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束河传奇

2022-04-06张信

壹读 2022年6期
关键词:丽江

◆张信

在我国西南边陲云南西北横断山脉中,座座雪山耸立,条条大江奔流。雪山牧场,江河盆地,民风民俗,已成为一道道文化奇葩,多姿多彩。过去藏在深山人未识,如今现代的交通和便捷的网络,让古人梦想“万里山川一日还,天上人间常见面”已成为人间常态,三江流域以及横断山腹地的许多人、许多故事走向了世界。世界各地的人来到了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江畔,也走进了玉龙雪山、哈巴雪山、梅里雪山。

在玉龙雪山山麓有一个古老的小镇——束河古镇,近几年它的美名已经传遍祖国大江南北,蜚声东西半球,许多游客把这里作为必去的中国旅游目的地。

我对束河的认识与了解,经历了半个世纪。越深入了解,越热爱束河,越对束河的山水情有独钟,对束河的先辈由衷敬佩。近一百多年来,在国家有难或大变革的关键时刻,束河人不屈不挠,有着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献身精神;束河人面对各民族文化大开放、大包容、大融合的胸怀与气度,催生发展出更丰富、更出彩的多元文化,像一座精神文化的玉龙雪山,耸立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

1965年秋,我考上丽江地区中学。开学一个多月后,在十月底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高一年级奉命到束河支农,帮助生产队的农民秋收秋种。我们的任务是白天收包谷,晚上在生产队粮场撕包谷。这里的农民对我们很欢迎,很尊重。一天下午,在收工回家的路上,仁里村一位姓和的大叔跟我说:“你们都是丽江、怒江、迪庆三地州百里挑一考上地区一中的高材生,今后前途无量!我们束河有十几个地区中学毕业考上大学的,都在省外工作了。”我说:“我是金沙江边巨甸古渡大队雾露湾村第一个考上高中的人。”大叔拉着我的手又说:“1913年,我们束河人陈可轩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他是束河的第一位大学生,也是丽江纳西族考上大学的第一人!”我心中禁不住赞叹:束河人,真了不起!也暗暗下决心要成为我们村的第一位大学生。

农忙,束河小学放假一个星期,我们班就住在学校的教学楼上。束河完小真气派,一进三个院子,两栋两层教学楼,每一栋上下四个大教室,每层楼高度近三米,教室宽敞明亮。北中南三个院子都种有碧桃、紫薇、桂花、苹果、橘子树。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书香花香,相得益彰。触景生情,想起我在老家上小学时,是在山神庙中读书,上高小又在关帝庙中上课,寺庙阴森、潮湿、昏暗的环境至今难忘。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记载:1941年,由束河人和志钧、和志坚两兄弟带头捐地捐款,动员十三村村民集资万余元,投工献料建校舍,于1945年全部完工。新建校舍占地121048 平方米,建筑面积1778 平方米。束河完小建校碑记:“南北相望大楼五楹,东西互对平房五间。南为校园,厨房,厕所。又制书橱、讲桌、椅子之类。”还修建了长107 米、宽50 米的足球场,场边种上了两排桃树和柳树。在桃之夭夭、杨柳依依的场边看足球比赛,成为学校一美景。学校招生1-6年级6 个班,2 个幼稚班,四周还修筑了围墙,使得束河完小成为当时丽江第一流的小学校。

夜晚在生产队粮场内,一盏明晃晃的汽油灯下,我们和村民一起撕包谷。白天收来的包谷小山一样堆在大院中央,大家围着包谷堆,每两个人中间放一只大竹篮,撕去皮的包谷,像金灿灿的黄鱼,一条又一条飞入竹篮中。大家暗暗进行着比赛,看哪一个竹篮先装满,当负责搬走包谷的纳西汉子将装得满满的一大篮包谷举过头顶时,便大喊一声:“这里装满了!”人们都投去赞赏的目光。“加油干哪”“快快撕啊”的呐喊声、笑声响彻夜空。那丰收的喜悦和幸福,以及劳作的快乐,像那新包谷的清香和纳西“阿丽丽”的歌声,溢满整个大院,飘散在束河明澈的星空之下。

我们紧靠着和大叔一起撕包谷,他很健谈,一个晚上边干活边给我讲束河的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以至于和他一起干活一点也不觉得累,只感到时间过得太快了!

