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临床文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舌象特征研究

2022-04-07陈孟玲李峰刘媛媛何青鋆陈思敏宋月晗关静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危重舌苔病程

陈孟玲 李峰 刘媛媛 何青鋆 陈思敏 宋月晗 关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为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过去的一年里已成为全球性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通过积极防控和救治,我国境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仅在个别地区出现局部爆发和少数境外输入病例。由于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且有可能较长时期存在,COVID-19在我国传播和扩散的风险也将持续存在。COVID-19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中医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疠”之气,但因病情、气候特点以及体质差异等因素,各地诊治方案呈现差异。目前普遍认为,“湿”为本病重要特征,随着病程的进展,COVID-19呈现不同的证型特征,总的病机可以概括为“湿、热、毒、瘀、虚”,后期以气阴两虚为主,部分地区诊治方案则根据本地病患临床特征增加了表邪袭肺、热邪袭肺、外寒内热、痰湿蕴肺、湿热郁结等证型[1]。

疾病的中医诊疗虽然以四诊合参为主,但在历代瘟疫典籍中舌象却是重中之重,此次疫情因实际情况影响,脉诊的发挥有所受限,故舌象的变化自然成为首要观测征象[2]。过去的一年在积极防控疫情、救治患者的同时,大量COVID-19临床研究迅速开展。为更好地总结COVID-19舌象特征规律,探讨不同病程分期、不同地域的COVID-19舌象特征,本文对已发表的有关COVID-19中医舌象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更有效地辨治COVID-19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文献检索方法 中文数据库选择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检索时限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首先以“新冠”或“新型冠状病毒”为主题词进行一次检索,在此基础上,先后分别用“舌”“证候”“诊断”“中医”“证”“临床研究”为主题词进行二次检索;英文数据库选择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首先以“COVID-19”或““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或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为主题词进行一次检索,在此基础上先后以 “Tongue”“Syndrome”“TCM”“Clinic symptom”“Chinese medicine”为主题词进行二次检索,最终确定入选文献。

1.2 文献纳入标准 (1)研究对象为诊断明确的COVID-19患者;(2)对COVID-19中医舌象、证候进行研究的临床一手资料。

1.3 文献排除标准 如有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则排除:(1)研究对象重复的文献;(2)对单一证型进行研究的文献;(3)综述性质文献;(4)临床个案报道。

1.4 检索结果 通过上述主题词检索后得到相关文献67篇,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剔除重复研究、个人经验、综述、个案报道、病例数模糊的文献等,经筛选后纳入文献48篇,其中中文文献47篇、外文文献1篇,共涉及4 750例COVID-19患者,文献病例来源于湖北省、北京市、甘肃省、吉林省、河南省、陕西省、天津市、安徽省、福建省、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江苏省、湖南省共计17个省市。严格按照诊断标准中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4期研究舌象、证候的文献共13篇,涉及1 039例患者;其中将轻型、普通型归为一类,重型、危重型归为一类研究的文献共4篇,涉及482例患者;未分期研究舌象的文献共31篇,涉及3 229例患者。

1.5 数据的标准化与数据库建立

1.5.1 数据标准化处理 文献舌象按照《中医药学基本名词术语》《中医诊断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进行规范化命名,如舌暗、舌淡暗、舌暗红、舌紫暗、瘀点舌统一归类为青紫舌;舌深红、舌绛红、舌红归类为绛红舌;舌淡、舌淡白归为淡白舌;舌胖、肿胀舌归为胖大舌;舌苔淡黄、舌苔黄白相间归为黄苔。

1.5.2 数据库建立 对纳入文献中的患者舌象按照病程分期、地域分类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并建立数据库,统计文献名称、样本来源、所属地区及地域、总样本数、各类舌象样本数。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或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8篇文献COVID-19舌象总体特征 首先对48篇文献进行了舌象总体特征的整理和统计,中医舌象特征主要包括舌质和舌苔两方面,舌质统计了舌色和常见舌形,舌色分为淡红舌、淡白舌、绛红舌、青紫舌4类,常见舌形统计了胖大舌、齿痕舌和裂纹舌3类;舌苔统计了常见苔色、苔质,苔色分为白苔、黄苔2类,苔质统计了薄苔、厚苔、燥苔、润苔、腻苔、剥落苔6类。

