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环境变迁与培养理论适用性探究

2022-04-07余歆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3期
关键词:适用性研究综述价值

【摘要】本文从格伯纳的培养理论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梳理近期西方学者关于培养理论研究的主要发现,试图探究不同媒介环境下培养理论是否仍有其价值和适用性问题,尤其是现今新媒体发展速度迅猛情境下培养理论的发展方向问题。文章主要分为以下三大部分:培养理论及批判质疑、历年来不同媒介不同主题下的培养研究、未来的研究方向。对西方学者“培养理论”研究的总结评述有利于把握这一理论的发展脉络,理清不同媒介下理论的调整与修订,对研究间隙的探析也将为培养理论注入新的动力。

【关键词】培养理论;媒介环境;适用性;价值;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3.058

1. 格伯纳的培养理论及批判质疑

培养理论或称涵化理论、教化理论,最早由乔治·格伯纳提出,早期的研究着眼于电视媒体暴力内容的性质和影响。理论的本质在于认为相比轻度电视观看者重度电视观看者会回答出“电视提供的答案”,即重度电视观看者想当然地将电视媒介描述的象征性事实作为客观现实。理论包括电视接触与文化指标两大构念:强调衡量一个人看电视的总时间,在具体的电视接触测量中则根据观众现在每天的平均观看时长来区分重度、轻度电视观看者;三大文化指标研究包括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而在培养理论研究中也特别区分了第一级信念和第二级信念的测量方法,第一级信念量度的是受众对真实世界中事件或事实发生的频率或概率的估计;第二级则是评估受众对社会现实的一般信念,是受众根据电视内容做出的推断。另外主流效应也具有重要地位,指的是原本多元的意见分歧因为接触了电视媒体而倾向于主流观念。他还提出了回声效应来解释直接经验在培养效果中的作用,即在高犯罪率城市地区居住的人,他们的电视观看与犯罪恐惧之间的关系最为强烈,日常现实和电视提供了双倍计量的信息,因此产生了共鸣并扩大了电视的培养效果。由此可知,涵化理论的特点在于关注长期的、共同的影响,格伯纳有意识地将涵化研究区别于以往研究仅关注短期效果的研究方向,同时强调电视整体传播的一般性信息和它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

格伯纳的涵化理论从提出至今也遭到了众多学者的批判,批判的要点包括假设争议、测量问题、检验假设的统计技术问题、先后顺序问题、涵化指标问题。Potter(1993)与Shrum(2017)均指出了涵化理论首先遭到质疑的就是其研究假设,格伯纳提出的观众非选择性观看假设尤其得不到支持,电视时代尚且有不同的节目可选择,而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观众的主动选择性更强。另外他还假定电视节目内容在传递信息方面存在高度一致,即电视观众接受到的是统一的信息,而实际上电视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有关测量方面的质疑,主要在电视接触的测量方法上,根据每日观看电视时长来区分重度与轻度观看者有失偏颇,一方面是没有考虑到历时的时间跨度问题即多年积累起来的观看时长,另一方面在于对某些事件重度电视观看者可能没有得到教化,而轻度电视观看者身上却有很好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现实中涵化效果并不一定由观看电视时长决定。也有学者对电视内容测量存在质疑,测量总体的电视观看时长的涵化效果不显著,因此目前已有许多扩大涵化理论范围的研究出现,重点在于将格伯纳的宏观研究视角转向微观,即研究特定类型节目的涵化效果。而学者Shrum(2017)提出一些已发表的支持涵化效应的研究在检验假设中没加入控制变量,如性别、教育、收入和直接经验等,未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当研究中加入控制变量后,涵化效果则显著下降甚至变得没有影响。Mosharafa(2015)特别关注涵化理论的先后顺序,即电视接触与观众的态度的因果关系问题,两者之间缺乏一个明确的时间先后,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实验法来控制。对于格伯纳提出的文化指标,Potter(2014)发现多数涵化理论实证研究中没有涉及制度分析,仅部分地使用了讯息系统分析,与涵化分析的联系也不强。他还指出涵化理论自身的解释体系也存在很大的模糊性,未能使学者充分理解,也未能给后续的研究人员以实践指导。从学者的批判性研究中也可窥见涵化理论研究自身的确存在问题和不足。涵化理论尽管遭受质疑,但40多年来的相关理论研究数量的庞大依然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

