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百年青年运动的历史演进与逻辑

2022-04-06徐峻蔚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浙江

徐峻蔚

(浙江省团校,浙江 杭州 310012)

青年运动是一种社会运动,是由青年群体基于某种社会需要或切身利益,为达到某种政治、经济、社会目的而组织起来,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时间跨度、较大社会影响的集体行动。青年运动总是附着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中,体现时代要求与特色,是青年社会化过程最高层次的表现形式。穿越浙江百年风云,把青年运动史置于浙江省域乃至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以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相统一的探寻理路,对浙江青年运动进行观察、阐释与诠释,具有现实表达以及未来发展意义。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以其深厚的两浙文化传统及其重要对外窗口的区位优势,在近现代化进程中“得风气之先”,具有远比其他地域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意义。一方面,一个地域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总是以“集体记忆”的方式泽被后世。两浙文化传统特指宋明以来由“浙东学派”开启的启蒙文化思潮。近代“思想界的变迁”的“最初的原动力”之一是出于浙东的“残明遗献思想”[1]。另一方面,“浙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是较早和较快的”[2],早在明清之际,浙江原有封建经济结构渐趋解构,农业与手工业、市镇经济成长繁荣,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生长[3]。浙江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速度远超内地,浙江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产生深刻的变化,浙江日益走向社会近代化[4]。同时,浙江是在鸦片战争后最早最直接和最频繁遭受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省份之一,在遭受外国势力掠夺之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浙江近代教育起步于甲午战争后,伴随着清末新政,新式学堂日趋增多。至民国后,兴学的主体由传统开明绅商转换为新知识界人士,教育领域在民国前新式教育的基础上持续革新。至1911年,杭州官办学校有8所,各团体、行业公所及私人出资办的学校有9所;在浙江创办的专门军事学校有5所[5]。至1918年,浙江全省小学(含新式普通小学堂)达9712所,学生人数超过40万[6]。新式学堂创办以及西学引进,为社会造就了一批新的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批判旧传统、旧教育,接收吸纳新文化、新思潮,一场新的思想文化嬗变盛宴呼之欲出。浙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思潮高涨的省份,以章太炎、蔡元培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思想,秋瑾、徐锡麟为代表的身殉革命精神,一阕阕响亮的浙江乐章,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的大裂变中发出持久的回响,对处于急骤震荡中的近现代中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王孝通曾评价,“浙人性机警、有胆识,具敏活之手腕,特别之眼光”[7],浙江独特的区域文化精神来自历史精神的继承,形塑在新思潮的大浪中,为近代浙江青年,尤其是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青年群体不日登上历史舞台,烙上坚实的印迹。浙江精神具有博纳兼容、刚柔并济,勤学务实、经世致用,敏锐开放、开拓创新,大气从容、谦恭奉献的诗性品格。2006年2月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发表《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提出要与时俱进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亦成为推动浙江青年运动现代化演进的动力源泉。

一、百年浙江青运演进的历史逻辑

考察青年运动与青年发展不仅要将其置于当前的社会结构里,更要将其嵌入百年历史视域下曲折和递进的生命演进历程中。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浙江青年运动:从自发走向自为的浙江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投入壮丽事业,浴血奋战、勇于斗争

