北方言都有分布,以咸镜道、平安道和庆尚道三大方言为主,个别地区有其他朝鲜方言岛的特点,朝鲜族方言壮年期在东北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半岛源源不断的移民输入和便利的交通等人文因素的推动作用。
表1 1910-1951年中国朝鲜族人口变化[7]
2.1.3 朝鲜方言形成的老年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和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因为意识形态和冷战等政治原因受到阻隔,半岛北部朝鲜边界的确定也限制了人口的自由移动,这时朝鲜族人口和语言的发展主要受到移住的中国政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获得了同等的权利,朝鲜族名称也正式确立下来。“在政治方面,享有民族自治权利,建立民族自治地方。1952年,建立吉林省延边朝鲜民族自治区(朝鲜族人口占当时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9.7%,后改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958年建立了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并在朝鲜族人口相对聚居的各地农村建立了40多个朝鲜族乡”[8]。在人口稳定增加、发展朝鲜族教育和保护语言文字的政策指导下,朝鲜语的发展逐渐趋于稳定。同时在和东北汉族、满族等民族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朝鲜语方言在保留半岛南北咸镜道、平安道和庆尚道的语言特点的同时,借入了一部分汉语词汇而形成了朝鲜族自己的语言特点。再从新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来看,朝鲜族人口总数和东北朝鲜族人口总数增长基本一致:增长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点。从表2 的前四次人口普查可以看出,朝鲜族总人口和东北朝鲜族人口一直保持增加,从1953 到1990年,总人口从1 120 405 人增加到1 923 361,近40年增加了80 多万。再从朝鲜族总人口和东北朝鲜族总人口增长率来看: 二普和一普相比分别增加了19.56%和19.71%,三普相对二普又分别增加了31.77%和31.29%,无论是朝鲜族总人口还是东北朝鲜族人口,一普到三普人口数据都说明了人口呈现快速增加的特点;但是从四普开始,每次人口普查都比上一次人口普查出现明显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 四普与三普相比增速分别下降了8.96%和7.75%,相比朝鲜族总人口,东北朝鲜族人口下降更为明显,尤其是从五普开始又分别下降了0.03%和4.99%,东北朝鲜族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主要体现在朝鲜族人口从东北外流更加明显,到六普时人口负增长已经分别达到了-4.83%和-9.45%。再从东三省内部来看,吉林朝鲜族总人数最多,其次是黑龙江,辽宁最少。但从增速来看,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几乎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一普到四普增速先快后慢,四普到六普呈现负增长而且快速减少;辽宁一普到五普人口一直保持增长,五普到六普略微减少。这种变化参考表3 应该和黑龙江、吉林的朝鲜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农村地区,而辽宁主要在城市有很大关系。使用朝鲜语方言的东北朝鲜族人口逐渐减少。朝鲜族方言最终在东北确立了黑龙江大部、吉林的松花江流域说庆尚道方言(北部型),吉林东部、黑龙江东部和东南部说咸镜道方言(东部型)以及辽宁说平安道方言(南部型)的三大方言的分布特点。这种分布正好体现了以两国边界图们江和鸭绿江为轴和半岛对称分布的格局。
表2 历次人口普查中东北三省朝鲜族人口分布情况
表3 全国朝鲜族乡镇分布表[9]
2.2 朝鲜族方言发展的循环论
通过分析朝鲜族方言形成的幼年期、 壮年期和老年期3 个阶段,不难发现每个阶段大致持续40~50年的时间。事实上,从1990年以后的人口变化来看,朝鲜族方言正经历着一个新的周期,即朝鲜族人口反向地从东北大量外流。这一现象的发生使朝鲜族农村社会开始逐步解体,民族教育渐趋式微,然后失去了支撑朝鲜族语言发展的这片土壤,然而,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又没有形成相应的有利于朝鲜族语言持续利好的政策。
3 结语
中国朝鲜族方言的形成是因不同历史时期半岛内部的推力和中国东北外部的拉力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朝鲜语方言体现了中国璀璨的民族文化,该文根据朝鲜族人口和语言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把朝鲜语方言的发展划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和最终可能濒危的新周期,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每一期进行了详细探讨,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朝鲜语方言,有必要通过技术、经济、人口等政策措施来实现其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