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收获”理念下小班种植课程
——以“与番茄的初次相遇”为例
2022-04-06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县级机关幼儿园张鹏程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县级机关幼儿园 张鹏程
“全收获”理念的践行需要课程主导者“教师”对种植活动进行重新认知,即突破单纯对植物果实的物质性收获,转为重视幼儿经验的获得。经过课程审议,我们没有走“种植番茄苗—收获番茄果实”的直通车,而是欣赏沿途的美景,发现幼儿的当下兴趣,提供可操作、易实施、齐参与的材料,满足幼儿的探究需要,力求幼儿收获最大化。
兴趣导向,“多样化活动”收获“多方面经验”
小班幼儿初来乍到,对于“种植”是一头“问号”。特别是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幼儿,问他们瓜果蔬菜从哪里来的,近半数回答“从超市来、从店里来、从菜市场来”,只有极个别幼儿会说“是从地里来的,我奶奶种番茄”。
果实的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绽放的过程,是待到瓜熟蒂落后自我实现的过程。小班幼儿对“种植”的经验几乎为零,所以我们将该内容计划之后延期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科学领域“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中3~4岁子目标指出“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究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因为幼儿对番茄的外形、味道等方面有较为直观的经验,所以我们从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着手,如番茄有一层薄薄的外衣(果皮)、切开后有许多小粒子(种子),并在生活区投放吸管、塑料刀、勺子等多种工具,满足幼儿对番茄初步的探究欲望,让幼儿在与番茄的积极互动中积累果皮、果肉、种子等名词含义,达成课程框架中的知识目标,并激发幼儿好奇心。
番茄课程实施初期,我们没有急于播种,而是以“番茄”为媒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获得有益的经验。既然“吃”是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我们就以此为切入点,在集体活动中,我们挖掘厨艺资源,邀请食堂爷爷和幼儿共同制作番茄糖葫芦、番茄披萨、番茄蛋挞等,久而久之不爱吃番茄的辰辰也渐渐适应了番茄酸酸的味道。后续的番茄美食周、亲子番茄美食制作依序开展,番茄炒鸡蛋、番茄鱼、番茄三明治等出现在我们班级中。爸爸妈妈们热情高涨,陪伴幼儿制定美食计划、罗列食材表、购买食材、洗刷厨具、制作美食……一系列的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亲子关系得到了增进,幼儿也感受到美味佳肴的来之不易、收获了多方面的经验。
领域核心,“多层次审议”收获“科学化发展”
番茄课程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品尝会,如何在美食周活动中提升幼儿的经验是教师思考最多的问题。番茄美食显然属于健康领域活动,可分解为“营养、饮食卫生、就餐习惯”等子领域。“种植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是涉及数量、协作、空间、责任感、规划、任务意识及审美等多方面经验的活动。”教师要将已开展活动和后续活动紧密相连,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具有“班本化”特色的番茄种植系列活动,力求幼儿能经济、高效、丰富地获得经验。
前期集体活动中有三次美食制作,幼儿聚精会神地观察教师的操作,投入地完成着分配的小任务“切番茄、串番茄糖葫芦”。每一次的实践活动总会带来不少小插曲,有同伴间的互助、师生间的交流,偶尔也会有迫不及待地争抢,此时就要看教师的组织能力与组织艺术了。每次活动结束后的交流分享中,幼儿会依次说一说今天的成果或小故事,教师鼓励幼儿在熟悉的伙伴面前说话、引导其他幼儿注意听并做出回应;隔天的区域游戏,幼儿拿起黏土模仿制作,迁移至角色区售卖——“我买3个蛋挞。”“好的,1、2、3……”,“手口一致地点数”等数学领域目标在游戏中逐步达成;亲子制作的后续更是引发幼儿深度学习,在超市购置食材的过程中,果果意外发现自己最爱的薯片竟然是番茄味的,番茄还可以做成番茄酱、番茄饮料。“番茄”成为幼儿学习的载体,这个热点话题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产生了内在动力,引发真游戏,收获实实在在的经验。
活动的后续跟进必不可少,教师要不断对目标与内容进行调整,每一次活动后要分析幼儿收获的关键经验,从而为区域自主游戏的材料投放提供依据。阅读区《西红柿女孩》,小班幼儿第一次与“害羞”的情绪产生共鸣,红红的脸蛋是害羞的特征;数学区“摘番茄”,幼儿对比“1”和“许多”的区别;科学区“番茄种子在哪里?”……幼儿在游戏中收获多领域经验,得到科学化发展。
亲身实践,“多主体参与”收获“专业性理念”
番茄美食活动的开展遵循小班幼儿的兴趣与年龄特点,是“与番茄的初次相遇”课程的良好开端。我们打破传统先种植后收获的流程,先抓住孩子的“胃”,然后再开启“种植”的活动。生活区中,我们将切开后的番茄种子有意识地收集起来,并请园里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栽种指导。将种子晾晒、放入营养土,一株新生命悄无声息地开始萌芽。等待的过程是幼儿感知生命的良好契机,大约13天后,一株株小苗从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日复一日地观察、交流,幼儿渐渐形成了“种子+泥土+水+阳光=发芽”的初步认知概念。
后续如何移栽、如何管理是幼儿种植活动有所收获的另一个关键。我们教室在三楼,园所并未安排较为宽敞的户外种植地,因此选择合适的种植容器、种植工具成为当务之急。“可以种在花盆里。”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导向下,收集花盆、搬着花盆去挖土成了幼儿的最爱,同时也开启了幼儿探究泥土奥秘的活动。挖土的过程是幼儿尝试使用工具的过程,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在挖土的过程中,泥土下的“西瓜虫、小蚯蚓、小石头”不时地引发幼儿的思考——“它们是什么?为何在这里?”“好硬啊!挖不动。”泥土的潮湿、松软不时地带给幼儿不一样的挖掘体验。经过一天的准备,移栽开始了——重温先前种子发芽的基本概念、示范移栽的基本方法、展示番茄苗长大后的模样。课堂上,教师提前准备好的一株成品番茄苗让幼儿炸开了锅。“这就是长大后的番茄。”幼儿一脸茫然,仔细瞧着这奇怪的东西,怎么看都和红红的番茄搭不上边!植物生长秘密成为幼儿下一个探索的方向。
等待是漫长的,但幼儿的发现每日都在更新。“长高了!”“我的也长高!”这是幼儿管理番茄苗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们还会经常比一比几株苗的高矮、看一看叶子的变化。“怎么还不变番茄啊?”随着番茄苗的生长,幼儿的问题也接踵而来,但由于教师也是初次种植,不得不向网络、书本、家长、同事学习。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教师罗列出幼儿的问题,邀请种植经验丰富的爷爷奶奶来答疑解惑。“番茄只长个子不开花,是因为叶子把泥土里的营养都吸收了,我们剪掉几个枝杈就好了。”爷爷奶奶的家长课堂,对幼儿而言是一节生动的自然课;对家长而言,幼儿的种植活动也是自身收获育儿理念和能力技巧的源泉。移栽后的72天,番茄苗上一朵小黄花在夜间悄悄绽放,给幼儿带来惊喜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后续不断关注的动力与期待。跟随幼儿脚步逐渐推进课程进度,各主体在亲身实践中,收获各自欠缺的专业理念。
关注生命是幼儿的天性,因此种植可以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小班种植课程“与番茄的初次相遇”,以《指南》为依据,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打破教师传统包办种植的做法,将幼儿想做的、能做的种植内容还给幼儿,并自始至终把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作为课程实施的核心,以“全收获”理念中“多方面、多层次、多主体”为课程实施原则,将种植中幼儿的“收获”最大化。