近代浙江青年运动发轫于19世纪40年代,而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革命性运动群体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尤为突出。辛亥革命有力推进了浙江早期民主革命运动:光复会掀起浙江旧式民主革命的高潮,促进辛亥革命进程,提供了浙江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运动发展为五四新青年运动的政治基础和精神底蕴。1919年至1920年是浙江青年运动从一般的政治觉悟向政治自主、自为转变的重要阶段。五四运动促成浙江新青年运动的高潮,以“发现、唤醒、动员、组织”为标志的青年力量在运动中脱颖而出。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浙江后,据不完全统计,在5月4日至6月3日期间,“杭州、吴兴、嘉兴、绍兴、宁波、宁海、湖州、合州、乍浦(以上浙江)”[8]地区的革命群众积极响应北京学生运动。而以“挽经护校”“驱逐齐夏”为标识的“一师风潮”,是五四运动后浙江思想界、教育界新旧交锋的重要回合,也是1920年全国学生运动中最突出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五四运动的延续与深入。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五四以后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和主要内容,浙籍先进知识分子成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坚力量。1922年4月19日,杭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这是团“一大”召开前全国建立的17个地方团组织之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会议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举行。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爱国觉醒,红船起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浙江青年运动进入民主主义革命新征程。经历大革命洗礼淬炼,浙江青年组织和进步青年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国青年运动的重要力量。如浙籍青年积极参加黄埔军校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一至四期的黄埔军校中,浙江籍学生达424人;温州共青团支部与中共组织一起积极配合北伐军东路军作战,浙江各地团员青年和各界群众支持北伐军北上。土地革命时期,浙江青年运动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武装暴动和城市工人斗争,使浙江的革命斗争浪潮重新高涨。在极端险恶的斗争环境里,浙江青年运动逐步从舆论斗争、游行示威等运动形式走向与工农相结合、走向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浙江青年运动的主题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积极投身救国存亡运动。“一二·九”运动推动浙江新的学潮,1937年,在萧山等地成立“青年先锋队”“抗日自卫队”,在浙东南成立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及“温台处三属救亡团体联谊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中共浙江临时省委筹建民先队,结束共青团组织活动;1940年之后,在被日军占领的杭州、宁波、温州等沦陷区的革命青年以各种斗争形式开展抗击日寇斗争。解放战争时期,浙江青年运动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和迎接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进一步成长发展。如1947年10月,掀起国统区“反迫害争自由”的“于子三运动”。这是一场战斗在第二条战线的时间长、声势大、斗争深入的政治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全国青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浙江青年执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披荆斩棘,浙江青年运动呈现出显著的政治性、启蒙性和斗争性特点。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浙江青年运动:在党的领导下,浙江青年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发愤图强

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浙江团组织带领团员青年,积极保卫和建设新中国,贯彻执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在各条战线独立开展团的各项工作,青年运动广泛而深入,青年工作在探索中谋发展,在挫折中求进步。1953年6月5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号召全省团员青年承担起保卫和建设祖国的伟大任务,为实现国家工业现代化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9]39。浙江青年站在剿匪反特斗争第一线,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团的活动。以青年为主体的组织如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队等,以满腔热情积极投身于保卫和建设新中国的火热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中,浙江青年运动经历了理想道德学习教育运动的洗礼和政治上的考验。1978年8月,共青团浙江省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此后全省团的工作积极响应党中央、团中央号召,面向广大青少年、面向基层、面向实际,切实把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四化”为中心,把全团工作活跃起来,浙江青年迎来了在转折中明确新运动方向的新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浙江青年满怀革命激情,在建设祖国广阔天地里以主人翁姿态砥砺奋进、艰苦创业,为实现民族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浙江青年运动呈现出明显的政治性、主动性和行动性特点。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浙江青年运动:在党的领导下,浙江青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开创一个新的世界,解放思想、开创新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共青团带领下,浙江青年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为己任,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践、发展、弘扬浙江精神、红船精神,用青春和智慧写就理想和光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团组织带领团员青年积极拥护党中央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组织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争做“四有”新人活动;实施农村青年科技开发计划,开展新长征突击队(手)、青年绿化工程建设等活动,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敢创新路、屡建新功。党的十四大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浙江率先探索国有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格局,经济社会各领域综合发展。浙江青年工作,在青年文明行动中,侧重组织青年参与文明实践进行自我教育;在跨世纪人才工程中,突出体现两个层次和一个环节,即培养合格青年劳动者的基础层次,造就青年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高级层次,在实践环节上活跃深化青年科技活动;在服务万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中,突出党团共建与“服务万村行动”两手抓。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和谐、创新发展轨道。浙江青年积极投入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投身大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等;倡导山海协作;持续建设“绿色浙江”等。浙江青年以浓烈的理想主义和行动主义色彩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上永领先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浙江青年满怀创业热情,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全面小康社会矢志改革、求真务实、奋勇争先、屡建新功。自觉、有序,实践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成为这一时期浙江青年运动的新特点。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浙江青运:在党的领导下,浙江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守正创新、奋力谱写新的青春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浙江省委省政府带领浙江人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浙江青年怀揣理想,奋力逐梦,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他们活跃在数字经济、人才新政等各领域最前沿,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效,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汇聚磅礴力量、做出青春贡献。新时代浙江青年以“忠诚、敏锐、活泼、实干”[10]的鲜明标志和气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在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途上挥斥方遒、劈浪前行。新时代的浙江青年运动正以独特之势汇入全国青年运动之主流,共同写就中国青年运动精彩的时代乐章。

