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夫论·劝将篇》军事问题探论
——王符军事思想研究之一

2022-04-06桂珍明

孙子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将领王氏中华书局

熊 艳 桂珍明

东汉政权处理羌族问题的记载,主要见之于《后汉书·西羌传》中。成书早于此传的《潜夫论》,其作者王符更是汉安帝时期“羌乱”的亲历者〔1〕。王符针对当时的危局,吸收兵家与法家的部分思想〔2〕,写下了《劝将》《救边》《边议》《实边》四篇与军事相关的专论。这四篇专论,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其中,王氏在《劝将篇》里,主张实施积极有为、赏罚分明、选贤任能的策略;同时,进行军队制度建设,选拔才德兼备的将领,以达平定边患、巩固边防的目的。

一、战争起源问题与东汉中期面临的军事问题概况

王符论证问题,往往喜欢追根溯源,以便于引用历史事例说明问题。在《劝将篇》中,王氏首先回溯上古历史,从道德蜕变层面和社会演进的角度说明战争的起源及其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说:

太古之民,淳厚敦朴,上圣抚之,恬澹无为,体道履德,简刑薄威,不杀不诛,而民自化,此德之上也。德稍弊薄,邪心孳生,次圣继之,观民设教,作为诛赏,以威劝之,既作五兵,又为之宪,以正厉之。《诗》云:“修尔舆马,弓矢戈兵,用戒作则,用逖蛮方。”故曰:“兵之设也久矣”。涉历五代,以迄于今,国未尝不以德昌而以兵强也。〔3〕

在这段论说中,王符从“上圣”“次圣”两个维度论述道德与战争的关系。从社会历史观来看,他无疑继承了道家的退化历史观,即“社会愈发展则道德愈衰落”〔4〕的观点。太古上圣之世,“恬澹无为……而民自化”,此语化用了《老子》第五十七章的“我无为而民自化”〔5〕,与《劝将篇》引文若合符契。等到道德败坏、世风浇薄、邪辟之心滋生时,较“上圣”差一些的“次圣”,通过观察民风民情来确定制度、实施教化,用刑罚和奖赏来威慑或规劝他们。非惟如此,统治者还制造各种兵器,制定法律条令,用来劝勉他们走正道。据上古典籍记载,大抵在神农、黄帝时代,战争即已产生。对此,《庄子》之《缮性篇》《盗跖篇》等,都有详细记载。从文明形态上看,这个阶段也即是“国家”产生的阶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也曾论述过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和文明的产生过程中,战争所起的重要作用。〔6〕此外,王氏还引《诗经·大雅·抑》的诗句来佐证“军队的设置由来已久”的观点。同时,“用逖蛮方”的“逖”(今本《诗经》作“逷”,与《诗经·大雅·皇矣》“攘之剔之”之“剔”义同,郑玄笺曰“逷当作剔。剔,治也”〔7〕),即用军队剪除蛮夷,与《劝将篇》意旨亦合。

自五帝时代,经夏、商、周以至汉代,战争在朝代鼎革中,起到的作用愈来愈突出,故王氏将道德教化、军事武备视为国家昌盛强大的两大支柱。正如先秦时期人们所倡导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样,祭祀等活动有助于教化人心、培育道德,而军事、战争则直接关乎族群、国家的存亡。战争不仅“产生于现实社会之发展,与精神文化相比更具有直接性和广泛性”〔8〕,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社会历史的进程。当然,注重文德与武功两个方面对国家的重要性,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吴起的著述中,以及《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已有阐发〔9〕。可见,王氏的认识明显是继承先秦诸子而来的。

回顾历史之后,王氏将视线转向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吊诡的现实,即:

今兵巧之械,盈乎府库,孙、吴之言,聒乎将耳,然诸将用之,进战则兵败,退守则城亡。是何也哉?曰:彼此之情,不闻乎主上,胜负之数,不明乎将心,士卒进无利而自退无畏,此所以然也。〔10〕

意思是说:东汉中晚期兵器装备充盈武库,在军事理论方面将领也修习了吴起、孙武的兵法,但在实际作战中,将领们的指挥却进退失据,进攻则兵败,退守而城破。可见,问题的症结不在于物质条件和军事理论方面。有鉴于此,王符进一步点明,君主不知道敌我双方的情况,将领不明白战争胜负的道理,士卒冲锋陷阵得不到任何奖赏,自行撤退也不担心受到什么处罚,这才是招致战局被动的原因。所以,在后文中,他主要从“赏罚制度”和“将领选任”两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论证。