2. 历年来不同媒介不同主题下的培养研究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涵化理论研究中的媒介也不再局限于电视媒体,广播、电子游戏、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也得到了一定的研究。研究主题也不再限制于暴力内容,而是呈现多样化趋势。

2.1 电视与不同主题下的培养研究

从研究数量来看,有关电视媒介的研究仍处于核心地位,其研究主题最为广泛。最早的涵化理论研究的就是电视与暴力内容,目前也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将解释水平理论引入了涵化过程,研究发现心理解释水平(具体或抽象的)会在第一级信念方面调节经典的涵化理论效果,在具体的解释中电视观看与暴力发生率估计数有更强的相关性,由此得出具体的心理解释可能是涵化效果的默认状态。

此外与电视媒介相关的主题研究包括电视与女性、电视与物质价值、电视与职业等。电视与女性的研究尤为丰富,与女性相对更长的电视观看时间有关。日本学者Shinichi(2007)基于日本电视中呈现的男主外女主内形象展开电视与传统性别角色的关系研究,结果支持一般性的培养理论假说,但仍不能确定因果关系。此外电视与女性身材形象、身材外貌的研究也颇多,Van et al.(2012)在应用培养理论研究时引入了社会比较理论,两个理论被结合起来用于测定媒体接触与身材不满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这两者不存在显著关系,与媒介仅有的顯著关系在于接触到电视内容产生向上的社会比较。因此可见,在媒体上盛行的美的观念正在培养女性的思想和行为,主题研究多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于男性与电视接触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男性偏爱的电视节目对他们的涵化效果尚不明了。另有电视与职业的研究,对特定的医疗类电视观看对医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感知、职业动机的影响进行了探析,在检验涵化理论的同时还引入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表明在医学生观看医疗题材类电视剧中存在培养理论效果,同时也符合使用与满足理论,即人们倾向于通过媒体来满足自己对职业选择的需求。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出现与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涵化理论边界的拓展,从以媒体信息意义为核心转向以接收者意义为核心,更加突出观众的主动选择性。

2.2 廣播媒介的培养研究

与电视媒体广受关注的情况不同,广播媒介的涵化研究数量较少,但仍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媒介易被忽视的现实。Wesley(2016)就做了电台节目收听与浪漫关系态度的研究,通过聚焦特定类型的电台节目洛杉矶《瑞安的玫瑰》,考察这类公开展示通奸等有害浪漫关系的节目对听众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瑞安的玫瑰》这一电台节目的重度收听者对于浪漫关系有一种扭曲的观念。应用涵化理论的研究中对浪漫关系的关注多为电视媒介,广播类谈话节目对于个人建立浪漫关系影响研究非常少,可见传统广播媒介研究的匮乏。而今广播节目在网络时代又有新的形态,喜马拉雅、蜻蜓、荔枝等音频类APP的兴起也为拓展涵化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2.3 电子游戏的培养研究

不少学者特别关注电子游戏与暴力内容的研究。Mierlo& Bulck(2003)首先将电子游戏暴力内容与电视暴力内容的涵化效果进行了对比,一种观点认为电子游戏中玩家的主动性更强因此它的涵化效果要比电视强得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内容相较电视而言更抽象,因此电子游戏的涵化效果要弱。研究表明电视媒介中的元叙事在电子游戏中不成立,因为电子游戏的可选择性强,那些不喜欢带有暴力色彩游戏的玩家就不会接触到暴力内容,因此参考电视现实中典型的变量并不一定适合研究电子游戏的效果。未来需要从讯息系统分析开始,寻找“电子游戏答案”、“电子游戏中的元叙事”而非套用“电视答案”。

2.4 社交媒体的培养研究

现今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对这一媒体的培养效果研究也兴起。Nicholas(2016)就探究了特定的社会化媒体Facebook、Twitter、YouTube对千禧一代的政治行为(即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参与情况)的影响。新时代仍可用培养理论来解释,媒介介质改变的只是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实际上相比电视时代人们接收到的信息更多,培养效果只会更强。国外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这三大社交媒体平台一向作为培养理论研究重点,此外Snapchat平台、国内的小红书、哔哩哔哩平台同样值得研究。除特定人群“Z世代”外,也可选择活跃于社交媒体的老年群体。

