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
2022-04-06江苏省泰兴市育红幼儿园
江苏省泰兴市育红幼儿园 宗 露
数学教育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五大领域科学版块的重要部分,而“数学认知”又是幼儿园三年数学教育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责任根据《指南》精神,珍视生活和游戏的教育价值,组织系列化的数学教育活动;有义务遵循数学教育的基本规律,改进幼儿数学教育的实施策略,引领幼儿阶梯式达成体验生活数学、理解数量关系、感知空间关系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
广泛列举,引导幼儿体验多彩的生活数学
一周有7天,爸爸妈妈在周六和周日休息;电话区号是4位数,手机号码是11位数,而身份证号码则是18位数;小红和小丽参加拍球比赛,小红的9个比小丽的7个多……诸如此类,数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无时不在。幼儿教师有必要针对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组织难度不等、主题不同的数学教育活动,带领幼儿感知生活数学的趣味及意义。对照《指南》中“数学认知”部分第一层阶“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趣和有用”的具体要求,教师应引导幼儿关注不同生活场合中的数字及其意义,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尝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数学问题。
例如,在组织幼儿开展大班数学活动“相邻朋友在哪里”的过程中,针对幼儿不能正确感知和理解相邻数“大1、小1”数量关系的问题,教师先让幼儿填写相邻数让数字排好队,再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拨弄算盘珠来解决问题,从而达成活动目标。所谓相邻数,是指在自然数列中某一个数前面的数和后面的数;而所谓“自然数列”,是指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大1、前一个数总比后一个数小1的自然数列,且首项是“1”。例如,“1、2、3、4……”就是一个自然数列,“0”不在自然数的范围内;而且逆向排列的“6、5、4、3、2、1”这样一列数也不是自然数列,因为首项不是“1”,且逆向排列后“大1、小1”的数量关系不存在。所以,1只有一个相邻数,而5和2的相邻数的正确写法是(4)5(6)、(1)2(3)。幼儿在填写相邻数时给出了错误的答案“(0)1(2)、(6)5(4)、(3)2(1)”,这与教师起初概念掌握不准确、指导方法不得当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教师在总结反思中写到:由于自身理解的偏差,把“一个数有两个相邻数”简单视作“一个增加1、一个减少1”,直接造成幼儿对相邻数、自然数列形成了错误的数学认知,进而导致幼儿后期操作失误增多。
为完成第一层阶“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趣和有用”这一数学认知目标,教师可引导幼儿搜集与交流使用数字标识的事物,比如公共场所储物柜感应钥匙上的数字标识;可组织“我与数字”故事会,比如讲解自己的生日趣事,分析不同季节的气温影响;可制定“旅游分组”计划,组织幼儿讨论乘车公里数、每组人员数、需要的资金数……幼儿通过自主设计、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尝试推理、讨论排序等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直接经验,意识到生活数学是有趣的、有价值的。
强化体验,引导幼儿理解多样的数量关系
这把尺子是长还是短?那名幼儿个头是高还是矮?100元和50元人民币哪张更值钱?语言与社会读本哪一册厚?爸爸和妈妈的胳膊谁的粗一些?400克与1公斤哪个重?……教师有必要通过常态化的数学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在联系比较中感知生活世界有关长短、高矮、多少、厚薄、粗细、轻重等“量”的特征。人的手指数加脚趾数正常为20个;5可以拆分成2和3;周五是周四的明天和周三的后天,用10元钱买6元零食需找回4元……对照《指南》中“数学认知”部分第二层阶“感知并理解数、量、数量的关系”的具体要求,教师有必要通过常态化的数学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或游戏中感知普遍存在的数、量和数量关系,并通过简单的加减运算、物体形态比较等办法初步形成对于数量关系的正确认知。
