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调查

2022-04-06衣建华吕光洙

山东高等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师范生学历态度

衣建华,吕光洙

(1.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惠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一、问题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世界文明的一种全新认识,也是人类为了破解教育、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因应选择。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于2015年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优质教育便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具体指“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所有人的终身学习机会”。我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正在根据国情履行共同责任。国务院于2016年出台《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旨在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同时,我国把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之中,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无疑是我国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彰显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新。为响应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教育部也出台指导方针及法规。作为高等教育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大学生是人类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直接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与实现。

学术界从态度、知识和实践等多个角度考察了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看法。诸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持积极态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项针对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认知测试,其结果显示: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可持续发展知识和素养,可持续教育已普遍纳入高校的培养计划,未来需要更多地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责任意识,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理念广泛受到认同与传播。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大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环境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表现出高度的理解、非常强烈的积极态度和适度的积极行为。[1]然而,Azapagic等的研究则表明,学生缺乏关于可持续性问题的清晰认知和适当的知识。[2]沙特阿拉伯达曼大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可持续性非常了解,但参与校园可持续发展计划的意愿和动力不足。[3]Bahaee等的研究表明,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态度和足够的知识并不能保证学生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方式行事。[4]作为一个案例研究,美国德克萨斯州一所大学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只有少数学生才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什么。尽管案例大学已承诺签署气候和可持续发展协议,但大多数学生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包含可持续发展的在内的大学战略计划。[5]

大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并不直接导致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而且认知本身呈现显著差异特征。Emanuel和Adams调查比较了阿拉巴马州和夏威夷公立大学大学生对校园可持续性认知的差异。[6]Cotton等比较分析英国和葡萄牙学生对可持续性问题的态度和行为。[7]对立陶宛的一项研究表明,与非绿色大学的学生相比,绿色大学的学生更认可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并且拥有更多的可持续性实践。[8]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在不同年级上呈现差异。例如,马来西亚一所公立大学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认知研究发现,最高年级学生具有最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态度和行动。[9]

可持续性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也是具象的、可比较的。Laroche、Bergeron和Barbaro-Forleo指出,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了解,体现在他们识别与可持续性相关的概念和行为模式以及环境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能力问题上。[10]Shephard则认为学生能够通过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学习领域获得关于可持续性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他进一步指出,认知学习更多地与知识相关,而情感领域则与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相关。Vicente-Molina的研究表明,学生知识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导致行为改变,而且态度并不是解释亲环境行为的重要变量。尽管知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线性的,[11]但就如Hsu指出的那样,个人的环境行为反映他们的环境知识。[12]Nusrat Afroz等人发现学生知识和实践水平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性,学生的态度和练习水平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13]还有,部分学者探索性别对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Tuncer在土耳其的一所技术大学开展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且75%被调查者认为应将环境的可持续性放在首位。[14]Vicente-Molina的研究则显示,性别会影响环境行为,而且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女性都更有可能开展环保活动。[15]Hafsah Fajar Jati等研究发现,性别会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女性比男性更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但是这对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知识没有影响。[16]探索我国大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及其差异,不仅有利于我国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建设,还有助于政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与实现。

二、实证分析

本调查将可持续发展问卷内容共58个问题。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对相关问题,提供了“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五个选项。首先对数十名学生进行预测试,然后开始了更大规模的问卷发放。问卷中设计学生的年级、性别、身份、家庭所在地、父母亲最高学历等相关信息。以S大学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回收560份有效问卷。对于问卷数据,使用SPSS24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生成频率分析和百分比分析。

一是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显示,S大学的被调查者中,77.5%为女性,62%为师范生,58.6%为家庭所在地是城市。另外,45%的学生为大一学生,25.5%的学生为大二学生,23.8%的学生为大三学生,5.7%的学生为大四学生。被调查对象多为独生子女,占比为57.86%。父亲、母亲最高学历多为高中及以下,分别为56.3%和59.6%。