二、百年浙江青运的实践逻辑

实践逻辑是指任何的假说、假设,都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11],青春的本质就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实践中历史而现实地展开和实现,在“鹰隼试翼”“潜龙腾渊”的历练中升华。一部浙江青年运动史,就是一部浙江青年奋斗史、创新史、革命史和实践史。

(一)青年运动、青年发展与党的工作高度黏合:浙江青年运动的实践价值只有通过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效落实党的建设目标,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高度重视群团工作,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发挥群团组织特殊优势,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奋斗。”[12]中国共产党是青年运动的领导者,中国共青团是青年运动的组织者。前者发出明确政治号召,创设良好社会氛围。后者紧跟时代步伐,独立开展宣传发动、组织动员、调配整合等具体工作。前述各个历史时期的浙江青年运动与青年发展,无不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每一时期的党的政治纲领、建设目标、战略部署具体展开。“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党旗所指,团旗所向”是青年工作最大的政治逻辑,党的政治要求和政治目标构成了青年运动的主体内容。青年运动的实践价值体现在青年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体现在趋向未来的发展性。在新国家、新社会、新制度的交互作用下,青年运动就是在青年主体获得全面发展过程中体现实践价值,在促进国家制度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理性价值。

浙江青年运动实践典型如青年志愿垦荒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形塑与弘扬。1955年11月,中共温州地委积极响应团中央“在大陈岛解放一周年之际,组织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重建大陈岛”指示精神,号召青年积极“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1956年1月,首批227名温州青年登上大陈岛开始拓荒的光辉岁月。一茬茬团员青年艰苦创业、接续奋斗,把昔日的荒凉小岛建成璀璨的“东方明珠”。“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成为浙江精神的重要内涵。大陈岛的发展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1985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亲临大陈岛视察;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大陈岛考察并做出“大陈岛开发建设大有可为”重要指示;2009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回信,充分肯定老垦荒队员精神,提出“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建设发展目标;2016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大陈岛垦荒队员后代、椒江区少先队员回信,希望少先队员“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垦荒精神在党团队接力传承中,代代弘扬,历久弥新。党对共青团引领青年听党话跟党走高度信任,充满殷切期望: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共青团组织青年运动的实践理性又辩证地通过政治选择和实际行动不辱使命,回归初心。

(二)青年运动、青年发展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相结合:浙江青年运动只有高度融入群众的生动实践,深度嵌入时代的伟大蓝图才能展示勃勃生机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3],“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在时空交替的浪潮面前披荆斩棘,他们的实践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而青年是“人民生命的源泉”[15],青年是人类历史创造活动中最积极、有生气的社会力量,一部中国青年运动史,就是一部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历史,一部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因为延安的青年运动的方向是正确的……延安的青年们不但本身团结,而且和工农群众相结合,这一点更加是全国的模范”[16],“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17]。植根民众沃土、镌刻时代坐标是青年运动得以持久的动力源泉。

革命运动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民主革命时期,接受了新式教育又经受了实际锻炼的浙江进步青年在“一师风潮”后主动走出书斋,深入民众,改造社会。与浙江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结合是浙江青年运动走向成熟的最重要标志。1920年7月,杭州青年发起成立浙江印刷公司工作互助会,创办工人业余补习学校,创办浙江第一张工人报纸《曲江工潮》,带领理发工人举行大罢工并赢得胜利。浙江也是全国最早将青年运动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省份,1921年成立的萧山衙前农民协会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全国第一个农民运动组织。青年运动逐渐发展为各阶层青年广泛参与、影响全域的社会性运动。“任何社会运动都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有其基于政策环境、社会资源、政治机会、地域文化等因素而形成的特定模式”[18],活跃变革前沿、勇立时代潮头的浙江青年运动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19]新时代浙江青年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时代蓝图中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奋勇搏击,奋勇争先。