回到束河完小时已过午夜一点,走进大院,发现我们住的楼下,教室灯光明亮,静悄悄的,40 来位六年级的小学生正在看书,有几个身上还沾着干活后留下的包谷碎叶和包谷须子。

第二天,我把头晚在束河完小看到的感人一幕告诉和大叔,他笑着说爱读书、夜读是束河人的传统习惯。他还讲了一个典故:清朝年间,有一任流官叫杨馝,他非常重视教育,经常晚上骑着马在丽江坝各村庄转游,听有没有读书声。一个寒冬的夜晚,夜深人静,他来到束河老四方街,突然听到从西南村中传来的朗朗读书声,一打听,才知道那是松园村石莲寺私塾的学生夜读。当时束河已经有和泰吉、和恩庆等执教的私塾三所。杨县令十分高兴,拨出银两资助私塾。“石莲寺夜读”的史话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束河人。和万松、张献书都为石莲寺“校园”题过字、诗、对联。如今还流传在束河的有和彦彬对联:“两大以为园,动植飞潜,活泼文章收眼底;一锄何费力,风霜雨露,循环枯旺得时中。”

50年后,我又走进束河,听到最多的是束河人爱国,崇尚教育、文化的温暖人心、鼓舞士气的故事。束河自古被誉为“丹凤含书”之地,它孕育了很多杰出人才。至清末,先后登科及第的文秀才、举人十三人,另有武秀才二人、武举人一人。海军少将木余忠、陆军少将木翠华诞生于此。在中华民族发展变革的历史长河中,都有束河贤人志士的身影。在清朝云南边疆“改土归流”的大变革中,束河人和琮顺鼎力倡议参与。丽江《光绪府志》记载:“和琮顺,字乐天……雍正元年与木知立倡议改土归流,管太守莅任,曾劝学,建书院,置办学,琮顺竭力从……”后来和琮顺任束河社长;清末中法战争镇南关争夺之战,广东陆军提督杨玉科将军中炮阵亡,跟随杨玉科出征的束河人都司和演、奚长岁,副将和际发、和际泰等都战死在阵地。立有战功生还者还有参将和述延、副将和富谷、木占春等人;在1915年“反对帝制,保卫共和”的“护国运动”中,束河人张彤、黄礼、李秀清、李崇用、李崇信、和集伟等10 多人参加了蔡锷的第一军,从云南到四川一路浴血作战。1916年6月6日,复辟皇帝袁世凯死亡,战争结束,出征的30 多位束河将士,活着回来的不到一半;1919年5月4日,北京大中小学师生3000 多人在天安门集会,声讨卖国贼。在“北京高等师范学堂”读书的束河学生陈可轩先生,走在游行队伍前列,义无反顾,后来多次遭到迫害;1927年北伐战争中,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的束河人木鑫,毕业于黄埔军校的木翠华,在桂、湘、赣一带,于腥风血雨中作战千里;1936年4月,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关向应等将军的率领下经过丽江,束河木学圣、和玉珍、和德明、木万泉等人给红军带路,并在后来参加了红军北上抗日;1938年4月,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向日军全线反击,日军溃败,日军被歼2 万多人。在国民党六十军服役的束河人和为奇、和为英两兄弟以及李正本阵亡,和鉴双眼被炮炸瞎。张儒春、张儒彬、王承尧等人活着回来;解放战争中,103 名束河青年参加解放军,这批束河健儿从战斗开始到结束,前仆后继,永不退缩;抗美援朝的战斗中,束河人和文元、李华泉、和发光、王自立跨过鸭绿江,在朝鲜“三八线”附近的“高万山”“404”“406”高地上与敌人殊死战斗……

