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村内资源 让养老不离村

2022-04-07民生周刊于海军

民生周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方明护理员孝心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聊天、下棋、健身、书法,位于戴畈村的三留守服务中心内,坐满附近村庄的老人。

他们有的已过古稀,有的年近耄耋,在这里其乐融融,舒心惬意,脸上的笑容藏不住内心的甜蜜。

显然,他们不是在“熬日子”,而是在“乐生活”。

戴畈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箭厂河乡,属于大别山腹地。前些年打工经济兴起后,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三留守问题凸显,空心化、空巢化愈加严重。

按实际在村人口计算,戴畈村老龄化程度达40%左右。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庄,近些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帮扶单位的指导下,走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益、小切口、可持续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戴畈模式”。

孝心护理员

2020年6月的一个夜晚,方明菊放在床头的手机突然响起,从睡梦中醒来的她接听了电话,对方却没有任何声音,电话是重点服务对象张祖秀打来的。

张祖秀今年87岁,患有严重的冠心病,5个儿女都在外地,平时就她一人在家。深夜打来电话,在方明菊看来,很可能是老人遇到了突发状况,于是立即穿上衣服,带上现金,赶往老人家中。

石金荣老人在三留守服务中心兑换生活物品。图/于海军

院子大门敞开着,张祖秀坐在藤椅上呼吸困难,方明菊对老人的状况了如指掌,知道老人冠心病发作了。

根据平时孝心护理员培训时掌握的知识,方明菊第一时间没有移动老人,而是迅速找到老人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让老人服下,为挽救老人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

随后,方明菊拨打了急救电话,又给老人在外地的女儿打电话说明情况。24点30分,救护人员赶到老人家中,初步检查后判断老人为心脏衰竭,不建议转移治疗。

诊治病情后,医生需要亲属签字确认,但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方明菊说,自己是孝心护理员,就是老人的亲人,于是在把情况告知老人的女儿后,毫不犹豫地签了字。

支付诊费后,救护人员离开,方明菊一直陪在老人身边照料,忙前忙后,3小时后又给老人喂了一次药,直到凌晨4点离老人最近的女儿女婿赶过来,她都未离开一步。

凌晨5点左右,张祖秀老人渐渐好转,看到老人无大碍后,方明菊才放心回家。一周后,老人康复,全家人都特别感谢方明菊,拉着她的手不放。

让每一位老人开心,让老人的家人放心,是戴畈村孝心护理员最大的责任,她们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每一位老人。“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方明菊说。

在戴畈村,有很多像方明菊一样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在孝心护理员的岗位上甘于奉献,用行动温暖人心。

事实上,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深刻地影响到一个地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戴畈村从本村富余劳动力中精选了8位素质高、人品好的留守妇女,专设孝心护理岗位,为本村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形成了一支具有乡村特色的养老服务团队。

这些孝心护理员在家能孝敬公婆,熟悉村庄公共事务,深受群众信任。

孝心护理队成立之后,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服务队伍的素质建设,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免费为孝心护理员提供包括心理学、消防急救、临床护理、社交礼仪、公共卫生在内的知识培训,尽最大努力提升孝心护理员专业技能,提高服务品质。

在戴畈村,养老早已被互联网赋能,通过居家养老手机APP,老人的服务需求会被第一时间推送给孝心护理员,服务轨迹通过大数据一目了然。当地老年协会据此定期为护理员结算服务报酬,提高护理员收入及工作积极性。

不搞“一刀切”

85岁的吴秀先,女儿都嫁到了外村,平时独自生活。

2017年底村里成立老年协会后,吴秀先被纳入重点服务对象,不仅享受免费的生日蛋糕、每月两次免费理发,每周还有穿着红马甲的孝心护理员不少于两次的上门服务。

“我有3个女儿,其中两个是红马甲,她们虽然不是我亲生的,但只要有需要,就能及时来我家,给我送药、倒水、洗脚,就像亲女儿一样孝顺。”吴秀先说,以前是熬日子,自从村里有了孝心护理员,现在是过了今天想明天。

在当地老人们眼中,戴畈村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服务,可以说是定位精准。

为了摸清老人的需求、提高服务的供给效率,戴畈村老年协会负责人提前在全村范围内对老人群体进行了深入走访和调研,充分了解老人实际需求,广泛听取老人心声。最终,他们将精神慰藉确定为居家养老工作的首要供给内容。

戴畈村打破“一刀切”式的管理模式,采取分类服务策略,有针对性地为老人提供“私人定制式”服务。

在戴畈村,老年人群体分为重点服务对象和一般服务对象两类。重点服务对象包括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和60周岁以上重度残疾人,以及60周岁以上存在特殊困难的老人(包括“五保”老人)。

箭厂河乡三留守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吴建喜介绍,重点服务对象主要考虑特困及关键少数人,确保将“好钢用到刀刃上”,该群体由政府免费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一般服务对象可以享受免费理发、生日蛋糕及老年协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

锚定需求

76岁的石生奎曾有过一次一氧化碳中毒的经历,常年在外地的儿女们希望把他接到城市居住,但被他拒绝。

相较于大城市的繁华热闹,老人更喜欢乡下的清幽闲适。为此,儿女们给家里装了四五个摄像头。

戴畈村居家养老工作开展以后,每周都会有孝心护理员上门服务,老人除了每天跟监控器里的子女对话,最盼望的还是村里的孝心护理员上门。

年轻时就爱唱歌的石生奎,见到护理员会跟她们一起唱歌,原本空荡荡的院子里充满欢歌笑语。

2018年起,信阳市民政局多方筹措资金,在箭厂河乡建成了河南省第一家三留守服务中心,中心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可分时段为全乡4000余名三留守人员提供服务。

不同于养老院的封闭或半封闭空间,该中心坚持需求导向,在功能区划分上,充分考虑老人与孩子的实际需要,设置综合活动室、常规体检室、孝老活动室、残疾康复室、介护洗浴室、慈善超市、食堂餐厅等,老年人读书看报、健身娱乐、看护子孙等多种需求都能满足。

当地在“积分养老”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全乡60周岁以上老人,参与中心活动均可免费享受积分,积分可在慈善超市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

积分养老兑换的不仅是商品,也有效激发了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主动走出家门、深度融入社会的内生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戴畈村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探索性工作。

戴畈模式在点上生根,2018年以来累计服务全乡391名重点服务对象、896名一般服务对象,为51名留守儿童提供关爱,为63名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

三留守服务中心内,一位老人在写毛笔字,引来孩子们围观。图/于海军

戴畈模式也在面上开花,作为河南新县2020年十大民生实事之首,戴畈模式已在全县稳步推进。戴畈村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基层社区建设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戴畈模式不断被国内外养老机构和团队学习效仿。

戴畈村以少量资源激活了村庄资源,降低服务成本,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戴畈村养老服务供给与老人需求精准契合,达到了村庄善治的目标,“养老不离家”和“养老不离村”,破除了外部养老力量落地的多重阻力。

业内专家指出,戴畈村的做法实现了养老服务工作在村庄层面的可操作、可持续,这种符合农村实际的“低成本,高效率,就地化”养老模式,可以为其他地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方明护理员孝心
在困惑与坚定之间——年轻护理员的职场心态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左右为难
浅谈优秀护理员的工作要求
排毒孝心汤
用爱和孝心撑起一个家
孝心歌
身为一名护理员,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