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农林人才培养背景下的果树栽培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4-07杨芩刘雅兰张婷渟李性苑邓洁
杨芩 刘雅兰 张婷渟 李性苑 邓洁
摘 要:培育新型农林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力。然而,当前农业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更新滞后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专业体系、教学框架、授课内容等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诉求不匹配,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需求。果树栽培学作为园艺专业专业素养与技能培养的主干课程之一,如何将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目标植入课程教学,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是课程教学急需解决的难题。基于上述背景,从教学资源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构建、教学内容“四化”重塑,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多元化考核方法等方面对果树栽培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基于新型农林人才培养背景下的果树栽培学混合式教学体系。
关键词:新型农林人才;混合式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6-0166-03
1 前言
果树栽培学是一门以现代生物科学为基础,研究果树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及其内外因关系规律和调控技术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园艺专业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强的主干课程[1]。在传统教学中,果树栽培学课程一直采用“班级授课制”“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它以“知识讲授主导课堂”为主,注重系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2]。然而,随着果树区域化、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果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3]。存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滞后、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重知识轻能力与应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实践证明,混合式教学将网络平台和课堂面授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实现了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叠加,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提升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协作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4-9]。然而,目前关于果树栽培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仍十分有限,已不能适应于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需求,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因此,基于果树栽培学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上述问题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缺乏,本课程在前期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4,10],进一步从教学资源建设,衔接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互动互促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构建,科研反哺教学内容“四化”更新,学生为主、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索,集知识、能力、过程为一体的多元化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了面向基层与能力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果树栽培学教学体系,以期为植物生产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改革思路
本课程教学改革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导思想,以落实“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的新理念、新使命、新目标和新举措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己任,构建面向基层与能力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果树栽培学教学体系,为基层培养输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
3 改革的基本理念
3.1 与时俱进的时代思政观 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能否实现的基本载体。因此,本课程教学改革将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新型农林人才,具有與时俱进的时代思政观。
3.2 互动互促的教学设计观 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素,本课程教学改革将围绕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优化学习生态,以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和互换小组讨论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互促。
3.3 全面发展的育人成才观 育人重在育品,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更要培育完整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本课程将综合素质、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等三大素质,以及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新创业、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五级”能力进行分解,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融合培养,体现全面发展的育人成才观。
3.4 系统互促的改革维度观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本课程以系统思维为指导,从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更新、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与考核方法改革5个维度进行系统的改革与探索,具有改革维度逻辑紧密、全面系统、相互渗透、彼此相长的改革维度观。
4 主要改革内容
4.1 “大地课堂”教学资源建设,衔接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本课程将以地方特色果树产业链和果树生产链为线索,以生产栽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建设在线教学资源,利用QQ、长江雨课堂、钉钉、中国大学慕课等信息化手段实施线上教学,线上教学与自学注重“三基”的掌握和提出问题。线下教学以线上教学为基础,进行能力培养衔接发展,以果树生产实践生产难题为载体,以问题形成、原因剖析、应对措施探讨为线索,以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与互换为形式,进行线下教学设计,注重课前引导和课后能力延伸拓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新创业、沟通交流、团队协作5级能力的培养。