二、赏罚制度对战争的影响

赏罚问题是统军作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历代将领治军的基本措施和手段〔11〕。又由于战争和军事团体的特殊性,必须“强调‘以治为胜’,注重整肃军纪,令行禁止,严节制,信赏罚,以此内聚军心、外揽民心,保证军队无往而不胜”〔12〕,“军纪的维护则以赏罚为主要手段”〔13〕。所以,王符从人趋利避害的特性出发,吸收先秦法家、兵家的思想,主张君主应当重视人的特性,以“崇利显害”“高名厚赏”来激励将士勇敢作战。

凡人所以肯赴死亡而不辞者,非为趋利,则因以避害也。无贤鄙愚智皆然,顾其所利害有异尔。不利显名,则利厚赏也;不避耻辱,则避祸乱也。非此四者,虽圣王不能以要其臣,慈父不能以必其子。明主深知之,故崇利显害以与下市,使亲疏贵贱贤鄙愚智,皆必顺我令乃得其欲,是以一旦军鼓雷震,旌旗并发,士皆奋激,竞于死敌者,岂其情厌久生,而乐害死哉?乃义士且以徼其名,贪夫且以求其赏尔。〔14〕

王符认为,人们勇于作战的原因在于“趋利避害”。无论聪明还是愚蠢、高贵还是低贱,人们在战争面前的行为,不是为了获得名利,就是为了避免祸害。不求彰显名声的,就是为了得到丰厚的赏赐;不为避免耻辱的,就是为了避免祸患。因此,君臣之间是以利害关系而维系的,除了名、利、耻辱、祸患四者外,君主对臣民的制约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在战争中要以适当的利害奖惩控驭将士。大致上,对节义之士要以“名”进行激励,对贪婪之人要以赏赐加以刺激。当然,王氏此论主要是针对作战来说的,并没有明确强调“义”的成分。应该说,道义、责任和家国情怀,大抵也统属在“名”的范围内。这个“名”,应该作广义看,而不单纯是荣辱之类。

君主用赏罚的手段来与臣下作交易,这种思想已见诸《韩非子·难一》和《说苑·复恩篇》,汪继培《潜夫论笺》已经引证,兹不赘述。清华简(玖)《治政之道》简9 即记载云:“古(故)夫君臣之相事,卑(譬)之猷(猶)市贾之交(易),则皆又(有)利焉”〔15〕,足见君臣以“利”相交的方式还是有较早思想来源的。而单纯以奖惩的方式激励将士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刘文英先生已有很好的论证。他指出:“无视这种利害关系,空谈仁义,去弃赏罚,根本无法使国家得治和天下太平。”〔16〕汉安帝时期对羌作战过程中的种种弊端,正好佐证了王符的观点。他认为:

今吏从军败没死公事者,以十万数,上不闻吊唁嗟叹之荣名,下又无禄赏之厚实,节士无所劝慕,庸夫无所贪利。此其所以人怀沮解,不肯复死者也。军起以来,暴师五年,典兵之吏,将以千数,大小之战,岁十百合,而希有功。历察其败,无他故焉,皆将不明于变势,而士不劝于死敌也。其士之不能死也,乃其将不能效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士进有独死之祸,退蒙众生之福。此其所以临阵亡战,而竞思奔北者也。〔17〕

汉安帝永初、永宁年间,先零羌发动了长达十四年的叛乱,但东汉政权的作战效果却很不理想。王符分析认为,导致战争失利的因素有三点:一为赏罚制度不合理;二为将领自身才能不足;三为士兵和民众贫困,疏于军事操练。后两点原因详见下文分析,此处不赘。至于当时的“赏罚”问题,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军营久出无功,有废农桑……三州屯兵二十余万人,弃农桑,疲苦徭役,而未有功効,劳费日滋。”〔18〕可见,旷日持久的战争,对社会的破坏是极为严重的:“自羌叛十余年间,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19〕

汉顺帝时期的皇甫规对此亦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持久的战争加剧了国力的损耗:“拥众四年,未有成功,悬师之费且百亿计,出于平人,回入奸吏。江湖之人,群为盗贼,青、徐荒饥,襁负流散。夫羌戎溃叛,不由承平,皆由边将失于绥御。乘常守安,则加侵暴,苟竞小利,则致大害,微胜则虚张首级,军败则隐匿不言。军士劳怨,困于猾吏,进不得快战以徼功,退不得温饱以全命,饿死沟渠,暴骨中原。徒见王师之出,不闻振旅之声。”〔20〕

在皇甫规看来,长期对羌作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致使民不聊生;边地将官多贪图私利,冒领军功,欺压士兵,没有严格的赏罚制度,导致士卒疲敝贫穷,作战效能低下,边防守卫空虚。