为束河、为丽江、为云南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束河和氏三兄弟:和志敏(藤宇)、和志均(石衡)、和志坚(万松)。三兄弟团结一心,献身文化教育事业。三兄弟到鹤庆、大理求学读书成绩都非常优秀,大哥和志敏主动回家挑起家中重担,在束河研习《玉龙本草》中药书,开医馆,并研究生产出治疗风湿和心脏的中成药“虎潜丸”,发展经济供二位弟弟到北京上大学,二兄弟都考上了北平政法大学。上大学期间受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影响,比较开明进步。二兄弟大学毕业后,先后到弥勒、大理、永胜等地任县长,每到一个县都大力抓好教育。后来二兄弟辞官回丽江抓教育,和志均任省立丽江中学教师、校长。和志坚任丽江县教育局长9年,后又任省立丽江中学校长。他从西南联大、云大聘请一批高水平教师到丽江中学任教,极大提高了丽江的教育质量,一大批丽江学生考上全国重点大学。

和志坚重视人才,抓好教育的声誉受到省教育厅表彰,奖给他一部《万有文库》。和氏三兄弟在束河家中创建了“三友轩”图书馆,其中有全套《新青年》合订本等许多进步书刊。省政府主席龙云知道和志坚抓教育有才干,先调他到省立大理中学任校长,又创佳绩;再调他到昆华中学(省立一中)当校长。如今走进“束河茶马博物馆”,南院中象征“三友轩”的青松、紫藤、巨石还在。松依巨石,藤缠石松,紧紧相依,茂盛依然。他们创办的束河完小学生朗朗读书声,仍不绝于耳,先人精神还在。

束河人的英雄故事一直鼓舞着我、鞭策着我。后来,我从丽江一中积极报名参军,并且到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工作多年。在那坚苦卓绝的工作中,最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战死沙场的一代代束河英雄,这时我就会坚强起来,勇敢克服困难。

50年后的2015年秋,我又走进了束河。从东康村出发,踩着五花石板铺平的街道漫步,只见往来行人的脚步让石板光滑铮亮,见证着历史的沧桑。秋雨洗刷后的五花石板,花纹像虫、像鸟、像鱼、像树叶、像云彩……斑纹多样,珠圆玉润,像一页页象形文字写成的纳西东巴经书。路两边的木结构二层楼房,青瓦白墙,木门木窗,古色古香。临街一排排商铺,珠宝、玉石、茶叶、水果、服装等应有尽有。小餐馆里,鸡豆凉粉的清香,纳西粑粑和酥油茶的浓香,吸引着爱好美食的游人。漫步走过500 多米的石板路,便来到束河四方街,这里曾是千年茶马古镇束河的中心,丽江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就是从这里穿过。这里店铺林立,游人如织。街边河水哗哗奔流,清澈见底。在人背马驮的年代,四方街是束河最热闹的集市之一,夜晚商家点着火把做生意,有吃的、喝的、用的、玩的。逛街的人们也点着火把,穿行在四方街、青龙桥、青龙河畔,如夏夜流萤,形成束河一景——夜市萤火。

从四方街往西眺望,五花石路通往一座桥,过桥后石路直达一座元宝似的青山下,束河人把这座青山叫聚宝山。山下青瓦白墙的纳西木楼纵横交错,一幢幢,一排排,从山脚连到半山腰。古镇以青山为屏,大河为带,背风向阳,清泉条条,随意自然,妙手天成。依山随水结庐,即显山寨之古朴,又有水乡之灵秀。