(三)青年运动、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实践创新同步:浙江青年运动只有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把握育人导向,发挥引领功能,才能重塑再造时代内涵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0]在社会发展实践创新历程中,指向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目标,实现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是青年观所包含的重要实践论意蕴。青年社会化是指“以青年为对象的社会化,是社会运用一定文化、价值观、行为模式、生产生活技能、法律、道德、习俗教化青年,推动青年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青年能动地内化及发展社会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活动过程”[21];青年社会化的个人需要是内在动力,社会环境是外部因素。青年社会化的基本特征是青年在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能动地、选择性接受社会教化。青年不仅是受教育的对象,也是能动的主体,对社会起改造作用。青年运动的青年主体性是青年在实践活动和社会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观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历史生成性。青年运动既是社会历史进程的客观折射和反映,也是青年群体创造性特征的现实展开和时代呈现,所以迫切需要在社会运动中有效发挥引导和育人功能。

青年的实践场域是青年群体参与社会活动的社会空间总和,同时是青年个体获取知识与经验,增强独立性、理论性以及批判性等的重要平台。从实践角度而言,各时期浙江青年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状态风貌、精神品质是令人欣慰的。比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浙江大地上,股份制企业率先呱呱落地,“温台模式”成为全国民营经济典范,建设有全国最大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浙江成为全国最前沿的数字经济场域……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汇集着成千上万浙江青年过人的胆识和才智。浙江青年在广阔的社会发展实践创新天地里注重自我修正,练就独特的浙江青年内在品格和精神气象。“站在风景里,自己也成了风景,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浙江青年在创造、‘浙江现象’、实现个人价值的征途中,更需要政府社会层面的加倍呵护与提携。”[22]当代浙江青年运动提供了内涵与形式极为丰富的育人平台和引领路径,浙江青年在具体实践场域里体验生活、洞察社会,强化认同、提高本领,实现价值,促进发展。

三、百年浙江青运的理论逻辑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3]“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2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道路的艰辛探索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部中国青年运动史,既是一部广大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共青团带领下的实践史、奋斗史,也是一部理论探索史和创新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青年事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贯通百年演绎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基本理论、实践模式和策略方向;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的理论根基和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是国家青年发展战略的根本遵循。

(一)坚持党的领导:政治性是灵魂,中国青年运动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所谓政治性,就是各类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存在与作为,对政治的核心、内容和目的全面或某一部分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特性。”[25]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和领导的代表青年的青年组织,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共青团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建功立业。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青年运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中国青年运动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才能保证运动正确方向和良好的社会功效。党对青年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始终是青年积极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政治保证。

首先,党对青年运动的政治领导体现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的领导。“各种的地方营、妇女营、青年营及军事训练班的建立……将青年、妇女等按照其切身利益与特殊需要,组织各种群众团体,并动员参加各种抗战工作。”[26]“要建立并巩固与扩大党的组织,在里面起核心与模范作用。”[27]“应在这些群众运动中去大量的吸收知识青年,并建立青年团的组织,大胆吸收群众运动中的先进青年入团,使其成为农村党与政府的有力助手。”[2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按照党的方针,在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进行了拨乱反正,发挥了团结引导广大群众前进的积极作用……新时期共青团的任务是:按照青年的特点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真正成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29]“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不断增强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30]党为青年明确政治使命,不同历史时期,浙江党委政府对青年政治使命给予明确的指示,并为青年提供广阔发展平台和坚强的政策保障。青年运动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与形势任务努力奋斗,青年群体发展时刻嵌入时代进步潮流。党为青年指明政治方向,党的政治主张、政治方向决定着青年运动的发展;党领导共青团带领青年投身青年运动,直接组织、引领青年运动有序开展。

其次,党对青年运动的思想领导。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中国青年运动的理论遵循。历史演进中的青年运动始终逐步在实践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武装时代青年,引导时代青年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把党的主张化成青年的自觉行动。“在整个人民群众运动中,浙江团的组织,在党的亲切的关怀和领导下,动员了广大青年,积极参加各项斗争与工作,带头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学习和宣传党的政策,站在斗争前列,忠实地执行了党的政策,已经成为党的得力助手……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青年团要进一步当好党的助手,必须突出地抓住青年的学习。”[9]39“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团员青年为我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贡献青春。”[31]青年运动的历史与实践再一次证明,用先进的思想启发青年,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高尚的精神引领青年,是青年群体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动力之源和思想保障。