二是,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来确定大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结构。这是为了提供关于测量大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的整体特征。结果显示,KMO值为0.968大于0.5,sig值小于0.005,符合标准,数据呈球形分布,各个变量在一定程度上独立。本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认知以“意识”、“态度”、“行为”三个因素命名,这一结果与国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是相通的,具有可比性。此外,用Cronbach’s Alpha指标检验了大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认知水平的可靠性。结果显示,意识、行动、态度的Alpha值分别为0.945、0.939和0.845,表明项目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数据可靠性。因此,本调查保留了与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相关的24个项目,18个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行动相关项目,6个与学生可持续发展态度相关的项目。这三个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有关。

三是,从总体特征和差异特征来观测S大学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情况。表1为总体特征的结果统计。97.3%大学生表示,听说过可持续发展,表明大家对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了解。然而,31.1%的大学生表示,没听说过可持续发展教育,说明S大学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事实上,这一结果与其他国外大学的调查结果比较接近,即大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认识,但仍需要可持续发展教育来提高他们的认知。

表1 可持续发展认知的总体特征

四是,探索大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的差异特征。本调查通过T检验和F检验对性别、年级、身份、家庭所在地、独生子女、父亲最高学历以及母亲最高学历等进行分析。首先,从性别和年级层面来看,如表2所示,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行动P值大于0.05,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的P值小于0.05,这意味着性别和年级对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在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上有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女性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平均水平(M=3.222,SD=1.071)高于男性,但男性的可持续发展态度(M=3.937,SD=.608)和行动(M=3.888,SD=.782)要高于女性的平均水平。但相关研究发现,与男性相比,女性受访者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了解较少。这是因为,不同的社会人口统计学基础和对性别角色的文化期望可能会导致这种相反的发现。许多在动物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在调查性别、大脑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也证明,女性在各种基本的共情形式中,包括社会参照、一般的社会兴趣和敏感性方面,比男性表现出更高的比率。另一方面,男性似乎表现出更多的功利行为,以及更多的参与认知控制和认知的区域。简言之,女性更倾向于情感移情,而男性则更倾向于认知移情。认知移情激活了语言和语义内容处理的相关领域,这意味着女性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意识和知识评估更强。关于可持续发展态度,年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结果表明,四个年级中,大一在可持续发展意识(M=3.993,SD=.574)和行动(M=3.933,SD=.565)上的平均水平要高于其他年级,大三在可持续发展态度(M=3.160,SD=.1.201)的平均水平要高于其他年级。可以推测,大一学生具有较好的认知力和执行力,大三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的积累,对待可持续发展的态度较大一大二有明显的差异。

表2 可持续发展认知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特征

其次,从身份、家庭所在地、独生子女的层面来看,如表3所示,大学生身份对可持续发展的态度(P<0.05)有显著的差异,但对可持续发展行动和意识没有什么影响。这种结果表明,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对待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存在差异。非师范生的可持续发展态度的平均水平(M=2.869,SD=1.036)要高于师范生。结合S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S大学师范生开展的课程以及学校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可以推测,非师范接受到的知识面比较广,接触跨学科知识比较多,知识层次比较丰富,对待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更积极,师范生接受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调查结果与国外调查结果具有相似之处。专业学科的学生对环境知识的学习水平低于其他学科的学生。例如,Tikka等人指出,考虑到有技术背景的学生,认为技术有能力解决环境问题。[17]与其他学科的学生相比,纯科学专业的学生有最高的意识。这是因为理科专业的学生与环境更相关。[18]与环境的直接接触将会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师范生所学专业更具专业性,所以与非师范生相比对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的平均水平相对较低。家庭所在地和独生子女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态度和行为(P>0.05)没有有显著的差异。该结果表明,S大学的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受家庭所在地和独生子女影响较小。