4.2 课程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互动互促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构建 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分为课程和课堂2个层面进行。课程层面通过授课矩阵将课程教学目标植入教学和考核各环节,理清达成路径。任务驱动、内容四化、多元考核和思政元素贯穿课程教学,注重价值引领和方法传授,强调终身学习;教师结合专长分配教学任务,课前、课中、课后跟踪指导,扮演编剧、导演;学生以任务驱动为引领,完成实践调查、资料收集与整理、PPT制作、过关练习、课堂讨论、翻转教学、课后拓展;扮演主演,体现中心地位。
课堂层面实施“三阶段四时段”教学:课前自主学习与过关、课中深度讨论与能力转化、课后拓展提升应用。课中教学组织分为自学成果检查、新知识学习讨论、重难点总结、课后拓展引导4个时段。新知识学习讨论以章为单位综合应用任务驱动、角色互换、现场教学、翻转教学、讨论合作、练习体验、头脑风暴、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升为核心的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实施方法。
4.3 科研反哺教学内容区域化、前沿化、系统化和实用化更新 本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将以果树产业链和地方特色产业为线索,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与实践难题,以学科前沿动态与科研成果为补充,组织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区域化、前沿化、系统化和实用化修订,增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蓝莓树种的“土壤改良技术及展望”“良种区域化与品种搭配关键因子”,枇杷树种的“生态条件与防寒技术”“花果管理与无核技术”,葡萄树种的“整形修剪与一年两熟技术”等。这些内容的增加将不仅促进学生查阅、了解和熟悉相关前沿知识与先进技术,而且促进学生结合现有知识和能力开展讨论和思考,促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现代果树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以及“产、教、科”融合发展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4.4 构建集知识、能力、过程为一体的多元化考核方法 以教学实施过程为线索,通过系统统计、教师评价、学伴互评、自评等方式评定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成果,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本课程构建的新教学模式下的考核方法打破了以“閉卷”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由过程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2个部分构成,其中,过程性考核成绩占50%,期末考核成绩占50%。过程性考核成绩由课前(30%)+课中(45%)+课后(25%)构成,期末考核成绩由综述论文(25%)+项目申报(25%)+角色扮演(25%)+口试操作(25%)构成。课程成绩评价方式高度关注学习过程监督和评价,以教学实施过程为线索,通过系统统计、学伴互评等方式评定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成果,课前注重过程与“三基”;课中、课后注重过程、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构建集过程、知识、能力为一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体现“两性一度”。
5 特色与创新
5.1 “四化”重塑教学内容,促进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 以产业链和地方特色产业链为线索,科研反哺教学解决生产难题为重点和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实用化、区域化和前沿化重塑,体现了“产、教、科”融合发展,及“创新性”与“挑战度”“新农科”教学理念鲜明。
5.2 “三阶段四时段”教学模式,达成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 实施“三阶段四时段”课中教学,思政元素渗透,多元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引、测、探、巩、用”环环相扣;注重价值引领和方法传授,强调终身学习;知识、能力和素质融合培养,具有鲜明的“金课”属性。
5.3 课程资源区域性和应用型特色鲜明,促进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于新型农林人才培养,分享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为果农及时解决生产难题,建成区域性和应用型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和“黔山凯园”微信群,实现思政元素渗透教学全过程,促进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
5.4 基于OBE理念,构建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 以教学实施过程为线索,课前线上注重过程与“三基”,课中、课后注重过程、知识应用与能力培养,构建了多元化的学习成果评价方式,具有打破传统、强化能力的鲜明特色,促进了创新性人才培养。
6 改革与实践成效
6.1 得到老师与学生一致好评 评教结果一直名列专业第一,教学模式写进学校优秀教学案例推广应用。成果分享促校外同行到校交流借鉴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引领作用强。
6.2 学生能力与素质显著提升 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显著提升,获创新创业计划国家级12项、省级10项;获省级技能竞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目标达成和职业成长满意度高达91%以上,实习、就业得到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高度认可,主动联系学生实习和就业。
6.3 教师教学与研究能力显著提升 负责人被聘为省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团队获校级教学名师、州级优秀教师、创业导师等校级、州级、省级荣誉50余项;获专业建设和教改项目省级6项,校级8项,获省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
6.4 立德树人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课前实践调研和支农互助平台服务,解决生产难题72个,开展技术服务150余人次,合作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3个,价值得到体现,为农情怀得到提升,服务对象赞许。
参考文献
[1]冯一峰,袁宇尧,吴翠云,等.浅谈果树栽培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5):237-238.
[2]李明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果树栽培学本科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115-117.
[3]马展,杨朝霞,王爱波,等.混合式教学法在果树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7):146-147.
[4]杨芩,张婷渟,田鑫.基于学习主动性调动与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果树栽培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园艺文摘,2017,33(4):211-215.
[5]冯美,张宁波,徐伟荣,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果树栽培学课程理论教学改革[J].农技服务,2020,37(4):124-126.
[6]万欣,梁可.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以高职实用药物学基础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6):68-70.
[7]张学亮,姜振海.MOOC技术支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交际,2016(17):8-9.
[8]解红,刘建.“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5):50-52.
[9]张雯.浅析高职院校农业类课程“互联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园艺植物种苗繁育课程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20(4):65-66.
[10]杨芩,刘雅兰,张婷渟,等.果树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21(6):247-250.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