新的媒体环境下培养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遭遇了挑战,尤其是格伯纳的“主流效应”观点遭遇最大挑战,即人们将在与他们口味相匹配的个性化观看中得到培养。但总体上学者仍然对这一理论的价值和适用性抱有信心,即培养理论需得到调整和修订。学者们为丰富理论做了许多尝试: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了回声效应仍具强解释力,而主流效应被媒介分割应当重新评估;引入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心理解释水平、社会比较等)来促进对培养理论的认识;发展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增强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3. 培养理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3.1 精确阐述培养理论观点,消除理论本身的模糊性

包括在新媒体环境中对主流效应的修订,在新的媒体环境中“主流文化”及主流化的应用需要被重新审视、概念化和进行实证研究,现在几个、多个主流在出现,或者可以断定已经没有主流之说,因此未来的研究亟需修订原有的主流效应观点;对格伯纳三大文化指标的新应用,需重新引入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来确定“社交媒体的答案”,制度分析关注的是政策制约媒体信息流动,未来可研究反向影响;运用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引入其他个体差异变量方法确定因果关系;继续推进培养效果解释模型的发展。

3.2 引入纵向研究,展现培养过程

通过纵向研究,长时间的观测可以逐步揭示人们的信念从何时由现实转向媒介,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何时开始加强对媒体提供的象征性现实的信任。

3.3 聚焦真正的培养理论研究,引入其他理论增强解释力

众多标有“涵化理论”标签的研究实际上仅有理论的空壳而无实际意义,未来不妨去除这类标签,通过聚焦那些真正测试格伯纳论断的研究以更好地发展涵化理论。此外与其他理论如议程设置、社会认知理论、知沟理论等结合可为涵化理论发展更详细和强大的解释系统。

3.4 “培养理论”在中国本土化的展望

探析中国当前的数字媒体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现状、人口学方面的特征能否使得“培养理论”的中国研究呈现出与西方不一样的结论,进而丰富“培养理论”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Gerbner,G.Gross,L.Morgan,M.&Signorielli,N.(1986).Living with television:The dynamics of the cultivation process.In J. Bryant&D.Zillman(Eds.),Perspectives on media effects(pp.17-40).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2]Gerbner,G.(2000,October-December).Cultivation analysis: An overview.Communicator,3-12.

[3]Potter W.J.(1993).Cultiv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A Conceptual Critique.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4):564-601.

[4]Shrum L.J.(2017).Cultivation Theory:Effects and Underlying Processes.I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Media Effects(eds P.Rössler,C.A.Hoffner and L.Zoonen). doi:10.1002/9781118783764.wbieme0040

[5]Mosharafa,E.(2015).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The Cultivation Theory[J].Global Journal of HUMAN-SOCIAL SCIENCE:A Arts&Humanities-Psychology,15(8),22-38.

[6]Potter W.J.(2014).A Critical Analysis of Cultivation Theory.Journal of Communication,64(6).

[7]Shinichi Saito.(2007).Televis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Gender‐Role Attitudes in Japan:Does Television Contribute to the Maintenance of the Status Quo[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7(3).

[8]Van Vonderen,Kristen E.and William Kinnally.(2012). Media Effects on Body Image:Examining Media Exposure 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Internal and Other Social Factors. American Communication Journal 14(2):41-57.

[9]Wesley Hernandez.(2016).Ryan’s Roses and Media Exposure through the Lens of Cultivation[J].Colloquy,Vol.12, pp.39-51.

[10]MierloJ.V,Bulck J.V.(2003).Benchmarking the cultivation approach to video game effects:a comparison of the correlates of TV viewing and game play[J].Journal of Adolescence,27(1).

[11]Nicholas M.Njegomir.(2016).The Impact of Facebook, Twitter,and YouTube on Millennials’ Political Behavior[D]. Communication and Leadership Studies School,Gonzaga University,1-53.

作者簡介:余歆,女,1996,汉,浙江杭州,硕士,研究方向:广告传播.

猜你喜欢

适用性研究综述价值
CLDAS土壤湿度产品适用性评估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结构化数据适用性研究
某门头桁架YJK和Midas整体分析及简化设计法的适用性探讨
如何提高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适用性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