王符分别从君主、将领、赏罚制度方面总结了对羌作战失败的原因。从国家层面看,东汉政权对数十万因战争而牺牲的将士没有给予吊唁、赞扬及荣名,甚至也没有丰厚的财物赏赐,此为当时统治层面赏赐制度的缺失所致。从将领层面看,为将者不能明察战场变幻莫测的态势,这也与上节所说的“胜负之数,不明乎将心”相合,而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还在于“将不知兵”,即上下、内外沟通的渠道不畅。姜国柱先生指出:“王符主张用兵明势、任势、固势而胜,这显然是继承和引申了孙子的‘任势’思想……而且(王符)提出了‘明于变势’的思想,这是对中国古代战争理论所作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21〕由此可见,王氏是熟谙《孙子兵法》的。从制度层面看,国家不给予荣誉和赏赐,将领贪图财利,对下层士卒而言失去了必要的激励机制,致使军心涣散,士卒不愿上阵杀敌。赏罚制度不完善,导致约定的奖励赏赐兑现不了,申明的惩罚难以执行,士兵冲锋陷阵有独自丧生的大祸,退缩不前却可以和众人一起享受活命的好处。这一点,应为对羌作战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22〕。

三、将领选任与战争胜负

将领负责军事行动的指挥,与战争的胜负密切相关。古人认为:“克敌在兵,而制兵在将。兵无节制则将不任,将非人则兵必败。是以两军之间,决生死成败之际,有精兵不如有良将。”〔23〕王符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在军事方面则很重视将领的选任。同时,王氏的思想中吸收了大量诸子学派的思想,而兵家也是其重要的来源之一。例如,《劝将篇》中,他多次称引孙子之言,即为明证。在王氏看来,“将帅是巩固边疆、安定社稷的重要保证”〔24〕,选择有才干的将领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对此,王符先引用《孙子兵法·计篇》之论,再逐一分析为将者所需六种品格的特点,进而认为:只有“智、仁、敬、信、勇、严”六者具备,才能战胜敌人,辅佐君主,安定百姓。

孙子曰:“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勇也,严也。”是故智以折敌,仁以附众,敬以招贤,信以必赏,勇以益气,严以一令。故折敌则能合变,众附爱则思力战,贤智集则英谋得,赏罚必则士尽力,勇气益则兵势自倍,威令一则惟将所使。必有此六者,乃可折冲擒敌,辅主安民。〔25〕

同今本《孙子兵法》相比,王符的引文多了一个“敬”字。彭铎先生指出:“此益以‘敬’,盖所见本异。”〔26〕马世年先生则进一步认为:“此又本书文献价值之证。”〔27〕曹操注本系现存最早《孙子兵法》,亦无“敬”字。西汉时期的银雀山汉简本《孙子兵法》,则在“知(智)”字后残泐,惜乎未见后面部分的文字。此“敬”字,既可能出自《孙子兵法》的一个失传本子,亦可能是王符添加的。这是因为,“敬以招贤”与王氏尚贤观念颇为接近〔28〕。

上文介绍了为将者所应具备的素质,此处王氏则结合汉安帝时政府对羌作战失败的现实,探讨将领素质及其对战争胜负的责任:

前羌始反时,将帅以定令之群,借富厚之蓄,据列城而气利势,权十万之众,将勇杰之士,以诛草创新叛散乱之弱虏,击自至之小寇,不能擒灭,辄为所败,令遂云烝起,合从连横,扫涤并、凉,内犯司隶,东寇赵、魏,西钞蜀、汉,五州残破,六郡削迹。此非天之灾,长吏过尔。〔29〕

据王符所述,汉安帝时期,东汉政权平定“羌乱”是处在有利态势的,即文中所说将领能够率领众多的郡守县令,凭借丰厚的储备,据守众多城池而处于有利之势。他们甚至可以掌握十万大军,统领勇猛敢战的豪杰之士。与此同时,羌族武装团体的整体概况却是“无复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负板案以为楯,或执铜镜以象兵”,而郡县竟“畏懦不能制”〔30〕,遂致在刚刚组织起来的、较为弱小的叛乱羌人面前屡战屡败,影响非常恶劣。

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滇零等自称‘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参狼、上郡、西河诸杂种,众遂大盛,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遂寇钞三辅,断陇道。湟中诸县粟石万钱,百姓死亡不可胜数。”〔31〕遂致羌族武装逐渐壮大,在政治上僭号称王,经济上通过入寇内地郡县劫掠钱粮。同时,战乱亦导致百姓伤亡惨重,社会动荡不安。东汉政府坐拥诸多有利条件,竟然招致战败,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在深入分析了各方面情况之后,王符指出: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不在上天降下的灾祸,而在于统军将帅指挥上的错误。然而,在王符看来,东汉政权对羌作战失利的原因,还有其他更为具体的内容:

孙子曰:“将者,民之司命,而国家安危之主也。”是故诸有寇之郡,太守令长不可以不晓兵。今观诸将,既无断敌合变之奇,复无明赏必罚之信,然其士民又甚贫困,器械不简习,将恩不素结,卒然有急,则吏以暴发虐其士,士以所拙遇敌巧。此为将吏驱怨以御雠,士卒缚手以待寇也。

夫将不能劝其士,士不能用其兵,此二者与无兵等。无士无兵,而欲合战,其败负也,理数也然。故曰:其败者,非天之所灾,将之过也。〔32〕

王氏在引用《孙子兵法·作战篇》所论将领的重要性后,还揭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军事才能与战争胜负的问题,具体分析了地方长官在对羌作战中的过失。

总之,当时的将领和地方长官,既无料敌制胜、随机应变的奇谋,也无赏罚严明的信用,又加之贪鄙;士兵和百姓生活则十分贫困,对兵器军械没有熟悉掌握,将领的恩德也没能施予到一般士卒身上,从而导致上下离心离德。吴起认为,需要处理好“和”的关系,才能赢得战争:“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33〕将领不爱惜士兵,此即“不和”。在这样的形势下,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官吏就会用暴力加害于他们,而士兵们却只能以不熟悉的军械应对灵巧的敌人。这样,就好比是长官驱赶胸有积怨的士兵去抵抗仇敌,士兵们则捆缚着双手等待敌人的到来。因此,这就和没有军队几乎等同,以至于战争的胜负早已注定。

那么,东汉政权应当怎样处理“羌乱”等边患呢?王符认为,其核心就是选拔才德优异的人出任边庭将领和地方长官。地方长官不仅应当文武兼备,而且应当根据特殊的局面,采取非常措施,选拔杰出的人才担任将帅。

饶士处世,但患无典尔。故苟有土地,百姓可富也;苟有市列,商贾可来也;苟有士民,国家可强也;苟有法令,奸邪可禁也。夫国不可从外治,兵不可从中御。郡县长吏,幸得兼此数者之断已,而不能以称明诏、安民氓哉,此亦陪克阘茸,无里之尔。夫世有非常之人,然后定非常之事,必道非常之失,然后见。是故选诸有兵之长吏,宜踔跞豪厚,越取幽奇,材明权变,任将帅者。不可苟惟基序,或阿亲戚,使典兵官。此所谓以其国与敌者也。〔34〕

王符为人为学颇有现实关怀,故在剖析了汉安帝时期对羌作战的弊端后,能够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王氏认为,才德出众的人,只担心没有任事的机会,他们一旦处在恰当的位置上,必能在文治武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了说明才德兼备之人能够发挥作用,他还以土地可以使得百姓富足、市场可以招徕商人、士人百姓可以使国家强大、法令可以禁绝奸邪为例,作了进一步的论证。

他指出,国家不能从朝廷之外的地方进行治理,军队不可抛开将帅由朝廷直接指挥,大抵是要各安其位、各尽其才,让人才在适当的位置上发挥聪明才智。然而,当时的郡县长官虽有幸能兼掌上文所列权利,但却不能和君主所委任的职责相称,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些人不过是只知道搜刮财物、盘剥百姓的庸碌无为之辈罢了。因此,只有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担任官员,才能胜任非同寻常的职务。面对羌族寇边而缺乏良将的局面,应当选任才能卓绝、有勇有谋的人,破格提拔被埋没的奇异之才,和那些资质聪明、深谙奇正变化、能够胜任将帅的人,去担任将领。另外,还需注意的是,选拔将领切不可只看出身背景,不可偏私重用亲戚,致使真正的人才被埋没。如果那样做,无异于把自己的国家拱手送给敌人。

四、结语

东汉中晚期思想家王符,因身处边地,且身处汉羌对阵的前线,对“羌乱”的危害感触甚深。一介平民知识分子的他,希望能为国家安定有所贡献,故而立足汉安帝时期汉羌战争的现实,对边政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考察,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些,恰恰是其他东汉诸子“所完全缺乏的珍贵内容”〔35〕。