站在四方街口就能看到石桥上挤满了人,欢呼雀跃声不绝于耳。这是一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石拱桥,是当时丽江境内跨度最大的单孔石拱桥。因青龙河从桥下穿过,故得名“青龙桥”。束河纳西诗人和志敏有诗《青龙桥》:“龙门山寺路,高卧一虹桥。白涌涛千尺,青拖柳万条。临风春载洒,赏月夜吹箫。木氏留遗迹,吟魂梦里招。”明代土司建的桥还在,民国诗人写的诗仍在传诵。文化传承光大,古镇发展辉煌。青龙桥使人流连忘返,一对对、一双双拍婚纱照的青年人在桥边排队。一位拍完照的新郎还坐在桥上的石凳上发呆,已经走到聚宝山下的新娘挥手叫他,他却视而不见,低头看着桥下美景,一脸笑容。摄影师助手跑回来拉他,大叫一声:“新娘被人抢走了!”他才回过神来,一步三回头地默默离去。

青龙桥,是一张弓。青龙河,是从古镇穿过的一根弦。拉弓弹弦的人哪儿去了?弓还在,弦未收,斑斑驳驳的一张弓却还紧绷在这里。东边是四方街一条,西边是聚宝山一座。弓背上托着玉龙山的雪花、秋风中的白云、南来北往的游客、成双成对的飞鸟,弦子上,河水像一条碧茵茵的纱巾覆过,永不停歇地流淌着悦耳暖心的歌。

聚宝山下,农舍鳞次栉比,沿山脚从北至南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与溪水并行的是一条曲曲弯弯的石板路。清清的溪水、五色斑斓的石板路东边,一块块绿绿的菜地与水和路向南同行四五里,汇成了一场和谐的大合唱。

踩着石板路,溯渠北上半里许,只见老柳垂地,古柏参天,环护着一潭清泉,这是束河又一美景——九鼎龙潭,潭水清澈,游鱼可数,岩石奇秀,林木幽深。与潭水一路之隔的青龙河,在秋风秋雨中,像一条暴躁的黄龙,河水黄浊,泥沙俱下。一清一浊,一静一动,像一块碧玉镶嵌在龙泉山下,三圣宫旁。

三圣宫西枕龙泉山,东临九鼎龙潭,正殿供有观音,以及皮匠祖师孙斌、铁匠祖师太上老君塑像,束河人一并尊为“三圣”顶礼膜拜,这在全国唯束河独有。束河老人讲,纳西人自古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灵性,山、水、植物、动物都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互敬互爱,不相互伤害,社会就和谐,天下就太平,所以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处。观音慈悲众生,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上,束河是丽江著名的皮匠之乡,束河皮靴、皮口袋、皮马鞋等曾通过茶马古道畅销滇藏川,所以束河供奉皮匠祖师孙斌,不忘传艺之恩。束河的铁匠手艺也是扬名滇川藏,而铁匠艺人的先辈都是明朝从南京迁移而来,也带来了供奉铁匠祖师太上老君的传统。各种文化就是这样在束河融会贯通。

在束河,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化古迹很多,最让我激动、赞赏的是大觉宫壁画。据《乾隆丽江府志》记载:大觉宫,明时建。大觉宫三字为董其昌所书。董其昌与明代土司木增(纳西族著名诗人)为至交,大觉宫也是木增袭职后所建。大觉宫壁画,在《中国美术》汇编13 寺壁画中有介绍:大觉宫现存6 铺壁画。“第5 铺菩萨像,坐高75 厘米,菩萨头戴金黄色宝冠,面目清秀,神情安详,大耳垂悬饰环,颈戴璎珞,上身裸露,披紫红色飘带,手脚戴镯,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画面线条精细流畅,形体结构严谨准确,色彩和谐鲜丽,在深色背景的衬托下,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西壁第2 铺……画中诸神均着宽袖长袍,双手执笏板,神情安详庄重。神像前后祥云环绕,红、白、黄、黑诸色对比强烈,整幅壁画充满了庄重富丽的艺术情调。”束河壁画与丽江白沙壁画一样,都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水平,有其绚丽而独具一格的光彩,因其重要的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了它的独特地位,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历史上被称为蛮荒之地的西南边陲,竟然存在着,并保存了如此大规模、高水平的壁画,不禁让人感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丽江壁画的又一突出特点,表现在题材的多样化上,如多宗教、多民族、多层次的民众生产生活元素。同一铺壁画中,绘制了佛教宁玛派(红教)“毒支超”(藏名)、噶举派(白教)祖相莲花生、萨迦派(花教)王祖八思巴等宗教元素。参加绘制壁画的画师、画工有汉族、藏族、白族、纳西族;技法上融合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纳西族东巴教的绘画技法。环境构图、云彩、水波、山石、崖壁等元素具有丽江横断山脉的特点。

