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价改革成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2022-04-06韩超伦
韩超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000)
0 引言
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自2016年以来,为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19〕855号)等文件。文件指出要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快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完善节水激励机制。经过近两年来农业水价改革工作的实践表明,农业水价改革对于引导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和用水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已经成为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统一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抑制需求、节约用水,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战略性举措。
目前许多地区已逐渐全面开展农业水价改革,但一些地区改革方法、改革进度较慢,文章以浙江省一典型区域为例,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农业水价改革成效评价体系与方法,对该区域农业水价改革成效进行综合的、科学的评价,为该地区未来几年在农业水价改革实施和提高农田效益方面的规划和政策制定上,提供一定的基础依据,并结合实际提出建议,同时也为类似区域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工作提供借鉴。
1 农业水价改革成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农业水价改革评价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灌区之间的降雨、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农业水价改革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及可变性等特点,本次体系构建原则如下:
(1)系统性。应将评价的各项指标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增强农业水价改革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要求评估的各项指标能够充分反映农业水价改革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特色特征,指标之间的逻辑清晰严密,具有明显的层次感。
(2)可操作性。评价应当依据农业水价改革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数据可得性,选取关键因子,设定合适的评价标准。一要充分考虑指标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二要合理控制指标体系规模;三要兼顾指标的可量化性。
(3)动态性。要求农业水价改革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拓展性,使得对不同的对象、根据不同的评估要求、在不同评估阶段能够对指标体系进行灵活地动态调整。
2 农业水价改革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影响农业水价改革成效的因素很多,其中,Perry等学者通过分析影响农业水价执行的效果因素、农业需水价格弹性以及构建水资源多目标利用模型,研究了农业用水与价格之间的关系[1,2,3]。Kostas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按量定制农业水价法能够节省灌溉用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5]。Moore在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后,得出农业用水水价情况会造成种植结构调整的结论[6]。陈菁等学者从节水、经济、社会、生态四个维度对农业水价改革开展绩效评价,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农业水价改革的绩效情况,并发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7,8,9]。
农业水价改革综合评价逻辑框架图见图1。
图1 农业水价改革综合评价逻辑框架图
为了便于农业水价改革成效进行评价,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将评价指标分成三层。其中农业水价改革成效作为一级指标,满分100分;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农业水价改革的相关举措及效果的有关文献分析,结合专家讨论建议,将改革组织、机制建设、行动响应和效益评价作为二级指标;同时,结合各二级指标的影响因素,对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形成三级指标层。
通过调研、资料搜集以及专家赋分等方法,对各指标层的权重进行赋值,并综合提出各指标的评分标准。农业水价改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农业水价改革评价指标体系(括号内为各层指标权重)
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结果划分为:优秀、较好、一般、较低、低等5个区间,相关赋值区间见表2。
表2 农业水价改革评价标准
2.2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与考察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搜集梳理评估所需资料和数据。(1)广泛查阅国内、国外与农业水价改革相关的政策文件、论文等资料,梳理、总结主要评价指标。(2)赴浙江省多市区县、灌区等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农业水价改革项目实施情况,并召集政府、灌区管理、当地的农民代表,查验改革任务完成和机制建立运行情况,了解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召开农业水价改革各利益相关方座谈会,就农业水价实施过程中有关工作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
2.3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根据农业水价改革评价涉及指标体系的复杂性特点,可采用在多个评价指标、多个分析层次的复杂评价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该方法在确定评价等级和指标权重的基础上,依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通过多层级的复合运算将定性判断转化为定量评价,最终确定评价目标等级,主要步骤如下。
(1)建立评价指标。建立评价因素(指标)集A=(a1,a2,…an),分别代表改革组织、机制建设、行动响应和效益评价4类评价指标的集合,n表示指标的数目。
(2)构建评语集。建立(决策)评语集,指评价分级,分别代表n个评价指标相应于“优秀、较好、一般、较低、低”5种状态的标准。
(3)设定权重集。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及类别的权重,再对n个因素分配的权值建立权重集,即表示为权向量C=(c1,c2,…ci),式中,ci为对第i个因素的加权值。
(4)确定隶属度矩阵。根据各指标特征,拟定各具体指标的隶属函数,由隶属函数计算出各评价要素中各指标的评价矩阵其中:rij表示单因素相对于ci的隶属度。
(5)模糊综合判断。考虑到评价因素和指标层级较多,所以需要从低一级向上一级逐层进行模糊判断,即先计算次一级指标隶属向量Di=Wi·Ri。依次计算得到上一级指标集对应的隶属度矩阵 R=(R1,R2,…Rn)T和隶属向量,进而利用向量评语集得出综合评价。
3 农业水价改革成效评价体系实际应用
3.1 区域概况
以浙江省一典型区域为应用对象,该区陆地面积1 385km2,年平均降雨量1 556.3mm,水资源总量为14.04亿m3,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区域范围内水资源比较匮乏,水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根据中央、浙江省农业水价改革工作的统一部署,自2018年起,该区域开展实施农业水价改革工作,当年完成了A灌区、B灌区和C灌区内试点区共200hm2(3 000亩)的改革任务。2019年,完成了该区域其余5个乡镇(街道)共1.203万hm2(18.04万亩)的改革任务。2020年全面改革完成全区域1.791万hm2(26.8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
自开展农业水价改革以来,该区域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得到了修补,水利用率增加了20%以上。灌区实施灌溉用水收费制度后,“大水漫灌”的不良灌溉方式日渐改为“精准滴灌”;农田水利设施趋于完备,工程性用水浪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灌区的农业用水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科学用水、计划用水的理念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3.2 应用成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专家打分等方法,对评价体系中的三级指标进行赋分,如表3所示。
表3 农业水价改革三级指标评价成果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表3,计算可知二级指标的评分(见表4)。
表4 二级指标评分计算成果
根据表2中的评价标准,结合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及得分,计算可知农业水价改革成效得分为89.875,属于较好标准。
从评价成果可知,该区域二级指标改革组织、机制建设的综合评价结果均为优秀,行动响应和效益评价的综合评价结果均为较好。由此可见,该区域农业水价改革在制度上较为超前,大部分地市均推广了农业分类水价。通过对该区农业水价改革成效评价分析可知:本区农业水价改革的总体成效较好,该区政府对于农业水价改革的统筹抓总能力比较突出。但个别地区在改革组织、机制建设、行动响应和效益评价等单项成效评价得分较低,建议该区在今后的农业水价改革中有针对性的改善。
4 结论
本文构建了针对农业水价改革试点比较完整的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建立了3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和较为精确的权重模型。通过对浙江省一典型区域的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工作的成果进行实证研究,将建立的农业水价改革评价体系运用于实例中,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信结果,并对最终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改革中的不足与经验。
实例证明,该体系是合理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业水价改革的评价思路与方法,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农业水价改革试点的成效与不足,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由于数据获取以及条件的限制,指标体系还存在不足,如缺少考虑时间动态的影响。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