例如,一名大班教师这样设计数学教育活动“6的组成”——首先,让幼儿把6只小狗安排住进2间房子里,看一看有哪几种安排方法;然后再让幼儿把7根香蕉分给2名幼儿,想一想有哪几种分配方法。教师设计上面两个数学教育活动的初衷在于引导幼儿完成“6”和“7”的多样分解,并了解平均分、有多有少分等分解方法。此处数的分解是指把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数,且两个部分数相加要等于原来的总数。
又如,在中班数学教育活动“我和朋友比高矮”中,每名幼儿领到5棵不同高矮的“树”之后,便开始练习按照从高到矮和从矮到高两种顺序进行排列。在排列过程中,不少幼儿前期举棋不定,后期判断失误。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了自我反思:对于高矮、长短的排序,必须要有统一的参照物或者基准线,以帮助幼儿进行直观比较并作出准确判断,进而认清排列的正确位置和依次顺序。
再如,一名中班教师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它们一样多吗”时,首先在排序板的红线上下分别出示5只大象、5只小老鼠(上疏下密),之后提问:“大象和老鼠一样多吗?为什么?”绝大多数幼儿给出了“大象多、老鼠少”的答案;然后,教师指导幼儿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排除排列的疏与密、物体的大与小、颜色的浓与淡对于数量恒定的干扰,最终得出了“大象和老鼠一样多”的正确结论,从而帮助幼儿充分且全面地认识了物体数量及其关系,避免因为空间位置、排列形式、物体大小、颜色特征等因素而造成错误认知。
适度拓展,引导幼儿感知多维的空间关系
在家庭、社会、幼儿园等不同生活与学习的空间,幼儿能够直接接触到盘子、车轮、积木、拼板等不同物体的形状特征;在影视剧、互联网、网络游戏等不同场合,幼儿可以间接体验到外太空与地球、美国与中国、立体柱与平面图等不同事物的空间关系。但是,幼儿在自然接触、自由想象过程中形成的有关物体形状与空间关系的认知与经验毕竟是零散的、短暂的、浅显的。对照《指南》中“数学认知”部分第三层阶“感知物体构造、运动方向等空间关系”的具体要求,教师有必要组织开展“图形转换变变变”“宝娃寻宝之旅”“有趣的立体图形”等数学教育活动,以帮助幼儿了解千差万别的物体形状,辨识四面八方的空间方位,进而建立比较稳固的有关几何形体、平面图形、空间方位的认知记忆。
例如,一名小班教师在组织数学活动“小明的家”之后感到非常困惑:“我讲得这么卖力,为什么孩子们在具体操作中仍然出现不少差错呢?”“小明的家”这一数学活动设计的初衷在于引导幼儿在语言讲述、动手操作之后感受前面、下面、中间、外边、旁边等空间方位,其中重点在于理解“旁边”的含义。在指导过程中,教师首先借助教具挂图介绍了屋内家具的摆设位置,但没有给幼儿留有足够的观察时间;接着组织幼儿将家具贴画粘贴到《幼儿画册》上无任何参照物的空房间内,且没有给予必要的语言提示。结果,《幼儿画册》收集上来后,教师才发现家具的粘贴位置与挂图呈现的实景存在明显出入。在总结反思中,这名教师把幼儿粘贴失误的原因归结于幼儿在数学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而忽略了“贴家具”只是帮助幼儿理解方位概念的手段。
在类似辨识方位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设计模拟生活场景中的藏东西、找东西等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告诉同伴和教师自己把某一物品藏在哪儿、留心区分哪些方向、使用哪条行进路线才能找到所藏物品;同时,及时组织幼儿通过口头语言、肢体语言表达相关的空间方位,类似“我在椅子旁边找到了某某”“我在图书角旁边找到某一种水果”“跳舞时我站在第三排”“某某同学的右手边还有三名同学”等,进一步强化幼儿对于方位概念与空间关系的认知经验。
加强和改进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第一前提仍然是遵循学前教育的规律,站稳儿童发展的立场。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仍需积极担当的务实作为,为幼儿爱上数学、探究数学、享受数学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