在《潜夫论·劝将篇》中,王氏从战争起源、东汉时期军备和军事理论修养、军队的赏罚制度、将领选任等方面进行考察,在吸收先秦兵家与法家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指陈当时赏罚、选将方面的不足,并将之推衍到汉安帝时期对羌族作战失败重要原因。他希望东汉政权能够真正重视将领的才能与德行,敢于破格提拔声望并不显著、地位和出身不高的人担任领军作战的将领,不要被当时的门阀政治和个人亲情左右。应该说,王符的分析和应对策略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然而,由于他是出身寒门的下层知识分子,其言论在乱世当中是没有机会上达“天听”的,所以不可能被朝廷认真对待并加以采用,自然也就难以发挥效用。

不过,作为儒家学者的王符,能够深入思考实际问题,敢于吸收和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能够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思想观点和具体方案,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注释】

〔1〕王符作为汉安帝时期“羌乱”的亲历者,“以亲身经历直叙事实,叙中夹议;以亲眼所见的惨状奋笔述理,理足服人”。参见王柏栋编译《潜夫论读本》,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 页。

〔2〕王符的思想以儒家为本位,受荀子影响颇深,同时还受到汉代学术、现实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解决现实问题时,能够熔铸百家,对举凡道家、法家、兵家等思想均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因为,“要做到对社会黑暗现实批判的入木三分以及提出匡扶济世治国方法,简单地依靠先秦时期的孔孟之纯德治学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故其思想呈现出“博杂”的特征,也是可以理解的(参见蒋泽枫《王符〈潜夫论〉 博杂思想的影响因素考证》,《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 期,第98 页)。日本学者武内义雄认为,王符是“法家色彩很浓厚的儒家”([日]武内义雄著、汪馥泉译《中国思想简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第145 页)。

〔3〕(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18 页。

〔4〕桂珍明,曹亚楠:《〈庄子〉 所载黄帝史迹述论》,《沧桑》2014年第1 期,第35 页。

〔5〕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50 页。

〔6〕[德] 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167 页。

〔7〕(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孔祥军点校:《毛诗传笺》,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413-414 页。

〔8〕桂珍明:《〈黄帝伐赤帝〉 与先秦时期民族融合关系》,《华夏文化》2013年第4 期,第57 页。

〔9〕姜国柱:《王符的军事思想》,《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1 期,第52 页。

〔10〕(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19 页。

〔11〕仝晰纲:《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 页。又,仝晰纲先生全面地总结了古代军队“赏罚”问题的六个主要方面,即“赏者贵信,罚者贵必”,“赏以存劝,以励士气”,“罚以示惩,以正军纪”,“法不阿贵,刑不避尊”,“赏不避亲,罚不避怨”和“法制健全,赏罚有度”非常全面系统,读者可进一步参阅。详见仝晰纲:《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8 页。

〔12〕邱剑敏:《略论中国历代将帅治军之道》,《孙子研究》2015年第3 期,第88 页。

〔13〕仝晰纲:《历代名将治军方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 页。

〔14〕(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21 页。

〔15〕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中西书局2019年版,第126 页。

〔16〕刘文英:《王符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6 页。

〔17〕(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24-325 页。

〔18〕(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87-2890 页。

〔19〕(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91 页。

〔20〕(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29 页。

〔21〕姜国柱:《王符的军事思想》,《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1 期,第54 页。

〔22〕吴点明:《王符〈潜夫论〉 军事思想解读》,《军事历史研究》2010 第1 期,第168 页。

〔23〕(明)朱元璋:《明太祖宝训》,《明实录》第96 册附录之五,“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0年校印本,第420-421 页。

〔24〕吴点明:《王符〈潜夫论〉 军事思想解读》,《军事历史研究》2010 第1 期,第167 页。

〔25〕(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26 页。

〔26〕(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26 页。

〔27〕马世年:《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潜夫论》,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280 页。

〔28〕熊艳,桂珍明,夏保国:《东汉中晚期人才选拔困境析论——以王符〈潜夫论·贤难〉 为考察中心》,《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 期,第1 页。

〔29〕(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27 页。

〔30〕(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86 页。

〔3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86 页。

〔32〕(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29-331 页。

〔33〕陈曦:《吴子集释》,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22~23 页。

〔34〕(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31-333 页。

〔35〕黄盛雄:《王符思想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版,第252 页。

猜你喜欢

将领王氏中华书局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关注王氏药罐治病更防病 金牌口碑健康养生好项目
现代营销联手王氏药罐 共同开拓大健康项目市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中医按摩市场潜力大 王氏推拿让你更赚钱
打造普惠天下的王氏药罐国医文化 专业医生深深赞叹王氏药罐的神奇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一部颇具特色的将领传——《彭雪枫传》评介
国民党将领观摩八路军打伏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