结果显示,在4 750例COVID-19病例中,整体舌象特征以绛红舌(32.11%)、腻苔(54.29%)最为常见;在苔色方面,黄苔占有一定比例(40.88%)。见表1。绛红舌提示COVID-19患者里热盛的情况,腻苔则提示湿浊邪气的存在,因此与目前对COVID-19“湿毒疫”的认识相符合。

表1 COVID-19病例总体舌象特征

2.2 不同分型COVID-19患者舌象特征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至第八版诊断标准,COVID-19临床诊断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四型[3-7]。在48篇文献中,严格按照四型分期研究舌象的文献共13篇,涉及1 039例患者。见表2。其中将轻型、普通型分成一类,重型、危重型归为一类研究的文献共4篇,涉及482例患者。

2.2.1 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舌象特征 1 039例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COVID-19病例中,普通型COVID-19病例最多,共764例(占73.53%),其次是重型174例(占16.75%)、轻型62例(占5.97%)、危重型39例(占3.75%)。 见图1。

图1 COVID-19不同分期病例占比

4型患者青紫舌、淡红舌、绛红舌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型组病例以淡红舌(79.03%)为主,普通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病例以绛红舌为主;4型患者薄苔、燥苔、润苔、腻苔、剥落苔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组病例以薄苔(82.26%)为主,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以腻苔为主;4型患者白苔与黄苔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型组中白苔(82.26%)占比较大,重型组中黄苔(53.45%)占比较大,危重型组中白苔(58.97%)占比较大。见表2。

表2 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COVID-19舌象特征

2.2.2 轻型、普通型与重型、危重型COVID-19舌象特征比较 将COVID-19轻型、普通型分为一类,重型、危重型分一类研究的4篇文献中,共涉及482例患者,两类患者青紫舌、厚苔、腻苔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危重型病例中,青紫舌、厚苔、腻苔比例增加。见表3。

表3 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COVID-19病例舌象特征

2.3 不同地域COVID-19患者舌象特征 4 750例COVID-19病例分别来源于湖北省、北京市、甘肃省、吉林省、河南省、陕西省、天津市、安徽省、福建省、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江苏省、湖南省共17个省市,其中,湖北病例数最多,为2 221例,其次是河南524例,浙江475例,广东298例等。

将病例按照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归类进行统计,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华东:上海、安徽、江苏、山东、浙江、福建、江西;华中:湖北、湖南、河南;华南:广东、广西、海南;西北: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西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通过统计图表分析,华中地区病例最多,为2 842例,其次是华东地区,为876例,西南地区364例,华南地区298例,华北地区201例,西北地区119例,东北地区50例。见图2。

图2 COVID-19病例样本来源分布

本次病例样本主要集中在华中地区,尤其是湖北省,其次是华东地区,这也与全国疫情爆发情况相符:以湖北为中心,华中地带为主。统计显示,不同地域患者的舌象存在差异,且各地域舌象特征分布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不同地域COVID-19病例舌象特征

在舌色方面,东北地区病例多见青紫舌,华南地区多见绛红舌;在舌苔方面,各地均以腻苔为主,反应了“湿”邪为各地COVID-19的主要病邪特征,但由于各地病例样本量、病程分期以及舌象分类的差异因素影响,因此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3 讨论

