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养老 用服务突围
2022-04-07民生周刊郭鹏
□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83岁的北京老人史学荣,一年前住进了河北燕郊一家养老机构。因对这家机构的养老服务十分认可,史学荣打算长期住下去。
入住后,史学荣发现,这里的5000余位老人,几乎都是来自北京的“三高”群体。是什么让这些高龄、高知、高收入的京籍老人选择跨省养老?
“当时,就奔着环境好、服务好来的,不想住‘集体宿舍’。”史学荣说,她挑选养老机构,服务、配套都要满意才行,缺一不可。
尽管相比普通养老院,这家养老机构费用会高一些,但史学荣觉得可以接受。比对了多家养老机构后,她感慨:“一分钱,一分货。”
从定价看,史学荣入住的这家养老机构,算得上高端。提起高端养老机构,大部分普通公众的第一反应就是“贵”,感觉自己住不起,甚至认为“不过是硬件奢华”。
对于史学荣这样的“三高”老人来说,他们看重的还是养老服务水平。有业内人士认为,高端养老机构要被市场和老人认可,必须要在商业化和适老服务方面做好“加减法”,少些套路,多些实质性的内容。
有人关心 服务暖心
事实上,从我国目前的养老体系建设上看,并无“高端”养老服务的说法,政策层面广泛提及的还是兜底性、普惠性和生活性养老服务。
在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老人们能享受到多种康复服务。
近年,随着一些收费高并宣称服务好、环境优的养老机构越来越多,高端养老成了一个专有名词。
“高不高端的,要看站在哪个角度,月收入几千元的群体,对万元的养老费用显然不会接受。而对于中高收入群体而言,就不是问题。”目前正在考虑母亲养老问题的自由职业者张志华,把高端养老机构比喻成奢侈品,“虽然价格不菲,但大有市场。”
面对老人在养老方面的差异化需求,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开始在高端养老上发力,“兜底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一些城市解决养老问题的策略。
位于河北燕郊,于2011年正式运营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在北京及环京地区知名度颇高,史学荣入住的正是这家养老机构。
“我们的收费不算贵,而是性价比高,如果你身临其境,感受过服务的话,就不会说贵了。”燕达养护中心总经理周素娟说,养老服务要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便捷实用,还要照顾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等,这才是“高端”的金指标,“不出社区,几乎所有养老问题都可以解决”。
前不久,燕郊因疫情封城。“期间集中活动停了,我们为老人开展网络课堂。”周素娟说,如今,燕达已从医养结合的1.0模式,升级为医养康相结合的2.0模式,形成了多学科协作的全人整合照护服务模式,还建立了标准化服务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老人的满意度。
史学荣对燕达的养老服务很是满意。老伴儿去世后,史学荣开始过起独居生活。一年前,她在家看电视,节目中讲到一位老人不小心从床上掉下来,去世了。
史学荣觉得这样死很不“合算”,就提出想入住养老院,孩子们也同意,“大家都踏实”。
对于住进养老院,史学荣没有任何观念上的负担,老伴儿在世时,老两口就尝试过养老机构的生活。“那还算是北京市相对较好的公立机构,结果像个集体宿舍,服务和这里比差远了。”3个月后,老两口回到家中。
考察了几家养老机构后,史学荣发现,“像点儿样”的并不多,外地有养老院地处风景区周边,环境优美,房间对标五星级酒店,但服务和理念上非常商业化。在燕达养护中心,她看中了养老社区的环境、紧挨三甲医院,以及那些有着共同语言的老伙伴。
“有人关心,服务暖心。”史学荣直言,“这里有天堂般的生活。”
医养康结合
高端养老机构投入了大量资金,但要拥有市场,并非易事。
有业内人士把2013年称为高端养老元年,政策红利与市场潜力激发社会资本纷纷入局养老产业,一大批高端养老项目应运而生。
彼时,一些养老机构用高档的装修材质、昂贵的家具、宽敞的活动空间营造出豪华感和高级感,但“瘸腿”的服务成了软肋,奢华的硬件自然成了鸡肋,一张上万元的床位,并不能换来高入住率和老人的忠诚度。
86岁的京籍老人吉辅,也看到了部分高端养老机构的不足。“过度商品化不是好事,许多设施成了摆设,七八十岁的人能去健身室玩运动器械?”吉辅说,老人们看重的还是医养条件,让自己和孩子都放心。
吉辅是在老朋友的推荐下,最终选择了燕达养护中心。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378.6万,65岁及以上户籍人口264.5万,8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63.3万。这些京籍老人,按照相应的比例,一些会选择入住高端养老机构。
早在2015年,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就表示,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在周边地区建设大型养老中心,供北京的老人异地养老,北京不再建大型养老中心。
此后,随着京津冀医保异地结算和对收住京籍老人按照北京市标准给予床位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廊坊、张家口、涿州等环京地区对于承接北京养老需求外溢表现出极大兴趣。
不过,想分蛋糕,并不容易。养老往往与医疗密不可分,这也是很多地方在发展区域养老产业过程中难以跨越的障碍。
受此制约,如今环京地区具备规模且成熟的高端养老机构并不多。
周素娟说,燕达养护中心已顺利通过国家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建设验收,未来期待“燕达模式”可推广借鉴。
燕达养护中心的1万张床位,98%住的是京籍老人,包括史学荣和吉辅在内的老人均表示,中心紧邻三甲医院,实现了真正的医养康结合,这是他们最看重的一点。
“又有多少养老机构能和三甲医院做邻居呢?”一位老人向记者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