再次,党对青年运动的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来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32]在青年运动具体实践中,党领导帮助青年建立青年组织,广泛代表青年最根本利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党教育青年、使用青年、监督青年,为党的事业薪火相传长治久安培养骨干、助手和后备军。广大青年坚持党的组织领导,在青年运动历史舞台上出色扮演“革命急先锋、建设突击队、改革生力军”等时代角色,展示生动的群像姿态。

(二)发挥青年优势:中国青年运动必须发挥青年组织功能,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创新青年发展理论

“青年的本质是指青年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开始介入实践活动中的辩证统一,是青年自我与社会逐步协调统一并成为社会主体过程的诸因素的总和。”[33]青年在社会实践中优势得以发挥,在社会改造中得到教导指引,形成个性获得发展。要将青年发展置于现实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进程中考察,找寻群体特殊利益诉求和需要,把握独特运动行为与规律。青年处于人生的上升期,对未来充满渴望与憧憬,他们思想活跃,行动敏捷,满怀理想和创新精神,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富生气的群体,他们青春能量的释放与变革的时代同频共振,他们以特有的身心优势、独特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影响着社会。“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34]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成果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青年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发展的科学把握,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指导下形成的青年具有明显的优点和长处的正确判断,肯定青年群体突出优点和特殊优势,客观认识、理解青年,全面爱护、尊重青年,充分信任、依靠青年。

“没有哪一个文明国家的政党,不渴望并致力于在由青年构成的组织中扩大本阶级政党的影响。”[35]中国共青团组织肩负的政治责任就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把最大多数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革命建设时期,“希望各地的党组织,协同青年团组织,注意研究如何特别发挥青年人的力量,不要将他们一般看待,抹杀了他们的特点”[36]。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当代青年心理特点、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共青团组织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基本立场,全面、辩证、发展地评价青年;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核心内容,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培养方法,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大胆使用青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中国青年运动发展实际相结合,从社会背景、客观实际出发,从青年思想引导和青年实际出发,解决青年发展问题,创新青年发展理论。百年青运见证,求知学习是青年发展的基石,奉献奋斗是青年发展的动力,实践创新是青年发展的轨道,全党全社会的关心关爱是青年发展的重要保障。发挥青年组织功能,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发挥青年优势,激发青年青春热情,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是青年运动走向未来的光明选择。

(三)呼应方位使命:牢牢把握新时代青年运动主题,坚持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是中国青年运动走向未来的光明选择

青年运动是青年群体在特定时代际遇下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社会环境的重要途径。穿越岁月指向未来的中国青年运动具有特定历史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无限可能性。伟大的复兴中国梦作为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全景蓝图、历史方位高度一致,是青年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行动原则。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实现青年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国家整体目标与青年群体目标的辩证统一,是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时代青年的人生黄金时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高度吻合。青年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建设者和创造者。新时代青年更要传承爱国传统,弘扬奉献精神,团结共进,与时俱进。在实现民族全面复兴的征途中,创新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策部署”[37]。

新时代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集中体现在对中国青年运动的引领能力,进一步发挥引领的核心作用是共青团安身立命之本。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策部署,共青团要进一步将青年运动置于社会转型总体框架中加以考察和谋划,坚持学理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结合,学习、阐释、传播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阐释、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青春故事”;共青团要进一步在社会变革和时代演进中助力增强当代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准确把握青年运动发展趋势和规律,勇于创造青年运动的新经验和新价值,持续推动青年运动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当前,浙江共青团在新时代青年运动方向指引下,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坚持政治立魂,坚持数字赋能,坚持一线建功,坚持大抓基层,坚持力量整合,坚持人才汇聚,坚持群众中心,坚持立体评估,响亮回答“守好‘红色根脉’、打造‘重要窗口’、推进共同富裕”时代问卷[38],承续青年运动实践基因和创新品格,引领青年运动机制创新、手法创新、话语创新、理论创新,引领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砥砺奋进。

猜你喜欢

浙江
“浙”十年:品读浙江文化 见证浙江变迁
浙江神良种业有限公司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嘉兴卷
六个浙江绘就未来五年新蓝图
“双下沉、两提升”浙江医改提升群众获得感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幽默台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