舌象对于瘟疫的辨证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吴坤安[8]有言:“苔形粉白而厚四边绛者,此瘟疫证也。”有研究者统计了明清时期疫病医案、医论、医话记载的舌象特征,发现疫病最常见的舌色为绛舌、红舌[9],说明绛红舌为疫病常见的舌象特征。从本研究的总体数据看,COVID-19患者以绛红舌、腻苔最为常见。Pang等[10]通过评估COVID-19症状数据库中的舌象,发现轻型、普通型患者,舌象一般为淡红舌、白苔,重型患者多见黄苔,其中腻苔是COVID-19患者的显著舌象特征,与本次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共同点。《重订广温热论》中提到:“初起邪在气分,当分别湿多热多,湿多者湿重于热也,其病多发于太阴肺脾,其舌苔必白腻,或白滑而厚,或白苔带灰,兼黏腻浮滑,或白带黑点而黏腻,或兼黑纹而黏腻,甚或舌苔满布,厚如积粉,板贴不松……”[11]反映了腻苔多与疫病的“湿”属性相关。田合禄等[12]认为,本次疫病病位在肺和脾胃,表有时寒阴雨雾露,里有肺胃三焦郁热,属两感疫病,肺功能失常,一来不能通调水道,二来脾不运输,于是湿聚为患,多见舌苔腻,治疗要透热清肺以祛邪,健运脾胃以扶正,兼以解表祛湿。

本研究提示,不同病程分期COVID-19病例舌象特征呈现差异。在舌色方面,随着病情的进展加重,患者舌色由以淡红舌为主,转变为以绛红舌为主。通过对比轻型、普通型与重型、危重型患者舌象特征,可见重型、危重型青紫舌比例增加。淡红舌提示正气未损、热势不盛,绛红舌则为热盛的表现,说明随着病程进展,患者体内邪热渐盛,青紫舌提示体内气血不畅的情况,提示随着病程的进展,病邪逐渐深入,患者的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增加,反映温病热入营血阶段后出现瘀热互结的情况,也说明COVID-19病程后期具有“瘀”“闭”的特性。在舌苔方面,轻型患者多见薄苔、白苔,体现了轻型邪在卫表;普通型患者多见腻苔,黄苔比例相对增加,为病邪入气分、正邪剧争化热、湿邪客犯人体的表现;重型患者绛红舌、黄苔比例进一步增加,体现了重型病例多见疫毒闭肺、气营两燔的证候特征;危重型患者腻苔比例增加,舌苔多见白苔,体现了随着疫邪入里,正邪交争到最后阶段,病性逐渐寒化、阴阳俱损的表现。在不同的病程阶段,腻苔均为主要苔质特征,说明“湿”邪贯穿疾病全程。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和可也……”[13]吴又可[14]在《温疫论·表里分传》中写道:“温疫舌上白苔者,邪在膜原也。舌根渐黄至中央,乃邪渐入。”这些理论皆提示,舌象的变化对于分析判断温病的病程进展有重要参考价值。从不同病程分期舌象的变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温病过程中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规律。

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COVID-19患者舌象呈现差异。东北地区病例多见青紫舌,说明在疫病进程中,东北地区患者更容易出现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因此舌象多见青紫舌;而华南地区病例多见绛红舌,提示病情热盛的情况较多,这或许与东北地区严寒,而华南温暖潮湿的气候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对于疫邪的辨证诊断尚需考虑到地域、气候、病程等因素影响。

综上所述,舌象能够为COVID-19的证候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也能一定程度反映患者的病程变化和地域差异。本研究通过临床文献检索的方式探讨COVID-19舌象特征,总结出部分COVID-19舌象特征规律,可以为临床辨治提供一定的诊疗依据,但是本研究的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文献对于舌象研究不够完整,仅研究舌象中的某一部分,如舌色或舌苔;不同文献对COVID-19舌象的判别及分类计数缺乏统一标准;采集舌象的设备不同,对图像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对舌象分类的判断方法不同,有的直接采用临床病历中的舌象描述,有的用舌象仪采集图像,或由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临床医师评判,导致不同文献对舌象的分类不尽相同。因此,舌诊的发展需要舌象采集设备、舌象判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和规范,舌诊的客观化发展对于COVID-19的中医诊疗以及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危重舌苔病程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研究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镇静护理在呼吸机治疗危重患儿中的有效应用
宝宝需要清洁舌苔吗
刷牙别忘清理舌苔
枣庄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流行特点的研究
脉冲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观察
舌苔厚腻 原来是湿气太重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