大觉宫壁画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充分显示了汉族、藏族、白族、纳西族等各民族文化汇聚在巍巍玉龙雪山山麓、滔滔长江第一湾畔,尤其是在束河的大碰撞、大交流、大融合,并催生出更多元、更丰富、更出彩、更靓丽的束河传奇!更让人欣慰的是,2013年,大觉宫壁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觉宫壁画终于有了应该有的价值与地位。四百年前创作壁画的各民族艺术家,在天之灵终得告慰!

千年历史文化积淀,青山绿水倾情环绕,束河这块风水宝地,一直在演绎、创造、诞生着人间传奇。

束河古镇荣华村纳西族汉子和志强,1952年考上重庆大学,1985年至1998年担任云南省省长,为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他为云南的建设发展鞠躬尽瘁,扎实抓好云南烟草、水电、交通、旅游,使云南边、少、穷的面貌有了巨大改变,为云南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07年,他病逝后,云南人民更加怀念他、称赞他。

2003年春,束河古镇翻开了新的一页。丽江政府开放促开发,引进外来企业投资束河,启动了“束河的保护与发展”旅游项目,在保护好老区的基础上建设旅游配套项目,以建设促保护,一座古镇复活了。在老区和新区建设水渠水网5000 多米,使束河大街小巷清泉汩汩。同时新建了飞花触水、信马由疆、四方听音、放水冲街、哈里谷等纳西文化味浓郁的新景点。2005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在束河“四方听音”广场向全世界现场直播,成千上万身着纳西、白、彝、藏民族盛装的各族群众载歌载舞,红彤彤的火堆,灿烂的笑脸,舞撼大地,歌飞九霄……热烈、火红、和谐、吉祥。束河美名一下蜚声国内外。2012年以后,每年来束河旅游的人超过了380 万人次。

2004年5月1日,束河人建成了“茶马历史博物馆”,从滇藏川的丽江、大理、迪庆、巴塘、理塘、德荣等十多个县市搜集、收购“茶马文物”500 多件,把千年茶马文化生动地展示给广大观众。这是中国的第一个“茶马博物馆”,而且和大觉宫壁画同在一个大院,游人同时可以参观2 个景点。两种古代文化珠联璧合,相互辉映,成为束河亮丽的文化符号。

2017年,几位年轻人在束河计划拍一部有关纳西族的电影,有人笑话他们是白日做梦、天方夜谈。这几位年轻人说干就干,一起策划,一起创作,每晚熬到三四点,冬去春来,两年多时间含辛茹苦,最终创作、拍摄了《迷失的彩虹·古坠归来》,这是第一部由丽江团队摄制的电影,该电影的编剧、导演、摄影、音乐制作、词曲,都是由一帮丽江本土年轻人完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迷失的彩虹·古坠归来》在2018年11月,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少数民族影展单元优秀影片奖”;2019年1月,获得中宣部“优秀民族电影专项基金项目”;于2019年8月15日,荣获“2019MIFF 首届蒙哥马利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制片人’提名奖”;2019年10月荣获“第十一届新西兰中国电影暨首届华语电影金蕨叶奖”。

古镇束河,山川锦绣,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传奇喜人。它属于丽江,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猜你喜欢

丽江
丽江正年轻
丽江古城
丽江三朵节
丽江的荒
叫一声丽江
美丽的丽江,我来了
绽放的丽江
丽江摇篮曲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我的丽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