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 迹

2022-04-06仲崇开

翠苑 2022年5期
关键词:守边巡边边境线

○ 仲崇开

在祖国最西部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说起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的爱国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花样年华的少女,到古稀之年的老人,她五十多年如一日,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边防线上巡边护边,用质朴的行动和默默的坚守,奉献着青春年华,传承着护边责任,先后获得“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十大杰出母亲”“人民楷模”“最美巾帼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2019年12月,作为一名江苏省常州市第十批对口援疆干部,我来到了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的家乡乌恰县,在两年多的援疆工作中,我先后几十次去过大妈的“护边之家”,与大妈结下了不解之缘。

援疆干部的心灵之家

布茹玛汗大妈的事迹成为援疆干部传统教育的活教材,是每批援疆干部到乌恰的必修课。刚进疆时,我们全体江苏常州援疆干部怀着崇敬之情,来到布茹玛汗大妈的“护边之家”参观学习。“护边之家”中陈列着许多图片和实物,生动地记录了布茹玛汗大妈五十多年的巡边守边历程和护边员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之后,我们常常去看望大妈。如今,布茹玛汗大妈的“护边之家”已经成为援疆干部的心灵之家,我们也都把自己当作大妈的孩子。

1961年,19岁的布茹玛汗和丈夫托依其别克在冬古拉玛山口安了家。“冬古拉玛”,柯尔克孜语意为“山高坡陡、石头滚落”,是乌恰县吉根乡边防派出所管辖的一处山口,山顶海拔超过5000米,终年积雪不化、高寒缺氧。山间气候复杂多变,恶劣天气下,泥石流和暴雪时有发生。

1964年,夫妇二人成为乌恰县吉根乡第一批护边员,条件虽然艰苦,但她从未想过退缩,从此,守护国土成了她一生的事业。

那时,冬古拉玛边境线上还没有明显的界碑,布茹玛汗想到在石头上刻上“中国”两个字来做标记。几十年来,她每天步行20公里,15000多个日日夜夜,用双脚丈量祖国边境线,在冬古拉玛边境线大大小小的山石上刻下了十万多块“中国石”。这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个传奇啊!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世代守边的民族。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边境牧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每一座毡房都是一个流动的哨所,每一位牧民都是一个活着的界碑。”布茹玛汗大妈是柯尔克孜族的杰出代表,她将“中国”二字烙在了心坎里,支撑起内心坚强的意志;她将爱国忠诚刻在这一生的巡边路上,在祖国边境线上筑起一道别样的“界碑”!她书写的传奇事迹正是柯尔克孜族历代守边的缩影。

两年多来,布茹玛汗大妈“把祖国刻心中”的初心和满腔的爱国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向大妈学习,全身心投入对口支援事业,接续书写江苏常州对口援疆工作新篇章,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重走大妈走过的巡边路

今年古尔邦节前夕,我再次来到布茹玛汗大妈家里看望她,陪老人家聊天,唠家常,聆听她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

听我说起我们援疆工作中的一些成果,布茹玛汗大妈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江苏常州援疆给乌恰各族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江苏常州援疆‘亚克西’!”

布茹玛汗大妈年纪大了,不能经常到边境一线,但是她心里始终惦记着边防线上的护边员和官兵。交谈中,得知大妈要去冬古拉玛山口给护边员送生活物资和节日祝福,我立即表示与大妈一同前往,大妈欣然答应。

午饭后,我们从萨孜村出发,踏上大妈走了千百遍的巡边路。一路上,大妈给我讲述了她和护边员、边防战士以前巡边工作的点点滴滴。大妈说,小时候,从萨孜村到达冬古拉玛山口,步行的话要一天时间,后来骑驴、骑马了,也要半天时间,费时费力,现在条件好了,老乡们多数骑摩托车或开车,一个小时就到了。乡里还建了学校和医院,牧民住进了安居房,通上了自来水,安上了电灯,摩托车、小轿车随处可见,援疆省市还建起了一座西极地标建筑“西极塔”。

“这都要感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和好政策。”大妈边说边深情地看着眼前这些熟悉的边防线上景象。

和布茹玛汗大妈一起重走巡边路,大妈和许多守边者曾经步行、骑毛驴、骑马巡边的艰辛历程此刻仿佛就在眼前,我也仿佛历经了一场精神洗礼。登上冬古拉玛风雪山口,亲眼看见饱蘸布茹玛汗大妈赤诚爱国之心的一颗颗“中国石”,每一块“中国石”上都书写着大妈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西部边陲的厚重,感受到我们这代人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这也促使我深深思考,我该如何交出一份更有分量、更有成色的援疆答卷呢?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在疆履职还剩下不到半年的时间,我要把一天当作两天用,把因新冠肺炎疫情耽误的事情全部完成,把援疆工作一步一步落到实处,为建设乌恰作出自己的贡献。

心系祖国接力护边

在冬古拉玛山口边境线上,一块块沉甸甸的“中国石”像一个个无声的警示牌和路标,昭示着祖国的主权和尊严,神圣不可侵犯。这一块块用柯尔克孜文和汉文刻的“中国石”,镌刻着红色的印记和纯洁的热爱,承载着一代代守边者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因长年巡边,风吹日晒、爬冰卧雪,布茹玛汗大妈的双腿已是伤痕累累,行走离不开拐杖,无法再继续巡边。她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在她的感召下成为护边员,继续践行守边护边的事业。

“‘我要用自己的一生,守护在边境线上。’这是我入党时作出的承诺。”布茹玛汗大妈说,“虽然现在我没法经常去巡边了,但我也要住在这里,看着孩子们去巡边。”如今,大妈逐渐老去,但她早已成为我们援疆干部的精神坐标,鼓舞着我们守护边疆、奉献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和信心,也激励着我们,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去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做出一番成绩。

其实,不只是布茹玛汗大妈,在新疆,还有塔吉克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各民族的守边员,他们终年守在边境线上,维护着祖国领土的完整。对广大护边员来说,选择护边员事业,就选择了枯燥乏味、工作单一。而对于援疆干部来说,选择了援疆工作,也就选择了离别和奉献,也要克服许多困难。援疆工作,何尝不是另一种“守边”呢?

每月走一次边防巡逻路,是我近三年援疆生涯中例行的工作,但这次和大妈一起重走边防巡逻路,让我收获最大,感触最深,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爱国戍边。从布茹玛汗大妈身上,我学到了“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执着和坚守,我要把这种精神带到今后的工作中,倍加珍惜援疆这段人生中的宝贵经历。

从扬子江畔到天山南麓,跨越万水千山,到了祖国最后一缕阳光落下的地方,虽身在异乡,但不为异客。“天边不是远方,有爱就是故乡”,即使援疆工作结束,无论身处何方、身居何职,乌恰永远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一定会时常心系边疆发展、关注援疆事业、关心边疆群众,为对口支援持续助力,让守边护边精神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守边巡边边境线
西藏爱国守边精神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重要意义
踏云巡边
爸爸,我不怪您!
宋代巡边述略
60岁的他 已为国巡边55年
魏德友:半世纪的坚守
边境线上的认同与国家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