表3 可持续发展认知在身份、家庭所在地、独生子女上的差异特征

最后,从父母亲最高学历的角度来看,如表4所示,父母亲的最高学历对学生的可持续意识、态度和行为(P<0.05)都有显著的影响。可以发现,父亲最高学历为研究生的大学生在可持续发展意识(M=4.469,SD=.578)、态度(M=3.944,SD=1.218)和行为(M=4.420,SD=.624)的平均水平均高于其他学历。同理,母亲最高学历为研究生的大学生在可持续发展意识(M=4.448,SD=.519)、态度(M=3.902,SD=1.242)和行为(M=4.474,SD=.501)的平均水平均高于其他学历。同时,父亲最高学历为大学的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M=3.931,SD=.661)和行动(M=3.860,SD=.649)平均水平要高于父亲最高学历为大专的大学生。这种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认知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相关,可以推测,父母学历越高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认知的水平越高。

表4 可持续发展认知在父亲最高学历、母亲最高学历上的差异特征

还有,父亲最高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大学生在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平均水平(M=3.930,SD=.576)要高于父亲最高学历为大专的大学生,父亲最高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大学生在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平均水平(M=3.871,SD=.577)要高于父亲最高学历为大专和大学的大学生。母亲最高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大学生在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平均水平(M=3.907,SD=.602)要高于母亲最高学历为大专和大学的大学生。这种情况的出现也说明父母亲教育程度会对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认知产生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大学生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一种假设认为,随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更关心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高等教育与更高的关注有关,因为它直接与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将信息处理为知识的能力有关。[19]然而,由于教育水平也涉及到其他社会因素,因此需要谨慎地将教育水平与高度的可持续发展认知的关注直接联系起来。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学校的思想教育过于理想化,而社会的现实又过于功利化,这使学生感到迷惑,不但思想受到侵蚀,甚至难辨是非,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此外,允许个人获得更好的教育的社会背景可能会对他们的思维过程产生一些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S大学学生可持续发展认知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接受程度仍有待提高。S大学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认知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女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平均水平要高于男性,男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态度和行为的平均水平要高于女性。可持续发展认知在年级上也存在差异,大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行动的平均水平最高,大三可持续发展态度的平均水平最高,这与以往研究存在差异。父母亲的学历对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认知有明显的差异,父母亲的学历越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水平可能就越高,但并不是绝对的,S大学结果也表明,其他因素对可持续发展认知水平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有待进一步探索。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高校和教师有责任指引学生用国际的眼光看问题,引导学生成为世界公民,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贡献。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赋予和激励学生成为能够批判性思维和建设可持续未来的积极主动的全球公民。然而,大多数关于可持续发展认知的研究都是针对成年人或高中生。迄今为止,探索我国大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的文献非常有限。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调查基于S大学的大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情况及其特点,对提高大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态度以及行为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大学教育相关者应将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概念、原则、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整合到现有的课程中。教育是所有人终生享有的人权,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就曾表示,高等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石。大学通过提供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开发相关课程,尤其从不同学科教学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提高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可持续教育可以嵌入到所提供的课程中,以便大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跨学科联系,也可通过独立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将帮助学生熟悉该主题。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教育课程和教科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方案。因为它可以确保年轻人不仅学习基本技能,而且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例如,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支持他们成为具有责任感的全球公民。除了正规教育和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和课外活动传播有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信息。

其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可持续教育,改善大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情况。高校要着力培养学生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养。事实上,许多国家重视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情况,且国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大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可持续性认知确保了解我们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我国大学要进一步培训和发展教学与研究人员,帮助大学生成为社会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倡导者。

最后,应长期关注政策和最佳实践。虽然我国积极配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并发布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但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上却没有具体方针和政策指导。可持续发展监管部门需要推出政策指导方针,去引导大学管理部门促进可持续发展。例如,教育部可以提供一套可持续发展实践标准,指引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地方教育机构则成立一个独立部门,每年度对大学的可持续实践进行监管和评估,建立奖惩机制,对积极践行的高校给予证书和一定资金支持,对忽视可持续教育的高校进行相应惩罚。

猜你喜欢

师范生学历态度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